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周围性面瘫面部肌力增强训练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唐红宇  谭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2,6(5):643-643,658
目的:探讨面部肌力增强训练法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8例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28例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强调面部肌力增强训练,训练前后作面神经肌电图检测及用临床简易评定法和徒手肌力检查法(manual muscal test,MMT)评价患者的面瘫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简易评定训练后较训练前提高14.9分,肌力提高3级;对照组提高5.5分;肌力提高0.8级,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面神经肌电图改善程度较对照组的更显著(P<0.05)。结论:面部肌力训练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有积极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四步平衡针刺法结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随机将病程在1周内的62例急性期面神经炎患者分成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四步平衡针刺法结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面部肌力训练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检查法及临床简易评定法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四步平衡针刺法结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针灸配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面部肌力训练对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预后影响及治疗时机的选择.方法随机将6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对照组有效率8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针灸配合面部肌力训练疗法优于常规针灸治疗,其预后与病程有关,治疗介入时机宜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力增强训练配合超短波对面神经麻痹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2-09/2004-06在海军总医院康复理疗科就诊的面神经麻痹患者44例,均知情同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1例,治疗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超短波治疗,10min/次,1次/d,15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面部肌力增强训练,从被动训练到助动及主动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第1疗程、第2疗程结束后按临床简易面神经评定表(包括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及在示齿、静止时分别看鼻唇沟、人中等10项内容,每项满分3分,共计30分。健患侧表情肌运动一致计3分;面部表情肌无任何自主运动计0分。27~30分为优,21~26分为良,21分以下为中,治疗前后分值相同者为差)进行面神经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保持为21和23例,无脱落。治疗组在第1疗程、第2疗程结束后面神经运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相应评分犤(22.11±2.31,25.78±2.96);(18.23±2.78,21.73±3.02),(t=2.209,2.249,P<0.05)犦,且治疗组第2疗程结束后面神经运动评分显著高于第1疗程后(t=2.626,P<0.01)。结论面部肌力增强训练配合超短波能显著改善面神经麻痹患者面部神经的运动功能,较单一超短波的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6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指导和药物治疗,患者自行训练恢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比较两组愈显率,干预组为93.93%;对照组为69.71%;经统计分析两组愈显率有显著差异(P<0.05)。通过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对周围性面瘫有较高的康复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2月到2017年3月接诊4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给予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面部残疾指数以及面神经麻痹程度。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1.30%)较对照组提高,治疗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以及面部神经麻痹程度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可提升周围性面瘫治疗疗效,改善患者面部残疾,缓解面部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电子生物反馈仪结合面部按摩治疗与针刺疗法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周围性面瘫儿童中选出23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120例患儿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以及面部按摩、针刺治疗,观察组110例换患儿给予电子生物反馈仪治疗+药物治疗+面部按摩,治疗4周后,收集2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面神经功能评分(HB)。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7.2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83.33%,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HB面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电子生物反馈仪结合面部按摩、药物治疗有利于促进周围性面瘫患儿面部神经功能修复,且治疗过程中患儿舒适度高,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患儿生活质量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2组均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热敏灸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30d后面神经功能评分[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评分(Portmann评分)]和治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30d后Portmann评分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30d后Portmann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针灸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促进面部肌肉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四步平衡针刺法结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面神经炎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四步平衡针刺法结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 随将病程在1周内的62例急性期面神经炎患分成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四步平衡针刺法结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面部肌力训练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检查法及临床简易评定法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结论 采用四步平衡针刺法结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牵正复瘫汤联合面肌训练、电针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周围性面瘫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参照组予以面肌训练、电针刺激联合治疗,实验组予以面肌训练、电针刺激、牵正复瘫汤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面部对称评分及面瘫症状评分。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44%,高于参照组的79.49%(P0.05);治疗后,实验组口眼、鼓腮、鼻唇沟、额纹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面部对称评分高于参照组,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牵正复瘫汤、面肌训练、电针刺激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面瘫症状,减轻面部神经障碍,改善面部对称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均接受正规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强化训练。结果:经4个疗程治疗后.2组上肢功能评分及简易手功能检查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强化训练能明显地提高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继发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继发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综合康复护理组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进行正规的康复护理;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分别于入选治疗前24h和治疗后12周进行测评。结果 康复护理组继发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Barthel指数和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评分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综合康复护理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能预防和减少继发障碍的发生,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王少华 《中国康复》2018,33(1):26-28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治疗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枢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结合面肌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扎治疗,治疗2周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及面部残疾指数(FDI)评估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B分级、FDIp和FDIs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均P0.05);常规治疗组FDIp、FDIs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均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H-B分级和FDIp、FDIs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内效贴治疗中枢性面瘫有效,为中枢性面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康复组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临床药物治疗及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分别于入选治疗前24h及治疗后6~8周进行测评。运动功能采用Fugl-M 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测评,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经6~8周治疗后,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康复组治疗后FMA的提高程度上下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6个月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运动疗法和言语治疗,并对每组患者在入组时和6个月后利用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中文版对其生存质量(Qualityoflife,QOL)进行评定。结果:康复组两次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59.85±12.14、76.66±13.62,对照组为59.87±11.45、69.75±10.19;两组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变化均数比较,康复组6个月后的QOL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王桂丽  贾杰 《中国康复》2016,31(6):434-437
目的:观察动作反馈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足下垂合并足内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足下垂合并足内翻患者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2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另行功能电刺激下20min步行训练,对照组行相同时间的常规步行训练。在康复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1-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徒手肌力测试(MMT)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两组患者进行功能评估;观察组另记录步态不对称指数(GAI)和非偏瘫侧摆动时间变异(STV)。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FMA-LE、TUGT、MMT、MAS、GAI和STV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TUGT及MMT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其余各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FMA-LE、TUGT和M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MMT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作反馈功能性电刺激能显著改善脑卒中足下垂合并足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并能提高踝背屈肌力、缓解踝关节相关肌群痉挛。  相似文献   

17.
张微峰  马跃文 《中国康复》2016,31(3):183-186
目的:观察头颈部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头颈部训练,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测定(MMT)对躯干及偏瘫侧髋的屈、伸肌群进行评定,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及运动功能量表(FMA)分别评定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躯干及患侧髋的屈、伸肌群肌力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及6周后,2组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及6周后,观察组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和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颈部训练能有效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整脊手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6月某院收治的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中频牵引治疗,观察组给予整脊手法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于3个疗程结束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并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颈椎功能障碍程度、颈痛量表(NPQ)评估患者生存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愈27例、好转7例、未愈2例;对照组治愈19例、好转10例、未愈7例。经秩和检验,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Z=4.400,P=0.036)。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NDI评分及NPQ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t=8.961,P<0.05;t=17.398,P<0.05;t=10.253,P<0.05)及对照组(t=4.186,P<0.05;t=6.244,P<0.05;t=3.491,P<0.05)。结论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好,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及颈椎功能障碍程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马艳  李进华  乔娜  孙瑞 《中国康复》2016,31(4):264-266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疗法联合物理因子治疗Bell麻痹的疗效。方法:Bell麻痹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6例,2组均采用超短波及超声波等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扎术治疗。治疗前后运用简易面神经功能评分法、瞬目反射及面神经传导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简易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平均治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2组患侧瞬目反射R1,R2潜伏时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肌内效贴疗法联合物理因子治疗Bell麻痹可增加疗效,加速面神经恢复,缩短治愈时间,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邵磊  张明  刘鹏  张亚男  贾梦怡  苏春 《中国康复》2022,37(10):588-591
目的:探讨仿生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仿生训练(兔子跳跃、蜥蜴行走、猴子攀爬)。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患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进行评估,并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足背屈角进行测量。观察训练前后2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GMFM、PDMS-GM原始分差异及患儿内收肌角、足背屈角差异。结果:治疗12周后,2组GMFM及PDMS-G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内收肌角及足背屈角均大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仿生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