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剂量辐射全身照射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肿瘤基因-放疗方案中的免疫增强作用机制。方法 小鼠右后肢皮下接种Lewis肺癌细胞建立荷瘤模型,基因-放疗组中小鼠肿瘤局部注射由多聚乙烯亚胺包裹的pEgr-IL18-B7.1重组质粒,分别接受由2 Gy 局部照射和0.075 Gy 全身照射组合的不同治疗方案,通过3H-TdR标记方法检测小鼠CTL和NK细胞毒活性,ELISA方法检测TNF-α和IFN-γ分泌活性,观察各治疗组对荷瘤小鼠抗肿瘤免疫的作用。结果 在pEgr-IL18-B7.1基因治疗方案中,单次大剂量辐射局部照射后加多次低剂量全身照射与常规多次大剂量辐射局部照射相比,小鼠CTL和NK细胞毒活性显著增强,TNF-α和IFN-γ分泌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结论 低剂量辐射可以通过促进CTL和NK细胞毒效应,上调TNF-α和IFN-γ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提高肿瘤基因-放疗的抑瘤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特殊体模及膀胱充盈状态对直肠癌术后放疗剂量分布及正常组织受照射体积的影响,探讨直肠癌术后适形放疗较理想的治疗模式。方法 共有23例直肠癌患者入选。8例和15例患者分别采用膀胱充盈条件下常规或特殊体模固定的俯卧位3野照射,处方剂量50 Gy。15例患者CT定位同时还扫描膀胱排空状态下的图像。运用三维计划系统比较3种照射方式的靶区和正常组织体积-剂量关系、适形指数(CIPTV)、特殊体模及膀胱充盈状态对不同剂量水平(5~52.5 Gy)小肠受照射体积影响以及小肠急性放射性反应与受照射体积的关系。结果 3种照射模式中靶区和股骨头体积-剂量分布及适形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采用特殊体模照射时,小肠在高剂量区内体积(V20~V52.5)均显著减少(P<0.01),且在膀胱充盈时更加明显,而低剂量区受照射体积(V5~V15)则减少不明显(P>0.05);膀胱充盈状态下使用特殊体模还可显著降低不同剂量水平(20~52.5 Gy)膀胱受照射体积(P<0.01)。照射过程中患者腹泻程度(RTOG 0~1和≥2)与低剂量区内(5~30 Gy)小肠受照射体积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 膀胱充盈状态下特殊体模固定的俯卧位照射方式明显降低了小肠和膀胱的受照射剂量,减少了小肠急性放射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立体定向放疗结合全脑照射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和预后,同时观察服用替莫唑胺(TMZ)与放疗结合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脑转移瘤患者52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一组为全脑照射(WBRT)+立体定向放疗(SRT,伽玛刀),共35例,一组为单纯SRT,共17例。全脑放疗分次剂量为1.8~3.0 Gy/次,1 次/d,5 次/周,总剂量DT30~40 Gy,WBRT+SRT组全脑后伽玛刀补量采用45%~75%等剂量曲线包绕PTV,边缘剂量12~15 Gy,中心剂量20~30 Gy。单纯SRT组分次立体定向放疗采用45%~75%等剂量曲线包绕PTV,边缘剂量36~40 Gy,中心剂量70~80 Gy。随访1~2年。所选52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放疗期间及放疗后服用替莫唑胺胶囊,同步化疗组化疗方案为:口服替莫唑胺75 mg/m2,1次/d,直至放疗结束,放疗结束后再服用3~6个月,剂量改为150 mg/m2结果 放射治疗后1~3个月,复查CT/MRI显示总有效率(CR+PR)为84.62%,WBRT+SRT组有效率为88.57%,SRT组有效率为76.47%;肿瘤的6个月及1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2.10%和85.20%。WBRT+SRT组的平均生存期13.2个月,中位生存期11个月;6个月生存率为71.40%,12个月生存率为54.30%,18个月生存率为14.30%。SRT组的平均生存期10.2个月,中位生存期9个月;6个月生存率为41.20%,12个月生存率为23.50%,18个月生存率为5.88%。替莫唑胺+放疗与单纯放疗的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0.00%和56.30%、60.00%和37.50%、10.00%和12.50%。结论 WBRT+SRT治疗脑转移瘤总体上优于单纯SRT治疗。放疗+TMZ联合治疗与单纯放疗相比,替莫唑胺在放疗过程中服用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不良反应无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皮肤蕈样霉菌病的全身电子线照射技术、治疗并发症及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皮肤蕈样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作长期随访。男4例,女1例,中位年龄51岁(14~56岁)。4例患者8周接受30~31.25 Gy/30次的全身电子线照射,另1例患者之前接受了6个周期化疗,后接受8周全身电子线照射31 Gy/31次,残留病灶局部补充电子线剂量至36 Gy。皮肤剂量约为处方剂量的90%,照射野内剂量均匀性控制在处方剂量的±10%以内。结果 放疗后6个月,4例患者疗效评价均为完全缓解,1例为近期治疗,放疗结束时评价为接近完全缓解。急性不良反应可以耐受。2例患者分别于全身电子线治疗后3年和1年死于内脏受累,死亡前皮肤无复发表现,2例患者至随访17年及15年时仍健康存活,1例近期治疗患者放疗结束后2个月仍健康存活。结论 全身电子线照射皮肤蕈样霉菌病局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以耐受,脏器侵犯是主要的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碳离子治疗泪囊泪腺肿瘤相对于光子放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利用上海市质子重粒子医院治疗的10例术后残留的泪囊腺肿瘤患者CT图像,重新制定碳离子计划,光子容积调强计划(VMAT)与固定野光子调强计划(IMRT),所有患者处方均为给予临床靶区54 Gy相对生物学效能(RBE)/18次,并给予临床加量靶区同步加量至63 Gy(RBE)/18次。在计划靶区覆盖相似情况下,比较正常组织受量。结果 在计划靶区覆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情况下,与光子VMAT和与IMRT相比,碳离子计划患侧与健侧的眼球平均剂量、视神经近似最大剂量(D2%)与平均剂量均降低(患侧:t=7.35、3.79、4.66、8.48、2.52、2.76,P<0.05;健侧:t=3.87、10.49、9.16、4.43、6.53、5.12,P<0.05);脑组织平均剂量由(5.65±3.58)和(5.76±2.09)Gy(RBE)降至(0.81±0.90)Gy(RB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6、17.33,P<0.05)。结论 与光子VMAT与IMRT相比,碳离子计划能有效降低泪囊泪腺肿瘤周围视觉器官受照体积与剂量,具有降低放疗不良反应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肝脏肿瘤内碘油沉积对碳离子放疗剂量的影响。方法 对比纯碘油、纯凝胶和碘油凝胶混合物实际相对水阻止本领(RLSP)和其CT图像转化获得的RLSP。在7例典型有碘油沉积病例的CT图像上制定碳离子放疗计划,然后基于前述分析结果,将碘油沉积区域RLSP修正为正常肝组织,将先前制定碳离子放疗计划在修正后CT图像上重新计算,比较在不同CT图像上等效水深度和剂量分布的差异。结果 依据CT图像HU值,碘油和碘油凝胶混合物转化的RLSP比实际测量值增加4.6%~139.0%。7例临床病例中,原始图像上碘油沉积可致射野路径上的等效水深度平均增加(0.89±0.41)cm,可使靶区远端1 cm区域内平均剂量升高(3.83±1.71)Gy (相对生物剂量)。结论 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有碘油沉积的CT图像上制定碳离子治疗计划时需将碘油沉积部位的HU值或RLSP修正为正常肝组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调强放疗同步补量(IMRT SIB)代替常规照射(全盆外照射加腔内放疗)治疗局部进展期宫颈癌(LACC)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子宫的不同位置选择5例LACC患者,分别制订常规放疗和IMRT SIB计划,比较2种放疗方式靶区的剂量分布。结果 子宫前位、水平位、后位以及偏位时IMRT SIB可以为靶区提供优于常规照射均匀、足量的剂量分布,降低危险器官(直肠、膀胱和小肠)受照体积和剂量;IMRT SIB能够得到较常规放疗更高的A、B点和宫底剂量。但如果小肠邻近或环绕子宫时靶区则欠量。结论 剂量学研究证明LACC IMRT SIB在不同子宫位置(过度前倾前曲位除外)时肿瘤靶区的剂量分布优于常规放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局部晚期宫颈癌单纯腔内放疗与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3月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共35例,均行根治性放疗,治疗方法为外照射+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调强放射治疗处方剂量为46.8~50.4 Gy/26~28次,1.8 Gy/次。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剂量为7 Gy/次,1次/周,共4次。同一患者首先置入三管式后装放疗施源器,采集CT图像制定治疗计划,取出三管式施源器后,置入宫腔管并植入插植针,再次采集图像制定放疗计划。分别评价比较两组计划中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差别。结果 共制定212次后装放疗计划,其中单纯腔内治疗计划106例,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计划106例。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组计划较单纯腔内放疗组的靶区剂量明显升高,高危临床靶区(CTV)的D90、中危CTV的D90均显著增高(t=-6.01、-2.73,P<0.05),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的D2 cm3显著降低(t=3.07、4.52、2.91,P<0.05)。结论 局部晚期宫颈癌应用腔内联合插植放疗可以明显提高靶区剂量,并降低危及器官膀胱、直肠和乙状结肠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顺铂+氟尿嘧啶(PF)方案时间调节化疗诱导加同期调强放疗(IMRT)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初治鼻咽癌患者行PF方案时间调节化疗诱导联合同期放化疗的疗效。将鼻咽和颈部的靶体积划分为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颈部大体肿瘤体积(GTVnd)、临床靶体积1(CTV1)和临床靶体积2(CTV2)。GTVnx、GTVnd、CTV1、CTV2处方剂量分别73.92~77.88、69.96、60.06~66.00、50.96~56.00 Gy,采用传统照射分割方式。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RTOG/EORTC标准评价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结果 完全缓解(CR)20例,占41.6%,部分缓解(PR)23例,占47.9%,稳定(SD)2例,占4.2%。肿瘤局部控制率为89.6%,1、2、4年的生存率分别是93.8%、79.2%、64.5%。多数患者仅表现为1~2级急性反应和0~1级晚期损伤,未观察到4级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剂量体积分布直方图(DVH)分析显示IMRT提高了靶体积照射总剂量和分次剂量,减少了危及器官受照总剂量和分次剂量。结论 PF方案时间调节化疗诱导加同期配合IMRT是鼻咽癌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局部复发不能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患者,采用超常规大分割放疗同步口服卡培他滨化疗的疗效、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52例直肠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均采用调强放疗(IMRT)技术,照射复发肿瘤区,肿瘤中位剂量63.4 Gy(61.6~64.4 Gy),2.2~2.3 Gy/次,5次/周;13例进行盆腔淋巴结预防照射采用同步补量IMRT技术,剂量45~50.4 Gy,1.8~2.0 Gy/次。全部患者均接受同步化疗,每天口服卡培他滨1 650 mg/m2,连续5 d/周。分析局部控制率(LC)、总生存率(OS)及不良反应。结果 全部患者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及局部进展(PD)分别为23.1%、38.5%、32.7%和5.8%。既往盆腔放疗与未放疗的有效率(CR+PR)分别为37.1%和71.1%(χ2=5.40,P<0.05); 单一区域复发疗效优于两个及以上区域复发者,有效率分别为81.8%和46.7%(χ2=6.63,P<0.05)。早期严重不良反应包括:3级皮肤反应19例(36.5%),3级血液学不良反应1例(1.9%)。4例患者晚期发生重度吻合口狭窄行横结肠造瘘。5年LC和OS分别为49.1%和23.1%。结论 局部复发直肠癌单纯局部大分割高剂量放疗同步口服卡培他滨化疗是可行的,早晚期不良反应可耐受,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和长期控制率。  相似文献   

11.
子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照射野设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对子宫颈癌调强放疗各种布野方案的比较,探讨符合临床要求的最佳照射方案。方法 对10例子宫颈癌患者采用调强治疗方案,处方剂量为46 Gy,分次量为2 Gy。每位患者做6个不同的治疗计划,分别为5野、7野、9野均分照射,初始入射角度选用0°和180°。分别计算比较靶区的覆盖度、均匀性、适形度各项指标。结果 7野和9野的靶区适形度基本一致,7野的均匀性最好,5野靶区覆盖度也能达到要求,但适形度和均匀度都次于7、9野;9野IMRT计划与5野IMRT计划相比没有减少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但增加了子野数和照射的总跳数,延长了治疗时间。结论 在子宫颈癌的调强放疗中,综合考虑各种物理和生物因素,建议在设计照射野时尽量选择7野照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不同放疗剂量短期疗效差异及耐受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根据放疗剂量分为46和50 Gy两组,同步化疗方案以卡培他滨为基础,<75岁且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联合奥沙利铂,所有患者完成新辅助放化疗和直肠癌根治术。结果 共有21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接受46 Gy放疗剂量治疗61例,2013年9月至2015年5月接受50 Gy放疗剂量治疗152例,其中男性145例,女性68例;T2期22例,T3期180例,T4期11例;下、中、上段直肠癌分别为82、115和1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治疗前T分期及N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特征匹配。50和46 Gy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分别为24.3%和18.0%(P>0.05);病理缓解良好(GR)率分别为75.0%和67.2%(P>0.05);T降期率分别为46.7%和39.3%(P>0.05)。T3N2/T4亚组分析:50和46 Gy组CR率分别为23.3%和6.3%(P>0.05);GR (病理消退分级3+4)率分别为72.1%和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降期率为46.5%和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0 Gy较46 Gy放疗剂量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未能提高肿瘤病理缓解率及T降期率,对T3N2/T4期患者,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重复CT模拟定位分析肿瘤体积变化对鼻咽癌调强放疗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11月期间20例鼻咽癌调强放疗的患者,于放疗前进行首次CT模拟定位,放疗中在患者接受30 Gy剂量照射时进行重复CT模拟定位扫描。在治疗计划系统将首次扫描的CT图像与重复扫描的CT图像进行融合,计算GTV体积的退缩率;在重复CT图像上利用原计划重新计算剂量分布,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分别计算出危及器官脑干和脊髓的受量变化。 结果 重复CT模拟定位比较首次CT模拟定位GTV体积平均退缩率为28.7%。重复CT模拟定位比首次CT模拟定位脑干和脊髓的单次最大剂量、1 cm3体积的剂量和平均剂量的百分比均有所增加(t=0.83~3.17,P<0.05)。 结论 利用重复CT模拟定位发现,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在接受30 Gy剂量照射时,GTV体积的退缩率较明显,进而导致危及器官剂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宫颈癌术后螺旋断层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HT)与常规静态调强放疗(IMRT)的剂量学特点。方法 采用1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CT图像,统一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膀胱、直肠、小肠及双侧股骨头),分别传输至HT计划系统和IMRT计划系统,比较两组计划剂量体积直方图、适形度指数(CI)、均匀指数(HI)和危及器官所接受的照射剂量和体积,统一给予阴道残端60 Gy/25次,亚临床病灶50 Gy/25次,同时限定膀胱、直肠、小肠、股骨头等危及器官受照射剂量与体积。统一应用50 Gy处方剂量评价和比较CI和HI。结果 HT组适形指数(0.94±0.03)和均匀指数(1.28±0.02)均明显好于IMRT组(0.85±0.01和1.36±0.03)(t =5.12和-6.34, P<0.01);HT组PTV平均剂量为51.77Gy显著低于IMRT组54.53Gy(t =-8.01, P<0.05);HT组膀胱、直肠和小肠最大剂量、平均剂量、V30V40V50照射体积均显著低于IMRT组;HT组左、右侧股骨头最大剂量、平均剂量、V30V40照射体积均显著低于IMRT组。结论 HT与IMRT计划均有较好的靶区剂量分布,但HT组在适形指数、均匀指数及对周围危及器官的保护均比IMRT组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不可手术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接受二程放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2023年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二程放疗的28例不可手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资料,分析二程放疗的可行性。结果 28例患者二程放疗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0.2个月。二程放疗距首程放疗的中位时间为11.1个月。首程放疗和二程放疗的中位生物有效剂量(BED)分别为100和96 Gy,分别有25例(89.3%)和24例(85.7%)患者接受了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首程放疗和二程放疗的正常肝脏平均受量的2 Gy分次的等效剂量(EQD2)分别为10.1和 7.9 Gy。二程放疗后的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分别为54.5%和18.2%,客观反应率为72.7%。二程放疗后基于患者的2年的累积局部失败率为17.0%,基于病灶的2年的累积局部失败率为15.1%,1年无进展生存(PFS)为27.4%,3年总生存(OS)为46.7%。二程放疗后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大部分患者(75.0%)出现1~2级急性不良反应,只有1例(3.6%)患者出现3级急性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不可手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二程放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吉西他滨诱导化疗后放疗同步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42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用吉西他滨诱导化疗7周,每周1次,每次1000mg/m2,休息1周后开始放疗同步联合卡培他滨化疗,卡培他滨剂量为825mg/m2,2次/d,5d/周;放疗采用常规分割1.8~2.0Gy/次,中位照射剂量54Gy(34~64Gy)。结果 临床受益反应(CBR)20例,占47.6%;近期疗效: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8例,稳定(SD)27例,进展(PD)5例,中位生存时间10.1个月(4~3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是38.2%和18.2%。骨髓抑制1~2级20例,3级以上5例;胃肠道不良反应1~2级22例,3级以上4例。结论 吉西他滨诱导化疗后再放化联合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7.
γ射线照射对IER5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应用实时PCR技术分析60Co γ射线照射正常人淋巴母细胞(AHH1)、宫颈癌细胞(HeLa)与接种人肿瘤细胞的裸鼠后IER5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于离体培养的AHH1 、HeLa与BALB/c-nu裸鼠,按照不同剂量(0.5、2、4、6、10、15 Gy)与照射后不同时间点(2、4、8、12、24 h)进行分组进行提取mRNA、反转录与IER5基因表达量测试。结果 在相同条件下AHH1对照射比HeLa更灵敏,其表达量的峰值对应的剂量比HeLa的要低。对于AHH1细胞,对2 Gy低剂量的照射反应比10 Gy的高剂量反应要快,而HeLa细胞,对于2 Gy的低剂量与10 Gy的高剂量的照射反应没有太大差异,在照射后2 h都出现基因表达的最大值。此外,人肝肿瘤的IER5基因对照射比较敏感,而人肺与脑肿瘤的IER5基因不敏感。结论 IER5基因有可能成为宫颈癌与肝肿瘤新的辐射损伤生物分子的一个标记物,对肝肿瘤放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采用质子碳离子笔形束扫描技术治疗复发性颅底及颈椎脊索瘤和软骨肉瘤患者的不良反应和近期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6月30日至2018年7月30日收治的45例复发性颅底及颈椎肿瘤患者,其中脊索瘤39例,软骨肉瘤6例,中位肿瘤体积57 cm3(6.6~231.7 cm3)。术后复发患者31例,术后放疗后复发14例。行单纯质子治疗1例,质子加碳离子放疗21例,单纯碳离子治疗23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9个月(8~57个月),2年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2.7%、85.3%及73.8%。除1例3级急性口腔黏膜炎外,未见其他3~4级急性或晚期不良反应。粒子射线放疗作为再程放疗的患者与第1次放疗的患者,其总生存率分别为50.3%和96.2%(χ2=16.969,P<0.05)。结论 质子重离子治疗复发性颅底及颈椎脊索瘤软骨肉瘤取得了较好的短期疗效,长期疗效及不良反应仍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国内首次报道采用质子碳离子射线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共收治10例病理证实的Ⅰ期NSCLC患者。使用IONTRIS设备笔形束扫描技术,通过可以调节能量的点扫描、实现对靶区更加适形的目的,2~4个射野给予质子和碳离子放疗。根据肿瘤部位给予不同分割方式照射,4例周围型接受 50~70 GyE/10次放疗,3例中间型60~64 GyE/15~16次,3例中央型66~72 GyE/22~24次。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18.1(11.9~28.1)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患者均存活。10例患者局部控制率100%,其中6例患者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2例放疗后随访中出现远处转移。放疗开始3个月内,无3级及以上放疗相关急性不良反应发生。随访期内未观察到2级及以上的晚期不良反应。放疗后1和3~5个月肺功能(最大通气量、第1秒通气量及CO弥散量)与放疗前相比略有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质子碳离子笔形束扫描技术治疗短期随访结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同期加量调强放疗对比三维适形放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自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临床分期为T3/T4或淋巴结阳性且肿瘤下缘距肛门10 cm以内初治直肠腺癌患者共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调强放疗组和三维适形放疗组,调强放疗组66例,三维适形放疗组64例。调强放疗方案为盆腔放疗剂量45 Gy,1.8 Gy/次,共5周,同步原发病灶及转移淋巴结外放1 cm加量放疗剂量至55 Gy。三维适形放疗为盆腔放疗45 Gy,1.8 Gy/次,共5周,两组于放疗第1~14天及第22~35天接受卡培他滨1 650 mg·m-2·d-1口服化疗。手术于放化疗结束后6~8周进行。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病理分化程度以及临床分期基线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出现放疗终止情况,分别为调强放疗组1例3级腹泻与三维适形放疗组1例3级乏力。两组血液及非血液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4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出现。手术类型及术后并发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级病理降期(病理完全缓解)率调强放疗组为22.7%,三维适形放疗组为1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级与4级病理降期率两组比例分别为42.4%和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6, P=0.036)。结论 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同期加量调强放疗为可行治疗方案,与三维适形放疗相比可进一步提高病理降期。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INR-160080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