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门诊就诊的AD源性认知障碍患者447例和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346例,对其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根据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检测痴呆严重程度后分为4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轻度痴呆组、中度痴呆组、重度痴呆组),进行神经精神量表(NPI)测试,结果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和Va D组相对比,AD组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总体症状发生率(66. 9%)高于Va D(58.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AD组妄想(15. 2%)和异常运动发生率(13. 9%)均高于Va D组(9. 5%、7. 8%),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同痴呆程度发病率比较中,中度和重度痴呆组AD的BPSD总体发生率(88. 0%,91. 2%)高于Va D(64. 3%,71.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同痴呆程度下,AD和Va D的BPSD总体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中度痴呆组AD组的妄想、异常运动行为严重程度重于Va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PSD组中有饮酒史者(32. 8%)多于非BPSD组(24. 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AD和Va D的BPSD发生率均高,但AD组高于Va D组。其中妄想、异常运动行为更易发生在AD患者组。中重度痴呆的AD患者BPSD发生率均高于Va D患者。中度痴呆时,AD组妄想、异常运动行为的严重程度重于Va D。饮酒史是B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痴呆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诊治的痴呆性老年患者80例,其中血管性痴呆(VD)患者40例为VD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40例为AD组,均行AD行为评分表(Behave-AD)评定,比较两组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结果 AD组患者偏执和妄想发生率、行为紊乱发生率、攻击行为发生率、焦虑和恐惧发生率均明显高于VD组,AD组患者偏执和妄想评分、行为紊乱评分、攻击行为评分、焦虑和恐惧评分、总评分均明显高于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患者幻觉发生率高于VD组,AD组患者日间节律紊乱发生率、情感障碍发生率均低于VD组,AD组患者幻觉评分高于VD组,AD组患者日间节律紊乱评分、情感障碍评分均低于V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患者偏执和妄想、行为紊乱、攻击行为、焦虑和恐惧等病症较为严重,其发生机制可能与AD患者存在较明显的额-枕叶萎缩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精神行为症状(BPSD)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102例AD患者及80例对照组老年人进行血浆HCY测定,采用神经精神问卷(NPI)对AD患者进行测评,分为伴有BPSD组与不伴BPSD组,分析BPSD与血浆HCY水平的关系。结果 AD患者血浆HCY水平为(17.47±1.83)μmol/L,高于对照组(13.08±1.9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63,P0.001),伴BPSD组血浆HCY水平(17.48±1.85)μmol/L与不伴BPSD组(17.63±1.60)μ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9,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参与AD发病机制,而与BPSD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和认知功能损害特点。方法:分析53例AD患者(AD组)及49例VD患者(VD组)近1个月精神行为症状及发生率;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世界卫生组织-加利福尼亚大学听觉词语学习测验(WHO-UCLA AVLT)和画钟测验(CDT)评估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AD组攻击行为、行为紊乱发生率明显高于VD组,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VD组(P均0.05);AD组MMSE中记忆、言语能力评分显著低于VD组,注意力评分显著高于VD组(P均0.05);AD组WHO-UCLA AVLT中延时记忆、长时记忆评分显著低于VD组(P均0.05);两组间CD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D患者较VD患者有更多的攻击行为及行为紊乱,认知功能损害以记忆、言语能力下降更重;VD患者较多出现抑郁症状,注意力损害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精神行为症状(BPSD)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APA)《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AD诊断标准的102例住院患者进行研究,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人口学资料和病史资料,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等生理指标,早晨空腹取静脉血5ml,检测空腹血糖、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肌酐、尿素氮、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生化指标,按2007年颁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MS诊断标准诊断MS,采用神经精神问卷(NPI)测评BPSD。结果 102例AD患者中,符合MS诊断标准者66例,检出率为64.71%。MS组妄想、激越、易激惹检出率高于非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MS对AD患者BPSD有影响。对MS进行干预可能有助于AD患者BPSD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Alzheimer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患者APOE及LRP基因多态性与认知及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AD患者79例、VD患者85例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156名,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HAMD)、焦虑量表(HAMA)评定BPSD.采用PCR-RFLP进行APOEε、LRP基因分型.结果 (1)AD组(17.7%)及VD组(20.5%)APOEε4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5.7%,均P<0.01).(2)AD组和VD组APOEε4携带者MMSE得分均低于同组APOEε4非携带者[AD组(13.84±2.32)分vs.(14.78±2.54)分,P<0.01;VD组(15.53±1.87)分vs.(18.45±2.23)分,P<0.01].(3)AD组患者APOEe4携带者BPSD比例明显高于APOEε4非携带者(55.56% vs.52.83%,P=0.039).结论 APOEε4可能是AD、VD患者认知障碍的共同危险因素.APOEε4可能是AD的BPSD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与脑血管性痴呆临床特征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比较阿尔茨海默病(AD)与脑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特征。方法:按ICD-10诊断标准收集68例AD患者和89例VD患者,使用问卷调查,痴呆精神行为症状(BPSD)及认知功能筛查量表(CASIC-2.0)评定。结果:AD在性别,受教育程度,认知功能,BPSD等方面与VD有显著差异。结论: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征有各种差异。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特点及对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80例AD和72例VD的精神行为症状进行分类、比较和分析。结果 VD患者焦虑(P=0.0024)和抑郁(P=0.0059)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D患者,AD患者则以无目的闲逛(P=0.0018)明显多见;而情感失控和情绪不稳的发生率在两组痴呆患者中无明显差异。结论 AD和VD患者的精神行为改变各有其不同特点,这对二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痴呆患者心理和行为症状特征以及利培酮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痴呆各亚型心理和行为症状 (BPSD)的特征 ,评价利培酮治疗BPSD疗效与安全性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BPSD的关系。方法 采用Alzheimer病行为症状评定量表 (BEHAVE AD)、Cohen Masfield激惹性问卷 (CMAI)评定阿尔茨海默病 (AD)、阿尔茨海默病混合型 (MD)、血管性痴呆 (VD)各 3 0例和正常对照组 3 0名的BPSD。 66例痴呆患者应用利培酮 (1 5mg/d)治疗 6周。采用副反应量表 (TESS)评价副反应。采用高压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法测定经 2 ,4一二硝基氟苯 (DNFB)衍生后的血浆Hcy水平。结果 AD患者激惹、焦虑与恐惧发生率较高 ,VD患者无目的游荡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较低 ,MD患者BPSD症状无特异性。利培酮能明显改善痴呆患者BPSD ,且不损害认知功能 ,副反应主要为轻度嗜睡 ,肌强直 ,震颤。AD、MD和VD患者血浆Hcy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血浆高Hcy水平的痴呆患者BEHAVE AD总分较高。结论 AD、VD患者BPSD症状有特异性 ,MD患者BPSD表现无特异性。利培酮能有效改善痴呆患者BPSD且安全。血浆高Hcy水平在痴患者BPS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阿尔茨海默氏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9例AD和38例VD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特点、伴随的躯体疾病、头颅CT检查以及脑电图检查进行比较。结果AD组与VD组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方面无明显差异,在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以及行为脱抑制方面有显著差异;AD组伴随的躯体疾病无明显特异性,VD组多伴发高血压、冠心病;AD组头颅CT多表现为脑萎缩,VD组多表现为脑梗塞;脑电图检查AD组无明显特异性,VD组界限脑电图居多。结论AD与VD患者的BPSD及所伴随的躯体疾病可有不同特点,CT和脑电图的检查等对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口服液治疗门诊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8例老年期痴呆伴BPSD患者随机分成阿立哌唑组35例,利培酮口服液组33例,疗程8周,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及激越性问卷(CMAI)评定疗效,采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第6、8周末BEHAVE-AD和CMA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之间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BEHAVE-A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阿立哌唑组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培酮口服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口服液治疗老年期痴呆伴发BPSD均有较好疗效,两者总体疗效、起效时间相当,而阿立哌唑的安全性优于利培酮口服液.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伴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高龄痴呆患者抗精神病药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是否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将住院治疗的伴BPSD的80岁以上痴呆患者分为抗精神病药组(56例)和非抗精神病药组(34例),比较两组间安全性。结果:抗精神病药组中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比例(32.1%)明显高于非抗精神病药组(8.8%)(χ~2=6.43,P0.05);不同痴呆类型的患者间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唑、氟哌啶醇的药物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痴呆类型间发生不良事件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治疗伴有BPSD的高龄痴呆患者未升高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甘油三酯(TG)及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02—2016-02在我院治疗的AD患者80例(AD组),血管性痴呆(VD)患者73例(VD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CRP、IL-6、TG等指标。结果 AD组和VD组患者CRP、HDL-C和IL-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AD组和VD组患者CRP、HDL-C和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组和VD组T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VD组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AD组和对照组(P0.05);TG和LDL-C在判断AD和V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7和0.688(P0.05),TG截断值为1.84mmol/L,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40%和78.70%;LDL-C截断值为3.25mmol/L,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5.20%和87.50%。结论 TG和LDL-C检测可为AD和VD的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其中TG的诊断意义更好。  相似文献   

14.
<正>本研究比较国产(商品名:欧兰宁)与进口奥氮平(商品名:再普乐)治疗阿尔兹海默病(AD)及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疗效、安全性,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老年病房住院的痴呆患者60例,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入组前患者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总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行为和精神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修正版(DSM-IV-R)诊断标准的46例住院AD患者,进行一般资料调查,评定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临床痴呆评定表(CDR)、AD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分析BPSD症状特点及与有关因素的关系.结果 BPSD的发生率为100%,其中以行为紊乱发生率最高(91.3%).幻觉发生率以重度AD最高(47.6%),MMSE分值与BEHAVE-AD幻觉分量表分呈负相关(P<0.05).患者年龄与BEHAVE-AD行为紊乱、日夜节律紊乱分量表分和总分呈负相关(P<0.05或P<0.01).ADL分值与BEHAVE-AD幻觉、行为紊乱、日夜节律紊乱分量表分及总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住院AD患者BPSD的发生率非常高,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幻觉的出现可作为AD痴呆严重度的预警因素.AD患者BPSD可能与年龄和日常生活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和氟哌啶醇对老年期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老年期痴呆伴BPS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齐拉西酮和氟哌啶醇治疗8周,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激越行为量表(CMAI)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BEHAVE-AD和CMAI评分显著下降(P〈0.01),两组患者之间治疗前后BEHAVE-AD总减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情感障碍和焦虑两因子减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和氟哌啶醇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BPSD的疗效相当,齐拉西酮的优势在于对情感障碍和焦虑的疗效更加明显,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改变,以期寻找鉴别诊断的方法. 方法 收集武警广东医院老年病科自2006年8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62例和同期本地区痴呆症状调查发现的42例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MSE)量表进行筛选,其中AD患者114例、VaD患者90例,分析并比较AD、VaD患者的认知能力、行为症状和影像学资料. 结果 与VaD患者比较,AD患者女性较多,文化程度普遍较高,病程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D患者注意和计算分项评分低于AD患者,AD患者短程记忆、语言复述和阅读理解分项评分低于Va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D患者重复收敛行为的发生高于Va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患者海马萎缩的比例高于VaD患者,VaD患者脑区域发生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D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D和VaD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改变,是由各自的病变本质、病变部位和病理机制所共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对不同类型认知障碍患者的尿液AD相关神经丝蛋白(AD7c-NTP)水平与头颅MRI中海马萎缩程度、MRS中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值水平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阿尔兹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各30例,分别设为AD组、VD组、MCI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作对照组。取所有受检者晨起时尿液,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AD7c-NTP水平,行头颅MRI及MRS检查。对比四组尿液AD7c-NTP水平、海马萎缩MTA评分、NAA峰值水平,分析尿液AD7c-NTP与海马萎缩MTA评分、NAA峰值水平相关性。结果 MCI组尿液AD7c-NTP水平高于对照组,VD组尿液AD7c-NTP水平高于MCI组,AD组尿液AD7c-NTP水平高于Va 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海马萎缩MT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D组海马萎缩MTA评分高于MCI组,AD组海马萎缩MTA评分高于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NAA峰值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D组NAA峰值水平低于MCI组,AD组NAA峰值水平低于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AD7c-NTP水平变化与海马萎缩MTA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NAA峰值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AD、Va D、MCI患者尿液AD7c-NTP水平较高,且不同类型认知障碍患者尿液AD7c-NTP、海马萎缩MTA评分、NAA峰值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尿液AD7c-NTP水平变化与MRI改变呈正相关性,与MRS改变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盐酸美金刚与喹硫平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合并BPSD(痴呆行为心理症状)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96例,均伴不同程度BPSD,根据临床治疗不同分为2组,喹硫平组48例采用口服喹硫平治疗,联用组48例采用盐酸美金刚与喹硫平联合治疗,分别采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MMSE(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EHAVE-AD(痴呆行为量表)评估2组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以及痴呆行为,对比2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8周、12周后MMSE评分、AD评分、EHAVE-A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改善效果与喹硫平组相比,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合并BPSD患者采用盐酸美金刚与喹硫平联合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及行为,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美金刚与喹硫平治疗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BPSD患者随机分为美金刚组与喹硫平组,每组39例,观察8周,于治疗前后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评定疗效,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生活质量,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美金刚组BEHAVE-AD评分、MMSE评分、ADL评分、不良反应、锥体外系反应及嗜睡方面均优于喹硫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金刚可有效控制BPSD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改善其认知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