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序言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对传染病防治的重视和投入的逐渐增加,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逐步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对国计民生的威胁却一直没有完全消除。目前,我们不仅要面对传染病给人民健康造成的威胁,还要面对其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产生的严重影  相似文献   

2.
王英 《中国热带医学》2019,19(9):807-811
蚊虫能传播多种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蚊媒防制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工作。掌握蚊媒的组成信息和消长规律是控制蚊媒的首要任务,合理科学地开展综合防制策略是灭蚊防蚊的关键,蚊媒改造给灭蚊和蚊传疾病的控制带来新的希望。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蚊媒控制和蚊传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年来,我国在蚊媒控制方面加大了蚊媒监测的开展和新技术研发力度,更加重视蚊虫综合防制策略的科学实施,尤其在法规防制方面体系健全、工作落实到位,并鼓励社会力量的投入,在逐渐形成由政府主导的各部门、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蚊虫综合治理模式。经过全方位多年的努力,疟疾和丝虫病等热带病防治成效显著,自2017年开始我国已无本地疟疾感染者并拟于2020年达到消除疟疾的标准,2007年我国已消除丝虫病。同时,我国在蚊传疾病的防治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境外输入压力大而相关法规制度不够健全,传病蚊媒在我国依然广泛分布且气候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分布范围扩大,某些蚊传疾病在我国出现复发和新发态势。  相似文献   

3.
肺结核是传染病中的常见病,也是全球感染的“第一杀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据WHO及CDC最新报告,我国肺结核病感染呈上升趋势,其中为数不少的未被诊断和发现的新发肺结核病患者,成为肺结核病的重要传染源。如何有效控制结核病,关键在于加强对新发肺结核病的检出和治疗。笔者对我院自1990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15年中新检出的284例肺结核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为今后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CDC)于2004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成立,目的主要是加强传染病防控能力。ECDC的任务是对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进行鉴定、评估和交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ECDC在其成员国开展了广泛的传染病监测并建立了早期预警系统,同时ECDC还组建了专家库,对新发传染病进行危害性评估。  相似文献   

5.
新发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已发现的新发传染病多达40余种,如埃博拉出血热、尼帕病毒脑炎、艾滋病、O139型霍乱、口蹄疫、疯牛病、新型克雅氏病、SARS、禽流感等都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一方面,人们对新发传染病的生物学性状、传播因素及传播规律等方面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另一方面,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给传染病的迅速传播带来了便利的条件,为新发传染病的大范围流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种种复杂的因素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也给新发传染病防治措施的制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现对当前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应对策略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6.
<正>重大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和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等重要的传染病,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安全。近几十年来,病原体出现跨物种、跨地域传播、耐药性增强等问题,造成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成为地区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给传染病防治带来新的挑战。本文回顾了新中国传染病的防治历程和主要成就,并概要介绍了重大传染病的治疗进展和发展方向。1 我国重大传染病的特点及现状在历史长河中,  相似文献   

7.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承担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传染病学”建设任务,学科带头人为陈建杰教授。现今,各种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乙脑等原有传染病及新发、突发传染病(如非典、禽流感、甲流、手足口病等),依然足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人类必将与传染病并存,而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传统优势亦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传染病防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方法通过对传染病防治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对该防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漏洞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从而使传染病防治体系更加完善,防治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结果传染病防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传染病防治的宣传和控制工作不到位、防控力度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大传染病防治的宣传和投入力度,完善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从而使传染病防治工作彻底落到实处。结论传染病是一种流行性、传播性较强的疾病,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完善传染病防治体系,从而保障公共安全。  相似文献   

9.
岳红林  郑倘义 《海南医学》2010,21(8):115-117
目的探讨我县传染病管理,以便制定科学的防制措施。方法对我县17个县乡镇级医疗机构从事传染病管理工作的29名人员进行调查;对2004年至2008年我县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随机调查540名人员了解其对有关传染病防治知识及知识的来源途径的了解情况。结果我县传染病管理缺乏专业人员,人员以医士为主,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且人员缺乏稳定性;近5年传染病发病以血液及性传播、呼吸道传播为主,群众对传染病知识了解不够,特别是新发传染病,易产生恐惧心理。结论我县传染病防治管理要以血液及性传播疾病为主,要加强性病门诊管理,提高病人就诊率、发现率,同时注意肺结核,兼顾其他新发传染病,增强管理人员稳定性,对其加强管理、建设,建立准入、奖励、考核、保障机制,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实行群防群治。  相似文献   

10.
提到传染病,大家并不陌生,在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传染病一直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随着抗生素的发明、化学制药工艺发展及疫苗的研制和大规模推广,一些“经典”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1980年WHO宣布天花已消灭后,一些国家逐渐削减用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人力、财力和相关机构。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又再度面临传染病的严重威胁--,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耐药菌的出现新型传染病的发现。这给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就新发传染病的防治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传染病防治法》的认知现况和修改建议,为新时期新形势下修订《传染病防治法》提供调查依据和数据参考。方法:采用线上问卷调查,对16727名人员开展《传染病防治法》总体认知和修改建议的调查。结果:99%的调查对象认为传染病疫情防控主要依据为《传染病防治法》,97.79%的调查对象了解《传染病防治法》,85.01%的调查对象认为《传染病防治法》需要进行完善修订,尤其是疫情监测与预警制度方面。在《传染防治法》立法目的调查中,调查对象认为除了保障人体健康、公共卫生外,还应包括“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健康中国、生物安全”。另外从传染病防控中的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医防融合、传染病防治保障措施及法律责任、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培训3个层面收集了修改建议。结论:通过明确《传染病防治法》的重要作用和法律定位,增加启动传染病疫情防控应急处置程序的特定情形,构建医防融合体系,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保障制度,细化公民在传染病疫情防控中的权利和义务,加大传染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可提高新时期新形势下传染病的依法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2.
现行《传染病防治法》中的医疗救治制度为防控传染病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规模扩散,也充分暴露出传染病医疗救治法律制度在设计及运行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救治网络不健全、应对突发重大疫情能力不足、体系建设主体缺位、人力和物资储备供给机制不完善、医患权利和义务不清、医疗费用保障不明确。为此,需对《传染病防治法》中的医疗救治法律制度进行补充完善。作者从传染病救治网络建设、物资及经费保障、人力调配与保障、医患法律关系及权益保护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以期为及时调整医疗救治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GP)面向社区与家庭,是一个综合性医学大类学科,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等多学科内容。全科医学的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护,既关注个体健康,又注重群体健康。建国70周年以来,全科医学在我国经历了蓬勃的发展,在面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新发传染病持续威胁人民健康的新形势下,基于全科医学理念开展的疾病预防保健、健康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应对,在我国基层卫生系统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伴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也给全科医学提供了更多发展的角度与空间,在全科医学的视角下整合家庭、医院、社区与养老机构的资源,以全科医生作为纽带,推进“家庭式”“社区式”“一体式”医养结合模式综合构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养老压力,培养具备全科医学理念与技能的全科专业团队,为全生命周期做好健康守护,既是我国医疗和养老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汇总1950-2018年我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数据,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传染病防控相关法律制度,总结传染病监测体系建设主要进程,从传染病防控法律制度、监测体系建设及防控效果3方面阐述我国传染病防控工作取得的进展,以期对新时代我国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传染病防治法》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本次疫情暴露出该法所规范和建立的传染病防控制度在运行时存在制度不健全、制度缺失和制度失灵等问题.疫情防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补齐《传染病防治法》的立法短板,为疫情防控常态化做好准备.作者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实...  相似文献   

16.
梳理国际上传染病防治立法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并从这些国家的立法模式、预防机制、预警及控制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传染病防治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亟待修改和完善.借鉴有关国家传染病防控的立法及实践经验,就进一步健全完善《传染病防治法》提出改革建议,包括建立生...  相似文献   

17.
海南历史上是著名的瘴痢之地,多种虫媒传染病肆虐猖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大力防治,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如今的海南已经成为旅游胜地和度假天堂。但是,毕竟海南属于热带地区,环境气候非常适宜病媒生物的孳生繁殖,而且虫媒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复杂,环境、动物、人类活动等因素均影响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如何在“全健康”理念下做好海南虫媒传染病研究与防控工作,国内一些著名学者和专家就虫媒传染病防控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防控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具有远见卓识和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08—2017年中国6~22岁学生群体甲乙丙类传染病的长期趋势、顺位变化以及主要传染病在不同年龄组和地区间的变化特征。方法: 选取2008—2017年全国传染病监测数据中诊断为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学生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共涉及到甲乙丙类传染病40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基于教育部公布年度学生人口数作为分母进行计算,选取各年龄组、各省份在每年度中的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作为主要传染病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5年中国6~22岁学生群体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男生发病率、发病数以及死亡数均高于女生,其中,2008—2015年男女生发病率下降幅度分别为43.4%和40.1%,但在2015—2017年出现反弹,增长幅度分别为47.1%和53.8%,反弹主要由丙类传染病增长导致。10年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的前3位疾病分别由2008年的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和痢疾,转变为2017年的结核病、猩红热和病毒性肝炎。甲乙类传染病死亡率的前3位疾病分别由2008年的狂犬病、结核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转变为2017年的HIV/AIDS、狂犬病和结核病。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顺位变化并不明显。在年龄组和地区分析中,甲乙类传染病主要以病毒性肝炎、猩红热和结核病为主,丙类传染病则以流行性腮腺炎和感染性腹泻病为主,但近年来,流感和手足口病在东部地区增长明显。结论: 2008—2017年间,我国在学生群体传染病防控方面成就显著,但传染病变化模式和特征显示出我国未来在防控呼吸道传染病、HIV/AIDS等性传播疾病以及新型突发传染病方面的迫切需求,本研究为全国学校卫生传染病防控机制的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乙型病毒性肝炎目前仍然是威胁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严重传染病之一,但自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规划以来,乙肝病毒感染流行率已明显下降,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的HBsAg阳性率已降到1%以下。成人易感者乙肝疫苗接种也越来越广泛。HBV DNA的检测进入了高灵敏度时代,检测下限已低至10~20 IU/mL,因此为临床治疗决策点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和预后判断支持。新型核苷类等药物的研制和序贯或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等治疗方案使人们看到了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新希望。乙肝患者通过规范化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其体内HBV DNA病毒复制,显著降低失代偿肝硬化和肝癌等不良转归风险。《中国热带医学》这期乙肝防治专栏重点刊登了5篇针对我国乙肝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母婴传播的发生机制、临床患者的治疗和转归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我国消除乙肝的夙愿已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20.
竺丽梅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0):913-915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结核病防治工作,近年来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结核病仍然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我国的结核病负担在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排名第二。结核病防治工作中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必须全面完善和加强现有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才能加速结核病控制的进程。想要彻底消除结核病的流行,必须在进一步优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现有策略基础上,增加和强化新的干预措施,如通过强有力的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通过扩大免疫和科学开展预防性服药等措施保护易感人群等。我们应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END-TB(终止结核)策略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形成适合于我国的结核控制策略和措施,才能逐步降低我国的结核病疫情,助力“END-TB”宏伟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