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肌成纤维细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浸润性导管癌间质肌成纤维细胞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5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成纤维细胞α-SM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状态的关系。结果:33例(56.9%)浸润性导管癌间质成纤维细胞有α-SMA表达,而正常乳腺组织和导管原位癌间质成纤维细胞中则无α-SMA表达;间质成纤维细胞α—SMA表达与患年龄、肿瘤大小和雌激素受体状态无关.与淋巴结转移状态和组织学分级有关。结论:肌成纤维细胞特异性地出现在浸润性导管癌间质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肿瘤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乳腺肿瘤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2 (TIMP 2 )的表达情况 ,研究及其与乳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并观察其与乳腺癌浸润及转移的相关性 ,作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5 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 2 0例乳腺纤维腺瘤的组织标本中MMP 2和TIMP 2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示 5 8例乳腺癌和 2 0例乳腺纤维腺瘤的组织中MMP 2的表达分别为 43 .1%(2 5 / 5 8)和 10 %(2 / 2 0 ) ;TIMP 2的表达分别为 5 5 .17%(3 2 / 5 8)和 90 %(18/ 2 0 )。MMP 2的高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TIMP 2阳性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提示MMP 2和TIMP 2的表达与乳腺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MMP 2阳性表达率上升和 /或TIMP 2阳性表达率下降 ,表示乳腺癌浸润及转移能力增强 ,联合检测两指标有助于乳腺癌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nm23,整合素α5β1和VEG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检测nm 2 3 ,整合素α5β1 和VEG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以探讨其对乳腺癌发展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5 1例乳腺癌标本中nm 2 3 ,α5β1 和VEGF的表达 ,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nm 2 3的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α5β1 的低表达和VEGF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低分化密切相关。nm 2 3和α5β1 的表达呈正相关 (P <0 .0 5 )而α5β1 与VEGF的表达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nm 2 3和α5β1 的低表达及VEGF的高表达可作为早期识别具有高浸润和转移潜能的乳腺癌及判断其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胃癌组织中PTEN,VEGF,MMP-9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癌中PTEN,VEGF,MMP-9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7 1例胃癌组织及 3 7 例远癌胃黏膜中PTEN,VEGF,MMP-9 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 ( 7 1. 8% )显著低于远癌胃黏膜的表达 ( 1 0 0% ) (P < 0. 0 1 ) , 且与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 (均P< 0. 0 5 ),而与年龄、性别等无关 (均P> 0. 0 5 ) 。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 ( 6 2. 0% ) 显著高于远癌胃黏膜的表达 ( 2 9. 7% ) (P < 0. 0 1 ) ,且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1 ) ,而与年龄、性别、组织分化程度及肿块浸润深度无关 (均P> 0. 0 5 )。MMP-9在胃癌中的表达 ( 6 9% ) 显著高于远癌胃黏膜的表达 ( 4 0. 5% ) (P < 0. 0 1 ),且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5 ) , 而与年龄、性别、组织分化程度及癌组织浸润深度无关 (均P> 0. 0 5 )。PTEN在胃癌中的表达与VEGF和MMP-9呈负相关 (P < 0. 0 5 )。结论 胃癌中PTEN蛋白表达降低,其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且与VEGF,MMP-9表达呈负相关。联合检测PTEN,VEGF,MMP-9有助于提高胃癌侵袭转移能力的评估,对胃癌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核因子κB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 探讨人乳腺癌组织中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B ,NF κB)的表达及其激活与乳腺癌恶性潜能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印迹杂交法 (Westernblot)测定 2 6例乳腺癌及 12例癌旁乳腺组织标本的NF 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 ,以及应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法 (electrophoreticmobilityshiftassay ,EMSA)测定NF κB的DNA结合活性。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NF 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及NF κB的DNA结合活性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P <0 .0 1)。雌激素受体 (ER )阴性的乳腺癌组织中NF κB的活性显著高于ER阳性的乳腺癌组织 (P <0 .0 1)。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NF κB的活性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 (P <0 .0 5 )。结论 NF κB的活化可以影响乳腺癌的发展及恶性潜能。  相似文献   

6.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对2010年11月-2012年12月10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TNM分期(III-IV期)、肿瘤直径(〉5cm)、核分级(III级)、转移淋巴结数量(〉5个)、组织学分化程度、免疫组化阳性(ER、PR、Her-2)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且TNM分期(III~1V期)、转移淋巴结数量〉5个、组织学分化低、免疫组化阳性(ER、PR、Her-2)是病灶转移的高危险因素(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转移的影响因素复杂,与TNM分期(m—IV期)和免疫组化阳生(ER,PR,Her-2)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神经轴突导向蛋白2(Slit2)在不同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Slit2与乳腺癌脑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对24例发生脑转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71例未发生脑转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2例乳腺导管内癌和23例乳腺腺纤维瘤组织中Slit2的表达.结果 Slit2在浸润性导管癌中有脑转移患者的阳性表达率(13%)明显低于无脑转移患者(59%)(P<0.05);在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59%和48%)均明显低于乳腺纤维瘤(87%,P<0.05);但前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0岁以上乳腺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62%)明显高于50岁及以下患者(34%,P<0.05);在生存期<5年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组织中Slit2的阳性表达率(18%)明显低于生存期>5年的患者(59%)(P<0.05).Slit2阴性的患者总生存时间明显短于Slit2阳性患者(P<0.01).Slit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态、病理学分期、组织学分级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乳腺癌中Slit2的表达和乳腺癌脑转移呈负相关,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发病年龄及预后呈正相关,可成为判断乳腺癌预后和脑转移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VEGFmRNA在乳腺癌组织、癌旁乳腺组织和乳腺纤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检测 3 5例乳腺癌组织、12癌旁乳腺组织和 10乳腺纤维瘤中VEGFmRNA的表达 ,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VEGF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和乳腺纤维瘤组织的表达 (均 P =0 .0 0 0 )。VEGF 12 1mRNA和VEGF165mRNA表达水平与ER ,PR ,临床分期及月经状况无明显的相关性 (均P >0 .0 5 ) ;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VEGF12 1mRNA和VEGF 165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3 3 ,0 .0 0 4)。结论 乳腺癌中VEGF 12 1mRNA和VEGF 165mRNA表达水平上调 ,而VEGF12 1mRNA可能起主要作用。VEGFmRNA的表达水平高者可能有利于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创伤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心肌间质血管改建及相关细胞因子调节。方法 首先在超声引导下经心导管介入法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动物实验模型 ,在不同时间点宰杀切取心肌标本 ,然后用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检测模型犬心肌内小动脉内外径比值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中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量 ,并将其与心肌内小动脉内外径比值对比分析。结果 创伤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模型犬心肌组织中α SMA、bFGF、VEGF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 ,术后 5个月升高最为明显 ,后期呈下降趋势 (P1m比 3m <0 .0 5 ,P1m比 5m <0 .0 1,P1m比 7m >0 .0 5 ) ,且都与血管密度呈正相关 (r血管比α SMA =0 .5 0 9,P <0 .0 5 ;r血管比bFGF =0 .5 0 1,P <0 .0 5 ;r血管比VEGF =0 .5 37,P <0 .0 5 )。病变早期间质血管增多 ,管壁无明显增厚 ,间质纤维有减少趋势。病变后期可见间质血管相对较为减少 ,管壁稍增厚 ,心肌间质纤维明显增多。结论 bFGF、VEGF等细胞因子及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周细胞都参与了早期心肌内小血管的改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CD2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不同模式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13例乳腺纤维腺瘤及4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24的表达。结果: 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组织中CD24在细胞膜和细胞浆都有表达,阳性率为80.43%;乳腺纤维腺瘤CD24仅在细胞膜上局灶性表达,阳性率为53.85%。CD24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浓度明显高于纤维腺瘤(P<0.05);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0.05);CD24细胞膜表达与雌、孕激素受体阳性表达密切相关(P<0.001),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期、分级、Her 2及p53等因素无相关性(P>0.05)。结论:CD24高表达参与乳腺癌的侵袭与转移,CD24细胞膜表达可能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抵抗作用相关,CD24可作为乳腺不良预后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直肠淋巴瘤的诊断及临床病理、治疗与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34年间因原发性结直肠淋巴瘤接受手术治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和各临床病理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有无邻近器官侵犯和远处转移、治疗方式对患者生存预后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年龄、性别、肿瘤单发或多发、淋巴瘤组织细胞恶性程度、肿瘤侵犯深度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结直肠淋巴瘤手术前误诊率高。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治手术辅以化疗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探讨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组织中白细胞介素8 (IL 8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 1 )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 1α)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并探讨三者在胰腺癌中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 1例胰腺癌和1 0例慢性胰腺炎手术切除标本的上述各项指标。结果 胰腺癌IL 8,MCP 1和MIP 1α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P< 0. 0 1 )。高分化腺癌的IL 8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P < 0. 0 5 );未转移癌三者阳性率及评分明显低于伴转移病例(P< 0. 0 5或P < 0. 0 1 )。结论 IL 8,MCP 1,MIP 1α三者表达均为反映胰腺癌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转移发生及其预后的重要化学趋化因子;三者可能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共同调控的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13.
胆囊息肉样病变:附297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指征。方法对手术切除和病理诊断的胆囊息肉样病变29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肿瘤性息肉中80.1%的直径小于10mm,71.6%的表现为多发;而肿瘤性息肉倾向于单发,且直径多大于10mm。结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手术治疗:(1) 肿瘤性息肉;(2) 年龄大于50岁,病灶直径大于10mm,病灶位于胆囊颈部,或伴有胆囊结石者;(3)伴有症状或继发结石者;(4) 经追踪观察,病灶增大。但对非肿瘤性息肉,尤其胆固醇性息肉,手术治疗应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14.
MUC1在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MUC 1在原发性肝癌及肝硬化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肝癌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43例原发性肝癌组织 (肝细胞癌 3 4例 ,胆管细胞癌 9例 )和 12例肝硬化及 6例正常肝组织中MUC1的表达。结果 肝癌组织中可见MUC 1强阳性表达 ,阳性反应信号为棕黄色颗粒 ,主要位于细胞膜上 ;肝硬化病变组织中仅 2例可见MUC 1弱阳性反应信号 ;正常肝组织中未见MUC1表达。MUC1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其它两组肝组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 .0 1)。MUC 1在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与肝癌组织的病理类型和组织学分化无明显关系 (P >0 .0 5 ) ;门静脉有无癌栓两组之间有差异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MUC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特点可作为肝癌的辅助鉴别诊断指标 ,有可能作为肝癌免疫治疗的靶抗原。  相似文献   

15.
含黏液腺癌的胃癌组织病理学的分型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含黏液腺癌的胃癌组织病理学的分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病理形态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随访等方法对87例含黏液腺癌的胃癌进行观察。结果:含黏液腺癌的胃癌的性质和量,以及癌的原有病理类型不同,其恶性程度有很大差异。单纯黏液癌的肉眼类型多为Borrmann I型,腺管乳头结构黏液癌多为II型、印戒细胞黏液癌多为IV型,混合细胞黏液癌多为III型,4型之间淋巴结转移率和生存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含黏液腺癌的胃癌组织的病理学分型对预后评估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组织蛋白酶D检测有助于了解含黏液腺癌的胃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6.
老年甲状腺癌4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甲状腺癌(甲癌)的发病规律、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40例老年甲癌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 老年甲癌发病率占同期甲癌的14.2%。其病程较长,肿瘤较大。病理以滤泡状癌最多,占35%;混合性腺癌次之;再次之为未分化癌及乳头状癌。治疗以手术为主。根治术17例,全切及次全切除术13例,姑息性切除4例。必要时辅以同位素治疗或放疗。5年生存率为52.0%。随访期死亡18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测大肠癌患者血清、癌组织中胃泌素的表达 ,观察大肠癌细胞内胃泌素分泌颗粒的超微结构 ,旨在探讨血清胃泌素、胃泌素型癌细胞与大肠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 5 3例大肠癌患者血清胃泌素、癌组织中胃泌素的表达。用免疫电镜技术观察 10例大肠癌细胞内胃泌素分泌颗粒的超微结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大肠癌组术前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增高 ,分化良好者增高尤为明显 (P <0 .0 5 ,P <0 .0 1)。大肠癌组织胃泌素免疫组化阳性率为 5 6.6% ( 3 0 /5 3 ) ,高分化腺癌阳性率明显高于中、低分化腺癌。胃泌素阳性胶体金颗粒见于癌细胞内不同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中和微绒毛膜表面。结论 大肠癌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 ,癌组织胃泌素表达阳性 ;大肠癌细胞形成胃泌素分泌颗粒释放胃泌素 ;血清胃泌素、胃泌素型癌细胞与大肠癌临床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梗阻性黄疸(梗黄)大鼠肝脏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以及硒的抗凋亡作用。方法 使用生化和末端脱氧核甘酸介导生物素标记(TUNEL)技术测量不同组别,不同梗黄时间大鼠肝脏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活性氧(ROS)水平及凋亡指数(AI),并进行多元分析,结果 胆总管结扎3d后,凋亡细胞开始出现,7d时显著增多,均11d达高峰,14d时有所减少。单纯梗黄组(OJ)ROS水平随时间延长而持续升高,GPx活性则进行性下降,AI与ROS水平变化呈正相关(r=0.95),于11d时达高峰。硒治疗组呈现相似变化,但各时相点上GPx活性均高于OJ组(P<0.05)。ROS水平和AI则相反(P<0.05)。结果表明,ROS促进凋亡的作用最为明显,胆红素和胆汁酸次之。GPx 则表现出显著的凋亡拮抗作用。结论 ROS是梗黄大鼠肝脏细胞凋恨的重要因素。硒对肝细胞凋亡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红素氧化酶-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脏及脾血管血红素氧化酶 (HO ) 1mRNA的表达。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2 0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脏、脾动脉、脾静脉组织HO 1mRNA的表达 ,以 12例脾破裂患者作对照。结果 对照组仅有 4例脾组织可见弱阳性表达 ,平均阳性染色指数为 0 .0 5± 0 .0 1,其脾动、静脉组织未见HO 1mRNA表达。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组 18例脾脏HO 1mRNA阳性表达 ,平均阳性染色指数为 0 .68± 0 .12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脾动、静脉HO 1mRNA全部表达者 15例 ,脾动、静脉阳性染色指数分别为 0 .5± 0 .1与 0 .5 6± 0 .1,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多种应激原刺激患者HO 1mRNA表达增强 ,HO 1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参与门静脉高压症多种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趋化因子IL-8与胃癌组织血管再生的相关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趋化因子IL—8的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之间的相关性,企以为抗肿瘤血管形成提供新的临床应用途径。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方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胃癌组织中IL—8的基因表达和蛋白分泌情况分别进行测定,对肿瘤再生血管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抗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进行测定并计数。结果 胃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的IL—8 mRNA水平大多呈高表达(分别是26/29,89.7%和17/20,85%),蛋白分泌情况与基因表达水平相一致,肿瘤再生血管数与胃癌IL—8 mRNA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 胃癌组织中IL—8的高表达可能与胃癌中血管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进而影响胃癌的生长与转移,针对IL—8的治疗对抑制肿瘤血管化,控制肿瘤的生长与转移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