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氯吡格雷低反应(clopidogrel low response,CLR)患者短期替格瑞洛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入选PCI术后经光学血小板聚集(light transmittance aggregation,LTA)法检出的CLR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50例)和替格瑞洛组(50例)。氯吡格雷组予氯吡格雷75 mg/d;后者予替格瑞洛90 mg,2次/d,bid,强化1个月后改为氯吡格雷75 mg/d;两组患者均联合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1个月后检测所有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随机治疗前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denosine diphosphate?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PLADP)及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rachidonic acid?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PLAA)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治疗1个月时,替格瑞洛组PLADP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21.27 ± 12.81)% vs.(48.72 ± 10.92)%,P < 0.01],两组患者PLAA无统计学差异(P > 0.05);6个月时随访,替格瑞洛组心源性再入院患者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6% vs. 20%,P < 0.05),但轻微出血增加(24% vs. 8%,P < 0.05)。结论: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显著优于氯吡格雷,对CLR患者PCI术后替格瑞洛强化抗血小板治疗1个月可能减少心源性住院事件。  相似文献   

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硫酸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情况.评价冠心病危险因素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氯吡格雷抵抗对PCI后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68名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前,服药后24小时和服药后5天取血,利用电阻法分别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根据聚集率降低程度判断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采集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资料,对各项因素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进行相关分析.测定PCI术前和术后的心肌酶(CK-MB、TnI)水平,对比两组患者心肌酶升高比例.结果:给予氯吡格雷负荷量后24小时氯吡格雷抵抗者为9例(13.2%);连续服药(75mg/d)5天后抵抗者为6例(8.8%).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412).研究中观察的临床指标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无相关性.CK-MB升高在抵抗组发生率(77.8%)明显高于有效组(27.1%)(P=0.009).TnI升高在抵抗组发生率(66.7%)同样明显高于有效组(20.3%)(P=0.011).结论:PCI介入治疗的患者中存在部分氯吡格雷抵抗者.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在接受PCI治疗后心肌酶升高比例增加,提示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高于氯吡格雷敏感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硫酸氢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情况,评价冠心病危险因素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氯吡格雷抵抗与CD62p的关联性。方法43例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前及服药后1个月抽血,利用比浊法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同时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62p。根据PAGM降低程度判断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采集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资料,对各项因素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43例给予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进行PCI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者为11例(25.4%);研究中发现糖尿病、甘油三酯增加氯吡格雷抵抗,而吸烟可能降低氯吡格雷抵抗,其他临床指标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无相关性;CD62p与PAGM具有正相关。结论PCI介入治疗的患者中存在部分氯吡格雷抵抗者;CD62p与PAGM百分比相比更具有意义,氯吡格雷抵抗可用CD62p的下降程度来界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期待发现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方面的差异及对患者中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2013至2016年本科行PCI介入治疗术后阿司匹林qd、氯比格雷(波立维)qd或替格瑞洛bid强化抗血小板聚集的各30例病人,通常于术后5日通过血栓弹力图测定氯比格雷血小板抑制率,评价双联抗血小板效果。结果替格瑞洛组及替格瑞洛替代组在氯吡格雷组PLAA和PLADP方面有明显优势,患者术后3月内支架内血栓形成率、1年死亡率,PPI依赖程度均较低(P0.05)。结论替格瑞洛比氯吡格雷具有更好的血小板抑制效果,在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时可作为替代药物,且其中期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和远期死亡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及防治措施。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30例,服用阿司匹林1天100mg,≥1周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130例随机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组。两组均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同时加用氯吡格雷,1天75mg,7天后复查PAG。满足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PAG≥20%、ADP诱导的PAG≥70%两项者为AR;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结果:130例患者中AR27例(20.77%),ASR25例(19.23%),AR ASR为40.00%。氯吡格雷组加用氯吡格雷后PAG显著降低,AR、AR ASR患者显著减少(P均<0.01),AR患者显著少于阿司匹林组(P<0.05);阿司匹林组PAG、AR、ASR、AR ASR无显著变化(P均>0.05)。结论:氯吡格雷能加强抗血小板疗效,可用于防治AR。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心脑血管病病人血栓弹力图(TEG)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因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病人249例,根据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分为阿司匹林组(AA组,n=141)、氯吡格雷组(ADP组,n=20)、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组(双联组,n=88),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病人血小板抑制率,分析3组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差异。结果:双联组的AA途径和ADP受体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8.47±19.69)%和(68.08±28.12)%,均高于AA组的(77.71±29.7)%和ADP组的(52.57±26.97)%(P<0.01和P<0.05)。双联组的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分别为6.82%和11.36%,均低于AA组的21.99%和ADP组的30%(P<0.01和P>0.05)。结论:采用TEG仪检测心脑血管病病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病人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接受标准剂量抗血小板治疗的心脑血管病病人存在抗血小板抵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抗血小板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YP2C19不同基因分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入住心内科的ACS患者258例为研究对象。入院时及服用氯吡格雷三日后分别抽取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及CYP2C19基因型。结果快代谢型组(extensive metabolisers,EM)和中代谢型组(intermediate metabolisers,IM)服药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为(58.76±15.45)%vs(35.17±10.26)%和(59.35±11.58)%vs(47.66±12.59)%(P<0.05),而慢代谢型组(poor metabolisers,PM)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无明显降低。快代谢型组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的降低幅度比慢代谢型组大(23.58±12.39%vs 11.65±13.56%,P<0.05)。共有33例(12.79%)患者为氯吡格雷抵抗,其中快代谢型组中氯吡格雷抵抗者2例(1.67%),中代谢型组中氯吡格雷抵抗者3例(2.80%),慢代谢型组中氯吡格雷抵抗者28例(90.32%)(三组比较P=0.038)。结论ACS患者CYP2C19基因分型与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有关,与氯吡格雷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强化抗栓1个月与常规剂量相比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氯吡格雷低反应性(clopidogrel low response,CLR)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冠心病PCI术后通过光学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发现的CLR患者92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与双倍剂量组,观察两组患者1个月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并随访1年的临床预后及安全性?结果:在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denosine diphosphate 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PLADP)无显著差异(P > 0.05);但在1个月随访时双倍剂量组的PLADP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 < 0.001);1年随访主要不良事件在两组间的发生率均为4.3%?常规剂量组的次要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双倍剂量组,主要表现为心源性再入院率显著高于双倍剂量组(P < 0.01)?双倍剂量组大出血(0% vs. 0%)?小出血(0% vs. 0%)?轻微出血(10.9% vs. 10.9%)的发生率与常规剂量组相当?结论:与常规剂量组相比,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强化抗栓1个月能显著降低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1年随访的心源性再入院率,且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9.
王婧  卢周舟  谷阳 《中外医疗》2023,(7):1-4+14
目的 评估针对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采用替格瑞洛对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于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60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氯吡格雷抵抗且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随机把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于PCI术后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于PCI术后执行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1个月、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33.88±10.05)%、(21.36±7.46)%,低于对照组的(42.18±12.67)%、(35.78±1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1、6.063,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谷草转氨酶、血肌酐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7、8.674,P<0.05)。治疗后两组预后状况基本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时,采用替格瑞洛可有效降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PCI术后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因素。方法:将我科收治的128例冠心病行PCI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术后第5d是否发生氯吡格雷抵抗进行分组,即:氯吡格雷抵抗组(简称观察组)-28例和对氯吡格雷反应性正常组(简称对照组)-100例,计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吸烟以及糖尿病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25.1±14.6)%,高于对照组(8.1±3.6)%,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吸烟史、糖尿病、三酰甘油、cTn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女性、吸烟史、糖尿病、三酰甘油、cTn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应将上述人群作为高危人群,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阿司匹林抵抗(AR)及氯吡格雷抵抗(CR)的关系。方法选择81例无胰岛素抵抗(NIR)患者作为正常对照,分为NIR阿司匹林组(NIR+AS)38例、NIR氯吡格雷组(NIR+CL)43例;选择伴有IR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分为IR阿司匹林组(IR+AS)38例、IR氯吡格雷组(IR+CL)42例。分别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用药前及用药1周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RPA),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PA的变化差异。结果 NIR+AS组发生AR 4例(10.53%),IR+AS组发生AR 11例(28.9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0.05);NIR+CL组发生CR 6例(13.95%),IR+CL组发生CR 14例(33.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5<0.05)。结论胰岛素抵抗与血小板抵抗之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38株肠球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肠球菌耐药和耐药基因存在状况。方法对38株肠球菌进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对青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莫昔沙星、呋喃妥因、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已大于10%,仅对力奈唑烷敏感(耐药率2.6%),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结论临床分离株仅对力奈唑烷敏感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张晓兵  廖杨  龚雅利  府伟灵 《重庆医学》2007,36(10):899-900
目的了解本院临床肺炎链球菌感染状况、耐药性以及耐药基因流行情况。方法2004年1月~2005年12月从患者不同标本分离鉴定肺炎链球菌,采用NCCLS标准K-B法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进行耐药分析、PCR检测红霉素耐药基因ermB和mefA。结果分离129株肺炎链球菌,其中青霉素敏感率为42.4%,红霉素耐药率为80.6%。104株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中,ermB基因检出率为97.1%,mefA基因检出率为41.3%,41株同时含有ermB和mefA基因。结论本院临床分离肺炎链球菌耐药性高,红霉素耐药基因主要为ermB。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医院内肠杆菌科细菌常见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方法:采用K-B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进行药敏试验.根据NCCLS推荐方法检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结果:5年间,最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耐药分析显示,亚胺培南一直对所有常见肠杆菌科细菌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吡肟,耐药率均<20%.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除大肠埃希菌以外的其它肠杆菌细菌抗菌活性好.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比例逐年增高,分别从1999年的9.7%、18.4%上升到2003年的26.3%和33.9%(均P<0.05).产ESBLs菌株对头孢噻肟和氨曲南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头孢他啶.结论:院内细菌耐药性监测不仅能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还能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5.
中心及外周呼吸阻力的评估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总呼吸阻力分成中心呼吸阻力(Rc)和外周呼吸阻力(Rp)的评估方法.方法用强迫振荡技术把Mead呼吸模型的有效阻力分成中心呼吸阻力(Rc)和外周呼吸阻力(Rp),将其值分别与理论预置值对照,以符合程度评定该分离方法的合理性.结果人的Rc、Rp分离值误差最大为3%,狗的Rc、Rp分离值误差最大为7%,一般误差在1%左右.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基本一致.归一化频率f/f1范围对于正常人以0.06~0.6为佳,狗则以0.16~1.6为最好.当Rc增加时,该频段范围不受影响.而Rp的增加则使归一化频率f/f1朝增加方向移动.结论利用强迫振荡有效阻力的频率依赖性可以进一步分离中心和外周呼吸阻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广东某三甲医院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现状,为预防多重耐药细菌感染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6月住院患者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耐药性检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9年1月—2020年6月共检出病原菌6 992株,其中多重耐药细菌2 458株,多重耐药率为35.15%。CRPA、CRABA、ESBLs、CRE、MRSA、VRE的检出率分别为44.5%(550/1 236)、70.5%(418/593)、33.9%(914/2 696)、3.4%(93/2 696)、61.7%(476/772)、1.2%(7/568)。ESBLs和VRE以中段尿标本检出为主,CRPA、CRABA、CRE和MRSA以痰标本检出为主。多重耐药细菌检出科室主要集中在ICU、神经外科、老年科、康复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60岁患者1 662例(占67.6%)。MRSA和MSSA、 VRE和VSE、 CRE和CSE、ESBLs+和ESBLs-、 CRPA和CSPA、CRABA和CSABA 对抗生素耐药率超过50%分别为58.8%(10/17)和5.9%(1/17)、84.6%(11/13)和30.8%(4/13)、 95.5%(21/22)和9.1%(2/22)、40.9%(9/22)和4.5%(1/22)、25.0%(3/12)和0%(0/12)、93.3%(14/15)和0%(0/15) (均 P<0.01)。结论 多重耐药细菌检出情况较严峻,为减少多重耐药细菌的产生,应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ICU和老年患者居多的科室,应注意手卫生,减少医疗侵袭性操作,减少多重耐药细菌的产生,从而减少患者和医院的负担。  相似文献   

17.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肉瘤组织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1(MRP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6例正常成年骨组织和 4 5例骨肉瘤组织中 MRP1,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6例正常骨组织中 MRP1的表达均为阴性。 4 5例骨肉瘤中 MRP1阳性 32例 (71.11% ) ,其中高分化骨肉瘤阳性率2 8.5 7% (2 / 7) ,中、低分化骨肉瘤阳性率 78.95 % (30 / 38)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且随着骨肉瘤分化程度的降低 ,MRP1表达率升高 ,MRP1的表达与骨肉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r=0 .84 4 )。根据肿瘤大小、Enneking外科分期、血清碱性磷酸酶 (AL P)含量、患者性别、年龄及就诊前病程长短等分组 ,MRP1表达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成年骨组织中 MRP1表达阴性。骨肉瘤组织中有 MRP1的表达 ,MRP1的表达与骨肉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提示 MRP1可能为骨肉瘤原发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for HIV/AIDS has efficiently controlled the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 extended life expectancy and decreased HIV/AIDS rel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since the advent of HIV protease inhibitors in 1996.1 Recent emergence of HIV resistance has severely affected the efficacy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The prevalence of HIV resistance has been increasing from the usage of AZT. Studies in US indicated that the prevalence was approximately 50% in patients who had experienc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2 Antiviral regimens based on resistance tests could efficiently decrease viral load, increase CD4 cell count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3 There are two methods commonly used to test HIV resistance at present: one is genotypic resistance assay which predict HIV resistance based on resistance mutations in the viral genome; the other is a phenotypic resistance assay which directly evaluates HIV resistance through analyzing drug sensitivity in vitro.  相似文献   

19.
黄景利  薄爱华 《医学综述》2009,15(21):3216-3218
多药耐药是近年来乳腺癌治疗研究的困扰之一。目前,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肺耐药蛋白(LRP)和胸苷酸合成酶(TS)在乳腺癌中的研究已成为热点,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对其基因定位、编码蛋白的结构、分布和生理功能进行了阐述,且概述了目前BCRP、LRP和TS耐药机制、逆转措施以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喹诺酮类抗菌药抗菌谱广,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的治疗。喹诺酮类药物可通过阻断拓扑酶的生理功能继而干扰细菌的复制,从而起到抗菌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其广泛应用,近年来此类药物的耐药现象严重,且机制多样。综述了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