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目的掌握黑龙江省东部七口岸蜱的种群特征及其感染的莱姆病病原体。方法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蜱.接种于BSKⅡ培养基,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结果在七口岸共施蜱180人工小时,采集成蜱6554只,隶属于1科3属5种,其中长角血蜱为口岸蜱类新记录。主要种群为:森林革蜱(37.2%),全沟硬蜱(31.6%).嗜群血蜱(27.6%);不同口岸和生境蜱种群构成有所不同。从东宁、同江口岸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3株。结论基本查清黑龙江省东部七口岸蜱的种群构成,东宁、同江口岸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东部中俄边境口岸蜱的种类、分布、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及病原基因型。方法捕蜱采用布旗法;蜱带莱姆病螺旋体率采用直接荧光法检查;病原体分离培养采用BSKⅡ培养基,对分离到的螺旋体用单克隆抗体(H_(5332)、H_(6831)、H_(9724))、SDS-PAGE蛋白图谱分析、PCR-RFLP分析以及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表型和基因分型研究。结果黑龙江省东部7个中俄边境口岸蜱的种类为1科3属4种,即硬蜱科硬蜱属全沟硬蜱,革蜱属森林革蜱,血蜱属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不同生态环境中蜱的分布不同,各口岸优势蜱种不同。全沟硬蜱带莱姆病螺旋体率较高,平均为31.4%,森林革蜱和嗜群血蜱的带菌率较低,平均为2.2%和3.8%,日本血蜱中未检出阳性者。首次在中俄边境口岸——东宁、同江采集的全沟硬蜱中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并鉴定为B.garinii基因型。结论黑龙江省东部边境口岸为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东北地区蜱中携带立克次体的情况。方法应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东北部分地区不同生境的游离蜱,采用PCR作斑点热立克次体、查菲埃立克体、人粒细胞无形体DNA检测。结果从东北地区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检出查菲埃立克体DNA,全沟硬蜱平均阳性率为3.29%,森林革蜱为1.88%;从全沟硬蜱检出人粒细胞无形体DNA,平均阳性率为2.98%;从嗜群血蜱检出斑点热立克次体DNA,其平均阳性率(6.67%)明显高于全沟硬蜱(1.69%)和森林革蜱(2.36%)。结论东北地区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可能是查菲埃立克体、人粒细胞无形体的主要携带媒介,嗜群血蜱主要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提示东北地区存在三种蜱媒立克次体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绥芬河口岸蜱种组成及生态习性.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蜱类.结果 2012年共捕获蜱类779只,1科3属4种.优势种群是全沟硬蜱,其次是嗜群血蜱、日本血蜱、森林革蜱.4-8月份均有蜱类活动,5、6月份为蜱类活动高峰,其蜱密度分别为63.3只/人工小时.旗、41.5只/人工小时.旗.结论 本次调查掌握了绥芬河口岸蜱类种群及季节消长情况,为绥芬河口岸蜱类的防控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蜱的生态及防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蜱的种类、生态,制定防制措施。方法采用人工布旗小时法和牛诱法采集蜱。结果在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7县、市采获蜱30 023只,计3属5种。丘陵草地的优势种群为长角血蜱(99.7%);针阔混交林为嗜群血蜱(69.5%);灌丛、林缘和阔叶林均为森林革蜱,分别占96.1%,85.1%和41.2%。不同月份的蜱种组成有所不同。5种蜱的活动时间,嗜群血蜱13旬,日本血蜱12旬,长角血蜱10旬,全沟硬蜱10旬,森林革蜱8旬;高峰期,森林革蜱在5月上旬,全沟硬蜱和日本血蜱均在5月下旬,长角血蜱在6月中旬,嗜群血蜱在6月下旬。结论为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蜱的生态和防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黑龙江口岸蜱类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状况进行调查,为口岸病媒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黑龙江10个口岸蜱类进行采集,并通过病原培养分离,动物试验后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在黑龙江口岸采集的蜱类样本中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以全沟硬蜱的感染率最高。〔结论〕中俄边境口岸蜱类携带病原体具有复杂性。本次研究为控制中俄边境口岸发生蜱传斑点热疫情提供了预防控制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中国20个边境口岸蜱种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人工布旗法采集蜱。结果在中国5省20个边境口岸采获蜱3 660只,计5属9种;其中黑龙江8个口岸3属4种,吉林6个口岸3属3种,内蒙3个口岸1属1种,新疆2个口岸2属2种,广西1个口岸2属2种。捕获的9蜱种,森林革蜱为优势蜱种,占43.88%;全沟硬蜱次之,占36.15%。不同口岸捕获蜱的种群及数量有所不同,其中吉林珲春口岸,占总数量的52.91%。结论为中国边境口岸蜱的种分布和蜱媒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监测中国逊克和俄罗斯波亚尔科沃边境蜱的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方法采用人工布旗小时法采集蜱。结果 2012年3-9月在逊克和波亚尔科沃采获蜱1 804只,计3属4种(森林革蜱、全沟硬蜱、嗜群血蜱、日本血蜱)。优势种群为森林革蜱,其中逊克占95.57%,波亚尔科沃占90.87%。不同月份的蜱种构成有所不同。逊克蜱的活动季节在4月上半月至9月上半月(165 d),波亚尔科沃蜱的活动季节在4月下半月至9月上半月(150 d)。逊克和波亚尔科沃的森林革蜱在整个活动季节均出现1次高峰,分别在4月下半月和5月上半月。结论本次监测为中国逊克和俄罗斯波亚尔科沃蜱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蜱与疾病和防治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东北三省蜱类的分布及医学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东北三省蜱类的分布及医学重要性。方法采用人工布旗法采蜱,从动物体采集蜱。结果东北三省的蜱类现知2科7属21种,其中辽宁省18种,吉林省13种,黑龙江省11种。东北区分布16种,其中松辽平原亚区分布13种,长白山亚区分布9种,大兴安岭亚区分布3种;蒙新区东部草原亚区分布12种。在东北地区,全沟硬蜱、森林革蜱、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是森林脑炎的媒介;全沟硬蜱是莱姆病的媒介;嗜群血蜱是北亚蜱传斑点热的媒介。结论对东北三省蜱类的分布及医学重要性的调查为东北三省蜱类的区系分布和蜱媒病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根据目前蜱媒病原的危害情况,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探讨可能存在的新发蜱媒传染病及复合感染情况。〔方法〕采集黑龙江11个口岸的蜱,通过病原培养分离,动物试验后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检出5种病原微生物,全沟硬蜱可同时携带这5种病原体,发现了复合感染蜱。〔结论〕黑龙江口岸蜱类及蜱携带病原体情况复杂,引起蜱传疾病的风险巨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内蒙古主要陆地边境口岸地区蜱的种群分布、构成和自然感染病原体情况.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和宿主体上搜法采集蜱标本,PCR法进行病原检测.结果 在被调查的策克、满都拉、满洲里3个口岸地区共采集蜱1313只,隶属于1科4属7种.草原革蜱在3个口岸均有分布,策克口岸获蜱占69.08%、蜱种多(6种)、短小扇头蜱为该口岸的优势种占74.86%.3个口岸地区共检测出5种蜱传疾病病原体,其中贝氏斯柯氏体仅在策克检出;平均感染率依次为莱姆病螺旋体15.08%、人巴贝西原虫3.35%、斑点热群立克次体1.98%、贝氏斯柯氏体1.07%、埃立克体0.99%.蜱感染莱姆病螺旋体阳性率在上述3个口岸地区均较高,分别为13.56%、22.88%、5.00%,且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巴贝两原虫、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地区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莱姆病螺旋体等5种蜱媒病原在策克、满都拉、满洲里口岸地区有不同程度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口岸吸血蠓类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口岸吸血蠓的种类分布和种群组成。〔方法〕采用诱虫灯诱和挥网法采集吸血蠓;并收集相关文献。〔结果〕2007—2009年在黑龙江省中俄边境6个口岸采获吸血蠓21230只,经分类鉴定隶属1属19种,其中新发现了逊克库蠓新种(Culicoides xunkerensis sp.nov.),哈尔巴岭库蠓为黑龙江省新纪录。长白山亚区(3口岸)分布37种、大兴安岭亚区(3口岸)分布26种。所调查的黑龙江省6个口岸吸血蠓的分布分别为:饶河35种、黑河24种、萝北20种、绥芬河17种、逊克12种(均为该县首次记录)、漠河8种。优势种群为兴安库蠓(占66.2%)。不同口岸、生境场所、月份的蠓种组成有所不同。〔结论〕为黑龙江中俄边境口岸吸血蠓本底、生态和防制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半巢式PCR检测我国北方一些蜱种中的查菲埃立克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我国北方一些蜱种中是否携带查菲埃立克体 (Ehrlichiachaffeensis,简写为EC)。方法 :应用半巢式PCR检测蜱的带菌率 ,利用 16SrRNA基因测序方法鉴定所测序列。结果 :从内蒙古莫尔道嘎林业局采集的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中扩增出查菲埃立克体的 16SrRNA基因 ,阳性率分别是 39.0 6 %和 10 .0 0 % ;并从新疆精河采集的全沟硬蜱和草原革蜱中也测到相同的序列 ,最小阳性率分别为 5.79%和 1.6 7%。对莫尔道嘎采集的蜱标本进行 12 2 0bp的EC16SrRNA基因分析 ,结果与美国 1株查菲埃立克体 (GenBankU2 350 3)的相应序列只差 1个碱基。结论 :所使用的两套半巢式PCR扩增引物 ,可以简便快速地检测和分析蜱标本中可能存在的EC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口岸地区鼠类和刺猬体外寄生虫的种类和组成。方法采用夹夜法,在北京口岸捕获到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和刺猬,并从其体外捡取寄生虫。结果共采集到鼠类和刺猬体外寄生虫12种282只,经鉴定革螨6种61只,蜱类4种203只,恙螨1种13只,蚤类1种5只。其种类分别为毒厉螨、耶氏厉螨、纳氏厉螨、格氏血厉螨、驹鼯赫刺螨、家蝇巨螯螨、森林革蜱、草原革蜱、血红扇头蜱、长角血蜱、须纤恙螨和印鼠客蚤。结论除刺猬外,各鼠种染虫率和染虫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讨豫南地区蜱虫分布特点,蜱媒病原体类型及流行性特征。方法 采用布旗法、体表检蜱法采集不同环境中蜱虫,采用PCR方法对蜱媒病原体的感染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 3-10月份采集蜱虫730只,分2属3种,其中长角血蜱占80.71%,为当地优势蜱种;蜱虫分布呈季节性消长;经PCR扩增出2种蜱媒病原体的特异性DNA片段,比对显示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有高度同源性;SFTSV阳性率为4.90%;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率为2.49%。结论 豫南地区蜱虫分布有生态及季节性规律,蜱中携带SFTSV、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病原体,是造成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无形体病的主要原因,应加强疫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蜱和鼠中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及基因分型情况。方法 应用巢式PCR扩增蜱和鼠中伯氏疏螺旋体5S-23SrRNA间隔区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RFLP分析显示特殊带型的样本测序分析。结果 检测全沟硬蜱1336只,293只阳性,阳性率为21.93%;森林革蜱144只,6只阳性,阳性率为4.17%;嗜群血蜱144只,未发现有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检测鼠9种145只,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4种5只,感染率为3.45%;其中检测8只棕背鼠平,2只阳性。RFLP分析及序列分析显示蜱中有B.garinii20047亚型、B.gariniiNT29亚型、B.afzelii基因型以及不同基因型或亚型伯氏疏螺旋体的混合感染;鼠感染的伯氏疏螺旋体包括B.garinii20047亚型和B.gariniiNT29亚型。SSCP分析结果显示带型多于36种。结论 大兴安岭林区蜱及鼠中均存在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其中全沟硬蜱的感染率较高;B.garinii型为主要基因型,且该地区伯氏疏螺旋体存在遗传多态性。单只蜱中存在同时感染不同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的情况,人和宿主动物是否存在不同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混合感染尚待进一步研究。全沟硬蜱和棕背鼾分别是该林区伯氏疏螺旋体的主要媒介和主要储存宿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