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不寐五神分型与中医不寐四诊辨证分型在五脏定位上的一致性。方法:收集睡眠专科专家门诊204例不寐患者,填写临床信息采集表,分别进行不寐的五神分型和四诊辨证分型并确定五脏定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Kappa一致性检验K=0.837(P〈0.001),表明两种分型方法对不寐辨证在五脏定位上的一致性较高。结论:不寐五神分型与四诊辨证分型在五脏定位上的一致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失眠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威胁。中医对失眠症的认识以营卫阴阳、五神、脏腑等因素为立论,取得了显著疗效。但通常因为中医辨证切入角度不同,方法各异,分型差异偏大,疗效判断标准难以趋同,使后人较难重复前人较高的临床疗效,中医治疗失眠症良好疗效也难以得到进一步推广与传承。因此建立客观、可行、依据单一症状确立五脏病位的中医不寐五神分型失眠症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是目前失眠症中医研究的关键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肾不藏志不寐是中医不寐五神分型之一,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1]认为不寐的核心病机为神不入于舍,根据五神不安舍于五脏,五神分型法把不寐分为心不藏神不寐、肝不藏魂不寐、脾不藏意不寐、肺不藏魄不寐、肾不藏志不寐五型。文章追溯了肾不藏志不寐的源流;发现了肾不藏志不寐的单一主症是夜寐早寤,明确了肾不藏志不寐的核心病机是肾志不安于舍,分析其常见病因为肾脏虚损,提出其治疗当以补益肾脏、安神定志为法;同时指出肾不藏志不寐病人多见于老年人、有熬夜史及房劳肾虚之人;这对临床颇有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从五脏藏神的理论内涵探讨五脏俞治疗失眠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金凤 《中国针灸》2006,26(1):69-71
根据导师东贵荣教授内伤病“脏腑、阴阳、气血、虚实”辨证法则及调五脏神辨证立法治疗失眠症的学术思想,查阅古今中医文献,从五脏神的含义及其功能、五脏神的整体调控机制、邪致五脏神之太过或不及的失眠症的病因病机、依据五脏藏神分型辨证、配穴立法论治不寐的理论及取穴原则,分析五脏神对机体整体的调控功能以及与心神、脑神之间的关系。阐述针刺五脏俞穴调节五脏神志治疗失眠症的立法依据,从而建立并提出针刺膀胱经五脏俞穴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和理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脾不藏意型不寐患者与肾不藏志型不寐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之间的差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为其在临床推广和应用提供更多客观依据。方法根据上述分型诊断法纳入脾不藏意型不寐患者84例、肾不藏志型不寐患者81例,对纳入患者进行PSQI评分及分析。结果脾不藏意组与肾不藏志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及睡眠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SQI总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脾不藏意型与肾不藏志型的PSQI分析,证明脾不藏意型与肾不藏志型PSQI存在差异性,脾不藏意型不寐患者总体睡眠质量低于肾不藏志型患者。  相似文献   

6.
论分子生物学对中医学未来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分子生物学学科形成的历史为背景,讨论了分子生物学的创立与发展对中医学发展与提高的启示,并首先分析了阴阳学说、藏象学说二者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孰轻孰重的地位,进而认为藏象学说是我们运用分子生物学知识与技术研究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突破口。通过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中医藏象学说及治疗方法等的研究,可望把中医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辨证分型、治疗法则、疗效机理等在分子水平上统一起来,新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便将得以构建。  相似文献   

7.
路志正教授治疗不寐,主要从五脏藏神的理论着手,尤重视脾胃对五神的影响,认为从病因病机上看,主要有虚、实和虚实夹杂3种情况.虚者为脾虚不运,心肝血虚,神失所养,不寐由生.实者或因气滞,或因湿(痰)阻,影响脾胃气机,扰动心神而不寐.而虚实夹杂,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与气滞、食滞、湿浊、痰热等邪实并存.辨证分型主要有脾胃虚弱...  相似文献   

8.
不寐,主要表现为失眠,具体是睡眠时间和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或时寐时醒,或醒后难以复寐;重则彻夜不眠,而且以上症状多合并发生,常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严重者会导致多种身心疾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承受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失眠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因其顽固性、迁延性、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的一个难题。中医药因擅长对人体身心疾患进行综合调治,在治疗失眠方面有其特色与优势。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五脏藏五神,主五志,睡眠的本质是神安于其所。为了更好的从病因、病位、病机认识、治疗失眠症,从中医的藏象学说角度,探讨五脏与不寐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老年不寐多以夜寐早寤,或稍寐即醒为主要表现;文章阐述了在张星平教授"中医不寐无神分型法"的指导下,临证运用张氏"补肾安志方"化裁调摄"肾志不安于舍"的老年不寐,其分型简洁、客观,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心不藏神型与肝不藏魂型失眠症特征的研究,以充实完善"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方法:纳入肝不藏魂型失眠症患者91例,心不藏神型失眠症患者75例,并对纳入的失眠症患者进行PSQI评分和分析。结果:肝不藏魂组与心不藏神组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以及睡眠效率和睡眠障碍上存在差异,且均为心不藏神组高于肝不藏魂组;两组在入睡时间及日间功能障碍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PSQI总分的比较上存在差异(P0.01)。结论:心不藏神型的PQSI总分高于肝不藏魂型。心不藏神型不寐患者在PSQI评分上的表现特征主要为入睡时间的延长和睡眠时间的减少;肝不藏魂型不寐患者在PSQI评分上的表现特征主要为入睡时间的延长,日间功能障碍和睡眠质量的下降。我们认为通过分析PSQI量表所得出的心不藏神型与肝不藏魂型失眠症特征与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中所定义的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认为睡眠多受神的主宰,五神不能安舍于五脏可引起不寐病的发生。五神脏理论的运用开拓了中医治疗不寐病的思路。本文基于五神脏理论探讨中医疗法在不寐病治疗中的应用,旨在为该病的治疗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糖尿病足各分期辨证证型与局部经皮氧分压对比分析,以寻求相应规律,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20例患者根据中医外科局部辨证分期法则分为未溃期、已溃期和溃后期,再根据局部表现将各期分型与患者局部经皮氧分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足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其经皮氧分压有明显相关性.结论糖尿病足患者局部经皮氧分压指标与其中医辨证分型存在较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精神心理(神志)疾病方面,中医传统的辨证模式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由于其理论基于躯体疾病且临床疗效的不确切故屡遭质疑。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深入探究中医五神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五神辨证模式,临证合参传统辨证,应用于精神心理科临床常常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故从五神辨证的提出、五神理论源流及心理活动的五神归属、五神辨证的基本原则与要点、五神辨证的临床应用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供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14.
辨证是中医的特色,然而辨证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对近些年中医分型与客观指标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认为二者的相关性研究可以加快中医辨证向客观化、量化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血液病中医分型的微观辨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常见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中医分型的微观辨证研究进展。对其中一些客观指标的应用及结论进行了评估,分析了目前血液病中医分型的微观辨证结论差异性的原因,指出微观辨证研究为血液病中医分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客观依据。为血液病中医分型的客观化、规范化创造了条件,多指标合参是今后血液病中医分型的微观辨证研究的主要趋势。本文对血液病中医分型的微观辨证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指标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热点,旨在通过探索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化量化指标的关系为辨证论证提供客观依据,本文通过近年来从血液流变学、生化指标、经颅多普勒超声、影像学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阐述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复习,以期为脑梗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从而为脑梗死辨证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临床诊断时,西医重视辨疾病,中医重视辨证候;而辨病与辨证的结合点,实际上是西医的"病理"与中医的"病机"之间的大融合.中医的"证候"与"病机"二者,反映的是疾病的表象与本质的关系.中医病机学形成的基础是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而藏象理论又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因此,中医要正确认识疾病,要确立证候诊断标准,要抓准病机,都离不开藏象理论的指导.文章旨在以"疾病--证候--病机"的研究思路为指导,以藏象学说为基础,明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制定的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研究中医藏象学说。本文以"五行藏象"模型为例,认为五行藏象体系是一个基于人类经验体验构建的概念隐喻系统;是基于"可能世界"的类比;是一种"隐喻重描";是一个"信念系统"。本文提出中医藏象学说研究的重点不是寻找其客观物质基础,而是要对其特有的语言进行分析,要注重揭示中医脏腑概念在那些层面是可核实的,以及隐喻认知在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消渴病患者客观指标对中医辨证分型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消渴病患者客观指标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普通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消渴病患者,通过四诊辨证分型,按照辨证分型结果分组,将患者病程、理化检查指标(HBA1C、GGT、TC、TG、LDL、APOA1、CR)纳入主成分分析统计.结果:综合客观指标影响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血脂指标为主要影响因素,年龄、HBA1C、GGT等指标为次要影响因素.结论:客观性理化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从《内经》睡眠的基础理论入手,以中医"五神"学说和情志理论为指导,来阐释失眠证的不同类型及相应治法,有魂伤气郁致不寐、神伤气散致不寐、意伤气结致不寐、魄伤气弱致不寐、志伤精却致不寐。方剂选用丰富,有酸枣仁汤滋养心肝之阴、养血安神,四逆散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十味温胆汤去除痰湿安神,朱砂安神丸、磁朱丸重镇安神,养心汤、天王补心丹益气养血,归脾汤、炙甘草汤、甘麦大枣汤健脾养心,交泰丸、黄连阿胶汤交通心肾等。丰富和发展了失眠的临床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