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显微镜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联合围手术期中医康复治疗高龄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脊柱外科行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的高龄(70岁以上)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15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与对照组(77例)。观察组MIS-TLIF术后联合围手术期中医康复治疗,对照组仅行MIS-TLIF术。术后根据改良Macnab法进行疗效评定;于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JOA)评分、椎间隙高度、矢状面Cobb角,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及预后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d、3个月、6个月随访时的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VAS、ODI、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在滑脱节段椎间隙高度、滑脱节段Cobb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间在各时间点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出院时间、死亡率和手术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联合中医康复治疗高龄腰椎滑脱症患者疗效较好,能在短期缓解疼痛,快速康复,但两组远期疗效比较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术后初期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于我科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共48例.其中应用MIS-TLIF技术治疗患者23例,应用PLIF技术治疗2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前1d及术后1d血清肌酸激酶(CK)含量,并且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进行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ores,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节段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CK水平、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少于PLI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1d血清CK水平均低于PLIF组(P<0.05);两组VAS及ODI评分术后各时间段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MIS-TLIF组术后3d、1个月及3个月时VAS评分低于PLIF组(P<0.05),但6及12个月随访时VAS评分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3、6、12个月)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均显示手术效果满意,在随访期内均获得较好的融合.结论 与传统开放PLIF术式相比,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8):75-78
目的 探讨阿仑膦酸钠联合侧方椎体间融合术(LLIF)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8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行LLIF治疗,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阿仑膦酸钠。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的腰椎功能[(腰椎功能障碍评估表(ODI)]、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后连续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康复质量、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F-36)],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脊髓炎、腰椎不稳、腰椎松动、椎间隙感染)。结果 随访6个月,观察组康复优良率95.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ODI、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SF-36评分较术前上升,观察组ODI、VAS评分较对照组低,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仑膦酸钠联合LLIF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症状,还可促进术后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术单侧或双侧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月9月在我院就诊的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6例。根据椎间融合器数目进行分组,即单侧椎间融合器植入患者纳入至单侧组(n=46),将双侧椎间融合器植入患者纳入至双侧组(n=40)。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术后3月、6月VAS评分、ODI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比较,P<0.05,两组术前、术后3月及术后6月VAS评分、ODI评分及SF-36评分比较,P>0.05。两组术后3月、6月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比较,P<0.05,两组术前、术后3月及术后6月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比较,P>0.05。单侧组手术时间(187.35±11.23)min、住院时间(14.06±1.56)d均短于双侧组,单侧组手术出血量(306.31±114.95)mL均少于双侧组,P<0.05。单侧组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双侧组仅发生1例脑脊液漏。结论PLIF术单侧或双侧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单侧椎间融合器应用后可显著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无机诱导因子支架材料在腰椎后路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中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融合.依据椎间融合所采用的材料不同分为无机诱导支架材料组(A组)和减压后自体骨组(B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对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神经功能、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术后随访行X片和/或CT检查观察腰椎生理曲度、内固定在位状态和植骨融合等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2 ~ 21个月,平均(14.5±4.7)个月.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A组76min~118min,平均(90.6±36.5) min,B组72min~132min,平均(95±32.7)min;术中出血量:A组100~240ml,平均(158.7±78.4) ml,B组115~255ml,平均(170.7±61.5) 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A组VAS评分术前平均为(7.5±1.7)分,术后12个月时改善为(2.5±1.2)分;ODI评分术前平均为(43.3±3.6)分,术后12个月为(10.7±2.9)分;JOA评分术前为(9.43±2.55)分,术后12个月为(16.07±1.02)分.B组VAS评分术前平均为(8.1±1.1)分,术后12个月为(2.4±1.7)分;ODI评分术前平均为(44.3±4.6)分,术后12个月为(12.7±4.1)分;JOA评分术前为(8.79±3.01)分,术后12个月时改善为(15.01±3.15)分.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2个月随访在VAS评分,ODI评分和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融合器下沉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X片和/或CT二维重建提示术后12个月所有病例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腰椎后路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中应用无机诱导因子支架材料能够获得同自体骨融合相近的椎间融合效果和临床疗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岳亮  孙进 《黑龙江医学》2019,43(6):602-603
目的探究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脊柱骨盆参数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取18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对照组86例和观察组94例,分别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PLIF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以及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等脊柱骨盆参数指标情况。结果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ODI、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ODI、VAS评分较术前均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LL、PT、PI、S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LL、PT、PI、SS较之前均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手术应用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中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Wiltse入路与正中入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 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Wiltse入路组(n=32)和正中入路组(n=38)。Wiltse入路组随访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正中入路组随访12~22个月,平均16.1个月。术后3、6、12个月随访,评估JOA腰痛评分、腰痛及下肢痛VAS,行影像学检查评估椎间融合及多裂肌萎缩程度。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滑脱部位、滑脱程度、JOA腰痛评分、腰痛及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中入路组相比,Wiltse入路组手术切口长度小、显露时间短、显露出血量及总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JOA腰痛评分及各项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JOA腰痛评分、改善率和下肢痛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Wiltse入路组腰痛VAS低于正中入路组,MRI肌萎缩评分高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入路TLIF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手术疗效相近,但Wiltse入路对多裂肌的损伤比后正中入路小,术后腰背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D打印椎间融合器应用于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优势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脊柱外科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73例,分为3D打印钛合金椎间融合器(3D cage)组(n=37)和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PEEK cage)组(n=36)。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腰椎功能及术后改善程度,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BMD)、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同种异体骨植入量、术后引流量、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腰椎前凸角(LL)、椎间隙高度(DH)、LL丢失值、DH丢失值及椎间融合情况等数据。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 cage组同种异体骨植入量少于PEEK 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LL和DH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9.
李伟三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9):3505-3506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2月沈丘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手术入路分为后正中组和Wiltse组,每组41例。后正中组接受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Wiltse组接受经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6、12个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Wiltse组手术出血量、引流量均较后正中组少,下地活动时间较后正中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12个月,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Wiltse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后正中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相比,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创伤小,患者功能恢复快,术后疼痛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腰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间隙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确诊为腰椎滑脱症的患者2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单纯经腰椎弓根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腰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间隙植骨融合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复位率、融合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复位率、融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比94.0%、82.0%比7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6个月,2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比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间隙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效果较好,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峡部裂性腰椎滑脱(IS)病人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最小临床重要差异(MCID)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接受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内固定融合术的轻度单节段IS病人74例,术后随访24~49个月,将MCID定义为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善>12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痛及腿痛评分改善>3分。根据病人术后以上项目评分改善情况,将病人分为达到MCID组(A组)和未达到MCID组(N组)。比较2组病人在不同评分项目下一般资料、影像学参数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74例病人ODI、VAS腰痛和VAS腿痛改善评分达到MCID比例分别为81.1%、79.7%和73.0%。不同评分项目(ODI、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下,2组病人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腰痛评分项下,2组病人手术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和VAS腿痛评分项下,2组病人的手术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病人术前各项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腿痛评分项下A组病人椎间盘高度高于N组(P < 0.05),节段性前凸低于N组(P < 0.05);ODI评分下A组病人节段性前凸低于N组(P < 0.05);其他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各项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内固定融合术的IS病人,合适的椎间盘高度重建较之取得更大的节段性前凸或者提高复位率可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后路环状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81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39例,退变性滑脱(退变组)42例,均接受后路环状融合术治疗。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滑脱率及融合率比较两组疗效,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49个月,平均24.8±7.6个月。峡部裂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大于退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ODI评分、VAS评分、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保持至末次随访时;而两组间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间滑脱复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复位丢失率峡部裂组为10.28%,高于退变组的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峡部裂组融合率为92.3%,退变组为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峡部裂组硬脊膜撕裂4例,脑脊液漏2例,根性痛加重2例,感染1例。退变组硬脊膜撕裂1例,脑脊液漏2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两组随访期内均无Cage松动、位移或下沉,椎弓根螺钉无松脱、折弯或断裂等情况。结论:腰椎后路环状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与退变性滑脱的疗效相近,均有利于增加椎间隙高度,恢复生理前凸以及提高脊柱融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入路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术治疗52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将52例患者分为单侧组(25例)和双侧组(2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术后腰椎椎间融合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获得有效随访。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同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1。双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费用同单侧组相比均明显增加,P<0.01。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节段均获得牢固融合。结论 后入路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滑脱可取得与双侧固定相同的临床疗效,且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等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前后路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腰椎纵向劈裂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 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2005年3月至2013年5月采用的前后路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的13例腰椎纵向劈裂骨折患者临床 资料,对所有患者的矫正情况进行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 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腰椎功能进行评估。结果:随访时间为24~60个月,平均42个月;手术时间185~300 min,平均248 min;术中失血量为600~1 500 mL,平均950 mL。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功能及自我形象的改善,在Cobb 角评估方面,术后2 d,12个月和末次随访测量Cobb角较手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 分和ODI评估术后2 d,12个月和末次随访测量结果较之术前均有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 末次随访的评估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在末次随访时,术 前8例D级患者中6例恢复至E级,其中3例未见进一步恢复;术前2例C级中1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所有病例 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5个月;术中3例有硬膜撕裂,术中给予修补;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病 例。结论:短节段伤椎置钉和旋棒复位是腰椎纵向劈裂不稳定骨折较好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Mini-TLIF)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Open-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0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Quad-rant后路微创撑开系统辅助下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为微创组,开放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为开放组。收集患者围手术期的资料,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周、2个月、1年、2年进行VAS及ODI评分并记录。比较微创组与开放组患者之间的疗效。结果微创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 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术后各时点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微创组术后VAS、ODI评分下降幅度较开放组下降幅度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2周VAS、ODI评分,微创组优于开放组( P<0.01)。结论 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与开放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比较,具有切口小、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短期临床疗效显著等优点。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该项微创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仅观察组术后服用独活寄生汤,对比观测两组术后椎体高度、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生活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的差异。结果 各时点两组椎体前缘、中缘、后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椎体前缘、中缘、后缘高度均显著上升(P<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3、6、12个月两组椎体前缘、中缘、后缘高度均逐渐降低。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腰痛程度VAS评分和ODI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腰痛程度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1、3、6、12个月观察组患者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能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后路椎间融合方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于眉山市人民医院骨科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8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A组(22例)、B组(26例)和C组(34例),分别采用单纯椎体间植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或双枚Cage结合椎体间植骨三种不同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门诊随访1年.统计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 d采用视觉疼痛量表(VA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植骨融合情况、Oswestur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疗效.结果 C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3 d 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三组患者的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融合率、JOA评分改善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椎体间植骨和Cage结合椎体间植骨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应该对症选择治疗方案.与双Cage相比,单Cage方案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特点,而二者疗效相当,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单Cage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于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腰椎滑脱症患者9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9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8例;其中腰椎峡部裂性滑脱29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0例;按照Meyerding分度标准:Ⅰ度滑脱23例,Ⅱ度滑脱26例。对照组49例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9例;其中腰椎峡部裂性滑脱30例,腰椎退行性滑脱19例;按照Meyerding分度标准:Ⅰ度滑脱22例,Ⅱ度滑脱27例。对照组采用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 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引流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89.80%)高于对照组(63.26%),P<0.05;观察组术后1、3、6、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6、12个月腰椎评分标准(JOA)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6、12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 结论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单纯后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同年龄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择腰椎滑脱病例40例,按年龄分为2组,26~55岁为A组,>55~77岁为B组;均行单纯后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40例均获随访,时间6~30个月。A组病人滑脱复位率高于B组(P < 0.05),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JOP评分、假关节形成率、硬膜囊损伤率、椎间隙感染率和切口血肿率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2组VAS评分与JOP评分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年龄≤ 55岁的病人应争取将滑脱椎体完全复位,>55岁的病人可不予完全复位,但必须保证神经根松弛,无压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