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建立Logistic剂量反应及Lyman-Kutcher-Burman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LKB-NTCP)模型,并评估其对非小细胞肺癌同期放化疗后重度急性放射性肺炎(SARP)的预测价值。方法 搜集2006—2010年间行三维适形放疗同期化疗的14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按美国RTOG毒性评价标准定义超过3级的ARP为SARP。根据DVH剂量学信息建立Logistic剂量反应模型和LKB-NTCP模型。结果 SARP 发生率为9.5%(14/147)。Logistic剂量反应模型参数:常数b0=-6.66、b1=0.252,TD50=26.43 Gy,γ50=1.67;模型曲线在17 Gy以下相对平坦,17~18 Gy处变为陡峭,SARP风险增大。LKB-NTCP模型参数:体积效应因子n=0.87±0.40,曲线斜率倒数m=0.27±0.10,TD50(1)=(29.5±8.0) Gy;Logistic回归及ROC分析均发现此参数下计算出NTCP值对SARP有良好预测价值(P=0.013、0.019)。结论 NTCP值对SARP的预测价值优于简单剂量参数,2个模型曲线均提示最大限制剂量在约17 Gy。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同期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重度急性放射性肺炎(SARP)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10例行三维适形放疗同期化疗的非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对影响SARP发生的临床因素及剂量参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各剂量参数的预测价值.结果:SARP发生率为10.91%.原发灶部位及COPD与SARP发生率显著相关(P<0.05).CTV、CTV接受最大剂量、PTV、PTV接受最大剂量、MLD、V5、V10、V15、V20、V25、V30、V35、V40、V50均与SARP发生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LD、V5、V10、V20、V30、V35、V40与SARP发生显著相关(P<0.05).经ROC曲线分析,V5、V20、V30、V35预测SARP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界值分别为46.83%、31.56%、21.85%、17.93%.结论:原发灶部位、COPD、MLD、V5、V10、V20、V30、V35、V40 是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同期化疗SARP发生的独立影响因子,V5、V20、V30、V35可用于SARP发生的预测,应综合分析各参数优化放疗计划.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及临床因素对非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同期化疗后急性重度放射性肺炎(SAR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6-2010年行三维适形放疗同期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 147例病例资料。对有无SARP的剂量学参数行成组t检验,对有差异的和临床因素行Logistic法多因素预测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剂量学因素的预测价值,Pearson法分析剂量学数据间相关性并从剂量学参数中提取有代表性因子。结果 全组患者SARP发生率为9.5%。平均肺剂量(MLD)、V20、V30、V40、V50与SARP发生相关(χ2=4.87~6.84,P=0.009~0.025)。控制SARP发生率≤5%时的界值分别为MLD≤16.77 Gy,V20≤34.15%, V30≤23.62%, V40≤18.57%, V50≤13.02%, 其敏感性、特异性、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8.0%、48.1%、0.678,42.9%、82.0%、0.661,78.6%、52.9%、0.667,71.4%、61.7%、0.677,57.1%、67.7%、0.651。因子分析显示可考虑选取MLD、V20、V30中的1个或2个,V40、V50中的1个用于预测SARP。肿瘤位于右中下肺者SARP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22.2%∶6.7%,χ2=6.19,P=0.023)。结论 MLD、V20、V30、V40、V50可用于放射性肺炎预测,但单个预测价值不佳,要多种参数联合使用。肿瘤位于右肺中下叶者放疗后发生SARP危险性较肿瘤位于其他部位者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放射生物模型的特性,以寻求评价乳腺癌放疗计划合理的放射生物模型.方法 比较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和放射性心脏病死亡率的NTCP两种模型和TCP四种模型,计算相同DVH数据所得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同一模型中,输入DVH数据的形式、参数的选择等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假设全肺平均照射30 Gy剂量时,NTCP-RSM模型预测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32%,NTCP-Lyman模型预测的为54%.以发生放射性心脏病死亡率1%为例,NTCP-RSM模型对应的心脏平均照射剂量为28 Gy,而NTCP-Lyman模型对应的为40 Cy.应用LQ-Poisson-TCP模型、Poisson-TCP模型、Logit-TCP模型和Zaider-TCP模型,计算相同DVH数据库的平均TCP分别为21.1%、38.4%、41.0%和80.8%(P=0.000).采用不同栅格大小计算的NTCP/TCP结果差别较小.计算时采用物理剂量或LQED2剂量对NTCP/TCP结果有一定影响,采用物理剂量时的结果稍大.ft.和p值、肿瘤细胞密度、D50值和DVH简化方法对TCP的影响显著(P=0.000).结论 评价和优化乳腺癌放疗计划选择放射生物模型时,以NTCP-Lyman模型计算放射性肺炎和以NTCP-RSM模型计算放射性心脏病死亡率比较合理.TCP模型以LQ-Poisson-TCP模型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影响预测结果最大的是模型参数值的选取,选择时需要加以注意.这些模型目前有助于对不同治疗模式进行研究和比较,而不是给出对临床实际结果的精确预测.  相似文献   

5.
陈智琴  李思涵  李光 《肿瘤学杂志》2018,24(10):981-986
摘 要:[目的] 观察肺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所致放射性心脏损伤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期间接受IMRT的61例肺癌患者,采用RTOG标准评价患者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RIHD)状况。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估物理学参数。对与RIHD相关的临床因素及物理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及Mann-Whitney秩和检验。采用线性回归多重共线性诊断DVH物理参数之间的共线性并纠正。采用Logistic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0例发生了1级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发生率为49.2%。性别、肿瘤分类、临床N分期、高血压病史与RIHD具有相关性(r=-0.241~0.258,P<0.05)。发生RIHD组与未发生RIHD组在心脏V5~V50、心脏平均剂量、心脏体积、PTV/心脏体积比、以及心脏各腔左心房Dmean、D50、V5~60;左心室Dmean、D50、V20;右心房Dmean、D50、V5、V20;右心室Dmean、D50、V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史、心脏体积、PTV/心脏体积比、右心室DVH参数是RIHD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较小心脏体积及较大PTV/心脏体积比的肺癌患者RIHD明显增加,特别既往存在高血压。右心室DVH参数,尤其是D50可评估预测RI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放疗(3D-CRT)后放射性肺损伤CT分级的关系.方法 将3D-CRT治疗后CT随访6个月以上的169例Ⅰ~Ⅲ期NSCLC患者,按随访CT放射性肺损伤的表现分级(0~4级),并分为CT阳性组(2~4级)和CT阴性组(0~1级).从放疗计划中获取患者的DVH参数,分析DVH参数与放射性肺损伤CT分级的关系,评价DVH参数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 不同CT分级的全肺及患侧肺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CT分级的增加,NTCP相应增大.不同CT分级的全肺及患侧肺平均肺受照剂量(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CT分级的增加,全肺及患侧肺MLD相应增大.不同CT分级的全肺及患侧肺V20、V30和V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CT分级的增加,全肺及患侧肺V20、V30、V40相应增大.不同CT分级患者健侧肺的DVH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肺、患侧肺DVH参数与患侧肺CT分级联系紧密,其中患侧肺NTCP与CT分级关联度最强(η=0.522).结论 NTCP、MID、V20、V30、V40等DVH参数与NSCLC 3D-CRT后放射性肺损伤的CT分级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价及优化放疗计划的指标,以减少放疗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胃癌术后IMRT与常规对穿及适形照射剂量学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胃癌术后常规放射治疗与适形及调强(IMRT)治疗技术在同一处方剂量(45 Gy)时的剂量分布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例胃癌术后患者,在CT图像序列上勾画出临床靶区(CTV),CTV外放1 cm定义为计划靶区PTV,对PTV分别用常规两野对穿、适形5野及5野调强照射技术进行计划设计。所有方案处方剂量均为45 Gy,要求95%体积PTV接受45 Gy剂量,IMRT与适形计划采用优化以保证≥95%的PTV接受45 Gy的处方剂量,99%的PTV接受42.75 Gy。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PTV受量和正常器官的受量差异和剂量分布,并计算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结果IMRT能够产生优于常规及适形的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及适形度明显优于常规对穿照射。IMRT的左肾受23 Gy剂量的体积百分比(V23)明显低于常规及适形技术,从脊髓剂量来看,IMRT的脊髓最大剂量为(39.3+2.3),小于40 Gy,明显优于常规前后对穿及适形照射技术,并相应减少脊髓的NTCP值。结论IMRT相对于常规对穿照射及适形照射具有明显的靶区剂量分布优势,可以减少肾脏、脊髓等正常组织器官的照射体积百分比及NTCP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选择性淋巴结照射(ENI)和累及野照射(IFI)调强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的优劣和剂量学特点。方法应用Varian Eclipse DX计划系统,对经病理证实的27例LA-NSCLC患者设计ENI和IFI两种放疗计划。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靶区适形指数(CI)、肿瘤控制概率(TCP)、正常组织受照射剂量和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评价治疗计划优劣。结果IFI组GTV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平均剂量、CI和TCP均高于ENI组,分别为77.1 Gy 和73.9 Gy、67.3 Gy和63.6 Gy、70.9 Gy 和67.1 Gy、0.82和0.73、96.7%和93.1%(P<0.05);IFI组肺平均剂量、V20 和NTCP均低于ENI组,分别为13.2 Gy 和16.0 Gy、22.1%和24.7%、5.2%和5.8%(P<0.05);IFI组的食管V45低于ENI组,分别为16.3%和21.7%(P<0.05),而LETT4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FI组与ENI组心脏受照平均剂量和脊髓受照最大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IFI较ENI提高了靶区的照射剂量和肿瘤控制概率,可降低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和正常组织并发症的概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设计一个基于等效均一剂量(EUD)的计算程序来计算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计划中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和肿瘤控制概率(TCP)。方法 采用具有较强数学特性及友好交互界面等优势的高效编程语言Matlab编写计算NTCP和TCP程序,其中NTCP 数学模型选用基于EUD的Lyman Kutcher Burman模型,而TCP模型则选用Schultheiss逻辑模型 。收集3例接受IMRT治疗的鼻咽癌患者的正常组织和靶区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计划系统为医科达precise plan。结果编写计算机代码保存为Matlab可执行程序。3例鼻咽癌患者的4种正常组织(脑干、脊髓、左右侧腮腺)和肿瘤的EUD被编写程序算出,进而计算出NTCP和TCP。结论 编写的程序对正常组织耐受量的计算结果与理论值非常吻合,有助于临床选择更安全和高效的治疗方案,将来还可将程序用于其他肿瘤如前列腺癌和肺癌的放疗计划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原发性肝癌三维大分割适形放疗Lyman NTCP模型的参数和探讨放射性肝病的影响因素。方法109例患者进行大分割三维适形放疗,其中93例患者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级,16例为B级。患者每星期治疗3次,每次间隔48h,(4.8±0.5)Gy/次,平均剂量(53.5±5.5)Gy。用最大拟然比方法分别得到Child-A和Child-B患者Lyman模型中的NTCP参数。结果共有17例发生放射性肝病,发生在Child-A组8例,Child-B组9例。多因数分析表明,肝硬化分级程度是与放射性肝病相关的独立因素(P=0.000)。所有患者的NTCP参数为n=1.1,m=0.35,TD_(50) (1)=38.5Gy;Child-A级为n=1.1,m=0.28,TD_(50)(1)=40.5Gy;Child-B级为n=0.7,m=0.43,TD_(50)(1)=23Gy。结论肝硬化分级是预测放射性肝病发生的危险因子。Child-B患者进行适形放疗易引起放射性肝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口腔黏膜表面体积能否替代口腔整体体积,并用于预测≥3级急性口腔黏膜反应。方法 选取2015—2016年间92例行IMRT同步化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口腔黏膜勾画分别采用口腔整体勾画法(OCC)和黏膜表面勾画法(MSC)。获取DVH数据并进行不良反应分析。采用ROC曲线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别对2种勾画方法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种勾画方法均能显示口腔黏膜受照射情况与急性不良反应显著的剂量体积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CC、MSC中≥3级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均是体重下降(P=0.017、0.005),而剂量学参数相关因素分别为V30(P=0.003)和V50(P=0.00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OCC的V30曲线下面积为0.753(P=0.001),而MSC的V50曲线下面积为0.714(P=0.004)。结论 口腔黏膜表面DVH分析结果能准确预测IMRT同步化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口腔黏膜≥3级不良反应,但OCC在临床应用上优于MSC。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3DCRT计划中双肺-GTV、CTV、PTV三种定义下正常肺DVH参数差异及对RP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06—2010年间行3DCRT的147例NSCLC患者分别定义双肺-GTV、CTV、PTV正常肺并收集相关DVH剂量学信息,比较参数值差异及其对RP的预测价值。剂量学参数间差异采用成组t检验,用ROC曲线分析各剂量学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以MLD为例,双肺-GTV定义下与双肺-CTV、PTV的差值分别为(1.16±0.96)、(3.45±1.43) Gy。同一患者不同定义下MLD最大差值为8.73 Gy。双肺-GTV下MLD对≥2、3级RP预测价值优于双肺-CTV、PTV的,表现为ROC曲线下面积较大,分别为0.614和0.678、0.566和0.602、0.551和0.616(P=0.024和0.056、0.269和0.226、0.317和0.167)。对肺V5—V50的分析也得出类似结论。结论 基于不同定义下所得的剂量学参数存在较大差异,临床不能忽视;基于双肺-GTV所得相关剂量学参数对RP预测价值最佳,建议采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癌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诱导肺损伤(RILI)与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的关系及两种放疗计划的差异。方法 151例肺癌患者分别接受3D-CRT(n=90)和IMRT(n=61),均给予根治性放疗剂量,采用传统分割照射(1.8~2.0Gy/次,1次/天,5次/周),中位剂量60.0Gy。比较两组发生RILI的差异,并分析两组发生≥2级RILI与DVH参数的关系。结果 3D-CRT组≥2级RILI发生率为17.8%,略低于IMRT组的24.6%;≥3级RILI发生率为8.9%,略高于IMRT组的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3D-CRT组V20可增加≥2级RILI的发生风险(OR=3.780,P=0.030);IMRT组V5、V10、V13、V20和平均照射剂量均可增加≥2级RILI的发生风险(OR:3.575~6.286,P:0.003~0.045)。多因素分析显示V20是RIL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3D-CRT和IMRT对肺癌患者≥2级RILI的发生率影响不明显,但RILI的发生风险均与V20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肺剂量预测方法和应用于计划质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剂量预测。首先,建立专家计划库,提取计划库中的几何特征信息、照射野角度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在几何及照射野特征和DVH之间建立相关模型;其次,提取专家库外10例患者的几何和照射野特征信息,利用模型预测可实现的DVH值,并将其与实际计划结果比较。结果 10例患者肺平均剂量和V20外部验证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91.95 cGy和3.12%。对肺受量高于预测剂量的2例计划进行修改,修改后肺剂量均有所降低。结论 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制定立体定向放疗计划前,可根据相关数学模型提前预测肺DVH曲线作为计划评估标准,从而保证治疗计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肺剂量预测方法和应用于计划质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剂量预测。首先,建立专家计划库,提取计划库中的几何特征信息、照射野角度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在几何及照射野特征和DVH之间建立相关模型;其次,提取专家库外10例患者的几何和照射野特征信息,利用模型预测可实现的DVH值,并将其与实际计划结果比较。结果 10例患者肺平均剂量和V20外部验证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91.95 cGy和3.12%。对肺受量高于预测剂量的2例计划进行修改,修改后肺剂量均有所降低。结论 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制定立体定向放疗计划前,可根据相关数学模型提前预测肺DVH曲线作为计划评估标准,从而保证治疗计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核密度估计方法预测妇科肿瘤患者骶尾骨和盆骨骨髓剂量。方法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治疗的15例妇科肿瘤限制骶尾骨和盆骨骨髓剂量的放疗计划作为机器学习的训练数据,另选取10例该类计划作为模型的验证数据,计算器官内各剂量点与计划靶区边缘的最小有向距离。应用核密度估计方法训练模型,并用均方根差来评估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使用该模型预测实际计划的骶尾骨和盆骨骨髓剂量,对预测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和实际结果进行线性拟合,使用拟合优度R2来评估模型预测效果。结果 在计划要求的DVH参数上,模型预测与验证计划较为接近:盆骨V40Gy差为2.0%,平均剂量差为1.6Gy,骶尾骨V10Gy差为-0.4%。在非计划要求的DVH参数上,模型预测值除盆骨V10Gy外,其余参数值均明显偏高。在实际病例应用中,模型预测的DVH与最终计划的差异很小,骶尾骨和盆骨骨髓的R2分别为0.988和0.995。结论 使用基于核密度估计方法的模型可以较准确预测骶尾骨和盆骨骨髓剂量,通过模型预测剂量也可以作为一种保障计划质量的方法,提高计划的一致性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调强适形放疗(IMRT)及同期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重度急性放射性肺损伤(SARP)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 月至2014年1 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IMRT 放疗及同期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对影响SARP 发生的临床因素及剂量参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有2 323 例入组,其中1 241 例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ARP )。 发生急性重症放射性肺损伤(SARP)患者共185 例,发生率为7.96% ;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病理类型、放射总剂量、V 5(%)、平均剂量与SARP 发生率无关(P > 0.05);而年龄> 60岁、FEV 1% 预计值、应用多西他赛+ 卡铂/ 顺铂化疗方案、V 20(%)、V 30(%)、双肺平均剂量(MLD )等与SARP 发生率有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经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应用多西他赛+ 卡铂/ 顺铂化疗方案、V 20(%)、V 30(%)等与SARP 发生率显著相关(P < 0.05),是SARP 发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IMRT 及同步化疗时,应对高龄及患者多西他赛+ 铂类化疗方案患者和V 20、V 30高剂量的患者,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减少SARP 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因呼吸衰竭而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接受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的肺癌患者放疗前后肺灌注显像的变化、肺受照射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等,并结合临床因素,探讨其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18例接受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的肺癌患者放疗前后行肺灌注显像检查,比较照射前后肺灌注显像的变化。放射性肺炎的评价按美国肿瘤放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性肺炎标准评定。获得的CT与单光子发射CT(SPECT)肺灌注图像融合后,将等剂量曲线投影到SPECT图像,将传统的DVH转换成f-DVH。将f-DVH曲线中每例患者的V5、V10和V20所对应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相加,取其最大值,寻找到曲线的界值。分析放疗前后肺灌注显像变化及肺受照射的DVH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8例患者中,33.3 %(6/18)发生了2级以上放射性肺炎。放疗前后肺灌注受损加重者2级以上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62.5 %(5/8),肺灌注受损改善者发生率为10.0 %(1/10)。f-DVH图曲线中V5、V10和V20的界值分别为53 %、41 %和27 %,以V5对中重度急性放射性肺炎的预测准确度最高。放疗前后肺灌注显像的变化联合全肺DVH参数V5是放射性肺炎最强的预测因素。结论 肺癌患者放疗前后肺灌注显像能反映患侧肺灌注功能的变化。放疗前后肺灌注显像的变化联合DVH参数V5有望作为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螺旋断层放疗(HT)治疗肺癌与食管癌致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及与双肺剂量体积(DVH)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HT 治疗的19例肺癌和14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中13例仅行HT治疗,20例联合化疗。放疗剂量:小细胞肺癌54~61.8Gy/27~28次,非小细胞肺癌54~66Gy/25~31次,食管癌60~66Gy/28~30次。结果 全组33例患者中,发生0级放射性肺炎8例(24.2%),1级15例(45.4%),2级1例(3.0%),3级5例(15.2%),5级4例(12.1%)。DVH参数分析显示,发生≥2级放射性肺炎与V30~V45有关,与V5~V25、双肺平均剂量(MLD)、计划靶区(PTV)无关。临床病理特征中,发生≥2级放射性肺炎与ECOG评分有关,与病种、性别、年龄、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化疗情况无关。结论 HT治疗肺癌与食管癌未明显增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一般状态差、分期晚的患者应严格限制DVH。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患者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与各剂 量学因素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6月—2010年12月间首程行三维适形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8 例。从治疗计划系统的剂量体积直方图中获取以下剂量学参数:处方剂量、平均肺剂量(MLD)、正常 肺体积剂量(V5~V50间隔5 Gy)等,分别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各个剂量学参数与放射性肺炎之 间的关系,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寻找预测界值。结果 V5是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 (χ2=5.15,P=0.023)。患者肺脏的V5超过57%时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结论 临床医师 在审核治疗计划时,除了要考虑V20、V30、MLD等常用参数外,还应关注V5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