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儿童孤独症3例报告孔杜斯赵中玲张春海(第一附属医院儿童保健室)儿童孤独症是小儿早期神经精神行为异常的一种少见疾病。1943年美国Kanner氏首次报道,国内自1983年以来的陆续报道已有30余例。我们于1994~1997年发现3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
背景 目前国内适用于孤独症儿童初级筛查的量表少。研究显示,孤独症谱系商儿童版-简化版适用于孤独症儿童的初级筛查。目的 检验孤独症谱系商(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的信效度,为我国孤独症儿童的初级筛查提供新的有效工具。方法 选取2015年6-9月、2017年9-12月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门诊连续就诊的孤独症儿童101名为孤独症组(低功能孤独症者58名,高功能孤独症者43名),同期按照年龄与孤独症组相匹配的原则,选取天津市一所普通幼儿园及一所普通小学的儿童124名为正常对照组。采用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评估受试者孤独症症状。孤独症组、正常对照组均由最了解儿童情况的1名家长(多为儿童母亲)填写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同时分别从孤独症组、正常对照组中各选取10名儿童,由了解其情况的另1名家长单独填写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2周后,再次分别从孤独症组、正常对照组中各选取10名儿童,由首次填写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的家长(同1名家长)再次填写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使用区分效度和效标效度进行效度分析;使用评分者信度、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信度分析。结果 低功能孤独症者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总分与高功能孤独症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孤独症组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总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以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做出的诊断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97(P<0.01);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总分临界值为15.0分时,灵敏度为0.94,特异度为0.89。评分者信度分析结果显示,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0(P<0.05),各条目的ICC为0.60~0.86(P<0.05)。重测信度分析结果显示,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总分的ICC为0.97(P<0.05),各条目的ICC为0.82~0.92(P<0.05)。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P<0.01)。结论 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的信效度较好,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可用于孤独症儿童的筛查。  相似文献   

3.
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滋衡  梁莹  刘静 《中国医刊》2008,43(4):35-38
儿童孤独症(ehilidhood cutism)又称自闭症,1943年首先由美国医生Kanner报道,以后世界各国相继报道。我国于1982年由陶国泰首先报道4例,以后报道逐渐增多。过去认为该病罕见,患儿多数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或智力缺陷,直至1980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8版)才将其归纳为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这类疾病现在被称为孤独谱系疾病,包括孤独症、阿斯佩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Rett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训练法对孤独症儿童的疗效,为孤独症儿童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0例孤独症儿童进行评估后,制定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训练计划,每周训练5 d,每天训练4h,于训练前、训练6个月末分别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对儿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30例孤独症儿童ABC量表总分由训练前(103.08±25.61)分降低至训练后(79.61±18.65)分(P〈0.05);ATEC量表总分由训练前(117.10±19.57)分降低至训练后(73.83±16.62)分(P〈0.05),其中语言因子由训练前(27.38±7.14)分降低至训练后(16.64±4.67)分,社交因子由训练前(29.64±5.26)分降低至训练后(18.78±6.49)分,感知觉和行为因子得分上训练后较训练前有所降低,但未见显著差异。结论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训练法对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是孤独症的有效康复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魏薇  张玲 《安徽医学》2011,32(6):856-858
孤独症(autistic disorder,AD)最早于1943年由Kanner报道,以认知障碍、语言障碍及刻板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孤独症的病因不清,大多数学者认为孤独症是具有基因易感性的个  相似文献   

6.
儿童孤独症的护理体会苏凌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精神科,南京210029)关键词孤独症;训练;护理;儿童婴儿孤独症最早在1938年由Kamer发现。1978年美国儿童及成人孤独症学会顾问委员会提出了孤独症定义为起病年龄在30个月之前,并具以下...  相似文献   

7.
郝晓楠  张岱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3):1468-1470
孤独症(Autism)是一种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PDD),是儿童精神疾病中的一种严重精神障碍。近年来的研究报道其发病率有明显的增高趋势,国外有文献估计目前患病率约为1.1‰~2.5‰。我国目前尚无全国或地区协作性的孤独症儿童患病率的调查报告。尽管如此,我国福建、天津、香港和台湾的资料提示该病患病率与国外相近。估计目前我国典型的孤独症患儿约有60万。  相似文献   

8.
黄春吉 《右江医学》1995,23(4):171-174
儿童臀肌挛缩症研究概况平果县人民医院外科黄春吉(综述)马飞岳(审阅)儿童臀肌挛缩症由Valderrama于1969年首次报告。国内1978年由马承宜(1)首次报道。它是因臀肌及筋膜的纤维变性,继发髓关节内收内旋功能障碍,进而表现为特有的步态,姿式异常...  相似文献   

9.
儿童孤独症     
杨晓玲 《中国医刊》2000,35(10):23-23
1 历史与界定  孤独症属于心理发育障碍范畴中弥漫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临床表现为社会交往交流模式的性质异常、兴趣与活动内容局限、刻板和重复。一般均发病于婴幼儿期 ,少数 5~ 6岁时症状才很明显 ,男孩发病可数倍于女孩。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障碍。   1 94 3年Leokanner最早报道孤独症 ,1 982年儿童精神病学家陶国泰教授首次正式在国内专业文献上报道 4例孤独症 ,80年代中期以后 ,病例报道不断增多 ,1 989年我国精神疾病分类第 2版 (CCMD 2 )正式将儿童孤独症列入疾病分类系统中 ,并且陆续有临床、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0.
儿童孤独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过去称为婴儿孤独症(infantile autism),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在1943年首次报道.在分类学上目前归于心理发育障碍范畴,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中最为多见的一种亚型.孤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率为4-5:1.儿童孤独症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差,给儿童、家长乃至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现将有关儿童孤独症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儿童孤独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孤独症是婴幼儿常见的广泛性发育障碍 ,自 1 943年由Kanner首次发现并报道后 ,对此病的研究越来越多。我国目前尚无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此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对全国进行了孤独症儿童的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目的是初步摸清此疾病的数量、年龄段、残疾程度等情况 ,为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和开展各种康复、训练、安置等工作提供依据。为了解江苏省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及分布情况 ,我们以 2 0 0 1年 5月 31日零时作为调查时点 ,抽查了常州市区及仪征县两个抽查地区 ,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抽查步骤按照全国 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颜色偏好差异。方法采用对偶比较法对45名孤独症 儿童和124名正常儿童进行颜色偏好试验研究。结果(1)孤独症儿童颜色偏好顺序依次为:黄(8.19± 1.76)、黑(7.47±2.32)、蓝(7.23±2.12)、绿(6.82±1.93)、红(6.42士2.08)、紫(6.40±2.09)、橙(6.28±1.83)、白 (5.68±2.39) (F= 6.549, P= 0.000) 0 (2)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在红(t2.728,p〉=0.007)、黄(t-3.275,P = 0.001)和紫(2.320, P=0.022)的偏好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男、女孤独症儿童在颜色偏好上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0.05)。(4)不同年龄孤独症儿童在颜色偏好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孤独症儿童的颜色偏好与正常儿童不同。(2)不同性别、年龄的孤独症儿童颜色偏好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孤独症儿童食物偏好的特点,通过对其异常饮食行为原因的分析,为其异常饮食行为的改善途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家长问卷的形式,对162例正常发育儿童以及162例孤独症儿童在中国常见的六大类共113种食物进行食物偏好调查.结果 1.研究发现对于谷薯类[正常儿童拒绝0.0(1.0)种,孤独症儿童拒绝1.0(2.0)种,P<0.001]、豆类[正常儿童拒绝0.0(1.0)种,孤独症儿童拒绝0.0(2.0)种,P<0.05]、肉类[正常儿童拒绝0.0(0.0)种,孤独症儿童拒绝0.0(2.0)种,P<0.05]、蔬菜类[正常儿童拒绝3.0(5.0)种,孤独症儿童拒绝6.0(10.0)种,P<0.001]和水果类[正常儿童拒绝0.0(1.0)种,孤独症儿童拒绝2.0(5.0)种,P<0.001]的食物,孤独症儿童拒绝的食物种类都显著多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正常儿童中性别并不影响其食物偏好,而孤独症儿童中男孩在谷薯类[孤独症女孩拒绝0.0(1.0)种,孤独症男孩拒绝1.0(2.0)种,P<0.05]和蔬菜类[孤独症女孩拒绝3.5(5.0)种,孤独症男孩拒绝7.0(11.0)种,P<0.05]选择中比女孩更加挑剔;3.对于绝大多数的食物,孤独症儿童的接受度都显著低于正常儿童,而却对方便面(正常儿童接受度71.01%,孤独症儿童接受度81.02%,P<0.001)和辣椒(正常儿童接受度20.71%,孤独症儿童接受度28.47%,P<0.05)有着特殊的偏好.结论 与正常儿童相比,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谱狭窄;对辣椒和方便面这两种刺激性食物则有着更高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14.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孤独症(Chiridhood Cutsm)又称自闭症,该症于1943年首先由美国医生Kanner报道,以后世界各国逐渐报道。我国在1982年陶国泰首先报到4例,以后报道逐渐增多。过去认为该病罕见,近年来发现增多。为了做到早诊断、早干预,改善预后,在此就该病的新认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程波利  王斯  孙群英  肖梦  李星慧  张会  杨蓉 《西部医学》2023,35(8):1219-1222+1227
分析我院儿童心理行为专科门诊首次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儿童信息,以了解川东北地区ASD患儿就诊情况。方法 纳入2021年1—12月在我院儿童心理行为专科门诊首次诊断为ASD的儿童,对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就诊时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对患儿病情进行评估,使用儿心量表2016版对患儿发育水平进行评估。结果 纳入ASD患儿339例,年龄3.1(2.7,3.6)岁,小于3岁的占38.3%。1、2月就诊的患儿数明显多于其他月份。儿保医师是促使大部分ASD患儿就诊的人员(52.5%),老师也是促使患儿就诊的重要原因(28.6%)。患儿最常见的主诉为“语言障碍”(48.7%),其次为“语言障碍合并不理人”(18.9%)以及“不理人”(18.6%)。重度ASD患儿首次诊断的年龄显著小于轻-中度患儿。儿心量表测评结果显示74.6% 的ASD患儿合并发育障碍,语言能区发育障碍比例最高(79.1%),其次为社会行为能区(78.8%)。有总发育障碍或者语言或社会行为能区发育障碍的ASD儿童初诊年龄显著小于无相应发育障碍的ASD患儿。结论 川东北地区超过1/3的ASD患儿能在早期诊断,本地区人群对ASD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需加大宣传教育,进一步促进本地区ASD患儿的早期就诊和管理  相似文献   

16.
孤独症又叫自闭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是常见的儿童精神障碍之一.它是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动作重复刻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行为综合征.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首次报道了该病,此后孤独症引起国外临床医生、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广泛研究.  相似文献   

17.
马晓荣 《西部医学》2010,22(2):276-278
目的为儿童保健工作重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德胜地区2001~2008年在园儿童体检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8年阐在园儿童各类营养不良(低体重、发育迟缓、消瘦)以及贫血患病率呈逐年下降,分另q由2001年的0.46%、0.65%、0.37%和1.11%,下降到2008年的0.11%及0.36%,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儿童体格肥胖、视力低检出率呈逐年上升,由2001年的3.24%、13.19%,上升到2008年的13.74%和25.21%,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龋齿检出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8.42%~32.26%)。结论在固儿童营养状况良好;但儿童肥胖、视力异常患病率逐年增高,龋齿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预防这些疾病是今后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骆名进  宋海东  刘健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7):2219-2222
背景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如果能越早被发现和干预,其预后效果就越好。国内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尚未能提供孤独症早期筛查服务,在社区开展家长自评式孤独症早期筛查,可作为一种有效弥补手段。目的 对社区进行家长自评式孤独症早期筛查,分析其影响因素,探索适合在社区开展的孤独症早期筛查模式。方法 2016年7-10月运用整群抽样法,选择杭州市西湖区3个街道(乡镇)和余杭区4个街道(乡镇)共计5 306名12~36个月儿童作为早期筛查对象,采集其基本信息和家长孤独症知识知晓信息,并采用婴幼儿沟通及象征性行为发展量表(CSBS DP)(12~18个月)和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M-CHAT)(>18~36个月)进行筛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 105份,有效回收率为96.21%。12~18个月儿童孤独症相关发育障碍早期筛查阳性率为12.49%(169/1 353);男童CSBS DP评分低于女童,足月分娩的儿童高于未足月分娩的儿童,家长对孤独症比较了解与听说过的儿童高于家长不知道的儿童(P<0.05);CSBS DP评分与儿童月龄呈负相关(r=-0.360,P<0.001)。>18~36个月儿童孤独症相关发育障碍筛查阳性率为5.76%(216/3 752);M-CHAT评分与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r=0.042,P=0.012),与家长孤独症知识得分呈负相关(r=-0.081,P=0.003)。结论 12~36个月儿童孤独症相关发育障碍筛查阳性率为7.54%,而家长对孤独症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其筛查评分有影响。因此,在社区开展家长自评式孤独症早期筛查意义重大,但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重复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患病率各国报道不一,国外流行病学调查孤独症患病率为1‰,男女发病差异显著,比例为4:1,无明显的文化和种族差异。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亦无特殊药物治疗,一般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促进患者的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治疗对于儿童孤独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帮助孤独症患者更好的适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王菲菲  李雪  刘靖  吉兆正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8):2189-2193
背景 情绪行为问题是孤独症最常见的伴发精神症状。目前我国关于孤独症幼儿伴发的情绪行为问题的研究较少。目的 利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2~3岁版)评估孤独症幼儿的情绪行为问题。方法 选择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课题组专家门诊连续就诊且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孤独症幼儿116例为孤独症组;2016年6月—2017年2月,按照1∶1.5的比例,选择性别、年龄与孤独症组相匹配的北京市幼儿园健康幼儿174例为正常对照组。由两组幼儿的父母或主要抚养人填写CBCL(2~3岁版)。对比两组CBCL(2~3岁版)评分及CBCL(2~3岁版)各因子评定阳性率。结果 孤独症组CBCL(2~3岁版)总分和内化分量表、外化分量表评分及各因子(社会退缩、抑郁、躯体主诉、睡眠问题、攻击行为、破坏行为)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孤独症组社会退缩、抑郁、躯体主诉、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因子评定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孤独症组睡眠问题因子评定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正常幼儿相比,孤独症幼儿存在较多的情绪行为问题,主要为社会退缩、抑郁、攻击行为等。应对孤独症幼儿的情绪行为问题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