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前后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TRECs)含量的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15例干扰素、13例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的CHB患者及27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RECs的含量。CHB患者中TRECs含量为(7.29±2.26)copies/103PBMCs,低于健康体检者TRECs水平(10.48±6.90)copies/103PBMCs,P<0.05;TRECs含量与HBV载量直线相关分析r=0.06,P=0.975;干扰素组治疗后TRECs含量(12.77±5.25)copies/103PBMCs,高于治疗前(7.14±2.69)copies/103PBMCs,P<0.05;阿德福韦酯组治疗后TRECs含量(8.63±3.26)copies/103PBMCs与治疗前(7.46±1.73)copies/103PBMCs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B患者组中TRECs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TRECs含量与HBV载量无明显相关性,干扰素治疗能提高CHB患者中TRECs的含量,而阿德福韦酯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病毒药物对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抗病毒药物对肝组织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影响.方法 71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接受48周的拉米夫定-干扰素序贯治疗、单用拉米夫定治疗和24周的干扰素治疗,随访24周.检测治疗前、后肝组织HBV DNA和cccDNA水平;检测治疗前、后及停药24周时的血清HBV DNA和ALT水平.比较C、B基因型HBV感染患者肝组织HBV DNA和cccDNA水平.结果 治疗结束时,序贯治疗、拉米夫定治疗和干扰素治疗组患者肝组织HBV DNA分别为(4.7±1.1)log10、(4.6±1.5)log10和(5.6±1.5)log10,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cccDNA分别为(3.4±1.3)log10、(3.8±1.1)log10和(5.0±1.5)log10,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17例患者出现了HBeAg血清学转换,其肝组织cccDNA下降幅度明显大于HBeAg阳性患者(3.0 log10比1.6 log10,P<0.05).停药24周,18例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其cccDNA基线值明显低于停药后出现病毒反跳患者(P<0.05).肝组织cccDNA的变化与肝组织HBV DNA的改变正相关(P<0.05);治疗结束时,肝组织cccDNA水平与血清HBeAg滴度正相关(P<0.01).C基因型与B基因型HBV感染患者治疗前、后肝组织HBV DNA和cccDNA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8周的拉米夫定-干扰素序贯治疗和拉米夫定治疗对肝组织cccDNA抑制作用强于24周的干扰素治疗.肝组织cccDNA低水平患者易获得较好的抗病毒疗效.HBV基因型对肝组织cccDNA含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与HBV DNA含量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eAg含量与HBV DNA含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粒子发光分析法检测122例患者血清中HBeAg含量,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血中HBV DNA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BeAg含量>134 PEIU/L组的患者血清HBV DNA平均含量(6.93E±1.03 copies/ml)显著高于HBeAg含量0.28~134 PEIU/L组患者的HBV DNA含量(5.58E±1.84 copies/ml)(t=4.03,P<0.001),在HBeAg阴性组中有52%的患者仍可检出HBV DNA(2.9E±2.44 copies/ml)。122例患者血清HBeAg和HBV DNA的含量高低与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无相关关系。结论:血清中HBeAg的含量与HBV DNA含量有一定相关性,与ALT无相关关系,临床应结合两者对病情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4.
影响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水平、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对97例适合抗HBV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α-1b干扰素治疗24周,治疗前后对ALT、HBVDNA、HBeAg/HBeAb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其中32例患者在治疗前行肝活检明确肝组织炎症活动情况。结果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较高者抗HBV治疗后HBV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较高,而治疗前ALT水平对治疗后HBV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影响较小;基线HBVDNA水平在10^5~10^6 copies/ml的患者治疗后HBV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较高。结论抗病毒前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明显者、HBVDNA水平在10^5-10^6copies/ml者干扰素抗HBV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与血清HBV DNA含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2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2b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含量(干扰素α-2b 300万 U肌注,1次/d,共 14d。第15天后隔日一次,疗程3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BV DNA含量(10~(5.15±2.0))显著低于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与α—干扰素(迪恩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不同用药方式抗胶HBV疗效。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序贯治疗组先用拉米夫定(100me/d)治疗4周后加用α—干扰素3MU肌注(3/周),共24周;联合治疗组为2药同时应用,共24周,分别于4周、12周和24周检测血清ALT、HBV DNA和HBeAg。结果 序贯治疗组ALT复常时间短,而HBV DNA及HBeAg转阴情况2组无差异。结论 应用拉米夫定与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序贯治疗时,患者肝功能恢复时间比联合治疗短,但抗HBV疗效无差异。这可能说明α—干扰素抗胶HBV疗效与HBV DNA水平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 HBV 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主动免疫)和干扰素(IFN)联合使用,观察其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效果。方法应用前瞻性随机分组的方法,对180例未经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3组进行观察,每组60例,A 组:(主动免疫联合IFN),主动免疫每月1次,α-1b-IFN 5MU,每周3次;B组:α-1b-IFN 5MU,每周3次;C 组:对照组。总疗程为12个月。分别于治疗后第3、6、9、10、11、12个月和随访半年时抽血检查,并观察各组 HBV DNA 复制水平、HBeAg、肝功能变化。结果 A 组有显著的抗病毒效果,显著高于 B 组和 C 组,直至治疗结束后6个月,均显示出极好的抑制 HBV 复制和持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效果(34.0±1 1.4)U/L 对(86.4±31.4)U/L,P<0.01。A 组与 B 组比较,治疗结束6个月,病毒负荷量(11.02±1.52)×10~5copies/ml 对(77.98±3.12)×10~5 copies/ml,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抗 HBV 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联合α-1b 干扰素的应用,具有显著增加抗病毒效果,特别是停药后持续抗病毒及肝功能持续正常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拉米夫定和泛昔洛韦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单用均难以完全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体外研究证明,拉米夫定(LMD)和Penciclovir[泛昔洛韦(FCV)的活性代谢物]联合应用对HBV复制具有相加或协同抑制作用。目的研究LMD和FCV联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疗效。方法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联合治疗前曾接受6个月以上的LMD治疗,但均未取得改善。所有患者均为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具有高水平HBVDNA和丙氨酸转氨酶(ALT),17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12例HBeAg阳性患者的诊断得到组织学证实。联合用药方案为治疗期LMD100mgqd+FCV500mgtid口服4个月;随访期(5~10个月)单用LMD,剂量同前。结果21例患者的血清HBVDNA水平在治疗前为1×10819±0.58copies/ml,治疗期末为1×104.55±1.18copies/ml,随访期为1×105.25±1.82copies/ml(P<0.01);ALT水平从联合治疗前的225U/L±110U/L降至治疗期末的79U/L±50U/L和随访期的81U/L±48U/L(P<0.01)。17例HBeAg阳性患者中,8例(47.1%)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与此同时,血清ALT均正常化,HBVDNA降至1×104copies/ml以下(P<0.01)。4例HBeAg阴性患者中,3例HBVDNA降至1×104copies/ml以下,ALT同时降至正常或明显降低。共有2例患者在随访期复发,其中1例HBeAg再次转为阳性,但HBVDNA和ALT均低于治疗前水平。10例接受肝活检复查的患者中,分别有8例(80%)和4例(40%)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得到改善(P<0.05),无一例病变加重。结论LMD和FCV有协同或相加性抗HBV作用,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α1b抗乙型肝炎病毒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治疗,但单用一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疗效往往不佳,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抗HBV药物为拉米夫定和干扰素-α,国内有学者认为采用拉米夫定干扰素-α序贯疗法进行治疗,虽能减少YMDD变异,但不能提高抗HBV疗效。因此我们采取两者开始联合应用以了解其能否提高抗病毒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和α-干扰素序贯治疗e抗原阴性的慢乙肝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62例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疗48周;观察组先给予拉米夫定100mg/d,20周后加用α-干扰素500万U、3次/周,4周后改为单用α-干扰索,治疗24周。完成上述治疗后,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观察组给予α-干扰素继续巩固治疗24周。观察两组的病毒学和生化应答以及拉米夫定抗性突变情况。结果治疗48周后,对照组ALT水平复常和HBV DNA降至1000copies/ml以下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5.1%和55.1%,观察组分别为59.36%和56.2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24周时发生YIDD突变2例,治疗结束时消失;对照组发生YMDD突变22例。结论采用拉米夫定与仅.干扰素序贯治疗慢性乙肝患者与单用拉米夫定同样有效,序贯治疗更能抑制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慢性HBV感染不同状态时血清HBV-DNA水平,阐明其在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共9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接受研究,共中HBeAg阳性无症状携带者(ASC)15例,HBeAg阳性慢性肝炎(CHB)17例,HBeAg阴性CHB14例,HBeAg阴性ASC16例;另有28例HBeAg阳性CHB接受干扰素治疗。血清HBV-DNA浓度测定应用AG-9600Amplisensor荧光PCR定量系统,测定范围定为10~(3.00-9.50)copies/ml。结果:血清HBV-DNA在HBeAg阳性ASC病例最高,达10~(8.46±0.71)copies/ml,其次依次为HBeAg阳性CHB(10~(7.24±0.54) cooies/ml)、HBeAg阴性CHB(10~(6.04±0.69) copies/ml),HBeAg阴性ASC者最低,为10~(3.80±0.71)copies/ml。4组病例相互之间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意义(P<0.01)。28例BHeAg阳性CHB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治疗结束时呈完全应答(CR)者13例,无应答(NR)15例。对13例CR患者继续随访6个月,其中4例血清ALT再升高(复燃)。血清HBV-DNA水平在治疗前,CR不伴ALT复燃组HBV-DNA为10~(3.44±0.43)copies/ml,明显低于CR伴ALT复燃组(10~(6.84±0.51))(P<0.01)和NR组(10~(7.18±0.66))(P<0.01)。结论:测定血清HBV-DNA水平有助于鉴别慢性HBV感染的不同状态;在HBeAg阳性CHB病例,干扰素治疗结束时,检测HBV-DNA水平对于判断疗效有指导价值,HBV-DNA低于104copies/ml往往能取得持久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与血清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在抗病毒治疗中的意义.方法41例HBeAg阳性CHB患者,在干扰素α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前进行肝穿刺,取肝组织分别进行HBV DNA检测及组织学检查,据肝组织HBVDNA载量小于等于或大于104fg/cm3将其分为两组,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监测其肝功能、血清HBeAg及HBV DNA情况.结果(1)肝组织HBV DNA载量高于血清HBV DNA载量(对数值4.081±1.127与3.163±1.010,t=2.218,P<0.05),二者高度相关(r=0.840,t=4.322,P<0.001);肝组织HBV DNA载量与血清HBeAg亦呈正相关(r=0.459,t=3.056,P<0.005).(2)肝组织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呈反向关系(x2=3.874,P<0.05).(3)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均明显下降,治疗前肝组织HBV DNA水平低者效果较好;治疗1年时HBeAg、抗-HBe血清转化率以肝组织HBV DNA水平低者为高(HBeAg转阴率68.4%与36.4%,x2=4.194,P<0.05;抗-HBe阳转率73.7%与40.9%,x2=4.447,P<0.05).结论肝组织HBV DNA水平较血清HBV DNA、HBeAg水平更能准确反映肝组织HBV DNA复制情况,且能间接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可作为抗病毒治疗适应证选择及疗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诊断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HBeAg、抗-HBc、HBV DNA均阳性39例,其中轻度慢性肝炎13例,中度慢性肝炎20例,重度慢性肝炎6例,于入院后第一周内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三组病例均采用α-干扰素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3月、6月分别检测血清ALT和HBV DNA定量水平。结果轻度慢性肝炎干扰素治疗后1月、3月6、月与治疗前相比,ALT下降平均值分别为90.69±53.25、138.27±73.25、151.32±78.49;中度慢性肝炎治疗后1月、3月、6月ALT下降平均值分别为304.70±140.65,371.76±164.50,390.60±164.68;重度慢性肝炎治疗后1月、3月、6月ALT下降的平均值分别为550.50±173.98,708.20±234.29,716.90±249.01,经统计学处理,干扰素治疗1月、3月、6月后与治疗前相比,肝脏病理诊断越重,ALT下降的水平越明显(P<0.01);轻度慢性肝炎干扰素治疗1月HBV DNAQ与治疗前相比下降平均值1.86±0.15,治疗3月HBV DNAQ下降的平均值1.86±0.15,治疗6月HBV DNAQ下降2.73±0.53;中度慢性肝炎治疗1月HBVDNAQ下降1.96±0.28、治疗3月HBV DNAQ下降2.33±0.21,治疗6月HBV DNAQ下降2.80±0.67;重度慢性肝炎治疗1月HBV DNAQ下降1.62±0.54,治疗3月HBV DNAQ下降2.75±0.25,治疗6月HBV DNAQ下降3.26±0.48。结果表明中、重度慢性肝炎组的HBV DNAQ水平在治疗1月,3月时较轻度慢性肝炎组下降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治疗6月较轻度组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39例疗程结束时仅9例达到完全应答,且9例病理诊断均为中、重度慢性肝炎(23%)。结论肝组织活检病理诊断炎症及纤维化越重者,随着干扰素疗程的延长ALT下降的水平越明显,HBV DNA定量在短期内(3个月)下降明显,且病理损害越重者,完全应答率较高。因此肝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对于选择恰当病例指导抗病毒治疗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能量转移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3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结果 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10~(6.18±2.04)拷贝/毫升)显著高于HBeAg阴性/抗-HBe阳性患者的含量(10~(4.16±1.78)拷贝/毫升)(P<0.001);不同ALT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黄疸组、轻度黄疸组、中度黄疸组、重度黄疸组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分别为:(10~(5.56±2.02)拷贝/毫升)、(10~(5.38±1.84)拷贝/毫升)、(10~(5.46±1.92)拷贝/毫升)、(10~(5.34±1.98)拷贝/毫升),四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BV DNA含量与HBeAg密切相关;病毒复制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5.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9例,其中12例为拉米夫定治疗后出现YMDD变异者。治疗48周,检测血清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和ALT。结果治疗48周时,全组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到1.3×103copies/ml,HBV DNA转阴率为56.4%,HBeAg转阴率为35.9%,HBeAg/抗-HBe转换率12.8%,ALT复常率为69.2%;YMDD变异组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到7.9×103copies/ml,HBV DNA转阴率为50.0%,HBeAg转阴率为25.0%,HBeAg/抗-HBe转换率8.3%,ALT复常率为58.3%;HBV DNA>108copies/ml组,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到6.8×103copies/ml,HBV DNA转阴率为0.0%,无HBeAg转阴和抗-HBe血清转换,ALT复常率为50.0%。结论阿德福韦酯是一有效的抗HBV药物。对HBV DNA野生株、拉米夫定耐药变异株均有抑制作用,HBV DNA基线水平低者疗效好,HBV DNA>108copies/ml者,疗效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1b(IFNα-1b)和拉米夫定序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的高水平复制HBV清除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76例HBeAg阳性且HBV DNA>1×107 copies/m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先用拉米夫定治疗4周,再加用IFNα-1b治疗8周,然后单用IFNα-1b治疗16周,对照组36例单用IFNα-1b治疗2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定期检测肝功能、血常规、乙肝标志物及HBV DNA.结果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及抗-Hbe阳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有效率(72.5%)明显高于对照组(50.0%)(P<0.05).治疗期间两组的副反应无明显的差异(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的上述指标仍高于对照组(P<0.05),仅两组间的抗-Hbe阳转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IFNα-1b和拉米夫定序贯治疗对HBV高水平复制的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效果,优于单用IFNα-1b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DNA含量与e系统的关系。方法分别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酶标法(ELISA),检测207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乙肝病毒血清标记物(HBVM)。结果 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血清HBV DNA含量分别为10~(7.4070±2.3830)拷贝/ml和10~(5.0797±3.5389)拷贝/ml,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HBeAg阳性是乙肝病毒体内复制的指标;但同时有56.04%(116/207)的HBeAg阴性患者仍可检出HBV DNA,提示HBeAg阴性不能认为乙肝病毒复制停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ETV和ADV治疗核苷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抗病毒疗效;通过12周治疗,探索治疗(ETV或ADV)起始时期HBV动力学应答情况;比较12周时达到HBV DNA临床显著性降低(<104copies/ml)的患者比例;与ADV比较,评价ETV的安全性。方法随机、开放、比较ETV 0.5mg/d,ADV 10mg/d的疗效。在给药的第1~14天、第3、4、6、8、10、12周时对血清HBV DNA进行检测。2个双相模型分别采用了2种治疗:①3-参数样条模型测评斜率;②4-参数指数式衰减模型测评疗效和游离病毒的半衰期。显著性评价依据双侧t检验。结果HBV DNA平均基线为10.45log10copies/ml(ETV)和9.89log10copies/ml(ADV),12周时HBV DNA平均改变值(log10copies/ml),ETV组患者(n=33)为:-6.23,而ADV组患者(n=32)仅为-4.42(P<0.0001)。所有ETV治疗的患者HBV DNA平均至少降低3.88log10copies/ml,ADV治疗的患者仅为0.95log10copies/ml。此外,与ETV相比,ADV治疗组不同患者之间病毒载量下降的差异性较大。治疗导致2组病毒载量出现双相下降,第一相下降迅速,持续10d。由此得出,循环的病毒半衰期为14h(ETV)和26h(ADV)。2个治疗组病毒下降的差异在第10天就体现出来,ETV治疗组病毒下降更低,2组间有显著差异。12周时,52%(17/33)ETV治疗患者HBV DNA低于10000 copies/ml,而ADV组为25%(8/32)。整个研究过程中,2种抗病毒药物耐受性均好,安全性相似。结论治疗HBeAg( )核苷初治患者,与ADV比较,ETV能迅速、强效降低HBV DNA,显示出更好的抗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测定HBeAg阳性慢性肝炎(CHB)血清HBV-DNA水平,判断干扰素在病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8例HBeAg阳性CHB接受干扰素治疗.血清HBV-DNA浓度测定应用AG-9600 Amplisensor荧光PCR定量系统,测定范围定为103.00-9.50 copies/mL.结果 28例HBeAg阳性CHB患者治疗结束时呈完全应答(CR)者13例,无应答(NR)15例.对13例CR患者继续随访6个月,其中4例血清ALT再升高(复燃).血清HBV-DNA水平在治疗前,CR不伴ALT复燃组、CR伴ALT复燃组和NR组之间无差异;治疗结束时,CR不伴ALT复燃组HBV-DNA为103.44±0.43 copies/mL,明显低于CR伴ALT复燃组(106.84±0.51 copies/mL)和NR组(107.18±0.66 copies/mL).结论在HBeAg阳性CHB病例,干扰素治疗结束时,检测HBV-DNA水平对于判断疗效有指导价值,HBV-DNA低于104 copies/mL往往能取得持久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肝癌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检测193例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阳性的肝癌患者在TACE治疗前血清HBV DNA载量,分析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栓塞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在193例患者中,介入治疗术后2年内共有169例(87.6%)患者肿瘤复发;血清HBV DNA阳性(≥5×102copies/ml)138例,平均血清病毒载量为6.20±1.12lg copies/ml;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 B级或C级、多发肿瘤、肿瘤最长径大于3cm、血清HBV DNA≥5×102copies/ml患者肿瘤复发的相对危险性较高,无肿瘤复发生存期较短。结论肝癌患者血清HBV DNA≥5×102copies/ml是TACE治疗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