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胡宏德  贺勇  张立 《四川医学》2005,26(5):508-510
目的探索冠状动脉变异现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的患者进行病例分析,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患者均有不典型心绞痛及不典型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未见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结论冠状动脉变异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是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97年11月至2004年12月2596例在我院所行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检出57例冠状动脉先天异常,占2.2%。其中36例为冠状动脉起源和分布异常,占63.2%,并以右冠状动脉的先天性异常为多见。检出冠状动脉瘘21例,检出率为0.81%,并以冠状动脉一肺动脉瘘最为多见,占81%。冠状动脉先天异常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或缺如,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各种冠状动脉先天异常的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畸形是先天发育异常,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随着心脏外科手术的开展和普及,因损伤畸形的冠状动脉而导致心肌缺血、梗死以致病人死亡的报告日渐增多。国内尚未见到介绍冠状动脉畸形的病理解剖学材料。本文报告3例尸检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瘘的观察效果,研究其对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冠状动脉瘘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原始数据应用MIP、MPR、CPR、VR后处理技术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结果 15例冠状动脉瘘中,4例为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3例为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3例为左冠状动脉-右心室瘘;5例为左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1例合并法乐氏四联征,1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可以准确显示冠状动脉瘘的引流位置及瘘道大小,可观察心内结构及合并畸形,可作为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瘘的一种安全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准确的方法。我院1960年开始做主动脉造影同时即有冠状动脉显影,即一般性冠状动脉造影,直至1982年开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动物实验,在此基础上,1983年由美国专家指导,在东北三省首次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从而使我省成功地开展了第1例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6.
从近年来在心脏研究所作的努力来看,可以说大部分待解答的问题无非是属于生理或生化领域。对于这个器官的形态结构方面要揭露的似乎不多了,但这个看法早就有过以致至今心脏上很多结构的功能还未能解释,而大量的生理描述是根据动物实验用来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支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原因和护理方法。方法:对2004~2007年5例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患者的造影征象、穿孔原因、处理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穿孔血管为前降支1例、回旋支2例、右冠状动脉2例。球囊扩张或支架释放压力过大致血管撕裂2例、导丝穿出血管2例、球囊过大导致血管破裂1例;3例并发心包填塞。1例行球囊低压扩张压迫、1例用支架覆盖、2例行心包穿刺引流,1例死亡,无急诊冠状动脉搭桥。结论:冠状动脉穿孔是PCI少见并发症,但可导致严重临床后果,及时诊断、积极处理和合理有效的护理是减少恶性心脏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背景 ]浅谈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 .[病例报告 ]3例患者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为 5 6岁 ;其中 2例为 3支冠状动脉病变 ,1例为 4支冠状动脉病变 .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 3 6% ,65 % ,75 % ;心绞痛病史为 1个月~ 2年 .均在正中开胸 ,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移植血管全部用自身大隐静脉 .2例搭 3支桥 ,1例搭 4支桥 .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术后 3例心绞痛症状均完全消失 ,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 ,无手术死亡病例 .[讨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  相似文献   

11.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coronary bypass grafting, CCBG)是一种特殊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定义为同一冠状动脉两段之间或者不同冠状动脉之间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现报道1例使用心脏不停跳搭桥技术完成的CCBG病例。该患者由于有广泛的主动脉粥样硬化,且合并双侧大隐静脉曲张, 只有很短的大隐静脉可用于手术移植,对于这样一些特定的患者, CCBG手术方法提供了一种救治选择,且能够达到很好的手术效果和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术前手术方案制定和术中的随机应变对本例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痉挛,近年来为人们所重视,早在1876年和1897年,Latham和Osler即提出心绞痛可能与冠状动脉痉挛有关。心肌的缺血,意味着心肌对氧的供应和需求之间不平衡。过去,主要认为心肌缺血是需氧量的增加,近十多年来,证明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年来有关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增加,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由于诊断技术及治疗方法不断改进,对其发病机理及其复杂的临床表现均有进一步认识,在冠心病领域中,正在形成一个独特的、众所瞩目的研究新课题。本文就有关方面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14.
一、历史回顾自从1845年 Latham 首先提出心肌缺血可因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痉挛引起以来,近百年来一直有不同意见。支持者的根据:(1)动物实验证实,一过性冠脉(指分布于心肌表面的冠脉主支)狭窄可以引起心电图缺血改变,认为心肌缺血的发生中冠脉管腔的变化比心肌对氧的需求增加更重要;(2)动物实验发现,单独向冠脉注入凝血质,不容易引起心肌缺血坏死,如同时注入垂体后叶素则很容易发生;(3)长期职业接触硝酸盐者,脱离接触后可发生心肌缺血;(4)部分以麦角胺治疗偏头痛的患者可并发胸痛或心电图出现缺血性改变;(5)雷诺氏现象患者可以并发胸痛及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瘘     
冠状动脉瘘是一种少见的心血管畸型。胡秉忠报道约占先天性心血管异常的0.43%,邱兆昆报道8例,占同期3736例先天性心血管病变手术的0.22%。1865年首次有该症的报道,1947年开始获得治疗上的成功。这种畸型,多称冠状动静脉瘘,但从血液动力学的分流方向看,尽管绝大多数是左向右的分流,但也有一些病例是左向左的分流,故称冠状动脉瘘较为确切。  相似文献   

16.
一、历史的回顾近百年来学者们不断提出冠状动脉痉挛可可引起心绞痛这一观点。具有代表性的有:Latham提出“心脏痉挛”概念。1867年Nothnagel等提出全身性动脉收缩假说。后来Huchard提出心绞痛是冠脉器质性或功能性狭窄引起缺血的结果。1910年Osler认为休息时心绞痛最可能的原因是冠脉痉挛或狭窄。十九世纪20年代Danielopolus首次提出心肌氧的供需失衡理论。其后Gallavardin认为心绞痛的一个类型是休息时心绞痛,其冠脉正常;另一类型是劳力性心绞痛,同一病人可兼有两种类型的心绞痛。本世纪初,冠脉痉挛概念曾为学者们所重视。但是20年代Keefer等认为粥样硬化的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冠脉造影与冠脉CT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准确性。方法:入选63例拟诊冠心病患者,同时行冠脉CT和冠脉造影。结果:共检测378支冠状动脉分支。冠脉造影显示轻度狭窄24支,中度狭窄19支,重度狭窄83支。冠脉CT显示轻度狭窄85支,中度狭窄14支,重度狭窄54支。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做为标准,冠脉CT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88.3%,特异度为28.2%,准确性为53,1%;阳性预测值为46.49%,阴性预测值为7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CT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率相对偏低。  相似文献   

18.
有些冠状动脉疾病(如冠状动脉痉挛、心肌桥、冠脉微血管性心绞痛等)冠状动脉造影表现正常。有资料显示临床明确诊断为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中有10%~30%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近年来随着血管内超声(IVUS)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疾病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进展。现就这一问题总结了几种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疾病,目的是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王惠琴 《疑难病杂志》2010,9(4):306-307
<正>例1.男,70岁。因活动后胸闷气短15 d,加重7 d于2005年3月12日入院。既往高血压3年,服药控制。查体:血压140/80 mm Hg,双肺呼吸音粗,中下野可闻及较多水泡音。心界不大,心率80次/min,律齐,无杂音。超声显示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入院诊断:冠心病,高血压病。行冠脉造影示:前降支中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通常是狭窄的,尸检时发现,心肌梗塞病人的冠状动脉比对照组要狭窄。这种狭窄的形成主要是内膜脂类沉积和纤维化的结果,但在血管中层经常显示出病灶性瘢痕形成,甚至还有弹性组织或肌肉组织的同中心萎缩。如主动脉一样,冠状动脉在一生中常呈进行性扩大,但是否这是一种自然老化过程或是一种心脏肥大反应仍有争议。在理论上,冠状动脉扩大到适当的程度应有利于逆转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的趋势。有些病人的冠状动脉呈弥散性扩张,但不规则,此过程现在一般认为是冠状动脉扩张,这是明确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