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a LVO)性脑卒中直接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9例发病时间在4. 5 h内的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随机分至直接取栓组(29例)和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组(桥接治疗组,30例)。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患者治疗后血管开通、术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及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的比率。结果 直接取栓组与桥接治疗组患者的血管开通率(89. 7%vs 90. 0%)和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41. 4%vs 43. 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直接取栓组与桥接治疗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6. 90%vs 10. 0%)和死亡率(13. 8%vs 16. 7%)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 对发病在4. 5 h内的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直接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两者无明显差异。直接机械取栓可作为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与直接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48例后循环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行血管内治疗患者,其中13例接受桥接治疗(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35例接受直接血管内治疗。对比两组再灌注率、预后良好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脑疝形成、卒中相关肺炎率及死亡率的差异。结果桥接治疗和直接血管内治疗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疗效、并发症方面,两组在成功再灌注率(92.3%VS.85.7%)、完全再灌注率(76.9%VS.65.7%)、预后良好率(mRS 0~2分)(61.5%VS.51.4%)、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5.4%VS.17.1%)、脑疝形成率(7.7%VS.11.4%)、卒中相关肺炎率(69.2%VS.65.7%)、死亡率(30.8%VS.34.3%)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相较于直接血管内治疗,桥接治疗能明显减少取栓次数[单纯血管内治疗:2(1,3);桥接治疗:1.5(1,2),P0.05]。结论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型脑梗死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桥接治疗在再通率及安全性方面并不优于直接血管内治疗,但可以显著减少取栓次数,从而降低潜在颅内出血等风险并减少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方案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2016-01-2018-01收治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共135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5例)、B组(45例)及C组(45例),分别采用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方案治疗,比较3组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改善良好率、随访预后改善率、随访病死率及颅内症状性出血发生率。结果 C组血管再通率和NIHSS评分改善良好率均显著高于A组、B组(P0.05);B组血管再通率和NIHSS评分改善良好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C组随访预后改善率显著高于A组、B组(P0.05);3组随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C组术后颅内症状性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B组(P0.05)。结论机械取栓方案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在近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均显著优于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脑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型中重度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风险。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内蒙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颅内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型中重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27例)和支架取栓组(28例),比较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治疗后24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治疗后30d内死亡率及治疗后90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差异。结果 2组发病时间(症状出现到准备治疗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支架取栓组在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4h时、治疗后7d时、治疗后2w时NIHS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静脉溶栓组相比,支架取栓组治疗后7d时NIHSS评分降低不明显(P0.05),治疗后2w时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2组24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30d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90d时支架取栓组良好预后率明显优于静脉溶栓组。结论 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脑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型中重度缺血性脑卒中比静脉溶栓治疗更有效,而治疗风险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前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卒中患者行桥接治疗和直接血管内治疗(dE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231例前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桥接治疗(静脉溶栓+机械取栓)119例(桥接治疗组),接受dEVT 112例(dEVT组)。应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评估术后血管再通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卒中病因、既往病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EVT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显著大于桥接治疗组(P〈0.001)。两组就诊至CT检查时间、就诊至穿刺时间、就诊至再通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桥接治疗组和dEVT组的血管有效再通率(91.6%对比84.8%)、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12.6%对比14.3%)、病死率(16.0%对比15.2%)以及90 d预后良好率(52.1%对比50.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桥接治疗和dEVT对于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似。但这一结论仍需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技术(CTP)评价比较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发病12h内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行头颅MRI筛查,符合静脉溶栓标准且合并颅内大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的患者73例,按照是否桥接动脉取栓治疗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静脉溶栓组,B组为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组;术前及术后24h行头颅CTP检查;比较B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灌注的变化,并比较A、B两组患者治疗后灌注各参数的变化及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B组治疗前后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存在明显差异(P <0.05);A组与B组治疗后rCBF、rCBV、rMTT、rTTP存在明显差异(P <0.05);A、B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 <0.05),症状改善率、转归良好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 <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能显著改善合并颅内大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CTP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评估血流再灌注程度,能够更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治疗的效果,并指导后续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桥接治疗和直接血管内治疗对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多中心研究方法,应用Epidata数据库,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江苏省4家医疗中心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取栓数据,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急诊血管内治疗前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和直接血管内治疗组。收集患者一般基线数据和结局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和治疗后预后情况。使用术后90 d 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主要有效性结局指标为90 d mRS评分和90 d血管性死亡率;主要安全性指标为术后48 h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再灌注损伤、造影剂渗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后循环取栓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125例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其中接受桥接治疗28例,直接血管内治疗97例。入院时,桥接治疗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13.9(11.3~23.2)U/L vs. 20.0(13.0~27.8)U/L,P=0.024]低于直接取栓组。桥接治疗组和直接血管内治疗组的单因素分析发现,桥接治疗组发病到医院的时间[120(82.5~180.0)min vs. 270(180.0~360.0)min,P<0.001]、发病到血管内治疗的时间[232(180.0~363.8)min vs. 334(255.0~443.5)min,P<0.013]、穿刺至灌注的时间[67.5(44.3~95.0)min vs. 90(60.0~137.5)min,P=0.009]、发病至灌注的时间[348.5(272.5~421.3)min vs. 460(335.0~577.5)min,P=0.002]均短于直接取栓组;而入院至动脉穿刺的时间,桥接治疗组的时间延误较长[117.5(70.0~160.0)min vs. 60(25.0~120.0)min,P=0.002]。桥接治疗组90 d预后良好比例高于直接取栓组(57.1% vs. 28.9%,P=0.006)。sICH(7.1% vs. 17.5%,P=0.178)、再灌注损伤(25.0% vs. 41.2%,P=0.118)、造影剂渗漏(10.7% vs. 15.5%,P=0.528)和90 d血管性死亡率(28.6% vs. 43.3%,P=0.161),桥接治疗组均低于直接取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桥接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90 d的临床预后,疗效显著优于直接血管内治疗组,且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PWI)指导最后正常时间4. 5 h醒后脑卒中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最后正常时间4. 5 h醒后脑卒中患者,经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磁共振检查,对存在缺血半暗带且同意静脉溶栓治疗的36例患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WUS组);同时将发病时间4. 5 h的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溶栓对照组。记录溶栓前、溶栓后2 h、24 h、7 d、出院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并进行比较,复查头颅CT,监测并发症。结果 2组溶栓后各时间段NIH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WUS组溶栓后各时间段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 05),而对照组NIHSS评分于溶栓后7 d、出院前明显降低(P0. 05)。2组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组溶栓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发病时间4. 5 h的醒后脑卒中患者,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指导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协助模式在脑卒中静脉溶栓诊疗中的应用,为急性脑梗死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1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另选取流程改进后(2018年1~12月)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分析就诊至完善影像学检查时间、就诊至溶栓开始时间(DNT)时间、静脉溶栓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rthel指数变化、有无出血并发症等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CT至完成头颅MRI时间、MR至静脉溶栓时间、DNT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 0. 05);两组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溶栓后7、30和90 d NIHSS评分、mRS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 0. 05);静脉溶栓过程中牙龈出血及症状性颅内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多学科团队协助模式可有效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就诊时间、检查时间及DNT时间,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乐婷  娄萍  路青山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2):1232-1236
目的 观察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重症科收治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 者,按rt-PA静脉溶栓后是否桥接血管内治疗分为单纯静脉溶栓组和桥接治疗组。主要疗效结局为治 疗后3个月mRS评分,次要疗效结局为24 h、3 d和30 d的NI HSS评分。安全性结局为2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其他部位出血、10 d全因死亡。 结果 共入组56例患者,平均年龄60.77±12.72岁,男性35例(62.5%)。单纯静脉溶栓组39例,桥接 治疗组17例。桥接治疗组3个月mRS评分≤2分比例高于单纯静脉溶栓组(88.2% vs 56.4%,P =0.021)。 两组治疗后24 h、3 d和30 d 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2 d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其他部位出血 率、10 d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 0T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 ASL)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扫描对不明发病时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不明时间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30例,行DWI、FLAIR、3D ASL、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扫描。30例患者同时满足3D ASL灌注减低区/DWI高信号区 1. 2且FLAIR在相应的DWI高信号区未显影,对其中MRA发现有大血管闭塞的20例患者行静脉溶栓后的血管内治疗(桥接治疗,血管均达到m TICI分级2b/3级再通)。同时连续选取明确时间窗内(4. 5 h)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的患者45例,其中单纯静脉溶栓16例,桥接治疗29例(血管均达到2b/3级再通)。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两组90 d mRS评分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不明时间窗组与明确时间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5)。90 d mRS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5)。不明时间窗组桥接治疗颅内出血1例,明确时间窗组静脉溶栓颅内出血1例。结论 3D ASL-DWI与FLAIR-DWI双不匹配技术可作为不明发病时间急性脑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的有效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12.
研究背景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前是否进行rt-PA静脉溶栓,其所获得的风险和收益目前尚未知。本研究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直接血管内机械取栓还是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方法纳入中国41所脑卒中中心发病4.5小时内的适宜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直接机械取栓组(直接取栓组)和rt-PA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组(桥接取栓组),后者rt-PA剂量0.9 mg/kg。主要研究终点是术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整体分布情况,采用非劣效性检验(95%CI下限是否≥0.8);次要结局包括梗死区域再灌注和术后90天病死率等。结果共筛选158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656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直接取栓组327例,桥接取栓组329例)。结果显示:直接取栓组术后90天临床预后(m RS评分)并不劣于桥接取栓组(校正后OR=1.07,95%CI:0.81~1.40;非劣效性P=0.040),但直接取栓组术前成功再灌注比例[2.45%(8/326)对7.01%(23/328);校正后OR=0.33,95%CI:0.14~0.74]和总体成功再灌注比例[79.41%(243/306)对84.49%(267/316);校正后OR=0.70,95%CI:0.47~1.06]低于桥接取栓组,而直接取栓组与桥接取栓组术后90天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79%(58/326)对18.90%(62/328),P=0.710]。结论对于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基于20%可信界值,直接血管内机械取栓的功能结局并不劣于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该项研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资助;DIRECT-MT试验在Clinical Trials.gov注册号为NCT03469206。)。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筛查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共2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均采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记录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内机械取栓次数、取栓前是否静脉溶栓、是否行球囊扩张术和(或)支架植入术、取栓后是否动脉溶栓、术后是否应用替罗非班;术后即刻采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记录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术后90 d内病死率。结果 25例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中位时间5.00(4.00,6.30)h,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中位时间2.00(2.00,2.50)h,血管内机械取栓次数2(2,2)次,7例(28%)先行静脉溶栓再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6例(24%)行单纯球囊扩张术,3例(12%)行单纯支架植入术,4例(16%)行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4例(16%)取栓后行动脉溶栓,11例(44%)术后应用替罗非班;20例(80%)血管再通(TICI分级2b~3级);术后24 h NIHSS评分低于入院时[8(4,12)分对14(11,17)分;Z=-3.532,P=0.000],3例(12%)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 15例(60%)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2例(8%)死亡。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CI分级2b~3级是血管内机械取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因素(OR=0.316,95%CI:0.102~0.982;P=0.046)。结论 Solitair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且大脑中动脉再通级别越高、预后越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分析桥接治疗和直接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应用桥接治疗48例(桥接组),直接取栓术治疗72例(取栓组)。结果 桥接组血管再通成功率明显高于取栓组(P<0.05)。出院时,桥接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取栓组(P<0.05)。术后90 d,桥接组预后良好率均明显高于取栓组(P<0.05)。桥接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取栓组(P<0.05)。结论 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桥接治疗可加快功能恢复,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病人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并探讨静脉溶栓序贯SolitaireAB可回收支架取栓与直接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4月间收治的70例行血管内取栓的ABAO患者资料,据血管内取栓前是否进行静脉溶栓分为联合组(37例)与对照组(33例),比较两组取栓次数、取栓时间、支架植入情况、血管再通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联合组、对照组分别有2例、3例取栓失败,联合组取栓次数(2.4±0.8vs.2.8±0.6)、取栓时间(61.6±18.3vs.71.4±21.1)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支架植入率(29.7%vs.27.3%)、取栓后即刻血管再通率(94.6%vs.90.9%)、取栓失败率(5.4%vs.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两组NI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两组术后30d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1.0vs.4.7±0.9)(P0.05)。联合组与对照组术后30d内颅内出血(18.9%vs.15.2%)、消化道出血(2.7%vs.0)、再闭塞(8.1%vs.6.1%)、肺部感染(10.8%vs.9.1%)及死亡(24.3%vs.24.2%)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序贯SolitaireAB支架取栓与单纯直接取栓治疗ABAO疗效与安全性相近;但静脉溶栓能减少取栓次数、缩短血管开通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兔急性栓塞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应用血流阻断加注射凝血酶方法制作兔右颈总动脉栓塞模型,然后将其随机分为取栓组、溶栓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3h,取栓组行机械取栓治疗,溶栓组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对照组不治疗。取、溶栓前后行DSA了解血管再通情况;比较取、溶栓前后大脑中动脉流速(Vmca)及各组栓塞后3、6、8、12、24h磁共振弥散系数(ADC)值的差异;比较各组24h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取栓组和溶栓组血管再通率分别是80%和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组和溶栓组治疗后Vmca显著增快(P〈0.05),取栓组增加更显著(P〈0.05)。取栓组和溶栓组24hADC值、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取栓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取栓治疗急性栓塞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疗效优于血管内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静脉溶栓禁忌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8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接受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19例静脉溶栓禁忌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3例,女性6例,年龄30~82岁,静脉溶栓禁忌的因素为超过最佳溶栓时间窗(6 h)和(或)NIHSS评分较高(>22)。采用t检验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分级)、术前和术后1 w的NIHSS评分的变化评价疗效,采用术后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结果 19例患者中的18例责任血管均成功获得再通,再通率94.7%。从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颈内动脉系统为(6.8±1.5)h,椎动脉系统为(10.0±2.9)h,其中从穿刺到再通时间为(83.3±39.9)min。术前NIHSS评分为(27.3±9.0)分,术后7 d时NIHSS评分为(9.71±7.98)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90 d随访,预后良好者11例(mRS 0~2),预后良好率为57.89%,死亡3例,死亡率为15.79%。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静脉溶栓禁忌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血管再通率高,可明显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动静脉联合血管再通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0分]8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62例患者归为溶栓组;将静脉溶栓后无好转再行动脉内支架取栓治疗的21例患者归为取栓组。对两组进行疗效和安全性比较:1治疗7 d时比较两组NIHSS及改良Rankin(m RS)评分;2比较治疗后24 h的出血转化率和治疗后7 d的病死率。结果溶栓组和取栓组基线特征除高血压病史外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后7 d,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比较,治疗后24 h头颅CT显示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7 d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取栓治疗的安全性与静脉溶栓治疗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且疗效未见比静脉溶栓治疗更好,可能与取栓治疗时间存在延误有关。  相似文献   

19.
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观察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65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动脉溶栓组21例,应用尿激酶25~50万U经股动脉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2)静脉溶栓组44例,应用尿激酶150万U行静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后不同时间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分别于溶栓前和溶栓后6 h、3 d、7 d测定凝血酶(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溶栓后24 h复查头颅CT.结果 (1)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 h、6 h、24 h、3 d ESS评分高于静脉溶栓组(均P<0.05).(2)动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5.1%,残疾率为4.9%.静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0.91%,残疾率为9.09%;两组1个月时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静脉溶栓组致残率(9.09%)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4.9%)(P<0.01).(3)脑血管造影结果:动脉溶栓组溶栓后完全再通61.9%,部分再通23.8%,血管总再通率为85.7%.(4)凝血指标:溶栓后6 h、3 d、7 d TT与PT静脉溶栓组较动脉溶栓组明显延长(均P<0.05);6 h、3 Dfib明显下降(P<0.05).(5)动脉溶栓组中梗死灶内出血3例,静脉溶栓组中脑实质内出血4例.结论 动、静脉溶栓治疗ACI均有较好的疗效和相对安全性.动脉溶栓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残疾,早期疗效优于静脉溶栓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时桥接治疗和单纯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08—2019-10收住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并行机械取栓或桥接治疗的患者55例,其中25例为桥接治疗,30例为单纯机械取栓治疗。通过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有效再灌注率、中位取栓次数、治疗有效率、并发症、院内死亡及功能结局(改良mRS评分),评估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机械取栓组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P=0.012)和起病至入院的时间较长(P0.001)外,其余基线资料与桥接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的再灌注率、治疗有效率、良好功能结局均明显上升(P0.05),但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余2组在中位取栓次数、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院内死亡和出院后90d的全因死亡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以支架取栓为基础的血管内治疗可为患者带来显著的临床疗效,对于因错过静脉溶栓时间窗或有其他静脉溶栓禁忌患者,单纯机械取栓治疗具有和桥接治疗相似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