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口服液治疗门诊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8例老年期痴呆伴BPSD患者随机分成阿立哌唑组35例,利培酮口服液组33例,疗程8周,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及激越性问卷(CMAI)评定疗效,采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第6、8周末BEHAVE-AD和CMA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之间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BEHAVE-A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阿立哌唑组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培酮口服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口服液治疗老年期痴呆伴发BPSD均有较好疗效,两者总体疗效、起效时间相当,而阿立哌唑的安全性优于利培酮口服液.  相似文献   

2.
利培酮维持治疗痴呆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痴呆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 (BPSD)的必要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 15例经 8周利培酮或氟哌啶醇急性期治疗后BPSD得到缓解的病例继续服利培酮 1mg/d ,14例同类病人不服任何抗精神病药 ,两组病人均随访 2 4周。随访中 ,定期进行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分表 (BEHAVE AD)和Cohen Mansfield激越问卷 (CMAI)的评定。病人随访中如BPSD复发 (BEHAVE AD评分≥ 8分 )则作为复发病例。结果 利培酮组复发率 2 6 .6 7% (4/ 15 ) ,不服药组复发率 5 7.14 % (8/ 14 ) ;经Kalan Meier生存分析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通过复发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是否用药维持因素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尽管短期用抗精神病药治疗BPSD有效 ,但长期用药维持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门诊就诊的AD源性认知障碍患者447例和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346例,对其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根据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检测痴呆严重程度后分为4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轻度痴呆组、中度痴呆组、重度痴呆组),进行神经精神量表(NPI)测试,结果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和Va D组相对比,AD组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总体症状发生率(66. 9%)高于Va D(58.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AD组妄想(15. 2%)和异常运动发生率(13. 9%)均高于Va D组(9. 5%、7. 8%),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同痴呆程度发病率比较中,中度和重度痴呆组AD的BPSD总体发生率(88. 0%,91. 2%)高于Va D(64. 3%,71.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同痴呆程度下,AD和Va D的BPSD总体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中度痴呆组AD组的妄想、异常运动行为严重程度重于Va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PSD组中有饮酒史者(32. 8%)多于非BPSD组(24. 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AD和Va D的BPSD发生率均高,但AD组高于Va D组。其中妄想、异常运动行为更易发生在AD患者组。中重度痴呆的AD患者BPSD发生率均高于Va D患者。中度痴呆时,AD组妄想、异常运动行为的严重程度重于Va D。饮酒史是B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探讨氟哌啶醇与利培酮改善痴呆患者行为症状和精神状态(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的临床实效性。方法选择2011-08-2013-10我院接诊的痴呆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使用利培酮(risperidone,RPD)治疗,对照组使用氟哌啶醇(haloperidol,HPL)治疗。以PANSS-EC和PANSS评定量表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结果 2组给药6周PANSS总分和PANSS-EC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给药6周后与治疗前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对照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2.5%、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6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D口服对改善BPSD与HPL疗效相当,但RPD的临床实效性更好,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盐酸美金刚与喹硫平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合并BPSD(痴呆行为心理症状)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96例,均伴不同程度BPSD,根据临床治疗不同分为2组,喹硫平组48例采用口服喹硫平治疗,联用组48例采用盐酸美金刚与喹硫平联合治疗,分别采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MMSE(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EHAVE-AD(痴呆行为量表)评估2组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以及痴呆行为,对比2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8周、12周后MMSE评分、AD评分、EHAVE-A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改善效果与喹硫平组相比,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合并BPSD患者采用盐酸美金刚与喹硫平联合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及行为,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氯丙嗪、舒必利、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阿立哌唑7种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1年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服用7种药物之一、病程≤5年稳定期的122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1年的维持治疗,以治疗中断率、中断前治疗时间并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抗精神病药的总体有效性,采用不良事件和实验室检查评价安全性,每间隔3个月评估1次.结果 随访1年,1227例患者中共有541例(44.1%)患者中断治疗.7个药物组间治疗中断率(P=0.283)及中断前治疗时间(P=0.40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95例(40.3%)患者完成1年随访并达到临床痊愈标准,临床痊愈率在7个药物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11,P>0.05).7个药物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8.3%~95.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345,P>0.05),但镇静作用(χ2=100.836)、锥体外系不良反应(χ2=68.074)、月经紊乱(χ2=71.295)及体质量增加(χ2=13.527)等不良反应在不同药物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0.05).结论 7种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1年的临床疗效相当,但药物的不良反应各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精神行为症状(BPSD)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102例AD患者及80例对照组老年人进行血浆HCY测定,采用神经精神问卷(NPI)对AD患者进行测评,分为伴有BPSD组与不伴BPSD组,分析BPSD与血浆HCY水平的关系。结果 AD患者血浆HCY水平为(17.47±1.83)μmol/L,高于对照组(13.08±1.9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63,P0.001),伴BPSD组血浆HCY水平(17.48±1.85)μmol/L与不伴BPSD组(17.63±1.60)μ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9,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参与AD发病机制,而与BPSD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强迫症患者比较,探讨伴与不伴敏感性关系妄想的社交恐怖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及症状特点方法:对83例伴与不伴敏感性关系妄想的社交恐怖症、强迫症患者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检测评定。对3组患者间的人格以及症状进行比较。结果:SCL-90结果中,总分、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焦虑因子、精神病因子在3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因子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Q结果中,3组间内外向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精神病性、神经质及掩饰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不伴有敏感性关系妄想的社交恐怖症患者相比,伴有敏感性关系妄想的社交恐怖症患者与强迫症患者有更加相似的人格特征,并且在症状的严重程度方面,也更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阳性检出率及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痴呆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AD和VD诊断标准,其中AD患者102例,VD患者100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及神经精神问卷(NPI)进行测评。结果 AD和VD患者BPSD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16%和8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2,P0.05)。AD组幻觉、激越、淡漠、易激惹、异常运动行为、睡眠夜间行为的阳性检出率高于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VD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D和VD患者BPSD存在差异,对BPSD测评可能有助于AD和VD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细胞色素氧化酶(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抗精神病药所致锥体外系反应(EPS)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并给予单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12周;每日进行EPS量表(RSESE)评估,根据服药后是否出现EPS分为EPS组(110例)及非EPS组(112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所有入组者CYP2C19位点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4244285、rs4986893、rs12248560)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并进行比较;分析EPS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间病程、服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分析显示,EPS组rs12248560位点T等位基因及CT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非EPS组(P均0.01);非EPS组未检出rs12248560位点T等位基因。两组间3个SNPs表达代谢型、3个位点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携带CYP2C19 rs12248560位点T等位基因及CT基因型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药源性EPS的易感性基因。  相似文献   

11.
文拉法辛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抗精神病药合用文拉法辛与单用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阳性、阴性及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经利培酮治疗4周后好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伴有抑郁症状的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用抗精神病药组(单用组)与抗精神病药合用文拉法辛组(合用组),疗程8周。结果:经治疗后,两组间阳性症状减分率差异无显著性,阴性症状减分率差异有显著性。合用组在治疗第1、2、4、8周末HAMD评分比单用组为低。结论:抗精神病药合用文拉法辛对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疗效高,有益于阴性症状的改善,对于阳性症状稳定性无明显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有、无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不同特点,以探讨AD患者BPSD的病理生理及其与大脑神经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3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AD患者,其中6例有BPSD(BPSD组),7例无BPSD(NBPSD组),并进行PET检查,对各脑区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rCMRglc)及多个核团进行测定,并用统计参数图(SPM)对两组脑PET图像进行像素间比较。结果:①BPSD组的AD患者额叶放射性减低者多于NBPSD组(4/6∶2/7);②应用感兴趣区(ROI)方法进行比较,BPSD组和NBPSD组在所选脑区中的rCMRglc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应用SPM方法进行比较发现,BPSD组和NBPSD组rCMRglc显著减低的脑区主要分布在前额叶、顶枕交界处和颞下回。BPSD组比NBPSD组rCMRglc减低面积大,左侧额叶上回、右侧颞叶前内部、右侧岛叶前下部葡萄糖代谢减低。结论:AD患者,不管有无BPSD,rCMRglc减低区主要位于前额叶、顶枕叶交界处和颞叶下回;有BPSD的AD患者比无BPSD的患者rCMRglc的减低区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提示BPSD可能是AD病程中的一个症状,而并非是另一种AD类型;额叶rCMRglc减低可能与BPS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P50感觉门控的作用.方法 运用条件-测试刺激模式和刺激序列模式两种方法检测6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和36名正常对照的P50听觉诱发电位.患者组依治疗情况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奋乃静,舒必利)治疗组(简称典型组)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和喹硫平)治疗组(简称非典型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50感觉门控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典型组和非典型组条件-测试刺激模式S2-P50波幅、P50抑制和刺激序列模式高频刺激P50波幅、P50抑制指标均差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典型组条件-测试刺激模式S2-P50波幅、P50抑制指标虽有改善但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刺激序列模式P50波幅、P50抑制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典型组两种模式下P50波幅、P50抑制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典型抗精神病药能够改善刺激序列模式P50感觉门控功能,但不能改善条件-测试刺激模式P50感觉门控功能;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能同时改善条件-测试刺激模式和刺激序列模式P50感觉门控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维持治疗所用抗精神病药种类,将4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经典药物组(250例)和非经典药物组(210例),并给予5年随访;随访前后给予两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估及比较。结果:经典药物组95例和非经典药物组110例完成随访;5年后两组PANSS评分与基线期比较显著下降(P0.05或P0.01),其中非经典药物组PANSS阴性症状分显著低于经典药物组(P0.01);5年后非经典药物组PSP评分较基线时及经典组提高显著(P0.05或P0.01)。结论:非经典与经典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的疗效相当,但非经典抗精神病药更利于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的药物治疗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治疗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情况。方法:调查443例伴有明显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其行为和精神症状有效的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结果:常用于治疗BPSD的抗精神病药有奋乃静、利培酮、氟哌啶醇、氯丙嗪、氯氮平、硫利达嗪、舒必利等,其起始剂量与有效剂量均较小,大多单一用药。用药剂量与年龄呈负相关。主要不良反应是锥体外系反应、便秘或排尿困难、嗜睡或步态不稳、吞咽困难等。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典型抗精神病药发生率(18.4%)显著高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9.6%)。结论:多种抗精神病药治疗BPSD均有效,治疗剂量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安全性优于典型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和氟哌啶醇对老年期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老年期痴呆伴BPS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齐拉西酮和氟哌啶醇治疗8周,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激越行为量表(CMAI)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BEHAVE-AD和CMAI评分显著下降(P〈0.01),两组患者之间治疗前后BEHAVE-AD总减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情感障碍和焦虑两因子减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和氟哌啶醇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BPSD的疗效相当,齐拉西酮的优势在于对情感障碍和焦虑的疗效更加明显,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06—2015-08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采用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对比2组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彩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类型及血脂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彩超检测IM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8,P0.05),治疗12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2,P0.05)。治疗组治疗12个月后纤维型、脂质型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质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所有类型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脂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急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有利于促进颈动脉斑块的稳定,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期双相障碍(BD)与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对57例BD患者(BD组)、48例MDD患者(MDD组)进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认知功能测验,结果与59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患者相匹配正常对照者(NC组)比较;分析BD及MDD组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的30例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与无精神病性症状患者认知功能差异。结果:BD组中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及RBANS总分低于NC组,MDD组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分显著低于NC组(P均0.05),BD组与MDD组间RBANS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的注意量表分明显低于MDD无精神病性症状组(P0.05)。结论:BD及MDD患者均存在多领域的认知功能障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患者注意功能受损更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高催乳素血症的影响.方法:63例抗精神病药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沿用原有抗精神病药物,研究组加用阿立哌唑5 mg/d持续12周.分别于入组前、入组4、8、12周末检测血清催乳素水平,同时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精神病性症状及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入组4、8、12周末研究组血清催乳素水平较入组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5);对照组入组前后血清催乳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人组前后BPRS、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阿立哌唑可有效降低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增高,且并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可接受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给予上述5种之一的新一代抗精神病药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同时比较5种抗精神病药物的可接受性(合并用药率、换药率及维持原药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1临床疗效:阿立哌唑、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后BPRS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方差分析和LSD检验提示,利培酮组BPRS减分率显著高于阿立哌唑组(P0.01)和奥氮平组(P0.05)。2可接受性比较:经χ2检验提示(χ~2=15.55,P=0.049);经过分割χ2检验,奥氮平较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喹硫平较齐拉西酮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反应比较:在锥体外系反应、ECG改变、肝功能异常、便秘、白细胞减少5个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5种新一代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疗效均较好,奥氮平、喹硫平可接受性较好;5种药物之间不良反应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