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田亚豪  郭健峰  吴巍  廖晖  李锋 《骨科》2022,13(5):385-390
目的 比较前路多节段(≥3)颈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ACDF)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ELAP)联合ACDF治疗伴颈椎后凸、巨大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多节段ACDF或ELAP联合ACDF治疗的41例合并颈椎后凸畸形、巨大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前路组(21例)和前后联合入路组(20例),单纯前路组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为(52.10±5.96)岁。前后联合入路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为(53.23±5.12)岁。记录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Nurick评分、C2-7 Cobb角、局部后凸角(RK)、C2-7矢状面垂直轴(SVA)。结果 前后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大于单纯前路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VAS评分、Nurick评分均小于术前,JOA评分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联合入路组VAS评分、Nurick评分小于单纯前路组,JOA评分、JOA改善率大于单纯前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2-7 Cobb角、RK均大于术前(P<0.05),C2-7 SV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2-7 Cobb角、RK、C2-7 S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节段ACDF、ELAP联合ACDF治疗合并颈椎后凸畸形、巨大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显著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及颈椎曲度。与多节段ACDF比较,ELAP联合ACDF虽然手术创伤大但术式更安全,病人的临床症状效果改善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术前颈椎矢状面参数对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接受ACDF治疗且随访时间 ≥ 6个月的171例单节段CSR患者资料。测量患者术前矢状面参数及责任节段椎间孔宽度,其中矢状面参数包括C2~7 Cobb角、C1~7矢状面轴向距离(SVA)、C2~7 SVA、T1倾斜角(T1S)。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NDI将其分为症状缓解组(NDI < 15分,n=138)和症状缓解不良组(NDI ≥ 15分,n=33),比较2组术前颈椎矢状面参数、术前症状持续时间及椎间孔宽度的差异,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神经症状缓解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术前C2~7 Cobb角、C1~7 SVA、C2~7 S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症状缓解不良组术前T1S高于症状缓解组,椎间孔宽度低于症状缓解组,症状持续时间长于症状缓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1S较高、椎间孔宽度过小及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是术后6个月神经症状缓解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单节段CSR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良与术前T1S较高、椎间孔宽度较小及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Hybrid手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TDR)联合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与单纯ACDF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48例双节段及三节段颈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Hybrid手术治疗8例(Hybrid组),采用ACDF治疗40例(ACDF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Hybrid组和ACDF组患者进行匹配,共8对匹配成功。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手术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C2~7活动度(ROM)的变化。结果 匹配后2组术前NDI、JOA评分、VAS评分、C2~7 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NDI、JOA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Hybrid组NDI改善优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C2~7 ROM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2~7 ROM随访中逐渐增加,且Hybrid组在各随访时间点均优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Hybrid手术与ACDF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具有相同的临床效果,Hybrid手术在改善颈部功能和保留颈椎ROM方面优于ACDF。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ACDF手术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9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0例,女48例;年龄为(54.75±8.60)岁(40~78岁)。收集比较98例病人术前及随访时的C2~7 Cobb角、T1倾斜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cSVA)、颈倾角(NTA)、胸廓入口角(TIA)等矢状位参数,以及其手术前后的颈肩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分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98例病人根据T1倾斜角是否大于30°分为高T1倾斜角组和低T1倾斜角组,比较两组病人的JOA评分改善率及后凸畸形发生率。结果 本研究所观察的矢状位参数中,术后T1倾斜角、C2~7 Cobb角较术前显著增大,NTA、cSVA较术前显著减小;功能相关指标中,VAS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JOA评分显著上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T1倾斜角组和低T1倾斜角组的JOA治疗改善率(56.06% vs. 53.12%)及后凸畸形发生率(12.50% vs. 16.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538,P=0.001;χ2=10.895,P=0.003)。且高T1倾斜角组病人中,单节段、双节段、多节段病人的后凸畸形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低T1倾斜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确切,T1倾斜角>30°病人的JOA治疗改善率较高,后凸畸形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中骨性融合与异位骨化(HO)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采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的51例连续双节段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随访超过3年。其中32例发生HO(HO组),19例未发生HO(非HO组)。比较2组临床一般资料、影像学参数、疗效评价指标等。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和术后血钙、术前和术后血磷、术前和术后碱性磷酸酶、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个月时HO组融合率明显高于非H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颈椎整体曲度均增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HO组C2~7活动度(ROM)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HO组C2~7 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HO组置换节段ROM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HO组置换节段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置换节段前凸角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颈椎前路Hybrid术后融合节段的骨性融合与置换节段HO存在联系。融合节段骨性融合越早,置换节段越容易发生HO。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MRI 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ISI)节段单侧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伴MRI T2加权像髓内ISI的MCSM患者59例,其中26例采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MRI T2加权像髓内ISI节段单侧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A组),33例采用单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B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神经功能状态。在颈椎X线片上测量C2~7 Cobb角,计算颈椎整体活动度(ROM)。测量髓内信号改变比值(SCR=ISI区域光密度值/C7 ~ T1正常区域光密度值),定量评估髓内ISI程度,并进一步分析SCR变化值对JOA评分及其改善率的影响。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术后SCR及其变化值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C2~7 Cobb角、颈椎整体ROM及其保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CR变化值显著改变组的JOA评分改善率最高,中度改变组次之,轻度改变组最低,3组间两两相比,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于伴MRI T2加权像髓内 ISI的MCSM患者,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MRI T2加权像髓内ISI节段单侧侧块螺钉内固定具有较好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尤其在术后髓内ISI的改善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6月—2019年6月,采用ACDF治疗CSR患者43例,患者病程为8~28个月,病变位于C4,5节段12例、C5,6节段14例、C6,7节段11例、C7~T1节段6例。评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6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颈部和上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6个月颈椎曲度(C2-7 Cobb角)、椎间高度和颈椎活动度(ROM),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颈椎曲度、NDI、颈部和上肢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椎间高度、颈椎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发生脑脊液漏2例,术后血肿及感染2例。结论 ACDF治疗CSR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其可改善颈椎曲度,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模式镇痛在局部麻醉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2019年5月在局部麻醉下采用PETD治疗的120例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临床资料,按镇痛方式分组,对照组(60例)术中采用穿刺部位常规局部浸润麻醉,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帕瑞昔布钠联合右美托咪定的多模式镇痛方案。比较2组患者术前(T0)、手术开始时(T1)、椎间孔成形期(T2)、纤维环操作期(T3)、手术结束时(T4)及术后2 h(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检测术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记录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腰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T1、T2、T3、T4时间点,观察组HR、MAP低于对照组;T1、T2、T3、T4、T5时间点,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4、T5时间点IL-6、TNF-α水平均高于T0时间点,观察组T4、T5时间点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术中不良反应观察组8例(13.33%),对照组19例(31.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均低于术前,观察组术后1 d、3 d VAS评分及OD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观察组优33例,良22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1.67%;对照组优32例,良21例,可7例,优良率为88.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在局部麻醉下采用PETD治疗的LDH患者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可维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获得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降低术中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颈椎病患者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102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Pfirrmann分级评价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情况,将患者分为严重退行性变组和非严重退行性变组。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T1各节段椎间角度和椎间盘高度、C2~7前凸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SVA)、C7倾斜角。分析不同年龄患者(≥65岁和<65岁)颈椎退行性变程度与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C5/C6椎间角度与椎间盘高度正相关(r=0.290)、与改良Pfirrmann分级负相关(r=-0.236)。在62例非老年患者(<65岁)中,严重退行性变组(10例)的C2~7前凸角比非严重退行性变组(52例)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0例老年患者(≥65岁)中,严重退行性变组(11例)的C2~7前凸角与非严重退行性变组(29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的C2~7前凸角和C7倾斜角均大于非老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2~7前凸角与C7倾斜角正相关(r=0.525)。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的S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病患者的C2~7前凸角及C7倾斜角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在非老年患者中,严重的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会导致C2~7前凸角减小;在老年患者中,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与C2~7前凸角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胸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6月接受胸腰椎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予以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阻滞所需时间、术后气管拔管时间、睁眼时间、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麻醉恢复情况,术后镇痛情况,包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首次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按压时间、PCIA按压次数、补救性镇痛给药次数,以及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时(T1)、手术结束时(T2)、气管拔管时(T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结果 观察组睁眼时间多于对照组,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手术时间、术后气管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PCIA按压次数、补救性镇痛给药次数低于对照组,首次PCIA按压时间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T1、T2、T3时间点的SBP、DBP、H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麻醉相关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应用于胸腰椎手术有助于维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并提升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与颈椎前路动态装置植入术(DCI)对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CDH)患者颈椎活动度(ROM)及术后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78例单节段C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36例采用DCI治疗(DCI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年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手术节段Cobb角、C2~7颈椎曲度、邻近椎体高度及颈椎各运动方向(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左右旋转)的ROM。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2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I组手术时间比ACDF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VAS评分和邻近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CDF组C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均较术前有所丢失,DCI组无明显丢失,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组前屈后伸、左右侧曲ROM与术前比较均未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组左右旋转ROM出现了相近程度的受限,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DF与DCI治疗单节段CDH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虽然ACDF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有生理曲度的丢失,但颈椎ROM维持良好,并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TDR)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随访4年的81例单节段退变性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CTDR组(n=41)及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组(n=40)。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进行功能评价,采用Mc Afee分级评定异位骨化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通过MRI进行影像学评估,比较2组手术节段、邻近节段活动度(ROM)和C_(2~7) 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术后NDI和JOA评分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CTDR组NDI明显高于ACDF组,在工作、驾车和娱乐3个项目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JOA评分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下邻近节段ROM和C_(2~7) Cobb角方面,CTDR组术前、术后变化不明显;ACDF组上位邻近节段ROM术后明显增加,C_(2~7) Cobb角术后明显减小,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R组与ACDF组相比,术后上位邻近节段ROM及C_(2~7) 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R组在末次随访时共有15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2例假体下沉,1例椎体前缘骨赘吸收。ACDF组无椎间融合器下沉、植骨不愈合、畸形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CTDR在早期恢复独立生活能力方面优势明显,中期随访可较好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置换节段ROM,减少相邻节段的异常活动,保护邻近椎间盘,但中期随访发现有异位骨化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减压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技术与颈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3例,女47例;年龄38~70岁。其中50例采取ACDF治疗(ACDF组),随访时间22~42(32.24±5.20)个月;50例采取CADR治疗(CADR组),随访时间23~48(30.40±5.66)个月。采用Odom标准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采用JOA(17评分法)从感觉功能、运动功能、膀胱功能3个方面评估患者的脊髓功能状态,根据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进行比较。结果:术后伤口愈合情况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按照Odom评定标准,ACDF组优30例,良12例,可8例;CADR组优34例,良10例,可6例。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4.000,P=0.827)。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感觉、运动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0.05),膀胱功能评分改善不明显(P0.05),CADR组感觉、运动功能评分较ACDF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术前椎间高度、颈椎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是CADR组恢复更明显。结论:CADR能够实现颈椎早期稳定,早期活动。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感觉、运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并不能够完全替代ACDF。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在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中应用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与融合器并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术后吞咽困难及远期邻近节段骨化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5月行ACDF治疗的108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9例应用ROI-C固定(A组),49例应用融合器并钛板固定(B组)。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颈椎Cobb角、颈椎弓深、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椎功能。分别采用Odom法及Vaccraro标准进行手术疗效评定,记录2组术后吞咽困难及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骨化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JOA评分明显提高,NDI明显降低,颈椎Cobb角和弓深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术后JOA评分、NDI、手术疗效优良率和同时间点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B组相比,A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更低、持续时间更短,邻近节段骨化发生率也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ACDF中应用ROI-C治疗颈椎病安全、有效,与融合器并钛板固定相比,ROI-C能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和邻近节段骨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与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患者比较,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1年3月24例符合选择标准的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按收治时间分为颈前路减压融合组(融合组13例,2010年3月-2010年9月)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置换组11例,2010年9月-2011年3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分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Odom’s评分评价疗效;置换组于手术前后X线片上测量置换及其邻近节段的过伸过屈、左右侧屈活动度,以及假体偏心距。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症状均缓解,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融合组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个月;置换组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6个月。术后1、3、6个月置换组NDI均高于融合组(P<0.05),但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组Odom’s评分为优6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76.92%;置换组为优9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90.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0,P=0.223)。术后置换组过伸过屈及右侧屈活动度于1个月时明显减小(P<0.05),之后逐渐恢复;左侧屈活动度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其中3、6个月时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置换节段和上位节段左侧屈活动度大于右侧屈(P<0.05),且上位节段左、右侧屈活动度差约为置换节段的2倍;侧屈活动度差与假体偏心距成正相关(P<0.05),且假体偏向侧的侧屈活动度增大,对侧活动度减小。结论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简便、安全且能保留颈椎活动的手术,早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应用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采用ROI-C行ACDF治疗的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45~76岁,平均58.1岁;C3/C4/C5 3例,C4/C5/C6 11例,C5/C6/C7 5例,C6/C7/T1 1例,C5/C6及C7/T1 1例,C3/C4及C5/C6 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颈部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生理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高度,过伸过屈位X线片评价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活动度(ROM),并对术前及随访时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9~53个月,平均35.3个月。术后3个月VAS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沉陷率为11.4%。术后3个月相邻节段ROM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ROM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有1例融合上位相邻节段发生椎间隙不稳,但无临床症状。根据Mac Nab标准,疗效优良率为90.9%。随访中未发生术后颈部轴性疼痛、融合器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ROI-C行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期随访临床疗效可靠,颈椎生理曲度和融合椎间高度得以有效维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出一种改良颈椎矢状面活动度(ROM)影像学测量方法,并与传统测量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纳入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的72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脊髓型颈椎病(CSM)4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CSR)29例.利用术前颈椎仰伸位与屈曲位侧位X线片,由2名脊柱外科医师分别采用传统测量法和改良测量法对颈椎ROM进行测量.分析2种测量方法的观察者内一致性、观察者间一致性,并对2种测量方法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比较.结果 按性别、年龄、病种分层,2种方法测量的颈椎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种方法测量的颈椎ROM均随年龄的增大而下降.传统方法和改良方法均具有高度观察者内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0.991)和观察者间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0.993),且改良方法的观察者内一致性和观察者间一致性高于传统方法.2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呈高度正相关(r=0.987,P<0.01).对2种方法前后2次测量结果的差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种方法不同测量者之间2次测量结果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无论哪名测量者,不同方法之间2次测量结果的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良方法测量颈椎ROM具有高度观察者内一致性和观察者间一致性,采用改良方法能够提高颈椎ROM测量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7年6月本院采用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单节段置换术治疗的22例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肩部疼痛及颈椎功能情况.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颈椎整体曲度、颈椎整体活动度(C2~7 ROM)、置换节段椎间角度、置换节段ROM(rROM)、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高度、邻近节段ROM(aROM)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等.观察并记录假体下沉、移位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6~78个月,平均38.2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及FSU高度与术前相比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曲度、C2~7 ROM、置换节段椎间角度、rROM、aROM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等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发生假体下沉3例,移位2例.结论 采用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安全有效,可维持满意的椎间隙高度和ROM,但需警惕假体下沉和移位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刘刚  田野  沈晓龙  曹鹏  袁文 《脊柱外科杂志》2020,18(4):243-247,252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中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钉板系统(PCC)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对术后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3月在本院接受ACDF治疗的136例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1例术中采用Zero-P(Zero-P组),65例采用PCC(PCC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6、12和24个月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及邻近椎体高度,术后植骨融合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Zero-P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P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JOA评分、VAS评分、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及邻近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4个月,Zero-P组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和邻近椎体高度较术后1个月降低,与PCC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CDF术中采用PCC可获得与Zero-P相同的临床效果,虽然PCC在控制手术时间方面不如Zero-P组,但可更好地维持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