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腰椎融合术因其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腰椎退行性疾病,但融合手术改变了脊柱生物力学,可能加快邻近节段的退变。腰椎邻近节段退变(ASD)是指腰椎融合术后与融合节段相邻的非融合节段出现退行性改变,可能导致患者腰腿痛症状再发,影响融合术后的远期疗效,部分患者需再手术。ASD的诊断标准不统一,其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5例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采用减压并椎间融合术(融合组)治疗,26例采用单纯减压术(非融合组)治疗。记录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等指标,采用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联合CRP水平(DAS28-CRP)评估RA活动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测量X线片上腰椎邻近节段头端椎间隙狭窄及椎体滑脱程度以评估ASD情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后继发ASD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5~6.0年,平均3.2年。2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融合组显著高于非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融合组手术翻修率、影像学ASD及症状性ASD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AS28-CRP评分 4.7分、术前血清MMP-3含量升高是术后继发A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腰椎减压并椎间融合术治疗后出现ASD和需行翻修手术的风险高于采用单纯减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血清MMP-3含量和DAS28-CRP评分升高可能与腰椎椎间融合术后ASD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3.
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是指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发生的退变性疾病,其危险因素众多,可能涉及高龄、超重、邻近节段退变程度、骨质疏松、脊柱-骨盆的矢状面失衡、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减压融合节段数量以及解剖结构的破坏程度等因素。目前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如何有效预防及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是目前脊柱退变性疾病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因此笔者综述近10余年关于邻近节段退变的文献报道,旨在进一步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降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病率,提高腰椎融合术患者的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腰椎融合术后出现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关于腰椎融合术后出现ASD的概念、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和预防等方面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ASD的概念包括影像学ASD和临床症状ASD,腰椎融合术后影像学ASD发生率可达8%~100%,临床症状ASD发生率为5.2%~18.5%。ASD的发生与个体因素(年龄、性别、术前情况等)和手术因素(融合节段长短、融合术式、内固定使用、矢状面平衡、椎间隙过度撑开等)相关。术中减少融合节段、维持矢状面平衡以及非融合技术的应用可预防ASD的发生。结论腰椎融合术后ASD发生率增高。非融合技术的应用降低了ASD的发生率,取得了较好的近期临床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其中长期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是指腰椎融合术后在融合节段的头端和/或尾端出现椎间盘退变、不稳、滑脱等退变表现,甚至出现相应的临床症候群,包括"影像学"ASD和"症状学"ASD~([1]),是腰椎融合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目前针对ASD发生的原因尚存争议。腰椎退变的自然史和(或)腰椎融合术本身都可能导致其发生。随着ASD的不断发展,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往往需要通过再次手术来缓解症状。腰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疾病(ASD)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自2002-01—2008-05行腰椎后路手术的49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进行中远期随访,分析性别、年龄、融合术式、融合节段、椎板切除、悬浮固定对ASD再手术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SD再手术的危险因素。结果492例均获得随访48~136个月,平均84.2个月。24例出现ASD,需再次手术,ASD发生率为4.8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融合术式对ASD再手术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32)、融合术式(P=0.021)是ASD再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及PLIF术后患者更易发生ASD,临床医师在选择首次融合术式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减压融合手术后发生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预测因素.方法 纳入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患者231例,术后随访24-31个月,观察症状性ASD的发生情况.对症状性ASD和无症状性ASD患者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构成比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做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25例发生症状性ASD,发生率为10.8%.ASD组年龄≥60岁、PLIF手术、椎板切除处理的构成比均明显高于无ASD组(P<0.05);ASD组单节段融合的构成比均明显低于无ASD组(P<0.0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OR=3.523)、PLIF手术(OR=4.659)是腰椎融合术后并发症状性AS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单节段融合(OR=0.263)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年龄≥60岁、PLIF手术均可显著增加症状性ASD的发生风险;在确保手术预期疗效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融合节段数将有助于避免症状性ASD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融合手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相关因素。方法自2011-09-2014-09,共纳入287例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进行腰椎融合手术,术后随访37-60个月。依据其术后是否发生ASD,将其分为ASD组23例和非ASD组264例,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术中是否进行椎板切除、是否行悬浮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再术前是否存在退变等相关数据。将上述数据作为自变量,并将ASD发生与否作为因变量,进行与ASD相关的组间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手术方式、术前邻近节段有椎间盘退变,均与之关系密切;而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方式为PLIF、术前有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退变、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均是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在腰椎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年龄在60岁以上、采用PLIF术式、术前邻近节段有退变者,其术后发生ASD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9.
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是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最常见的病变,其含义较广, 可以泛指融合区邻近节段的所有异常改变。文献报道影像学和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达到了8%~100%和5.2%~18.5%[1]。ASD是在1956年由Anderson在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退行性滑脱的病例中报道[2],随着内固定器械的日趋成熟,腰椎融合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融合术后所带来的邻近节段退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减低或避免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正腰椎退变性疾病包括腰椎不稳、腰椎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退行性腰椎滑脱等,非手术治疗无效时需手术干预。传统椎管减压融合术可能带来腰椎活动度缺失、生物力学特征改变、邻近节段退变(ASD)不同程度加速等不良后果~([1])。因此,非融合术式应运而生。棘突间撑开系统作为非融合系统之一,在棘突间提供持久的撑开力,可限制腰椎后伸活动、增加椎间高度、减轻椎间盘后部压力、减少黄韧带皱褶、扩大神经根管空间,通过替代应用于责任节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进程和内固定技术的普遍开展,颈椎融合术,特别是前路融合手术的开展量逐年递增[1].伴随术后随访时间延长,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相关性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颈椎ASD是指颈椎融合术后,与干预节段直接相邻的上下节段发生椎间盘退行性变、骨赘形成、椎间关节增生、椎管狭窄、节段性不稳、后凸畸形或侧凸畸形等病理改变[2].如何有效减少及合理治疗颈椎前路术后ASD成为脊柱医师关注的焦点.本文检索了近20年的颈椎前路术后ASD预防和治疗的相关文献,对于相似文献选择新近发表或权威期刊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就颈椎前路融合术后ASD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机制、预防及治疗等方面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2.
〓【摘要】〓保守失败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常需要手术治疗,传统的双侧椎弓根螺钉腰椎融合术可能增加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近年研究表明,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获得与传统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似的稳定性与融合率,并可预防固定融合节段的邻近节段退变,但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正>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导致的下腰痛及神经根性痛的常用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融合方式及技术的进步,融合率有了提高。然而,融合率的提高,却未能使椎间融合术的远期效果达到满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归为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1-2]。虽然目前ASD的确切发生率及发生的过程仍有争议,但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脊柱融合术后ASD发生率较高[3-4]。  相似文献   

14.
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与患者自身因素、融合方式、内固定物性质、融合节段、随访时间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笔者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患者自身易感因素许多学者认为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性别、骨质疏松、术前腰椎状况、术后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有关。Aota等[1]认为在诸多可能引起邻近节段不稳定的因素中,年龄最为重要,他发现年龄大于55岁的患者邻近节段退变率为36.7%,而小于55岁的患者退变率为12%。Chou等[2]认为老年人椎间盘中蛋白聚糖和水的含…  相似文献   

15.
正腰椎退行性疾病是引起腰痛和下肢神经症状的主要原因,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腰椎融合已经成为重要的手术治疗方案~([1-3])。但随着腰椎融合术的广泛应用,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4])。近期相关文献报道~([5]),在腰椎融合术后5年的影像学ASD发生率为36%~84%,症状学ASD发生率为5.2%~16. 5%,部分患者需二次手术治疗~([6])。故怎样降低和避免ASD的发生,成为临床医师及学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随访观察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5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程度,讨论其影响程度和因素。方法随访1999~2003年行腰椎后路融合术(L4/L5/S1、L5/S1)的患者33例,通过X线检查及部分病例的MRI检查,观察腰椎固定融合术后上方邻近节段(L3/L4、L4/S5)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率和程度。结果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率为54.5%(18/33),但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降低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之间没有明显关联。结论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的比例较高,但退变和临床疗效间并没有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9):1792-1795
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术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畸形、腰椎滑脱和脊柱肿瘤等,坚强内固定和360°融合亦被视为脊柱稳定手术的金标准。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是腰椎固定术后相邻节段最常见的病变。随着内固定器械的日趋成熟,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研究其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如何有效治疗和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概念、发生率、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脊柱融合术后融合区邻近节段(上或下)的退行性病变被称为融合区邻近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其含义较广,可以涵指所有脊柱融合术后融合区邻近运动节段的异常改变。其中最常见的是融合区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椎体滑脱、骨赘形成、关节突关节增生性关节炎、髓核突出、节段性不稳以及腰椎管狭窄等也屡有文献报道。而关于退行性侧凸和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报道则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9.
正退行性腰椎椎间盘疾病引起的腰痛(椎间盘源性腰痛)主要有非手术治疗或者责任节段椎间融合治疗两种方式[1]。但融合术后的假关节形成、邻近节段退变加剧等问题促使包括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DR)在内的非融合手术技术迅速发展并成为腰椎融合术的备用选择[2、3]。相对椎间融合技术,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缓解症状的同时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脊柱-骨盆矢状面的测量对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7年10月在本院脊柱中心接受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病人资料,随访过程结束后将最终纳入研究病人分成ASD组及非ASD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人术前脊柱-骨盆矢状面影像学参数与腰椎融合术后AS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纳入210病人最终190例完成随访(90.48%),其中ASD组30例(15.8%),非ASD组160例(8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PT值,术中邻近节段的干扰是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危险因素。结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对于脊柱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PT值、术中邻近节段的干扰是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