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分型及与骨折的相关性。方法:对117例围绝经期骨质疏松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各证型的基本资料、中医证候积分、BMD值及骨折特点。结果:三种证候的腰椎及股骨BMD值进行比较,脾肾两虚兼血瘀及脾肾两虚型的BMD值显著小于肝肾不足型;三种证候的积分比较,脾肾两虚兼血瘀型脾肾两虚型肝肾不足型;三个证候的骨折发生率为脾肾两虚兼血瘀型脾肾两虚型肝肾不足型;分析总体证候积分与BMD的相关性,中医证候积分与股骨BMD存在负相关,而与腰椎BMD则不存在相关性。结论:脾肾两虚兼血瘀证是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三种中医证候中积分与骨折发生率最高的一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调查南昌市青山湖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骨质疏松症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1月—2017年12月对南昌市青山湖区(主要为南钢街道11个社区)45~65岁绝经后(绝经1年以上)妇女,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抽样方式,共筛选出500例,按照中西医诊断标准,将确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其中的相关性与规律性。结果:南昌市青山湖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人数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在61~65岁年龄层人数最多,占比36.8%。对500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发现肾虚血瘀证人数最多(34.20%),其次为肝肾不足证(22.00%),其后依次为肾阳虚证、肾阴虚证、气血不足证、血瘀证、痰湿证、湿热证。结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其中医辨证分型中占比较高的为肾虚血瘀证和肝肾亏虚证,说明肾虚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密切相关,对中医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绝经后妇女在骨量丢失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药临床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依据。方法:将2389例绝经后骨量丢失的妇女分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严重骨质疏松三阶段,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常见症状和中医证候特征。结果:在骨量丢失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骨密度有差异,且绝大多数已有中医虚证表现,症状、证型的排序总体一致;症状以健忘、腰脊痛、腰膝酸软、下肢抽筋、发脱齿摇为主,五脏气血证型以肾虚、肝虚、心虚为主,肾虚兼证以合并肝虚、心虚、脾虚为主,临床常见证型以肾虚血瘀、肝肾阴虚、脾胃虚弱为主。结论:绝大多数骨量丢失人群已有中医虚证表现,症状、证型排序基本一致,各个阶段均以肾虚、肝虚为主,比例随骨量丢失增多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量减少妇女不同年龄段的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药预防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定骨质疏松症研究调查表,收集1419例绝经后骨量减少妇女临床资料,对不同年龄段(41~59岁、60~69岁、70~85岁)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虚证辨证分为肝虚、心虚、脾虚、肺虚、肾虚、气虚、血虚证,常见证型为肾虚血瘀、肝肾阴虚、肾阳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肾阴虚证。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体重指数(BMI)、骨密度(包括腰椎、大转子、股骨颈)及主要症状、虚证、常见证型的分布情况。结果 41~59岁患者549例,60~69岁患者679例,70~85岁患者191例,各组患者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41~59岁比较,60~69岁患者腰椎、股骨颈骨密度降低,70~85岁患者大转子、股骨颈骨密度亦降低(P 0. 05)。与60~69岁比较,70~85岁患者大转子、股骨颈骨密度降低(P 0. 05)。在3个年龄段中,排名第一位的症状均为健忘。肾虚、肝虚在3个年龄段的比例均位列前二,且心虚、脾虚比例也较高,气虚、血虚比例较低。随着年龄增长,肝肾阴虚证、肾阴虚证的比例不断下降,肾虚血瘀证、肾阳虚证的比例不断上升。结论绝经后骨量减少妇女在不同年龄段均以肾虚、肝虚为主,随着年龄增长肾虚血瘀证、肾阳虚证明显,总体证型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不同年龄段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索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不同年龄段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751例PMOP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四诊资料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χ~2检验分析年龄分布对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组合规律的影响,并对患者资料进行K-Means聚类分析,研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PMOP患者年龄分布与其基本中医证型阴虚证、肾虚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型组合方面,不同年龄段有各自的特征,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45~54岁证候复杂,随着年龄的增长,证型变化趋于稳定,肾虚为主要症状,肝虚为多见。结论:PMOP患者以肾虚证,肝虚证居多,治疗以补肾为主并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在中医证型组合方面,不同年龄段的中医证型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了解连南瑶族自治县常住不同民族人群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以直接问卷调查形式,对147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后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147例,其中汉族78例,瑶族69例,两者患病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单型证共有87例,首位是肾虚者47例;复合证型共60例,瘀血痰浊24例居首位。结论:连南瑶族自治县瑶族人和汉族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差异不大,但中医证型呈多样性,主要以单证型为主,尤以肾虚证型居首,痰浊相关证次之;复合证型仍是肾虚、痰浊相关为主,单纯脾虚反而不多,提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应注重补肾化浊、健脾化痰法。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中医认为肾虚是骨质疏松发病的主要原因。为了探讨中药对骨质疏松症不同肾虚证型骨密度的影响,我们应用健骨冲剂治疗观察了49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并以活性钙冲剂作对照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98例全部为确诊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住院患者,中医辨证为肾虚。诊断标准采用第三届全国骨质疏松研讨会上全国十三市骨矿含量调查合作组推荐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综合诊断方法。中医辨证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于1986年修订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分为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三型。排除糖尿病、甲亢、甲旁亢、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120例绝经期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个人信息骨、密度检测、中医症型分布信息等资料作为研究资料。有本院中医医师辨证分型,分类统计脾肾阳虚证、肾精不足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百分比,总结该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12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气滞血瘀证患者百分比(36.67%)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精不足证百分比(28.33%)第二,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百分比(18.33%)第三、肝肾阴虚证百分比(16.67%)为第四。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中医证型以气滞血瘀证、肾精不足证为主,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相对较少,可为中医骨质疏松症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9.
中医证与垂体—性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雪娟 《中医药学刊》2002,20(4):472-474
探讨中医证的实质和疾病的辨证分型与垂体-性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在证的实质研究中,以肾虚证、肝郁证为主,讨论了不同肾虚证与男女性性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对肝郁证的研究发现:血清泌乳素(PRL)水平的检测是肝郁证的一个具有特异性的指标,而脾虚证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指出,现代医学许多疾病的诊断以激素的检测作为客观指标,因此从内分泌角度探讨中医证的实质和疾病的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是有意义的研究,垂体-性腺轴是内分泌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疾病的辨证分型研究中,讨论了月经失调、乳腺增生病、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等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的辨证分型与垂体-性腺激素水平的相关研究。同时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多发性骨髓瘤中医辨证分型规律进行探讨,为中医建立和完善多发性骨髓瘤(MM)的规范化辨证治疗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初诊的128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录入证候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观察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初诊MM的临床中医讧型分为脾肾两虚、脾肾阳虚、脾肾阴虚、水湿内蕴、痰毒瘀阻五种类型,提示MM病机以脾肾虚为主,以痰瘀湿毒为要。结论:聚类分析应用于中医证候研究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肾病病变部位在脾肾,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肾阴虚、脾气虚为主,标实以血瘀为主,肾虚为病机根本,血瘀是病机特点,贯穿始终。正虚毒损肾络为本病核心,益肾解毒通络为治疗大法。分期分型辨证是符合本病发展规律的方案,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也各具特色。目前虽已制定辨证分型及疗效判定标准,临证仍多种多样,治法方药纷呈各异,临床报告可比性差,难以开展循证医学多中心协作。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涉及甚少,缺乏机理研究。早期治疗尚可逆转。应严格科研设计,加强对DN早期研究。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是一种渐进性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认为肝脾肾的亏虚和血瘀均可诱发骨质疏松。其最主要病因是肾虚累及肝脾导致气血不足而血瘀,加上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致使筋脉失养骨枯髓减而致骨痿。本文详细地分析了中医对骨质疏松病因病机的认识,探索了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药的药食同源性和骨质疏松病程的长期性决定了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科学研究中医药,合理评价其安全性,是中医药发挥其临床治疗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报道分析、总结精液不液化所致男性不育的中医辨证、治疗规律。方法:通过检索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2002—2012年间发表的与精液不液化所致男性不育症中药有效治疗相关的文献报道,建立数据库,分析涉及的证候及用药分布情况,归纳、总结其辨证、治疗规律。结果:纳入分析的39篇文献中,属辨证论治者19篇,专方治疗者15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者5篇。1)辨证论治的文献中,共计出现辨证结果16个,排在前五位的是肾阴虚证,下焦湿热证,肾阳虚证,痰瘀阻滞证及肾阴虚、下焦湿热证,但从用药看不单纯是针对所辨证候,而是兼顾了疾病的复杂病机;从运用专方或专方结合西医手段治疗用药情况看,以滋阴清热、凉血化瘀及清热利湿、软坚散结的药味出现频率为高,且均有以淫羊藿为代表的补阳药物的较高出现频率,反映了20个专方的药物构成是针对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的。2)基于辨证的用药及专方用药特点,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及补中有泻,补而不滞,泻中有补,顾护正气的补清相兼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阴阳平衡的基本治疗原则和用药特点。结论:本病存在虚实夹杂、错综复杂的病机,虚主要表现为肾阴虚、肾阳虚,实主要表现为下焦的湿热(毒)及瘀血、痰浊;临床治疗时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明辨其虚与实的孰轻孰重以及阴虚、阳虚和湿热(毒)、瘀血、痰浊的不同与侧重。  相似文献   

14.
《光明中医》2021,36(1):41-43
对于本文所述水热互结型狼疮肾炎,是以普遍认可的《金匮要略》中的"阳毒"为基础的一种分型,既往中医与本文所述相关疾病有很多,如"肾痹""赤丹"等,但少有人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去分析该病。现代中医对于狼疮肾炎有多种辨证方法。其中脏腑辨证多认为该病根源在肾,气血津液辨证多认为由热毒侵入血分所致,八纲辨证多认为该病以阴虚为主。而本文以现代中医对于该病的总体认识为基础,辨证方向更加系统且有针对性,少阴热化证与肾、心相关,同样包括血分证、阴虚证等,因此本文是对该病更清晰的一个辨证分类。  相似文献   

15.
李雷 《河南中医药学刊》2012,(10):1366-136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按中医辨证方法将男性更年期综合征68例患者分为阴虚内热、肝肾阴虚、心肾不交、肝郁脾虚、脾肾阳虚等5型,给予西药谷维素片、维生素B1片口服,采用半定量法按症状程度分为4级,按评分计算疗效指数评定疗效。结果:68例患者治愈37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2.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推拿治疗脑卒中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50例实施辨证推拿疗法,依撼中医推拿疗法对中风后遗症期不同证型患者疗效比较与规范化研究》辨证分型分为肝阳上亢型、气虚血瘀型、风痰阻络型、阴虚风动型、肝肾阴虚型等五组每组30例,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不良反应。连续治疗6疗程,判定疗效。[结果]五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阳上亢型、气虚血瘀型患者改善效果最好(P〈0.05)。[结论]辨证推拿治疗脑卒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范琳燕 《新中医》2020,52(2):169-172
目的: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体质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5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的中医证候调查问卷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相关标准进行调查并进行体质分类,统计中医体质类型、证型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年龄段(50~60岁,61~70岁,71~80岁)、不同病程(<5年,5~8年,>8年)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并分析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结果:中医体质类型分为阳虚质、平和质、血瘀质、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湿热质、阴虚质和特禀质9种。其中,阴虚质所占比例最高(28.7%),气郁质和特禀质这两种体质类型所占比例最低(0.9%)。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70岁患者中,阴虚质所占比例最高,71~80岁患者中,阳虚质所占比例最高。不同病程的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阴虚质中,病程短于5年的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其他两组病程;血瘀质和阳虚质中,病程长于8年的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其他两组病程。中医辨证分型中气血亏虚证较多,共199例,占36.2%;其次是肝肾阴虚证,共141例,占25.6%;肾阳虚证124例,占22.5%;气滞血瘀证74例,占13.5%;其余分型12例,占2.2%。气虚质和气血亏虚证呈正相关(P<0.05),阳虚质与肾阳虚证呈正相关(P<0.05),血瘀质与气滞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阴虚质与肝肾阴虚证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前期的患者以阴虚质所占比例最大,后期患者则多为血瘀质和阳虚质。根据规律,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时,可以因人制宜,以“治未病”作为指导思想,根据“虚者补之”,针对患者的体质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予以滋阴补肾、温阳活血、填精益髓等日常饮食建议及治疗,进而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李曰庆教授从医50余载,在中医外科和泌尿男科领域辛勤耕耘,勇于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在临床中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泌尿男科等疾病进行治疗,经过多年临床积累了很多极具特色的用药经验。在慢性前列腺炎的诊疗上李曰庆教授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因证施治,综合治疗。在前列腺增生的治疗上,李教授提出从肾虚、血瘀、痰浊论治的辨证思路,采取温肾、活血及化痰的治疗方法。主要围绕李曰庆教授治疗前列腺疾病的理论及思路展开论述,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某院含附子的中成药处方,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分析该类中成药的临床用药特征规律,探究数据挖掘在中医药处方分析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抽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某院门诊含附子成分的中成药处方,从患者基本情况、中医疾病、中医证候等方面回顾分析该类中成药的临床使用情况,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进行基本统计,并结合Microsoft SQL Server Analysis Services 2012的3种数据挖掘算法解析处方用药特征。结果:某院使用含附子中成药共8种,14岁以下患者用该类药最多,其中小儿肺咳颗粒用量最大,中医疾病多为咳嗽、感冒、咳喘,中医证型多为寒热错杂证、风痰证、外感风邪。温补肾阳的中成药处方包含金匱肾气丸、龙鹿胶囊、尪痹胶囊、桂附地黄丸,中医疾病多为痹症、眩晕、虚劳等,证型主要为肝肾不足、肾虚血瘀、脾肾不足。决策树分析显示使用含附子的中成药处方具有年龄分布特点,其中中医疾病及证型为主要决策点;聚类分析根据该类处方患者年龄、性别、中西医诊断、中医证型将中成药处方分为10类;关联性分析显示小儿肺咳颗粒联用情况最多,但关联度不高,金匱肾气丸、芪苈强心胶囊、龙鹿胶囊和尪痹胶囊有各自的强关联用药。结论:数据挖掘算法纳入多因素分析临床处方的应用更接近中医临床辩证论治思维,结合基础统计可知某院含附子的处方整体用药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医辩证施治治疗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胃痛患者的病情分为食滞、寒凝、血瘀、肝气犯胃、胃阴不足和脾胃虚弱六个病症,分别辨证施治。结果:食滞、寒凝、血瘀、肝气犯胃、胃阴不足和脾胃虚弱胃痛患者有效率分别为96.77%,94.12%,86.67%,100%,87.50%,85.72%。辨证施治治疗胃痛总有效率为93.33%(112/120)。结论: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胃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