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ERCP+LC)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LC+LCBDE)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ERCP+LC组62例和LC+LCBDE组5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一次性结石取净率、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胆总管结石数等指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ERCP+LC组与LCBDE组在手术成功率(83.87%vs 90.00%)、术后住院天数[(7.86±3.41)d vs(6.31±2.95)d]、一次性结石取净率(98.3%vs 97.8%)、30 d内再入院率(3.4%vs 2.2%)相关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ERCP+LC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较LC+LCBDE组高(25.4%vs 11.1%,P=0.042);ERCP+LC组并发症主要包括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出血及感染,后者并发症则为胆漏、胃肠功能恢复欠佳及出血。结论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ERCP+LC)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LC+LCBDE)这两种微创术式均是处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的方式,具体术式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医院自身技术和设备条件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自行脱落胆道J形导管引流、胆管一期缝合与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LC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5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28例,采用LC+LCBDE+自行脱落胆道J形导管引流、胆管一期缝合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用EST+LC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胆漏、胰腺炎等近期并发症及胆管炎、结石复发等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胆管炎发生率与结石复发率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LC+LCBDE+自行脱落J形导管引流、胆管一期缝合的远期效果优于EST+LC,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LC BDE)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 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期间对127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微创治疗.其中78例采用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49例采用内镜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术(EST) +LC治疗.比较二组的手术治疗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残余结石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等指标,并随访二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CBDE+ LC组:手术成功率94.8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41%.EST+LC组:手术成功率95.9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77%.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住院费用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1~5年,平均(3.2±0.8)年,LCBDE+LC组结石复发率、胆管积气发生率、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显著低于EST+LC组(P<0.05).结论 LCBDE+LC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术式,对于适宜的患者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更能体现微创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与内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伴有胆总管结石的可操作性及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在2005年5月至2009年6月期间,我院共有75例胆囊结石伴有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后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21例(EST+LC组);LC后行EST治疗5例(LC+EST组);LC后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LCBDE),术中经胆道镜取石术49例(LC+LCBDE组)。结果 EST+LC组中的21例患者,有2例因胆总管内结石太大而无法取出,中转为LC+LCBDE治疗。LC+EST组中的5例患者,LC术后均经EST治疗后取净结石。LC+LCBDE组中的49例患者中,有35例行LC+TC-CBDE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一期闭合胆囊管;14例行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术,8例一期缝合胆总管,6例放置T管。结论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是一个合理、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具有微创、费用低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及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LCBDE)与LC联合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ST)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收集260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164例)行LC联合LCBDE术,B组(96例)行LC联合EST术。观察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B组,但术中出血量较B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结石一次性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联合LCBDE和LC联合EST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均具有理想效果,但前者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较少,更适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与LC联合内镜下Oddis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或内镜下十二指肠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7年5月行LCBDE治疗的4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同期行LC+EST(或EPBD)治疗的4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结果两组手术均无手术相关死亡发生。与LC+EST组相比,LCBDE组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结石残留率、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出血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与十二指肠镜各自有相应的适应症,十二指肠镜适用于结石直径小,胆总管扩张不明显,或有上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更有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出血少,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结石残留率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和内镜下Oddis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或内镜下十二指肠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7年5月行LCBDE治疗的4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同期行LC+EST(或EPBD)治疗的4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结果两组手术均无手术相关死亡发生。与LC+EST组相比,LCBDE组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结石残留率、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出血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与十二指肠镜各自有相应的适应症,十二指肠镜适用于结石直径小,胆总管扩张不明显,或有上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更有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出血少,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结石残留率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83例,其中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LC+LCBDE组)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46例,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ERCP/EST+LC(ERCP/EST+LC组)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包括手术成功率,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近期结石复发率,住院费用及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93.5%vs 89.2%),中转开腹率(6.5%vs 5.4%),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8.7%vs 8.1%),近期结石复发率比较(5.2%vs 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联合LCBDE与LC联合ERCP/EST对于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同样有效,LC联合ERCP/EST可缩短手术时间,但在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方面不如LC联合LCBDE,两种微创方式都有其各自的适应证,应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经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LCBDE术)和十二指肠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术+Ⅱ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ERCP/EST+Ⅱ期LC术)两种双镜联合的微创手术方式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台州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9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行双镜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LC+LCBDE组43例,ERCP/EST+LC组52例,对比两组的术中观察指标,术后观察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与LC+LCBDE组比,ERCP/EST+LC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减少(P0.05),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增加(P0.05)。结论 LC+LCBDE和ERCP/EST+LC均为安全有效、令人满意的治疗措施,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结合患者和术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LC联合LCBDE和LC联合ERCP两种治疗方式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中30例采取LC联合LCBDE为观察组,17例采取LC联合ERCP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相关指标及术后CRP水平、平均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天白细胞数、腹痛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CRP降至正常水平时间、术后3天血胆红素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平均住院天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LC联合LCBDE和LC联合ERCP两种治疗方式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患者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均是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及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56例的临床资料.胆囊结石均多发,直径0.6~3.5 cm.胆总管结石1~3枚,直径0.5~2.6 cm.先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尽结石,2~3天行LC.如EST取石失败,立即改行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结果 56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行EST联合LC 37例,LC联合LCBDE 19例(经胆囊管探查取石8例,经胆总管探查取石并置T管引流11例).无中转开腹及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12个月,无结石复发.结论 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可作为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探查术对比传统开腹胆总管探查术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120例胆总管结石并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组(LCBDE)与开腹胆总管探查术组(OCBDE),每组各60例。手术均由同一组术者完成。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中术后各项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LCBDE组平均手术时间多于OCBDE组,但术中出血量[(44.8±11.7)ml比(69.1±17.5)ml]、术后止痛剂使用[(2.2±0.6)支比(3.5±0.7)支]、肛门排气时间[(23.6±5.3)h比(33.1±4.2)h]、平均住院时间[(6.9±1.0)d比(9.2±1.2)d]等均少于OCBD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胆总管探查术相比,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急性轻中度胆管炎、胆总管结石,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治疗效果确切,安全、可靠。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伴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探查术的可行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87例胆总管结石伴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成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探查术(LCBDE,n=112)组和开腹胆总管取石探查术(OCBDE,n=75)组,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血液学检查项目等)以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范围)表示,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术后短期及长期并发症、结石复发率以构成比行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LCBDE组术中出血量[100 ml(60~200 ml)]及术后住院时间(5.2±2.6)d都少于OCBDE组200(90~450),P0.001)和(9.7±3.1)d,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短期并发症、结石复发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胆总管损伤和狭窄。结论胆总管结石伴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B级)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探查术是安全可行的;跟开腹手术相比,其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61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至2007年1月采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61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胆管结石行ERCP、EST;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三镜联合治疗.结果 610例中成功施行589例,成功率为96.6%.住院时间7~28 d,平均13 d.无胆漏、十二指肠漏、十二指肠乳头出血、急性胆管炎等与内镜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411例随访1~3年,平均13个月,无胆管结石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纯胆管结石行ERCP、EST,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效果较好,无内镜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联合胆囊切除术(LC)对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为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9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LCBDE+LC组49例和ERCP/EST+LC组49例;LCBDE+LC组给予LCBDE+LC手术治疗,ERCP/EST+LC组患者采取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联合LC手术治疗。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手术成功率、结石残存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组间比较卡方检验分析;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LCBDE+LC与ERCP/EST+LC组比较:手术成功率、复查后结石残留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手术方法效果相当。LCBDE+LC组术中术后各项指标显著优于ERCP/EST+LC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RCP/EST+LC组,提示LCBDE+LC组手术安全性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采用LCBDE+LC与ERCP/EST+LC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相当,但LCBDE+LC手术方法的安全性更好,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手术费用低,可作为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与传统开腹术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近期随访。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4月224例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ERCP/EST联合LC,84例)、B组(LC联合LCBDE,76例)、C组(开腹术,64例)。数据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完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比较采用2检验;手术相关指标比较采用F检验,数据用( ±s)来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禁食天数、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A组及B组上述指标均优于C组(均P<0.05)。A、B、C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1.3%、12.5%(χ2=7.1110, P<0.05);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ERCP/EST联合LC、LC联合LCBDE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术后禁食天数、住院时间均较短,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二者均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而LC联合LCBDE的疗效相对更为显著,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取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微创外科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微创外科治疗胆总管结石(CBDS)的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7年1月304例CB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三组: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加LC组(EPBD组)、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加LC组(EST组)、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加LC组(LCBDE组).结果 304例中EPBD组35例,EST组138例,LCBDE组131例.三组的手术成功率、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残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3、0.038和0.427,P>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941,P=0.000),LCBDE组优于另两组(EPBD-EST:P=0.122,EST-LCBDE:P=0.000,EPBD-LCBDE:P=0.020);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016,P=0.000),其中EPBD组最短(EPBD-EST:P=0.000,EST-LCBDE:P=0.198,EPBD-LCBDE:P=0.000).远期并发症:EPBD组结石复发2例(6.7%),胆管炎1例(3.3%),无乳头狭窄;LCBDE组结石复发7例(6.0%),胆管炎3例(2.6%),无乳头狭窄;EST组结石复发18例(15.8%)、乳头狭窄9例(7.9%)、胆管炎14例(12.3%);比较三组结石复发、胆管炎、乳头狭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482、9.160和12.02,P<0.05),EST组高于EPBD组和LCBDE组.结论 有适应证的胆总管结石可首选EPBD治疗,失败或无适应证者则选择LCBDE,EST仅适用于有严格适应证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一期缝合(PS)+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T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三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因胆总管结石行手术治疗的2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三种微创治疗方式的术前、术中、术后及住院时间及费用情况的差异评价三种手术方式之间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ALT、术前TBil、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个数和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后TBIL、术后镇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LC组较LCBDE+PS组和LCBDE+TD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及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但中转率高、术后禁食时间长、ALT恢复慢;LCBDE+PS组较ERCP+LC组和LCBDE+TD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三组间的住院费用ERCP+LC组>LCBDE+TD组>LCBDE+PS组。结论 ERCP+LC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和使用抗生素时间短的优点,也存在手术中转率较高、术后禁食时间长的缺点。LCBDE+PS组较LCBDE+TD组术后恢复快,生活质量影响小,且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9.
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EST联合LC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先行EST(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出胆总管结石,再行L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失败或不宜行EST者置ENBD(鼻胆管)再行LC+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或开腹行胆道探查术。结果:全组99例,91例LC术前EST取石成功,3例LC术后EST取石成功,3例EST取石失败。2例年龄小于15岁者未行EST改行LC+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镜胆道探查取石。3例EST取石失败,改行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或T管引流+LC,或开腹胆道探查一期缝合胆总管未置T管(已置ENBD)。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EST联合LC联合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靠的方法,软硬镜联合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胆总管下段巨大或嵌顿性结石腹腔镜术中处理方法及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为36例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采用导尿管注水加压冲刷配合分离钳、网篮成功取石6例;胆道镜直视下网篮及活检钳取石2例;常规取石钳配合网篮成功取石18例;钬激光配合网篮成功取石10例。手术时间平均(102±30.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8.3±24.2)ml,术中未见胆总管损伤,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26.3±3.6)h,术后残余结石1例,并接受二次经T管窦道取石。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未见胆管狭窄、胆管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胆总管下段巨大或嵌顿性结石应根据术中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的取石方案,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力争取尽结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