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宁玉明  潘一帆  李范珠 《中草药》2021,52(22):6890-6896
目的 研究丹参酮IIA对阿霉素耐药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的多药耐药逆转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分别用丹参酮IIA、阿霉素、阿霉素联合丹参酮IIA处理人乳腺癌MCF-7细胞和MCF-7/ADR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丹参酮IIA干预后MCF-7/ADR细胞内阿霉素蓄积量的变化;检测丹参酮IIA干预后MCF-7/ADR细胞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消耗量的变化;采用q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丹参酮IIA干预后MCF-7/ADR细胞ATP结合转运蛋白B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B1,ABCB1)、ABCG2ABCC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丹参酮IIA显著抑制MCF-7及MCF-7/ADR细胞增殖(P<0.05),呈剂量相关性;丹参酮IIA能够逆转MCF-7/ADR细胞的多药耐药性(P<0.05),增加MCF-7/ADR细胞内阿霉素的蓄积(P<0.05),减少MCF-7/ADR细胞的ATP消耗(P<0.05),显著下调ABCC1ABCG2基因和蛋白表达(P<0.05)。结论 丹参酮IIA能够通过调控ABCG2、ABCC1介导的转运,逆转MCF-7/ADR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将壳聚糖(CS)应用于丹参酮IIA(Tan IIA)固体分散体的制备,考察并比较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MW)的CS为载体的Tan IIA固体分散体的溶出度。方法 以CS为载体,采用溶剂法制备Tan IIA固体分散体,对不同MW的CS以及药物与载体的不同比例所制备固体分散体的溶出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并进行物相分析。结果 Tan IIA-CS(MW 3 000~5 000)按1∶9比例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的体外溶出效果最好,60 min时药物的体外累积溶出率达到90%以上;经差示扫描量热(DSC)和扫描电镜(SEM)分析,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以非晶形形式存在于载体中。结论 以CS为载体制备的Tan IIA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改善Tan IIA的溶出;CS作为Tan IIA一种新型的固体分散体载体,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定量的蜜远志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Kromasil 100-5-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为固定相,以乙腈(A)-0.2%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318 nm。对16批蜜远志建立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采用Waters Xbridge Shiled RP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进行同时测定远志(口山)酮III、3,6''-二芥子酰基蔗糖、细叶远志皂苷、远志酸、远志皂苷元的含量。结果 在指纹图谱研究中,标定了27个共有峰,结合对照品和HPLC-Q-TOF-MS共指认8个成分,分别为西伯利亚远志糖A5、西伯利亚远志糖A6、远志(口山)酮IX、远志(口山)酮III、3,6''-二芥子酰基蔗糖、细叶远志皂苷、远志酸、远志皂苷元。聚类分析将16批样品分为3类;经主成分分析,主成分1~3是影响蜜远志质量评价的主要因子。多指标含量测定中远志(口山)酮III、3,6''-二芥子酰基蔗糖、细叶远志皂苷、远志酸、远志皂苷元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27%~0.068%、0.074%~0.798%、1.1%~1.4%、0.15%~0.36%、0.15%~0.37%。经方法学验证,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15%~100.9%。结论 所建立的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准确、高效,特征性强,可为蜜远志饮片的质量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4.
杨贵雅  薛紫鲸  张丹  郭梅  郑玉光  郭龙 《中草药》2019,50(21):5328-5335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对丹参药材皮部和木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比较,阐明丹参药材不同部位活性成分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批次的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进行分析,分别建立丹参皮部和木部指纹图谱;在此基础上,对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中的丹参素、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 8个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丹参皮部和木部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结果 建立了丹参药材皮部和木部化学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0个共有峰;含量测定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其中丹酚酸类成分差异不大,而丹参酮类成分差异较大,丹参皮部样品中丹参酮类成分明显高于丹参木部样品。结论 通过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明确了丹参药材不同部位活性成分的分布差异,为丹参药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广金钱草Desmodium styracifolium中的黄酮及黄酮苷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溶剂提取法、MCI HP20柱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广金钱草醇提取物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31个黄酮及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二羟基-2''-甲氧基-3'',4''-亚甲二氧基二氢异黄酮(1)、5,7-二羟基-2'',4''-二甲氧基二氢异黄酮(2)、金圣草黄素(3)、异鼠李素(4)、红车轴草素(5)、parvisoflavanone(6)、3,3''-二甲氧基槲皮素(7)、5,7,3''-三羟基-4'',5''-二甲氧基异黄酮(8)、5,7-二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9)、eriocoumaronochromone(10)、染料木素(11)、苜蓿素(12)、3''-甲氧基大豆苷元(13)、5,7,2''-三羟基-4''-甲氧基二氢异黄酮(14)、山柰酚(15)、木犀草素(16)、大豆苷元(17)、7,3''-二羟基-4'',5''-二甲氧基异黄酮(18)、spicatolignan B(19)、槲皮素(20)、香豌豆酚(21)、3-甲氧基山柰酚(22)、芹菜素(23)、二氢山柰酚(24)、dalbergiodin(25)、2''-羟基染料木素(26)、木犀草苷(27)、异荭草苷(28)、染料木素-7-O-D-呋喃芹糖基-(1→6)-O-D-吡喃葡萄糖苷(29)、异牡荆苷(30)、维采宁-2(31)。结论 化合物6810141819 为首次从广金钱草中分离得到,丰富了广金钱草黄酮类成分的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6.
于蕾  赵目聪  董琳  黄兹宝  姬敏  曹明玉  刘辰鹏  张小坡 《中草药》2023,54(13):4089-4095
目的 研究盘龙参Spiranthes sin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95%乙醇回流提取,石油醚萃取获得萃取物,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制备,采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计算电子圆二色谱法(ECD)判定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体外考察化合物对棕榈酸诱导MIN6细胞损伤后的细胞活力影响。结果 从盘龙参根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R)-2''-(2,4-二甲氧基-8-{4''-羟基-5'',6''-二甲基-四氢呋喃[7,8]}-9,10-二氢菲)(1)、红门兰酚(2)、spiranthesphenanthrene A(3)、2-methoxy-4,7-dihydroxy-6-isopentenyl-9,10- dihydrophenanthrene(4)、3,5-二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5)、樱花素(6)、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7)、5-hydroxy- 4''-[(2-isopentenyl)oxy]-3,7,3''-trimeoxyflavone(8)、hydroxydihydro-bovolide(9)、原儿茶醛(10)、β-谷甾醇(11)。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0.39~25 μmol/L)或11(12.5~50 μmol/L)与棕榈酸共同处理后的各组细胞增殖活力均明显增强。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二氢菲类化合物,命名为盘龙参醇A;化合物67910为首次从绶草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能够拮抗棕榈酸对MIN6细胞的损伤作用,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相似文献   

7.
谢晨琼  吴瑾瑾  奚学军  李祥  陈建伟 《中草药》2019,50(12):2794-2797
目的 研究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采用1H-NMR、13C-NMR、ESI-MS等多种波谱技术鉴定获得的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昆明山海棠根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5'',7''-二甲氧基-2'',2''-二甲基-2H-苯骈吡喃-6''-)-3-甲酰基-5,6-二甲氧基-苯骈呋喃(1)、3(R)-(4'',5''-二羟基)-2'',5,7-三甲氧基-6-(3-甲基-2-丁烯基)-异黄酮(2)、3''-香叶草基-5,7,2'',5''-四羟基异黄酮(3)、β-谷甾醇棕榈酸酯(4)、甘油山嵛酸酯(5)、β-谷甾醇(6)。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毛秔子梢素C;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王元清  严建业  李顺祥  罗堃  彭买娇  徐菲 《中草药》2013,44(24):3444-3451
目的 研究病理和正常生理状态下淫藤骨痹康方总萜体内代谢指纹图谱差异,阐明其活血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藤骨痹康方总萜在正常生理状态与急性血瘀病理状态下的代谢特征指纹图谱,并对共有峰的数与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5个批次的含药血浆样品中有21个共有峰,其中3个峰来自于空白血浆,4个峰为总萜的原型成分,14个峰为其代谢产物峰或产生的新成分峰;在急性血瘀病理状态下,含药血浆样品中有21个共有峰,其中6个峰来自于空白血浆,3个峰为总萜的原型成分,12个峰为其代谢产物峰或产生的新成分峰;经对照品对照,52 min处的峰为丹参酮IIA。总萜在正常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下的色谱峰的数目、峰形及峰的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病理状态下的色谱峰峰面积明显强于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色谱峰峰面积,其中有7个共有峰的峰面积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淫藤骨痹康方总萜体内代谢指纹图谱的建立方法可行;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大多数共有峰的峰面积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入血原型成分与代谢新成分可能为其活血作用的药效物质。  相似文献   

9.
梁会  赵玉敏  刘翰飞  娄华勇  潘卫东 《中草药》2022,53(18):5593-5599
目的 研究贵州鼠尾草Salvia cavaleriei中抗菌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RP-18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借助化合物的理化性质、质谱、核磁数据以及碳谱计算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化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 从贵州鼠尾草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7-bis-(4''-hydroxyl-3''-methoxyphenyl)-5(R)-methoxyhepthan-3-one(1)、姜烯酮A(2)、原儿茶醛(3)、对羟基苯甲醛(4)、oresbiusin B(5)、迷迭香酸(6)、bis (2-ethyloctyl) phthalate(7)、cylindol B(8)、2-(3'',4''-二羟苯基)-1,3-胡椒环-5-醛(9)、苯甲醇葡萄糖苷(10)和1H-indole-3-carboxaldehyde(11),其中,化合物1为1个新的姜黄素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青枯假单胞菌、产气荚膜梭菌有较好抑制作用,MIC为71.2 μg/mL,而化合物2对青枯假单胞菌、产气荚膜梭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77.6 μg/m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鼠尾草姜黄素。除化合物36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此外,化合物2789为首次从唇形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从鼠尾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表现出明显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管咏梅  万鑫浩  邹斌  吴文婷  陈丽华  朱卫丰 《中草药》2021,52(23):7138-7147
目的 基于中药整体观,以葛根Puerariae Lobatae Radix自身作为整体,考察葛根异黄酮类成分对葛根素溶解度及渗透性的调节作用,探讨单味中药所含成分发挥作用时的“自洽性”。方法 选取葛根中3种高含量黄酮类成分3''-羟基葛根素、大豆苷元和染料木苷,设计人工多成分环境,采用平衡溶解度的研究方法考察pH 7.4磷酸盐缓冲液中多成分环境下葛根素溶解度的变化;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葛根异黄酮类成分对葛根素肠吸收的调节作用。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成分背景、不同成分组合及其不同比例的3''-羟基葛根素、大豆苷元、大豆苷和染料木苷对葛根素溶解度与渗透性均有一定的影响。采用递进式进行2成分及3成分背景的溶解度研究,表明葛根素溶解度和渗透性变化均存在“叠加性”和“饱和性”的特点,溶解性方面:以葛根自身成分为整体,在水溶液体系中各异黄酮类成分对葛根素溶解度提高了42.60%,在pH 7.4缓冲液体系中提高了18.62%。渗透性方面:葛根素的肠渗透性具有“叠加效应”。以葛根自身成分为整体,主要异黄酮类成分3''-羟基葛根素、染料木苷及大豆苷元对葛根素的肠渗透系数表观渗透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Papp)、肠吸收速率常数(absorptive promoter,Ka)、肠吸收分数(intestinal absorption fraction,Fa)分别提高220%、236%、213%,即对葛根素的肠渗透性提升了约220%。结论 以上研究表明,葛根异黄酮类成分在人体作用时可能存在“叠加效应”,葛根素在葛根自身多组分环境中具有部分“自洽性”,从而改善了葛根素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1.
柳晴  张云  刘可春  王西新  张长青  周洪雷  夏青 《中草药》2022,53(5):1418-1433
目的 基于斑马鱼模型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心可舒片的促血管生成活性成分.方法 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模型,采用CCK-8与EdU-488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与增殖能力,采用划痕实验与Transwell实验评价细胞迁移能力,采用成管实验检测各组细胞成管腔能力,评价心可舒片对HUVECs的促血管生成活性.以...  相似文献   

12.
何天雨  梅茜  王晓丽  毛靖  谢辉  郭勇  侯金才  陆兔林  毛春芹 《中草药》2023,54(14):4511-4519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竹茹汤颗粒(Zhuru Decoction Granules,ZDG)特征图谱及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 marker,QAMS)法测定其主要成分,优化薄层色谱条件,建立同时鉴别葛根素和甘草苷的方法。方法优化并确定HPLC最佳色谱条件并建立特征图谱,以葛根素作为参照物,建立葛根素、3′-羟基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大豆苷、甘草苷、甘草酸的QAMS法,建立主要药效成分葛根素及甘草苷同时鉴别的薄层条件。结果 得到15批样品特征图谱与其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5;15批制剂运用QAMS法和外标法得到的各成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7种成分相对误差均低于5%;通过稳定性考察证明薄层检测条件稳定可行。结论 该方法科学可行,稳定可控,有助于经典名方ZDG质量控制方法的完善和提高,为经典名方的质量控制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建立葛根中8种主要黄酮类成分UPLC同时测定法,研究超微粉碎技术对葛根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葛根超微粉的生产工艺。方法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对葛根粉碎技术中的粉碎时间、投药量和初始粒度3个因素进行考察,以粒径分布(D90、D50)和UPLC法测定的不同粒径葛根粉(10~40、40~65、300目)中8个黄酮类活性成分(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和芒柄花素)的含量数据,共10个指标作为响应因子进行葛根超微粉碎技术评价研究。结果葛根中8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在75.8~242.7、205.6~658.0、147.3~417.3、10.2~163.3、11.3~182.0、1.2~18.8、0.25~4.00、0.35~5.37μg/mL与色谱峰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86%、99.25%、99.90%、100.17%、100.21%、101.40%、100.73%、101.42%,RSD均小于3.0%,UPLC同时测定结果显示,相较其他粒径葛根粉,葛根超微粉(300目)黄酮类含量更高。响应面法优选结果显示超微粉的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为在粒径为80目[(180.0±7.6)μm],通过5号筛时,投药量为247 g,粉碎时间为26 min。结论响应面法优选的葛根超微粉碎工艺简便,准确度较高,得到的超微粉黄酮含量更高。该工艺可以为葛根超微粉碎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叶彬  闫小巧  雷婷  蔡鑫坤  林敏生 《中草药》2023,54(24):8222-8227
目的 建立葛根Pueraria lobate药材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不同产地葛根中6种成分(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大豆苷、大豆苷元)的含量,为葛根优质药材产地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HPLC法,葛根药材30%乙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Hypersil BD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50 nm;柱温25℃。建立32批葛根药材指纹图谱,并测定不同产地葛根药材6种成分的含量。结果 建立了葛根药材HPLC指纹图谱,共提取出10个共有峰,指认6个共有峰;建立了含量测定方法,并对不同产地来源的32批葛根药材中6种成分含量测定,不同产地葛根质量对比综合评分结果显示河南最高,其次为陕西。结论 建立了葛根HPLC指纹图谱方法,通过对比,各样品与对照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为葛根道地药材质量标准提供整体质量控制依据。结合产地调研信息,可将葛根优质原料药材产地优选为陕西、河南秦岭山脉。  相似文献   

16.
李军  龙登凯  周涛  丁铃  郑伟  江维克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3):2397-2403
ABA 8'羟化酶是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分解代谢中的关键酶基因之一。采用同源检索的方法从太子参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7个ABA 8'羟化酶(abscisic acid 8'-hydroxylase)基因家族成员,对各家族成员进行转录分析组数据以及ABA 8'羟化酶关键基因ABA8ox1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ABA8ox1基因CDS全长1 401 bp,编码480个氨基酸残基,等电点为8.55,相对分子质量为53 k Da,跨膜分析显示其为膜蛋白,1~21个氨基酸残基位于胞内,22~466个氨基酸残基位于胞外。转录组数据分析及定量PCR技术共同证明ABA8ox1在块根的韧皮部及须根中有较高的表达。多序列比对及聚类分析显示与其他植物CYP707A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且与模式植物拟南芥中ABA分解关键基因At CYP707A1和At CYP707A3聚为一类。该研究为太子参块根膨大及对逆境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丝穗金粟兰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芳有  邹雍  陈杰  黄伟明  卞玉婷  罗永明 《中草药》2020,51(6):1485-1490
目的对丝穗金粟兰Chloranthus fortunei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和波谱学鉴定方法对丝穗金粟兰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借助MTT法对其中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筛选。结果从丝穗金粟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迷迭香酸(1)、2′-羟基-4,3′,4′,6′-四甲氧基查耳酮(2)、卡瓦胡椒素A(3)、cycloshizukaol A(4)、白术内酯III(5)、4β-hydroxy-8,12-epoxyeudesma-7,11-diene-1,6-dione(6)、(8α)-6,8-dihydroxycadina-7(11),10(15)-dien-12-oic acidγ-lactone(7)、curcolonol(8)、11-hydroxyldrim-8,12-en-14-oic acid(9)、木栓酮(10)、异香草酸(11)、6β-hydroxystigmast-4-en-3-one(12)、3,4-二羟基苯甲酸(13)、莽草酸(14)、东莨菪苷(15)以及N-acetyltyramine 1-O-β-D-glucoside(16)。化合物4和5表现出微弱的细胞毒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在46~85μmol/L。结论化合物2、10、11、13~15为首次从金粟兰属植物中获得,化合物1~3、6~16为首次从丝穗金粟兰中分离得到。丝穗金粟兰中部分倍半萜显示出弱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8.
张彦焘  雷翔  王红刚  吴鹏 《中草药》2019,50(12):2791-2793
目的研究冬凌草(碎米桠Rabdosia rubescen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开放柱、小孔树脂凝胶柱以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冬凌草中分离得到1个黄烷类化合物,鉴定为3′-羟基-2′,4′-二甲氧基-3-烯-黄烷(1)。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黄烷类化合物,命名为冬凌烷A。  相似文献   

19.
李岗  王召平  仙云霞  周洪雷  王晓  刘伟  于金倩 《中草药》2016,47(16):2812-2816
目的研究皂角刺Gleditsiae Spina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皂角刺中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SRB法测定化合物7~16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皂角刺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icin(1)、甘草素(2)、7,4′-二羟基-5,3′-二甲氧基黄酮醇(3)、鹰嘴豆醇(4)、7,3′,5′-三羟基二氢黄酮(5)、7,4′-二羟基黄酮醇(6)、双氢山柰素(7)、紫铆查耳酮(8)、(2S)-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9)、7,3′,5′-三羟基-5-甲氧基黄酮醇(10)、槲皮素(11)、黄颜木素(12)、fisetin(13)、leucorobinetinidin(14)、thevetiaflavon(15)、异牡荆素(16);其中化合物8对MCF-7细胞的IC50值为28.53μmol/L。结论化合物1~6、8~10、14、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对MCF-7细胞具有明显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