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62例,分为前循环组(34例)和后循环组(28例),均采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比较2组病因分型、血管再通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溶栓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和溶栓后1个月病死率。结果前、后循环组患者病因分型均以动脉粥样硬化性栓塞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2组NIHSS评分、GCS评分和BI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溶栓前和1周后NIHSS评分、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患者溶栓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率高于后循环组(P0.05),但2组溶栓后1个月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有显著的效果,更适用于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3~6 h时间窗内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34例发病3~4.5 h和18例发病4.5~6 h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根据头颅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20%,分别行静脉和动脉内超选择性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观察血管再通率、出血率,治疗后90 d用修正Rai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结果 溶栓后2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组间NIHSS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率:静脉溶栓组55.9%,动脉溶栓组61.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率:静脉溶栓组47.1%、动脉溶栓组77.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率:静脉溶栓组17.6%,动脉溶栓组3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头颅MR PWI/DWI不匹配时,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发生3~4.5 h内静脉溶栓与4.5~6 h内动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两者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尿激酶动脉溶栓、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机械结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 3组,分别给予尿激酶动脉溶栓、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机械结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观察分析3组临床疗效。结果 B组、C组NIHSS评分下降程度及用药安全性均明显优于A组(P0.05),B、C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应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机械结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明显,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技术(CTP)评价比较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发病12h内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行头颅MRI筛查,符合静脉溶栓标准且合并颅内大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的患者73例,按照是否桥接动脉取栓治疗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静脉溶栓组,B组为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组;术前及术后24h行头颅CTP检查;比较B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灌注的变化,并比较A、B两组患者治疗后灌注各参数的变化及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B组治疗前后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存在明显差异(P <0.05);A组与B组治疗后rCBF、rCBV、rMTT、rTTP存在明显差异(P <0.05);A、B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 <0.05),症状改善率、转归良好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 <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能显著改善合并颅内大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CTP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评估血流再灌注程度,能够更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治疗的效果,并指导后续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5.
低剂量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rt-PA组、尿激酶组和对照组各25例。比较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临床疗效、脑出血发生率及再梗死率。结果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各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提高(P0.05),且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再发脑梗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脑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rt-PA组、尿激酶组(P0.05)。结论低剂量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安全有效,并可有效降低脑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7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多模式MRI证实且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溶栓治疗时间窗不同,将其分为4.5 h组(35例)和4.5~9 h组(35例),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观察两组脑出血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4.5 h组和4.5~9 h组患者溶栓后24 h、14 d、30 d及90 d的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BI评分显著升高(P0.05),而两组患者在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的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tPA静脉溶栓后90 d的mRS评分及预后良好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3 m随访期内,4.5 h组脑出血发生率为5.71%,4.5~9 h组脑出血发生率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扩大时间窗至9 h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因此,对于治疗时间窗为4.5 h~9 h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也可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及桥接治疗(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5例,其中30例接受静脉溶栓者为溶栓组,35例接受桥接治疗者为取栓组,通过比较患者基线资料及治疗后24 h、7 d的NHISS和早期预后良好率、血管再通率、90 d的mRS评分,同时对比治疗期间的颅内出血转化、其他部位出血、血管再闭塞、临床死亡等不良事件,评估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24 h和7 d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 0. 05);治疗后24 h及7 d的NIHSS评分取栓组均明显低于溶栓组(均P 0. 05);治疗后24 h、7 d的早期预后良好率取栓组(51. 4%、68. 6%)均明显高于溶栓组(26. 7%、40. 0%)(均P 0. 05);取栓组血管再通率(82. 9%)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36. 7%)(P 0. 05);治疗后90 d的远期预后良好率(mRS≤2)取栓组(71. 4%)明显高于溶栓组(43. 3%)(P 0. 05);两组不良反应包括脑出血转化、其他部位出血、血管再闭塞、药物过敏、临床死亡等发生率,溶栓组为40. 0%,取栓组为42. 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桥接治疗急性缺血性大动脉性脑卒中效果较好,且安全性与静脉溶栓治疗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大动脉闭塞患者的效 果及潜在的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1 月—2016 年8 月,在北京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 接受了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65 例患者,记录了MR 血管成像上的闭塞位置、入院和 溶栓后24 h 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1 个月血管再通情况以及3 个月后的改良 Rankin 评分(mRS)评分,对临床预后及可能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65 例静脉溶栓患者中, 89 例由大动脉闭塞引起,76 例为非大动脉闭塞;非大动脉闭塞组静脉溶栓后较大动脉闭塞组NIHSS 评 分改善明显,同时3个月mRS评分更好(P均<0.05)。在89例大动脉闭塞组中,包括颈内动脉闭塞43例, 大脑中动脉闭塞25 例及椎基底动脉闭塞21 例,其中颈内和大脑中动脉闭塞后3 个月预后较椎基底动脉 好(P 均< 0.05);考虑血栓形成导致的有69 例,栓子脱落导致的有20 例;栓子栓塞组3 个月预后更 好(P< 0.05)。其中70 例接受了血管复查,总体血管再通率为21.4%;再通成功与否与闭塞部位或闭塞 原因之间未发现明显差别(P=0.133、0.779)。结论 rt-PA 静脉溶栓治疗脑大动脉闭塞造成的急性卒中 再通率和3 个月预后的改善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发病4.5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选择性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分别在靶动脉血管闭塞点注药(阿替普酶20~30mg)或外周静脉给药(阿替普酶9mg/kg),并用DSA或CTA判断血管再通率及记录欧洲卒中量表评分(ESS)。结果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h、24h、3dE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d、14d、1个月时ESS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静脉溶栓组致残率为8%,动脉溶栓组为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虽高但远期疗效并不优于静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后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情况及其与预后关系。 方法 回顾性选取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资料,分析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并对 再通组与无再通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局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共入选67例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55.2%,有再通组(37例)90 d随访获得生活自理 (72.97% vs 43.33%,OR =3.5,P =0.014)及良好预后(64.86% vs 26.67%,OR =5.1,P =0.002)的比 例均显著优于无再通组(30例),而两组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也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血管再通与预后显著相 关,桥接治疗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26例经多模式MRI证实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治疗时间窗<4.5 h组和4.5~9 h组各13例。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4 d、90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时行Ba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两组的疗效;观察溶栓后有无脑出血发生。结果 <4.5 h组与4.5~9 h组各时间点NIHSS、BI及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 h组与4.5~9 h组各有1例非症状性脑出血。90 d时,<4.5 h组mRS评分预后良好7例(53.85%);4.5~9 h组6例(46.15%),两组预后良好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静脉rt-PA溶栓治疗4.5 h时间窗和适当延长治疗时间窗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发病时间窗内采用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方法。然而对于大血管闭塞性 脑梗死,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偏低,血管内治疗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本文主要对动脉溶栓及机械取 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指导未来的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颈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和椎-基底动脉(VBA)闭塞致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别对19例发病<6 h及21例发病6~9 h不同血管(ICA 12例,MCA 18例,VBA 10例)闭塞患者,根据头颅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20%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超选择性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90 d用修正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结果 溶栓后血管再通率:MCA组77.8%,VBA组50.0%,ICA组3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病<6 h组和6~9 h组患者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两组间NIHSS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时预后良好率:MCA组77.8%,ICA组41.7%,VBA组30.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发生颅内出血4例,血管再闭塞1例.结论 动脉溶栓治疗MCA闭塞的疗效最好,ICA闭塞次之,VBA闭塞较差.动脉溶栓时间窗<6 h与6~9 h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提示对PWI/DWI不匹配的患者,动脉溶栓治疗时间窗可放宽到9 h.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溶栓治疗时间窗分为4.5 h组和4.5~9 h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脑出血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14 d、30 d、90 d时4.5 h组和4.5~9 h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均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30 d、90 d,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BI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90 d,两组患者m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5 h组和4.5~9 h组BI评分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0%(1/25)、8.0%(2/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发病9 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脑缺血溶栓分级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不同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评价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对符合静脉溶栓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行床旁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并记录脑缺血溶栓分级(thrombolysis in brain ischemia,TIBI)。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记录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3个月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分析前循环不同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后血管再通情况及患者3个月预后。结果共入选46例患者,其中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闭塞患者19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闭塞患者27例。溶栓前与溶栓后24 h TCD监测TIBI分级提示血管再通者,ICA闭塞组5.26%,MCA闭塞组55.56%。ICA闭塞组与MCA闭塞组比较,MCA闭塞组90 d随访生活自理及良好预后的比例均高于ICA闭塞组,死亡率低于ICA闭塞组,而两组间溶栓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经静脉溶栓治疗后可获得血管再通,尤其是MCA闭塞患者;溶栓前后TIBI血流分级变化可反映大动脉血管再通情况,且有助于判断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例,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后采用Solitaire AB取栓装置进行支架取栓术,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4例,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串联病变2例,颈内动脉末端T型病变2例,分析8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治疗及术后3月临床随访结果。以支架取栓后再通率、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治疗的有效性;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病死率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8例患者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均成功实现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分级2b或3级。出院时NIHSS评分中位数6(0,12)分,较术前16.5(12,24)分明显下降(P<0.05),未发生操作相关永久性并发症。6例预后良好(mRS评分为0~2分),1例因梗死后出血残疾(mRS评分为3~4分);1例患者因大面积脑梗死而死亡。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起始段与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Tandem ICA/MCA,TIM)患者能获得较高的血管再通率,临床预后较好,但对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患者效果不理想,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选择经动脉尿激酶(UK)溶栓及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取5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为研究组,行超选择动脉溶栓及PTA治疗,取脑梗死病人为对照组,行UK静脉溶栓治疗,复查血管再通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颈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0%,95%,和100%,PTA组6例中,ICA2例,椎基底动脉4例,均有血管再通,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NFD)评分,语言功能障碍恢复,3个月后临床神经功能均好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尿激酶超选择动脉溶栓及血管成形术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血管内精巧细致的超滑导丝和球囊扩张等机械性作用显弥补了单纯溶栓药物治疗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机械取栓、静脉溶栓及保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预后。方法选择2016-06—2018-03安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0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A组(机械取栓组,35例)、B组(静脉溶栓组,34例)及C组(保守治疗组,32例)。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90d改良Rankin量表(mRS),比较各组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4h、治疗后1周和2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周,3组总体NIHSS评分显著下降(P0.05),A、B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C组,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3组颅内出血率、消化道出血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3组mRS≤2分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取栓与静脉溶栓对大动脉急性脑梗死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机械取栓较静脉溶栓安全性更高,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探索超声助溶的合适时间。方法 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73例,所有患者均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按照超声助溶的时间随机分为3组,2 h超声助溶组24例、1.5 h超声助溶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采用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判断血管再通情况,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溶栓后有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来评定其安全性,溶栓后3个月用改良Rankin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远期预后。结果 2 h助溶组与1.5 h助溶组治疗后2 h血管再通率以及治疗后3个月BI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2助溶组之间血管再通率无明显差异(P>0.05); 2 h助溶组与1.5 h助溶组治疗24 h后NIHSS评分、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2助溶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3组患者治疗后24 h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结论 超声助溶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远期预后良好,而针对于助溶时间选择上建议将时间缩短至1.5 h。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研究尿激酶(UK)静脉溶栓(IVT)与超选择性动脉溶栓(SIAT)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a MCAI)的疗效及对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方法选取a MCAI患者82例,其中41例IVT治疗为IVT组,41例SIAT治疗为SIAT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FIB、PT及TT变化。结果 SIAT组的临床治愈率和血管再通率分别75.61%、87.80%,显著高于IVT组的58.54%、68.29%(均P0.05);溶栓后6h、24h、3d、7d,SIAT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IVT组(均P0.05),溶栓后14d、28d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6h、3d、7d,IVT组的PT和TT较SIAT组明显延长,且溶栓后6h、3d时FIB较SIAT组明显降低(均P0.05)。SIAT组的平均UK用量显著低于IVT组(P0.05),SIAT组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7.32%,显著低于IVT组的29.27%(均P0.05)。结论 IVT与SIAT治疗a MCAI均具有显著疗效,但SIAT对凝血指标的干扰更小,出血并发症更低,且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