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目的总结探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观察比较两组TG(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F(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TC(2.2±0.6)mmol/L、TG(1.3±0.3)mmol/L、LDL-C(1.4±0.2)mmol/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LVEDD(59.2±3.2)mm、LVESD(45.1±2.6)mm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50.6±5.8)%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与心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12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62),对照组予曲美他嗪治疗,每次20 mg,每天3次,研究组予以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每次20 mg,每天1次,2组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2w/疗程;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心绞痛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TG(1.34±1.12)mmol/L、TC(2.20±1.06)mmol/L等血脂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1.96±0.42)mmol/L、(4.22±1.32)mmol/L,且LVESD(46.72±3.25)、LVEDD(58.62±3.28)等心功能水平情况低于对照组(56.13±7.24)mm、(64.32±5.26)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不仅可降低患者血脂,且有效改善其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航空总医院收治的80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剂量辛伐他丁(20 mg/d,每日1次)联合曲美他嗪(每次20 mg,每日3次)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大剂量辛伐他丁(40 mg/d,每日1次)联合曲美他嗪(用法同对照组)治疗。两组均连续给药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心功能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hs-CRP及血脂变化、6 min步行试验,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5%(37/40)比67.5%(2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显著低于对照组[(45.8±2.9)mm比(51.2±3.2)mm、(35.7±2.5)mm比(42.0±2.8)mm],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50.0±4.2)%比(43.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hs-CRP、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2.47±0.31)mg/L比(3.36±0.49)mg/L、(3.57±0.21)mmol/L比(4.45±0.56)mmol/L、(1.77±0.19)mmol/L比(2.03±0.32)mmol/L,(3.02±0.45)mmol/L比(3.65±0.56)mmol/L],观察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1.08±0.16)mmol/L比(0.92±0.1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大于对照组[(382±55)m比(318±52)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剂量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药物治疗CHF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重构,减少心肌损伤及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曲美他嗪改善糖尿病患者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合并糖尿病的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影响.方法45例合并糖尿病的收缩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22例给予常规治疗,曲美他嗪组2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 mg,3次/d口服,12周后用心功能改善程度、心动超声图、6 min步行距离评价心功能.结果曲美他嗪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95.7% VS 63.6%,P<0.05),曲美他嗪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射血分数明显提高(P<0.05),6 min步行距离(m)明显较对照组远(290±44.3 VS 216±41.2,P<0.05).结论曲美他嗪通过改善心肌代谢有利于提高合并糖尿病的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是安全有效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非洛地平缓释片对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江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非洛地平缓释片,5 mg/次,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通心络胶囊,2~4粒/次,每日3次。两组患者的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1.0±2.5)mmol/L比(12.5±2.9)mmol/L、(6.4±1.4)mmol/L比(8.4±1.4)mmol/L、(118.0±9.3)mmHg(1 mmHg=0.133 k Pa)比(128.4±10.4)mmHg、(79.9±1.2)mmHg比(96.0±2.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1.3±0.4)mmol/L比(2.4±0.5)mmol/L、(1.5±0.3)mmol/L比(2.4±0.4)mmol/L、(1.7±0.3)mmol/L比(2.6±0.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对照组[(1.7±0.5)mmol/L比(1.3±0.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68%(38/41)比73.17%(30/41)],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2.20%(5/41)31.71%(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采用通心络胶囊联合非洛地平缓释片进行治疗,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水平,有利于患者血脂水平的改善,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9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口服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49例,服用曲美他嗪与通心络胶囊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5%(P<0.05);两组治疗前LVEF、LVESV、LVEDV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VESV、LVEDF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HDL-C、TC、TG、LDL-C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HDL-C、LDL-C水平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通心络胶囊显著提高了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的缺血性心肌病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利尿剂、硝酸酯制剂、拜阿司匹林、ACEI及他汀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和通心络胶囊治疗,6个月后观察心衰症状、体征变化,记录血压、心率及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治疗前后用超声心动图仪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以及Tei指数,行动态心电图判定心律失常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LVEDD[(60.4±7.5)mm比(65.6±6.3)mm]、LVESD[(48.5±7.3)mm比(54.2±8.2)mm]、Tei指数(0.52±0.26比0.68±0.21)显著下降(P<0.05),LVEF[(44.2±12.6)%比(34.4±11.6)%]、CO[(4.44±1.56)mm比(3.76±1.68)L/min]显著升高(P<0.05).心律失常亦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卡维地洛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能显著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以及心律失常,提高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通心络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和曲美他嗪,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SV、LVEF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曲美他嗪能够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缓解血管痉挛,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曲美他嗪的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空腹血清游离脂肪酸的变化,评价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心衰的基础上加曲美他嗪30mg,3次/d口服。对照组常规应用抗心衰治疗。测量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血清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并对心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血清游离脂肪酸由0.38±0.06mmol/L升高至0.51±0.07mmol/L,对照组由0.37±0.06mmol/L升高至0.46±0.08mmol/L,两组组内游离脂肪酸升高比较差别显著(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差别显著(P〈0.05)。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88.1%,对照组为77.3%,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衰能显著升高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何晓薇 《重庆医学》2005,34(6):911-912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与血尿酸、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1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用Braunwald class法按危险度为Ⅰ、Ⅱ、Ⅲ级,分别检测其血尿酸、血脂值,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分级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327.10±66.3)mmol/L、(361.90±52.4)mmol/L、(491.40±88.1)mmol/L]与对照组[(260.13±47.9)mmol/L]有显著、极显著相关性(P<0.05,P<0.01),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有显著相关性(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血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与对照组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度分级增加,血尿酸水平与血脂水平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通心络联合曲美他嗪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血脂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三河市医院心内科160例STEMIPCI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常规应用拜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硝酸异山梨酯、酒石酸美托洛尔、卡托普利、利尿剂、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盐酸曲美他嗪,疗程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TC、TG、LDL—C及H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脂变化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升高,LVEDV、LVESV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LVEF、LVEDV、LVESV指标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心络联合曲美他嗪对STEMIPCI术后患者血脂及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明显,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HFPEF)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心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HFPEF患者189例,按Cys C水平分为Cys C正常组(Cys C<1.04 mmol/L)和Cys C异常组(Cys C≥1.04 mmol/L),比较2组患者心功能的差异,随访1年,通过Log-rank检验和生存曲线比较2组患者联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Cys C水平对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1)与Cys C正常组比较,异常组心脏舒张功能较差(E/A:0.71±0.09 vs 0.81±0.25),NT-proBNP水平较高[(3248±1534)pg/ml vs(2513±1203)pg/ml],心功能分级较高(NYHAⅢ/Ⅳ分级:67.8%vs 4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随访1年,与Cys C正常组比较,Cys C异常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全因病死率(24.1%vs 16.7%,P<0.05),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47.1%vs 26.5%,P<0.01);Cys C水平对联合终点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5%、77.3%,临界值为1.23 mmol/L。结论 Cys C是预测HFPEF患者1年内临床事件的良好指标,可用于患者危险分层,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
黄婧  方向明 《医学综述》2014,(12):2244-2245
目的研究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对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脂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绵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住院后根据甲状腺功能水平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检测治疗前后的甲状腺功能指标、血脂相关指标及心功能指标。结果患者治疗后的甲状腺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促甲状腺激素[(4.68±1.37)mol/L vs(12.64±4.79)mol/L]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4.75±0.45)pmol/L vs(1.53±0.57)pmol/L]、游离甲状腺素[(1.23±0.18)pmol/L vs(0.57±0.04)pmol/L]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的血脂指标与治疗前比较,三酰甘油[(3.46±0.65)mmol/L vs(6.85±0.48)mmol/L]、胆固醇[(1.86±0.43)mmol/L vs(4.54±0.87)mmol/L]、低密度脂蛋白[(2.46±0.54)mmol/L vs(3.54±0.57)mmol/L]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1.54±0.16)mmol/L vs(0.76±0.07)mmol/L]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的左心室舒张功能与治疗前比较,E/A值[1.357±0.143 vs 0.754±0.076]、左心室射血分数[(65.45±7.54)%vs(58.75±5.75)%]、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54.34±5.57)mm vs(43.54±4.46)mm]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及心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碳酸镧治疗维持性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有效性。方法根据是否服用碳酸镧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碳酸镧观察组16例,均服用碳酸镧,每次500 mg,23次/d;对照组23例,口服碳酸钙,0.75g/次,每天2次。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6个月后,观察组血磷水平均下降(P<0.01),对照组下降不明显(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各时点血磷下降明显[(1.80±0.25)mmol/L vs.(2.21±0.33)mmol-/L、(1.56±0.19)mmol儿vs.(2.28±0.26)mmol/L、(1.51±0.17)mmo;/L vs.(2.29±0.25)mmol/L](P<0.01)。2组血钙下降均不明显(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PTH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614.8±178.38)pg/ml vs.(982.63±716.34)pg/ml](P<0.05)。结论碳酸镧治疗维持性透析患者高磷血症较传统降磷方法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血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对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6年11月至2009年3月在本院肾内科住院治疗的43例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将患者分为两组,即LVH组(24例)和非LVH组(19例).比较两组血甲状腺激素谱及其他指标的不同,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血FT,对LVMI的独立影响作用。结果:与非LVH组相比,LVH组患者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10.2±10.0)mE/(min·1.73m。)W20.8±14.5mL/(min·1.73m^3),P〈0.05]、血红蛋白lHGB,(71.8±17.6)g/LUS102±25.3g/L,P〈0.0011和血白蛋白[ALB,(32.8±4.9)g/LUS(37.1±5.8)g/L,P〈0.05]更低,而血磷水平[(1.98±0.62)mmol/L郴(1.28±0.3J)mmol/L,P〈0.001]则更高。同时LVH患者还呈现更低的血FT水平[(2.34±O.83)pmo//L郴(3.17±0.68)pmol/L,P〈0.05]和更高的低T3综合征发生率(50%US14.3%,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FT,和血磷能独立地影响LVMI的水平(R^2=0.650,P〈0.001)。结论: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存在较高的低T3综合征和LVH发生率,并且低的血FT3对于LVH具有独立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社区干预中运用循证护理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效果。方法将代谢综合征患者215例分为循证护理干预组(112例)与对照组(103例),循证护理干预组采取IKAP健康教育模式(信息-知识-信念-行为理论模式),传授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按时服药复查、心理支持等知识。对照组接受社区一般护理。干预前、干预后第6、12个月两组进行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体重指数、腰围、血压、血糖、血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对照。结果干预组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后,各观察时段的大部分组分指标都有所改善,收缩压由(149.53±17.70)mm Hg降至(137.10±11.49)mm Hg,舒张压由(91.32±6.73)mm Hg降至(83.85±5.99)mm Hg,空腹血糖由(6.86±2.21)mmol/L降至(5.99±2.09)mmol/L,餐后血糖由(8.57±2.09)mmol/L降至(7.51±2.32)mmol/L,三酰甘油由(2.85±1.29)mmol/L降至(2.17±1.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由(1.27±0.17)mmol/L升至(1.42±0.19)mmol/L,总胆固醇由(7.18±2.0)mmol/L降至(6.28±1.79)mmol/L,两组干预前后及干预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除血压外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措能有效提高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的临床观察。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入住保定市第二医院心内科的96例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组和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口服缬沙坦80 mg/d,辛伐他汀20 mg/d;对照组口服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1片/d。服用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125.7±11.5)mm Hg vs(141.4±12.5)mm Hg和(72.5±10.5)mm Hg vs(88.5±10.2)mm Hg,P<0.05]。治疗后观察组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4.83±0.72)mmol/L vs(5.79±0.74)mmol/L,(2.03±0.68)mmol/L vs(2.36±0.64)mmol/L,(3.06±0.92)mmol/L vs(3.23±0.93)mmol/L,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对照组[(1.23±0.22)mmol/L vs(1.12±0.24)mmol/L,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中国北方汉族群体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的关联.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作为病例组,健康个体2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ApoE基因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 病例组ε3/4基因型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6.50%比22.38%,x2=9.864,P<0.05);病例组携带ε3/4基因型的患者血清TC、TG和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携带ε3/4基因型者[TC:(6.02±0.98) mmol/L比(4.87±0.97) mmol/L,t=6.301,P<0.05;TG:(2.04±0.42) mmol/L比(1.55 ±0.54) mmol/L,t=5.568,P<0.05;LDL-C:(2.81±0.53)mmol/L比(2.36±0.58) mmol/L,t =4.500,P<0.05),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1.16±0.47) mmol/L比(1.69±0.56),t=5.579,P<0.05];病例组中携带ε3/4基因型患者脂代谢异常程度高于其他基因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oEε3/4基因型与2型糖尿病血脂水平升高及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及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患者对治疗方法的遴选意愿分为研究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临床组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照组应用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对比两组低血压及心律失常诱发次数,KT/V值,24h尿量达到600mL时所经过的天数,并统计死亡人数及死亡率。结果临床组尿素氮治疗前为(38.56±12326)mmol/L、治疗后为(20.04±6.01)mmo]/L,尿肌酐治疗前为(825.51±262.47)mmol/L、治疗后为(402.42±122.14)mmo]/L,APACHE—Ⅱ评分治疗前为(21.4±4.36),治疗后为(14.1±5.37)。对照组尿素氮治疗前为(40.55±11.63)mmol/L、治疗后为(26.21±6.74)mmol/L,尿肌酐治疗前为(729.52±2.12.64)mmol/L、治疗后为(366.87±101.22)mmo]/L,APACHE—Ⅱ评分治疗前为(19.5±302),治疗后为(1.72±4.22)。在治疗后,两组尿素氮、尿肌酐及APAcHE-Ⅱ评分优化性改善非常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组低血压发作次数平均(3.72±1.29)A,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平均(I56±251)次,KT/V平均(1.41±013.24)h尿量达到600mL所经过天数平均值为(15.21±5.13),死亡1例,死亡率为625%。对照组低血压发作次数平均(188±026)次,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平均(3.73±3.22)次,KT/V平均值为(1.24±0.15),24h尿量达到600mL所经过天数平均值为(22.64±8.26),死亡1例,死亡率为625%。临床组治疗后低血压及心律失常发生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KT/V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其24h尿量达到600mL所需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丽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效果优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梗阻性肾病所致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42例梗阻性肾病所致肾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n=24)和对照组(n=18)。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8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治疗14d;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SOD及尿液β2-MG、NAG水平。结果:治疗后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62.9±20.3)μmol/L,(5.7±1.88)mmoL/L,f0.35±0.10)mg,/L.(10.59±3.55)U/L]较对照组[(109.1±29.6)μmol/L,(7.2±2.23)mmo]/L,(0.80±0.26)mg/L,(25.21±7.56)U/L,P〈0.05]下降更明显,血清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99.09±105.42)U/mL伽(257.96±81.15)U/mL,P〈0.01]。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减少梗阻性肾病患者肾脏的氧化应激性损伤。有助于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