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磁共振成像(MRI)对先天性脊柱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62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脊柱正、侧位X线平片、MSCT检查,其中23例怀疑合并神经系统异常者进行脊髓MRI检查。统计各检查方法检出异常情况及对脊柱异常的显示情况。结果 62例患儿X线平片共检出脊柱畸形82处,MSCT检出畸形130处,X线平片及MSCT对脊柱畸形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MSCT对脊柱全貌、顶椎的显示率显著高于MRI(P<0.05);MRI检查对脊髓畸形的显示率显著高于MSCT检查(P<0.05)。结论 MS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可较好地显示椎体结构,提高异常椎体的检出率,MRI检查可对椎管内病变进行定性诊断。建议在临床诊断中可结合多种方法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2.
余捷  刘绪明  林达  项剑瑜  周露  吴恩福 《重庆医学》2015,(24):3412-34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SCT)鉴定细微肋骨骨折最佳检查时间,避免漏诊、误诊,减少患者多次复查的 X 射线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市人民医院152例肋骨骨折患者,患者均行 MSCT 检查,首次检查在1周内,于第2~8周内第2次复查,部分患者8周后继续随访。薄层轴位图像并结合容积再现技术(VRT)、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观察。统计复查与首次检查或者多次复查间肋骨数有差异的细微肋骨骨折患者归入差异组,比较差异组不同检查时间检出肋骨骨折数的差异。使用配对 t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9例患者归入差异组,最终诊断肋骨骨折为231根,第1周仅诊断134根。伤后第1周及第2周与之后不同检查周复查患者肋骨骨折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第3周与之后不同检查周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3~8周复查骨折数与大于8周复查骨折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13)。结论伤后3~8周为鉴定细微骨折确定最终骨折根数最佳检查时间,可有效减少漏诊、误诊,在医学鉴定工作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眶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5例眼外伤眶骨骨折患者的多层螺旋CT图像,将多平面重组图像与CT轴位图像进行比较,将后处理图像可以发现新病变、进一步证实CT轴位图像的可疑病变、没有新发现三种情况定为A、B、C级.结果 A级28处(24例),B级51处(32例),C级106处(42例).CT轴位图像检出106处,后处理图像检出185处.眶内壁骨折49例、外壁骨折23例、上壁骨折13例、下壁骨折21例;视神经管骨折8例;鼻泪管骨折1例.结论 MSCT后处理图像可以多方位准确显示眶骨各部的骨折,并能够显示CT轴位图像不易发现及分辨不清的骨折.  相似文献   

4.
詹翔  彭艳 《中国数字医学》2020,(4):87-89,8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和彩色超声(US)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早期优化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12月期间90例主诉乳腺肿块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US和MSCT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为诊断金标准,观察常规US和MSCT的影像特征,并计算二者诊断乳腺癌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手术病理证实良性肿块42.22%,恶性肿块57.78%。参照金标准,MSCT诊断的准确度92.22%、灵敏度90.38%分别高于US检查81.11%、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者特异度分别为94.74%、89.47%,相较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乳腺肿块大小统计,MSCT、US对≥1.1cm的乳腺肿块检出均较好,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54%、95.95%,相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MSCT对≤1.0cm的肿块诊断准确率75.00%高于US检查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对乳腺癌的诊断效果优于US,对微小乳腺肿块也能较好检出诊断,可作为常规US检查的重要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创伤性膈损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创伤性膈损伤患者33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5例,患者年龄1~76岁,33例均行MSCT检查且行冠、矢状位多平面重建(MPR)处理,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与MS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影像学表现包括膈肌连续性中断征、膈肌增厚征、项圈征、面包征及膈疝部位及内容物等.结果 33例中,2例为单纯挫伤,31例为钝性损伤(左侧26例,右侧5例),膈疝内容物分别为胃或含液气肠袢(左侧25例,右侧1例)、肝脏(仅右侧3例)及腹腔脂肪(左侧16例,右侧2例);MSCT提示膈肌异常的敏感度为100%,21例(67.7%)可见膈肌连续性中断征,10例(32.2%)可见膈肌增厚征,项圈征与面包征各5例(16.1%).与横断面相比,MPR能更好地显示膈肌连续性中断征(P<0.05).结论 MSCT检查对诊断创伤性膈损伤有重要价值,尤其是MPR技术对诊断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四肢骨关节骨折中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四肢骨关节骨折患者178例,所有患者均在本院接受DR片检查与MSCT检查,并将所有患者的MSCT扫描检查数据上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实施二维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与三维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观察DR片、MSCT轴位、二维MPR及三维VRT在诊断骨关节骨折方面的情况,DR片、MSCT轴位、二维MPR及三维VRT在显示关节面损伤方面的情况,DR片、MSCT轴位及MSCT后处理技术在诊断不同骨折分型方面的情况。结果:MSCT轴位、二维MPR及三维VRT在骨关节方面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DR片(P0.05);而MSCT轴位、二维MPR及三维VRT三种检查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面断裂显示方面:二维MPR显著高于MSCT轴位与三维VRT(P0.05)。关节面塌陷显示方面:二维MPR与三维VRT显著高于DR片与MSCT轴位(P0.05)。关节内碎骨片显示方面:二维MPR与三维VRT显著高于MSCT轴位和DR片(P0.05)。关节脱位显示方面:二维MPR与三维VRT显著高于DR片与MSCT轴位(P0.05)。MSCT后处理技术诊断髋臼骨折分型的符合率显著高于MSCT轴位与DR片(Z=6.152,P0.05)。MSCT轴位与MSCT后处理技术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分型的符合率显著高于DR片(Z=6.958,P0.05)。结论:四肢骨关节骨折患者使用MSCT后处理技术:二维MPR与三维VRT能对四肢骨关节骨折进行有效的检查与诊断,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omputedtomography,MSCT)对髋臼骨折诊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X线平片和MSCT检查的各30例髋臼骨折的影像学资料。结果MSCT组均能显示30例髋臼骨折。X线平片组漏诊髋臼前、后缘骨折、髂骨翼线性骨折、耻骨支线性骨折各1例。MSCT组检出关节腔内游离骨碎片4块,X线平片组未检出关节腔内游离骨碎片。两种检查方法阳性率、漏诊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明显提高髋臼骨折诊断的阳性率;对显示关节内骨碎片、邻近骨结构的立体图像等优于X线平片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减压性骨坏死临床早期诊断中X线、CT的作用.方法 选取50名潜水员,采用X、CT行双肩、髋、膝关节检查,就早期减压性骨坏死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CT在髋关节、肩关节及膝关节中钙化检出均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髋关节和肩关节中囊变检出率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CT检出囊变、钙化数均高于X线检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钙化灶<5mm时CT检出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压性骨坏死早期诊断中,CT征象可靠,并有较高检出率,囊变可作为特征性指标应用,钙化仅可为参考性指标或怀疑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一键去骨后处理血管成像技术对脾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脾动脉瘤患者MSCT常规腹部增强扫描,按是否行一键去骨后处理血管成像分成两组:A组为常规轴位图像;B组为常规轴位图像加一键去骨后处理图像。通过盲法采用?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动脉瘤的检出情况。测量所有动脉瘤瘤体横径及瘤颈宽度,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16例脾动脉瘤患者中单发10例,多发6例(共23个瘤体),18个呈囊袋状,5个呈梭形,其中6个瘤壁钙化,1个合并血栓形成。脾动脉瘤体横径与瘤颈宽度相关(r=0.731,P<0.001)。A组检出率为(34.78%,8/23),B组为(91.30%,21/23),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MSCT辅以一键去骨血管成像能显著提高脾动脉瘤的检出,对其筛查、治疗及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滕才钧  崔惠勤  宾怀有 《重庆医学》2015,(34):4827-4829
目的 探讨前上纵隔肿瘤的MSCT影像学表现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前上纵隔肿瘤患者影像资料.其中,恶性肿瘤19例,良性肿瘤13例.所有影像资料均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共同阅片分析.结果 前上纵隔肿瘤与胸骨后前胸壁间隙、大血管前间隙及弓上头臂血管间隙模糊消失,恶性肿瘤组侵犯心包、胸膜的概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组中,淋巴瘤与精原细胞瘤侵犯大血管前间隙发生率均为100%,发生率高于侵蚀性胸腺瘤(3/5)及胸腺癌(2/3);淋巴瘤与侵蚀性胸腺瘤对头臂血管周围间隙的漫润,发生率分别为71.4%(5/7)和80%(4/5),发生率高于胸腺上皮癌和精原细胞瘤;侵蚀性胸腺瘤多呈偏一侧性生长常伴分叶,发生率为80%,稍高于其他各组(P>0.05).病灶本身强化程度与密度是否均匀及有无钙化方面,良性肿瘤组69.2%(9/13)与恶性前上纵隔肿瘤组100%(17/17)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对于前上纵隔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判断病灶与胸骨后间隙、大血管前间隙、弓上头臂血管间隙的关系,是否侵犯心包、胸膜,在鉴别诊断中具有不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寰枢椎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45例外伤患者行寰枢椎X线平片检查,并同时行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将原始数据以1mm重建层厚,0.5mm重建间隔,重建后传至Vitrea 2.0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二维或三维图像重建。结果 45例中X线平片诊断正确者27例(60.0%),CT轴位图像确定诊断32例(71.1%),后处理图像确定诊断41例(91.1%),CT轴位图像结合后处理图像,45例全部确定诊断。在确定有无寰枢椎骨折和脱位方面,X线平片与CT轴位图像差异无显著性(P〉0.05),CT轴位图像结合后处理图像与X线平片或CT轴位图像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T轴位图像与后处理图像的联合应用对寰枢椎损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多层螺旋CT检查应成为寰枢椎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54例腕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CR结果初步诊断为腕骨骨折中医30例,无骨折组24例,分析并探讨MSCT与MRI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骨折组MSCT检查发现骨折44处和关节脱位23例,MRI检查发现骨折25处和关节脱位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骨折组MCST发现关节脱位情况20例,MRI则发现有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腕关节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MSCT与MRI的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临床诊断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小肠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A、B、C三组小肠梗阻CT影像,A组为单纯性的螺旋CT横断面图像,B组为单纯性MPR后处理图像,C组为螺旋CT横断面图像并辅以MPR(multiple planiar rendering,MPR)后处理图像。结果45例中,包括粘连13例,肿瘤11例,肠扭转7例,肠套叠5例,腹外疝4例,胆石3例,内疝2例。A、B、C三组均能确定肠梗阻的存在,A组能确定26例(57.8%)梗阻部位及28例(62.2%)梗阻原因,B组能确定29例(64.4%)梗阻部位及31例(68.9%)梗阻原因,C组能确定43例(95.6%)梗阻部位及44例(97.8%)梗阻原因,A、B两组对梗阻部位和原因的诊断无明显差异(p>0.05),但C组诊断不论在梗阻部位或梗阻原因方面优于A或/和B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横断面图像结合MPR后处理,能大大提高小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后处理技术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26例下颌骨骨折病人行MSCT扫描,图像经工作站处理后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 ruction,MPR)、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三维重建。由两位副高职称以上放射科CT室医师共同阅片分析,统一评定,并与普通X线片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26例均可以通过MSCT后处理技术明确判断骨折情况,普通X线片漏诊6例,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6.783,P=0.009,P0.05)。结论 MSCT后处理技术能清晰、直观地显示下颌骨骨折情况,减少漏诊、误诊,有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15.
MSCT评价左心室整体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CT(MSCT)横轴位图像评价左心室整体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同期行心脏MSCT检查和心脏电影MRI检查的受检者26例,以电影MRI结果作为参照标准,以MSCT横轴位图像和短轴位重组图像评价左心室整体功能的结果,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MSCT横轴位图像评价的舒张末期容积(EDV)和收缩末期容积(ESV)比短轴位重组图像大(P=0.000,P=0.000),但搏出量(SV)和射血分数(EF)结果相似(P=0.127,P=0.053)。结论:MSCT横轴位图像评价左心室整体功能是可行的,且可以节省后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在骨肿瘤影像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进行诊断的120例骨肿瘤患者,随机将12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对两组骨肿瘤患者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诊断和MRI检查诊断,对比两种诊断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MRI检查组的诊断准确率为71.67%,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后处理诊断的准确率为88.33%,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诊断方式能够有效提高骨肿瘤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同时,这种诊断方法能够对骨肿瘤的立体定位以及骨肿瘤的病变范围进行正确评估,从而为骨肿瘤的治疗提供依据,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种后处理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67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MSCT扫描及MPR、SSD、VR重建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MPR重建在显示周围型小肺癌五项主要征象上敏感性均高于横断面薄层扫描(P〈0.05);SVR重建在显示周围型小肺癌四项主要征象上敏感性均高于横断面薄层扫描(P〈0.05),SVR重建无法显示空泡征;SSD重建在显示周围型小肺癌四项主要征象上敏感性均高于横断面薄层扫描(P〈0.05).结论周围型小肺癌不同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肺肿瘤重要征象上各有一定的优势,如普通薄层CT无法清晰显示所需要的影像,可选择一定的重建技术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腕、踝关节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多层螺旋CT扫描腕、踝关节损伤患者共计50例,其中腕关节损伤30例,踝关节损伤20例,通过工作站后处理得到MPR、VR及SSD图像。结果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清晰显示了50例共76处腕及踝关节骨折,MPR能清晰地显示关节诸组成骨的微小骨折、骨折移位及与周围组织关系,VR显示骨折全貌,SSD能准确评估关节对位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能较全面地显示腕、踝关节损伤的基本征象,为腕、踝关节损伤的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精确的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胸部正斜位摄影与MSCT(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从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中抽出80例既进行了胸部正位、斜位摄影,又进行了MSCT图像重建的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摄影影像,MSCT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以及薄层轴位图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骨折检出率。结果通过胸部正斜位片检查的确诊率为62.47%,明显低于通过MSCT图像重建的89.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 MSCT图像重建诊断肋骨骨折比胸部正斜位片具有更高的准确率,能够降低漏诊率,通过MSCT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以及薄层轴位图像等手段的联合使用可以更好地对病情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MSCT肺容积指标与D-二聚体(D-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比较COPD组与对照组MSCT肺容积指标、D-D的差异性,分析肺容积指标与D-二聚体间的相关性。结果 COPD组MSCT肺容积指标及D-D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肺容积指标与D-D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MSCT肺容积与D-D显著相关,说明MSCT肺容积指标能判断肺组织损伤程度,并能对血液凝固状况作出间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