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卡前列甲酯栓预防产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探讨卡前列甲酯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360例正常足月妊娠阴道分娩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60例,在胎儿娩出后分别向阴道或直肠置入卡前列甲酯栓1mg,各130例;对照组100例,在胎儿前肩娩出后分别经臂部肌肉或肘正中静脉注射催产素10IU,各50例,观察产后2小时内的出血量。  相似文献   

2.
舌下含服卡前列甲酯栓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讨舌下含服卡前列甲酯栓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将正常的单胎头但足月妊娠阴道分娩者1390例分为两组。研究组810例,在第二产程末胎头娩出前舌下含服卡前列甲酯栓1mg;对照组580例,在胎儿娩出后静脉注射催产素20IU,观察产后2小时出血量。结果 产后2小时内的出血量,研究组及对照组分别为176.43ml和196.73ml,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舌下含服卡前列甲酯栓促进子宫  相似文献   

3.
卡孕栓预防产后出血2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文将正常足月妊娠阴道分娩者23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用卡孕栓或催产素后对第三产程及产后2小时内出血量的影响,实验组130例,于胎儿娩出后立即向阴道内置入卡孕栓1枚(1mg);对照组100例,再分为肌肉注射或肘正中静脉注射催产素10TU各50例,结果:实验组第三产程平均时间为7.7分钟;较对照组分别缩短4.8及2.2分钟;产后2小时内平均出血量为146.4ml,较两对照组分别减少121.5ml及  相似文献   

4.
卡前列甲酯栓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卡前列甲酯栓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正常足月顺产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于第二产栏末,试验组(100例)舌下含服卡前列甲酯栓1mg,对照组(80例)肌肉注射催产索10u,比较两组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h内出血量以及药物对血压的影响。结果 试验组第三产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产后2h内出血量明显减少。用药前后两组的血压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卡前列甲酯栓1mg舌下含服预防产后出血,更简便安全,效果显著,便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卡孕栓对足月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正常足月非高危妊娠100例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在胎儿娩出后立即静脉注射缩宫素10U,实验组50例在胎儿娩出后立即静脉注射缩宫素10U另加直肠加置卡孕栓1枚(500ug)(东北制药总厂500ug/粒),容积法和称重法观察产后2小时和24小时出血量。结果产后2小时及24小时出血量对照组为(220.6±66.8)ml、(318.5±108.7)ml。实验组为(180.6±42.5)ml、(236.5±56.9)ml;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P<0.05)。卡孕栓与缩宫素合用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降低因产后出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正常足月妊娠阴道分娩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用卡孕栓和催产素后对第三产程及产后2小时出血量的影响。结果试验组第三产程平均时间为7.34分钟,较对照组缩短4.23分钟;产后2小时出血量平均为122毫升,较对照组减少23毫升。提示卡孕栓对预防及治疗产后出血有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米索前列醇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3,自引:0,他引:123  
Zhao Y  Li X  Peng Y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7):403-405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用于剖宫产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182例剖宫产者,随机分为米索前列醇组、米索前列醇+催产素组及催产素组。米索前列醇组60例,术中打开腹膜时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米索前列醇+催产素组64例,术中打开腹膜时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胎儿娩出后宫体肌内注射催产素20IU。催产素组58例,胎儿娩出后宫体肌内注射催产素20IU,再静脉滴注催产素20UI。以上各组观察术中及术后2小时内出血量。结果术中及术后2小时平均出血量,米索前列醇组为212±560ml;米索前列醇+催产素组为208±554ml;催产素组为345±647ml。米索前列醇组与催产素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米索前列醇组与米索前列醇+催产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促进子宫收缩作用强于催产素,能较好地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且用药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8.
卡孕栓直肠给药用于晚期妊娠引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卡孕栓直肠给药用于晚期妊娠引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晚期妊娠因医学指征需引产者85 例,除25 例胎膜早破者全部直肠给药外,余60 例随机分为直肠给药组及阴道给药组, 比较两种给药方式引产的有效率,分娩方式, 用药距宫缩出现时间,临产时间及总产程、副反应等。结果: 两种给药方式引产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5) ; 分娩方式,总产程时间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 P > 0 .05) ;但用药距出现宫缩时间和临产时间,直肠给药组明显快于阴道给药组。结论:卡孕栓直肠给药与阴道给药用于晚期妊娠引产同样安全、有效, 且更为简便。卡孕栓直肠给药引产者重点监护时间应早于阴道给药者,一般在用药后30 min 至4h 。  相似文献   

9.
观察100例产妇,米索前列醇直肠用药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足月妊娠阴道分娩1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用米索前列醇或催产素后对第三产程及出血量的影响。1组在胎儿娩出后直肠放置米索前列醇400微克。2组在胎儿娩出后立即肌肉注射催产素10U。结果:比较两组第三产程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产后2小时出血量减少(P<0.01)。因此应用米索前列醇降低产后出血致产妇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第三产程产后出血防治措施的分析   总被引:78,自引:0,他引:78  
目的 :探讨第三产程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方法 :前瞻性观察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 45 0例 ,其中阴道分娩30 0例 ,随机分为 5组。A组 :缩宫素组 (6 0例 ) ,于胎儿娩出后静脉推注生理盐水 2 0ml加缩宫素 2 0U ;B组 :卡前列甲酯组 (6 0例 ) ,于胎儿娩出后将卡前列甲酯 1mg塞肛 ;C组 :手法按摩组 (6 0例 ) ,胎儿娩出后手法持续宫底按摩≥ 5分钟 ,适度牵拉脐带 ;D组 :缩宫素加手法按摩组 (6 0例 ) ;对照组 (6 0例 ) :于胎儿娩出后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5 0 0ml。另 15 0例剖宫产分娩者 ,随机分为 3组 ,A组 :缩宫素组 (5 0例 ) ;B组 :手法组 (5 0例 ) ;C组 :缩宫素加手法组 (5 0例 )。准确测量产后 2小时及 2 4小时出血量 ,记录第三产程时间。结果 :阴道分娩各组中 ,D组的第三产程时间最短 ,产后 2小时内出血量最少 ,C组、B组、A组依次减少 ;剖宫产各组中 ,C组的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与A组、B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剖宫产组产后出血量与阴道分娩组比较 ,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胎儿娩出后及时使用缩宫素或卡前列甲酯等促宫缩药 ,并采取主动手法辅助娩出胎盘 ,可减少产后出血 ,其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显著优于上述其他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腔填塞联合米索前列醇预防高危因素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有剖宫产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产妇125例,随机分为A组(n=63)和B组(n=62)。A、B组所有患者均于胎儿娩出后给予子宫壁肌肉内注射缩宫素20 U、静脉滴注缩宫素10 U,手术结束后给予肛塞米索前列醇400μg。但A组另于胎盘娩出、宫腔清理后给予纱布填塞宫腔。观察术中、术后2 h、术后24 h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产褥感染、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术中、术后2 h、术后24 h出血量分别为:150.3±42.3 ml,282.2±55.2 ml,355.8±92.5 ml;产后出血率为1.59%;B组术中、术后2 h、术后24 h出血量分别为:206.7±33.9 ml,456.2±75.3 ml,568.4±83.2 m1;产后出血率为12.90%;A组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而手术时间、产褥感染、不良反应情况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宫腔填塞纱布联合米索前列醇预防高危因素剖宫产产后出血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人工流产术前、术后应用缩宫素鼻喷雾剂对减少术中和术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试验组200例在手术开始前给予缩宫素鼻喷雾剂,左、右侧鼻腔各1喷(共8 U),术后每日4次直至阴道出血结束。对照组200例不使用缩宫素鼻喷雾剂。观察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阴道出血天数。结果:术中出血量试验组为5.6±2.2 ml,对照组为10.9±8.1 ml(t=8.87,P<0.01);手术时间试验组为7.2±2.0 min,对照组为7.6±1.8 min(t=1.264,P>0.05);术后平均阴道出血天数试验组为5.0±1.9 d,对照组为6.2±1.7 d(t=6.474,P<0.01)。结论:人工流产术前、后给予缩宫素鼻喷雾剂能显著减少手术中和手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3.
卡前列素防治高危产妇剖宫产术中及术后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Wu LF  Liu Y  Ruan Y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9):577-581
目的观察卡前列素治疗有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469例有出血高危因素(包括双胎、羊水过多、巨大儿、前置胎盘)的产妇行计划性剖宫产术。其中巨大儿239例,双胎+羊水过多145例,前置胎盘73例。术中胎儿娩出后随机按宫缩剂使用情况分为3组,缩宫素组152例,缩宫素20U于宫体注射,另20U加入液体中静脉滴人;缩宫素+卡前列素组192例,缩宫素20U+卡前列素250txg宫体注射;卡前列素组125例,卡前列素250嵋于宫体注射。计算3组术中、术后2h出血量及总出血量,并观察3组的副反应。结果(1)3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缩宫素组(445±262)m1,缩宫素+卡前列素组(332±218)m1,卡前列素组(375±265)m1,缩宫素组分别与缩宫素+卡前列素组和卡前列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2)3组产妇术后2h出血量分别为,缩宫素组(176±193)m1,缩宫素+卡前列素组(110±114)m1,卡前列素组(124±103)m1,缩宫素组分别与缩宫素+卡前列素组和卡前列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缩宫素+卡前列素组与卡前列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产妇中,总出血量≥1000ml共31例,其中缩宫素组15例(48%),缩宫素+卡前列素组7例(23%),卡前列素组9例(29%)。(4)3组不同高危因素产妇出血量比较:缩宫素组中巨大儿产妇总出血量明显多于缩宫素+卡前列素组和卡前列素组(P〈0.01,P〈0.01);缩宫素组中双胎+羊水过多产妇术后2h出血量明显多于缩宫素+卡前列素组和卡前列素组(P〈0.01,P〈0.01);缩宫素组中前置胎盘产妇术后2h出血量明显多于缩宫素+卡前列素组(P〈0.01)。(5)总出血量≥1000ml的巨大儿产妇12例,双胎产妇11例,前置胎盘产妇8例,无一例切除子宫。(6)副反应发生率缩宫素组为2.6%(4/152),缩宫素+卡前列素组为11.5%(22/192),卡前列素组为7.0%(9/125),后两组以呕吐为常见,短时间好转。结论卡前列素用于有出血高危因素产妇的剖宫产术可明显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与缩宫素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氨甲环酸用于减少产后出血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Yang H  Zheng S  Shi C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10):590-592
目的:探讨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注射液用于减少产后出血量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足月妊娠、阴道分娩的单胎、头位妇产妇400例,在分娩第二产程胎肩娩出后常规静脉注射缩宫素10U,随后随机分为4组,第1组(94例)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g;第2组(92例)静脉滴注氨甲环酸0.5g;第3组(92例)静脉滴注国产止血芳酸0.5g;第4组(87例)为未作任何处理的对照组,另35例产妇因分娩巨大儿会影响产后出血量的计算而剔除。用容积法和称重法分别测量4组产妇胎盘娩出即时出血量和产后2h内出血量,两部分相加和总出血量。结果:(1)胎盘娩出即时出血量4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产后2h出血量和总出血量4例之间比较;第1组分别为129.7ml和243.3ml;第2组分别为133.9ml和242.9ml;第3组分别为168.5ml和308.1ml;第4组分别为178.2ml和314.8ml。第1、2组与第3、4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第1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少于第2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3)产后出血(≥400ml)发生率,第1组6.4%;第2组13.0%,第3组20.7%;第4组25.3%。(4)4组产妇均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结论:氨甲环酸用于产后出血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其中1.0g剂量对减少产后出血量的效果最好,0.5g剂量的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麦角新碱预防高危孕妇剖宫产术中及术后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6月就诊于全国16家医院具有出血高危因素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074例。按使用不同宫缩将患者分成3组,研究组Ⅰ(384例,术中注射缩宫素+麦角新碱,术后注射缩宫素),研究组Ⅱ(340例,术中注射缩宫素+麦角新碱,术后注射麦角新碱),对照组(350例,术中和术后注射缩宫素),比较各组术中、术后2 h及术后24 h出血量及药物副作用的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研究组Ⅱ术中出血量,术后2 h和术后24 h出血增量分别为(400.09±203.82)ml、(31.76±27.83)ml和(60.74±55.27)ml,明显低于研究组Ⅰ的(451.33±441.43)ml、(66.30±43.08)ml和(83.62±56.89)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Ⅱ使用治疗性宫缩剂为18例(5.29%),分别低于研究组Ⅰ89例(23.18%)和对照组102例(29.14%),q=3.90和4.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麦角新碱预防高危孕产妇剖宫产术中和术后出血安全有效,但药物不良反应要密切注意。  相似文献   

16.
益母草注射液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应用益母草注射液预防产后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阳性药物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于2007年4至8月,选择全国15所三级医院440例因产科医学指征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益母草组147例,于胎儿娩出后子宫肌壁注射益母草注射液40 mg,术后2 h开始,益母草注射液臀部肌内注射,20 mg/12 h,共3次;益母草+缩官素组144例,于胎儿娩出后子宫肌壁注射益母草注射液40 mg及缩宫素10 U,术后2 h开始,益母草注射液臀部肌内注射,20 mg/12 h,共3次;缩宫素组149例,胎儿娩出后子宫肌壁注射缩宫素10 U,同时静脉滴注缩宫素10 U(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中),术后2 h开始,缩宫素臀部肌内注射,10 U/12 h,共3次.观察:(1)产时出血量、产后2、6、12、24、48 h的阴道出血量;(2)产后24 h总出血量和产后出血发生率;(3)产前及产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的差值;(4)不良反应.结果(1)出血量:平均产时出血量益母草组为(368±258)ml,缩宫素组为(269±14t)ml,益母草+缩宫素组为(255±114)ml,3组的产时出血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2、6、12、24、48 h各组阴道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24 h总出血量:产后24 h总出血量益母草组平均为(480±276)ml、益母草+缩宫素组为(361±179)ml、缩宫素组为(381±179)ml,3组术后24 h总出血量分别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3)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益母草组为32.0%(47/147)、益母草+缩宫素组为11.1%(16/144)、缩宫素组为18.8%(28/149),益母草+缩宫素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最低,而益母草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最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产前及产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各组产后与产前比较,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益母草组红细胞计数差值为(0.3±0.5)×1012/L,血红蛋白差值为(9±13)g/L;益母草+缩宫素组红细胞计数差值为(0.2±0.4)×1012/L,血红蛋白差值为(6±10)g/L;缩宫素组红细胞计数差值为(0.2±0.4)×10124/L,血红蛋白差值为(7±30)g/L,缩宫素组、益母草+缩宫素组分别与益母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母草+缩宫素组血红蛋白下降程度最低.(5)不良反应:3组中共有2例发生轻度过敏反应.结论剖宫产术中应用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可明显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且药物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compare rectally administered misoprostol to intravenously administered oxytocin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ird-stage labor. STUDY DESIGN: Subjects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two, 200-microg misoprostol tablets rectally (study medication) plus 2 mL saline in Ringer's lactate intravenously or two lactose tablets rectally plus 20 units oxytocin in Ringer's lactate intravenously (control medication). Blood loss was determined by estimation, measurement, and change in hematocrit values from admission to postpartum day 1. Subjects were excluded if cesarean delivery was required. RESULTS: A total of 325 women underwent analysis. By estimation, 21% of subjects and 15% of controls had postpartum hemorrhage (P =.17). By using measured blood loss, we determined that 70 of 154 (46%) study subjects and 61 of 161 (38%) control subjects had postpartum hemorrhage (P =.17). For 36 (23%) misoprostol subjects and 18 (11%) oxytocin subjects at least one additional agent was required to control bleeding (P =.004). CONCLUSION: Rectal misoprostol (400 microg) was no more effective than intravenous oxytocin in preventing postpartum hemorrh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