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出现胃肠道症状及饮食、睡眠问题的情况,以及分析母乳喂养和出生方式等多种因素对孤独症合并胃肠道症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纳入2~10岁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患儿92例,并按照年龄匹配纳入典型发育(typical developing,TD)儿童84名为对照组,采用6项胃肠道症状严重程度指数量表(six gastrointestinal severity index,6-GSI)调查胃肠道症状,并采用自编问卷调查饮食偏好、睡眠问题及母乳喂养情况。结果 ASD组6-GSI中便秘症状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分层分析显示,在ASD组中,剖宫产出生者胃肠道症状总分(P=0.030)、大便气味异常(P=0.028)及腹痛(P=0.022)得分高于经阴道生产者;而在对照儿童中,只有腹痛评分是剖宫产组高于经阴道产组(P=0.016)。ASD组中,有偏食与无偏食习惯的患儿比较,6-GSI中大便不成形(P=0.048)和腹痛(P=0.013)症状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有睡眠异常与无睡眠异常的患儿比较,6-GSI中便秘(P=0.008)、大便不成形(P=0.020)和气味异常(P=0.027)症状得分有统计学差异。所有受试者以1岁前是否母乳喂养为主分组,6-GSI中便秘症状评分在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6)。结论孤独症儿童便秘症状的严重程度高于对照组,合并挑食或睡眠异常者出现更多的胃肠道不适,而母乳喂养可能减少其胃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2.
广州地区常住人口精神障碍的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15岁人群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和分布特点.方法 2006年8月1~31日采取分层、整群和随机抽样法,使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3.0中文版(CIDI-3.0)对广州地区≥15岁的居民7418人完成访谈,其中"精神病性障碍"筛查阳性者由精神科医生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SCID-I/P)进行疾病诊断.结果 广州地区各类精神障碍加权时点患病率为4.33%,加权终生患病率为15.76%.在加权时点患病率中,排在前三位的是酒精使用障碍(1.38%)、重性抑郁障碍(0.80%)和精神分裂症(0.49%).各类精神障碍加权时点患病率农村明显高于城市(5.92%vs 3.73%,χ2=17.12,P<0.001);酒精使用障碍男性明显高于女性(2.54%vs 0.17%,χ2=86.74,P<0.001)、农村明显高于城市(2.19%VS 0.87%,χ2=20.65,P<0.001);烟草依赖男性明显高于女性(0.50%vs 0.02%,χ2=17.78,P<0.001);重性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及未特定抑郁障碍女性明显高于男性(1.03%V8 0.59%,χ2=4.20,P=0.041;0.53%vs0.16%,χ2=6.88,P=0.009;0.43%vs 0.13%,χ2=5.75,P=0.016).结论 广州地区的精神卫生问题值得重视.其中,重性抑郁障碍、酒精使用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是社区开展精神卫生服务中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倒退型与非倒退型孤独障碍儿童的临床特征。方法:121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孤独障碍诊断标准的2~5岁孤独障碍儿童,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患儿的一般情况及相关信息;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进行发育商测量;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定孤独障碍严重程度;使用《倒退情况补充核查表》结合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本)根据起病形式分为倒退型和非倒退型两组,对比分析两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结果:121例孤独障碍儿童中倒退型30例(32.97%),孤独障碍儿童技能倒退起病的平均年龄为23.81个月。倒退型和非倒退型孤独障碍儿童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7,P=0.09);发育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P=0.30);CARS量表总分倒退型组显著高于非倒退型组(t=-2.47,P=0.02)。主要的倒退类型是语言、社交、语言合并社交。倒退型孤独障碍儿童其倒退时发生的前3位生活事件为:主要照管者的改变、生病、家庭冲突;在倒退型孤独障碍儿童中有73.33%的家长反映有技能重获,技能重获的相关事件为:行为训练(30.00%)和父母陪伴时间长(10.00%)。结论:孤独障碍儿童中约1/3在起病形式上属于倒退型。倒退型较非倒退型孤独障碍儿童的症状更严重,家庭环境及躯体疾病可能与其倒退发生有关。训练、父母陪伴有助于孤独障碍儿童技能丧失后的重获。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天水市城市与农村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及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方法于2016年3月1日-4月30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天水市≥15岁的500名城市和1000名农村普通人为调查对象。采用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中的《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问卷》、《病例测验》、《精神疾病有关态度问卷》进行调查,并比较农村和城市人群的各问卷结果。结果实际完成调查的城市与农村人口分别为485名、968名。城市人群对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农村(88.2%vs.65.4%,χ~2=99.89,P0.01),对精神疾病态度好于农村[(36.74±6.43)分vs.(35.83±7.62)分,t=2.27,P0.05]。城市人群对抑郁症、阳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及强迫症的知晓率均高于农村人群(35.5%vs.30.2%,40.2%vs.31.1%,65.4%vs.41.9%,77.1%vs.39.1%,χ~2=3.92、11.93、70.88、187.49,P0.05或0.01),对阴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的知晓率城市与农村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3%vs.14.3%,χ~2=0.59,P0.05)。结论天水市农村人群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低于城市,对抑郁症、阳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强迫症的知晓率低于城市人群,农村人群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有待提高,应加强对农村人群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脑外伤后4~10年远期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及其与成年人的差异。方法对深圳市39家医院的脑外伤病例进行系统抽样,采用自编的《颅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状况调查手册》对抽样的105例脑外伤儿童青少年患者的精神障碍进行随访调查,并与同期调查的570例成人脑外伤患者进行比较。由二名副主任及以上职称的精神科医师面检筛查阳性者,并按照CCMD-3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结果 20.0%(21/105)儿童青少年在调查时符合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包括:行为(人格)改变12.38%(13/105),智能损害8.57%(9/105),脑外伤后综合征6.67%(7/105),抑郁综合征1.90%(2/105)。重型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型和轻型(2=8.08,P0.05;2=20.43,P0.01)。儿童青少年组颅脑外伤所致远期精神障碍总发生率明显较成人组低(2=6.49,P0.05),主要是智能损害和抑郁综合征发生率低于成人组(2=6.84,P0.05;2=6.02,P0.05)。结论儿童青少年脑外伤对精神损伤的远期影响较成人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SD)患者的症状特点及性别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躯体形式症状筛查量表(SOMS-7)中文版对326例SD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①SOMS-7测评均分最高的5种症状女性患者为:全身乏力或易疲劳、心慌或心里砰砰直跳、头痛、胸闷或心脏周围不适、气短(用力时除外);男性患者为:全身乏力或易疲劳、心慌或心里砰砰直跳、气短(用力时除外)、胸闷或心脏周围不适、呼吸困难或过度换气;②在腹痛或胃痛(t=2.218)、背痛(t=2.164)、关节痛(t=2.399)、经常便秘(t=4.077)、色斑或肤色改变(t=3.650)、性冷淡(t=3.678)条目上,女性患者得分高于男性(P0.05或P0.01);③出现频率最高的5种症状女性患者为:全身乏力或易疲劳、头痛、心慌或心里砰砰直跳、胸闷或心脏周围不适、气短(用力时除外);男性患者为:全身乏力或易疲劳、心慌或心里砰砰直跳、气短(用力时除外)、胸闷或心脏周围不适、口干;④在性交时痛(χ2=6.443)、经常便秘(χ2=7.383)、色斑或肤色改变(χ2=12.262)、性冷淡(χ2=15.832)、味觉或嗅觉丧失(χ2=3.942)条目上,女性患者的症状出现频率较男性为高(P0.05或P0.01);在小便时痛(χ2=5.58)、频繁大便或腹泻(χ2=3.954)、有尿却排不出(χ2=7.094)、肢体僵硬或强直(χ2=8.093)条目上,男性患者的症状出现频率较女性为高(P0.05或P0.01)。结论:SD患者"全身乏力或易疲劳"出现次数最多,程度最重;女性患者更常出现性、胃肠道抑制、外表、外部感觉等问题;男性患者更常出现泌尿道、胃肠道活跃、肌肉紧张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旨在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胃肠问题与临床核心症状及预后的关系,为ASD的诊断和预后提供线索。方法纳入98例ASD儿童(ASD组)和103例发育正常的健康儿童(HC组)。评估两组儿童是否存在胃肠问题;ASD组根据是否存在胃肠问题分为胃肠道阳性组(GI+组)和胃肠道阴性组(GI-组),分别予以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评估患儿核心症状。经过行为康复治疗后,再次给予GI+组儿童以上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ASD组胃肠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C组(P0.05);GI+组和GI-组CARS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胃肠症状好转的患儿治疗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无好转者,也显著低于治疗前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分(P0.05);胃肠症状加重时患儿精神症状多加重。结论 ASD组胃肠问题发生率较高,积极干预胃肠道症状可能有利于ASD的治疗,且胃肠道症状可作为预测ASD儿童病情变化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心医学模式下社区老年常见心脏疾病与抑郁症状共患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共调查771名社区老年患者,采用流调研究用抑郁量表(CES-D)调查抑郁症状,追踪老年患者的门诊或住院病历记录调查其心血管疾病:包括心绞痛、冠心病和高血压。结果心血管疾病(不包括高血压)总患病率为22.7%,其中冠心病为20.5%,心绞痛为10.9%;高血压患病率为49.3%。抑郁症状在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发生率是20.9%。伴心血管疾病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发生率(33.1%)高于无心血管疾病者(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9,P0.001);有冠心病者的抑郁症状发生率(34.8%)高于无冠心病者(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5,P0.001);有心绞痛疾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发生率(34.5%)高于无心绞痛疾病者(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9,P=0.002);有高血压患者的抑郁症状发生率(25.0%)高于无高血压者(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P=0.026)。结论社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高,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抑郁症状的检出率比无心血管疾病患者高。需加强双心医学模式下对伴心血管疾患老年人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伴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RBD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入组PD患者63例,根据REM睡眠行为异常问卷-香港版(RBDQ-HK)分为PD+RBD组(n=28)和PD-RBD组(n=35)。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oehnYahr(H-Y)分级比较两组运动症状严重程度;采用非运动症状问卷(NMS±quest)比较非运动症状发生情况;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郁量表(BDI)、Epworth嗜睡评分量表(ESS)比较认知、焦虑、抑郁和日间思睡等情况。结果 PD患者中RBD发生率为44.4%(28/63),PD+RBD组病程显著长于PD-RBD组(χ~2=12.733,P=0.002),年龄更大(t=-2.292,P=0.025),H-Y分级更高(χ~2=7.014,P=0.008),但在性别、发病年龄、起病类型、左旋多巴等效剂量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运动症状方面,PD+RBD组UPDRSⅡ、Ⅲ评分更高(t=-2.734,P=0.008;U=3.329,P=0.001);在非运动症状方面,PD+RBD组胃肠道功能及睡眠障碍、精神相关症状等方面发生率均显著高于PD-RBD组(P0.05),焦虑及抑郁在PD+RBD组中更常见(χ~2=3.958,P=0.047;χ~2=10.338,P=0.001),但在认知功能、日间思睡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便秘(OR=7.257)、长病程(OR=5.389)、高UPDRSⅢ评分(OR=1.060)与PD患者RBD相关。结论病程更长、年龄更大、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受累更严重的PD患者易伴发RBD。便秘、长病程、高UPDRSⅢ评分可能是RB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起病年龄、性别、病程、症状的严重程度等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1例帕金森病人,计量资料进行F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分析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与改良Hoehn-Yahr分级、病程、性别、起病年龄、首发症状与其相关性。结果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达74.26%(75/101)。其中便秘的发生率最高,达45.54%。改良Hoehn-Yahr分级1~1.5级30.7%(31/101),2~2.5级33.7%(34/101),3级及以上35.6%(36/101),经χ2检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与不同级别的H-Y分级有统计学意义(χ2=30.554,P=0.00)。χ2检验结果表明病程长短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显著性差异(χ2=13.142,P=0.041)。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与性别、起病年龄、首发症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异常发生率很高,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病程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