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 CD  Yu ZR  Liu XY  Li H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4):246-248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998年3月至2002年5月33例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的病例进行随访研究,观察其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发生年龄、部位、影像学特点以及临床表现,对是否“悬浮固定”、内固定融合范围、不同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进行对比。结果33例患者随访34~82个月,平均4年7个月。发现影像学上有退变表现10例(占30.3%),10例中有9例退变发生在头侧节段。发生邻近节段退变以60岁以上患者为主。是否进行“悬浮固定”对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多节段融合术后较单节段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有增多的趋势。L2/L3作为邻近节段时退变风险较高,而L5/L1,作为邻近节段退变风险较低。结论头侧邻近节段较尾侧节段更容易发生退变。如果L2/L3可能作为邻近节段,术前有退变表现,术中需将其进行固定融合,而如果L5/S1在术前没有明显退变证据,则不需要将其进行固定融合。腰椎内固定融合时,尽量避免长节段固定融合。  相似文献   

2.
颈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柱融合固定是众多脊柱疾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患者手术邻近节段逐渐退变并出现症状,从而引发对其发病率、发病机制、影响因素、预防治疗策略等的大量研究.一般认为颈椎前路融合固定较后路融合固定更易引起邻近节段退变,本身已有退变者术后退变发病率更高.颈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但融合内固定、部位脊柱生理曲度异常等引起生物力学应力改变、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关节面载荷和椎间盘内压力增加在病程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影响邻近节段退变的因素还包括融合节段的多少、融合术式和部位、邻近椎间盘状况、术前疾病类型等.尽可能地保留运动节段能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等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佟德民  练克俭  林斌 《中国骨伤》2006,19(5):318-320
近年来,随着脊柱融合手术的急剧增加和内固定器械的广泛应用,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依据临床症状判定其发生率约为5.2%~18.5%,其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是椎间盘退变。导致相邻节段退变的原因包括邻近节段关节突负荷增加、活动度增大和邻近间盘内压增高,而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脊柱内固定、融合节段、矢状面上的曲度、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及患者自身的特点。关于邻近节段退变的治疗,若融合术后患者的症状与邻近节段退变的病理相符时,外科干预强调充分减压和扩大融合节段,但是结果并不确切。  相似文献   

4.
腰椎融合术主要用于治疗腰椎滑脱症或不稳定、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其术后邻近节段退变越来越引起临床上广泛关注.影响邻近节段退变的因素中女性、绝经、高龄、术前邻近节段已存在退变可增加术后邻近节段退变风险,手术融合长度、融合方式、融合平面、脊柱矢状位平衡、椎间隙过度牵开等可影响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合理选择非融合技术、合理应用融合方式及手术入路、重建脊柱生理前凸及腰骶-骨盆参数等有助于预防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该文就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相关概念、发生率、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等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 (附10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脊柱融合术邻近节段加速退变的原因.方法对107例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病人行椎体复位植骨融合术后进行观察.结果107例患者随访6~24个月,近期均取得良好效果.随访时间越长,出现邻近节段加速退变及腰部疼痛等神经症状.结论局部坚强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及原有脊柱退变,是造成加速退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最常用的治疗手段,然而该术式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假关节形成、相邻腰椎滑脱、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等,其中 ASD是影响腰椎融合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ASD的发生可能与减压节段数量、融合平面、融合节段长度、椎间隙处理及患者个体因素等有关。该文就腰椎融合术后ASD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附10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融合术邻近节段加速退变的原因。方法:对107例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病人行椎体复位植骨融合术后进行观察。结果:107例患者随访6-24个月,近期均取得良好效果。随访时间越长,出现邻近节段加速退变及腰部疼痛等神经症状。结论:局部坚强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及原有脊柱退变,是造成加速退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腰椎融合术后出现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关于腰椎融合术后出现ASD的概念、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和预防等方面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ASD的概念包括影像学ASD和临床症状ASD,腰椎融合术后影像学ASD发生率可达8%~100%,临床症状ASD发生率为5.2%~18.5%。ASD的发生与个体因素(年龄、性别、术前情况等)和手术因素(融合节段长短、融合术式、内固定使用、矢状面平衡、椎间隙过度撑开等)相关。术中减少融合节段、维持矢状面平衡以及非融合技术的应用可预防ASD的发生。结论腰椎融合术后ASD发生率增高。非融合技术的应用降低了ASD的发生率,取得了较好的近期临床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其中长期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退变性腰椎滑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远期退变情况.方法 分析6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融合术后5~9年的影像学资料,其中单节段融合37例,多节段融合25例,根据Pfirrmann系统对融合的邻近节段椎间盘进行退变分级,对单节段和多节段融合的邻近节段、融合的近侧和远侧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及JOA评分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融合的近侧和远侧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侧比远侧节段退变更明显;多节段和单节段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节段比单节段更严重.末次随访时,单节段融合组的JOA评分显著高于多节段融合组(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滑脱融合术可引起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最好选择单节段和远侧节段融合,尽量避免多节段和近侧节段融合.  相似文献   

10.
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是指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发生的退变性疾病,其危险因素众多,可能涉及高龄、超重、邻近节段退变程度、骨质疏松、脊柱-骨盆的矢状面失衡、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减压融合节段数量以及解剖结构的破坏程度等因素。目前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如何有效预防及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是目前脊柱退变性疾病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因此笔者综述近10余年关于邻近节段退变的文献报道,旨在进一步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降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病率,提高腰椎融合术患者的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腰椎融合术已经有百余年历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的退行性变、创伤、不稳定、肿瘤以及畸形等疾病。20世纪60年代至今,随着临床实践、材料科学及生物力学的不断发展,内固定器械不断更新并在腰椎融合术获得了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至今,陆续有国内外学者报道脊柱融合术后可造成邻近节段的退行性改变。综合各文献可知,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小关节应力分布将发生改变,这是引起邻近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而关于此应力分布改变的具体量化研究,目前尚无相关报道。本文就腰椎结构功能的研究、腰椎融合术对邻近节段影响的研究以及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疗效,固定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发生机率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0年8月下腰椎固定术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5年,其中有症状性退变2例,均为固定近端相邻的椎间盘,而且此阶段椎间盘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固定治疗后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腰椎固定及固定阶段多少本身无关,与固定前邻近节段椎间盘有无退变关系明显,且多发生于固定节段近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184-1188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配法将2010年7月~2013年7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置换组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术进行治疗,融合组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后在不同时间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置换组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相比平均提高了5.33分,与融合组的5.2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邻近节段颈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分析,得出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即术后24个月时,置换组有7例出现退变,退变率为17.5%,融合组有14例出现退变,退变率为35.0%,两组均无死亡患者。[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具有良好疗效的同时,降低了相邻节段的退变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3):1179-1182
[目的]观察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7例。34例融合,33例保守作为对照。入院、末次随访时评测MRI、X线片参数:近端椎间高度丢失、近端小关节退变。采用SPSS 19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均随访(25±2.4)个月(18~28个月)。椎间高度组内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度丢失组间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9,P=0.000)。小关节退变的组内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院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凸角异常是邻近节段退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3)。[结论]腰椎邻近节段退变是自然病程,融合加速该病程。前凸角异常是退变的重要因素,予适当矫正。  相似文献   

15.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节段性不稳、退变性滑脱等疾患的主要手段,虽然内固定的应用使融合率增加和临床效果改善,但临床满意率低于融合率,还存在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等并发症[1、2]。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动态固定技术符合脊柱生理性稳定,限制脊柱过度活动的  相似文献   

16.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以来本科收治的254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7例施行了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男性55例,女性62例;年龄33~65岁,平均46.6岁,89例行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6例行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22例行1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1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137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其中男性74例,女性63例;年龄29~81岁,平均47.8岁。术后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大小,并进行邻近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情况的X线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60个月,平均26.4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JOA评分平均较术前提高5.6分,平均改善率为62.9%,有效率为10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邻近节段椎间隙活动度的结果显示融合组较非融合组变化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退变的X线评估结果显示,融合组邻近节段颈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非融合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疗效,较传统前路减压融合术,可以较好发挥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9):1792-1795
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术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畸形、腰椎滑脱和脊柱肿瘤等,坚强内固定和360°融合亦被视为脊柱稳定手术的金标准。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是腰椎固定术后相邻节段最常见的病变。随着内固定器械的日趋成熟,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研究其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如何有效治疗和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概念、发生率、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导致融合邻近节段退化(ASDet)发生的概率、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对近30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关于腰椎融合术导致邻近节段退化的文献进行系统回顾。结果共搜索到301篇相关文献,筛选出30篇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本研究发现ASDet发病率波动在6.3%~100%,邻近节段退变(ASDeg)发病率波动范围8%~100%,邻近节段疾病(ASDis)发病率波动范围6.3%~27.4%。ASDeg平均发病率高于ASDis,P=6.751×10-7(P<0.05)。多种影响因素参与ASDet的发生。结论 ASDet、ASDeg、ASDis发病率差异较大。目前ASDet发生的机制仍不明,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与手术引起的邻近节段生物力学机制改变有关。年龄大于60岁、使用内固定器械、损伤上方小关节、改变腰椎前凸和骶倾角、破坏腰椎后方组织结构、已绝经妇女是邻近节段退化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然而长节段融合是否导致ASDet的发病率增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手术后临近节段退变实施再手术的疗效。方法对17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再次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目测类比评分、ODI指数及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脊柱学者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结果术前及术后目测类比评分:平均术前8.5,术后3.5。VAS评分:术前平均86.16.%,术后平均32.29%。术前术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脊柱学会相关评定标准,总优良率70.59%(12/17)结论对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实施再手术治疗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腰椎融合术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按照Coehrane协作网制订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10年8月)、EMBASE(1974~2010年8月)、Cochrane图书馆(2010年第8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0年8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10年8月)、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0年8月)及万方数据库(1979~2010年8月).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和会议论文.纳入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所有临床试验,由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资料,并对其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试验,45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功能洲练(保守治疗)来说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椎问盘退变(adjacent segment disc degeneration,ASD)的概率增高[RR=0.63,95%CI(0.52,0.78)P<0.000 1];腰椎融合术中椎板切除后ASD发生率比不行椎板切除的高[RR=3.74,95%CI(0.99,14.18)P=0.05];腰椎融合术前存在ASD比术前无ASD在术后发生ASD的概率高[RR=3.13,95%CI(1.20,8.15)P=0.02];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发生与是否有内固定和融合节段的多少无关.[结论]腰椎融合术能增加术后ASD的发生率,与椎板切除和术前就存在ASD有关,但与是否有内固定和融合节段的多少无关.限于纳入研究在方法学方面的局限性,尚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论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