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10)滴眼液局部应用对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封闭群大鼠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分组A、B、C组为SD-Wistar组间同种异体角膜移植,SD为受体,Wistar为供体,其中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o.5mg@L1T10滴眼液组,C组为1mg@L-1T10滴眼液组,D组为SD-SD对照组,即SD大鼠间同种异体移植组和E组SD自体角膜移植对照组.用裂隙灯显微镜记录及比较各组角膜透明度、水肿度、新生血管度、移植排斥指数(RI)以及角膜排斥发生时间.结果术后各组角膜植片透明度、水肿度、新生血管程度以及发生角膜移植排斥时间,A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D组和E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10滴眼液可有效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
山茱萸总甙滴眼液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山茱萸总甙(COG)滴眼液局部应用对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封闭群大鼠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分组:A、B、C、D组为Wister—SD组问同种异体角膜移植,Wistar为受体,SD为供体,其中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0.5%COG滴眼液组、C组为1%COG滴眼液组,D组为2%COG滴眼液组,E组为Wistar—Wistar对照组,即Wistar大鼠间同种异体移植组。用裂隙灯显微镜记录及比较各组:角膜植片透明度、水肿度、新生血管度、移植排斥指数(RI)及角膜排斥发生时间。结果:术后各组移植排斥指数及发生角膜移植排斥时间,A组与B组、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C组与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D组之间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OG滴眼液能有效地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1%COG滴眼液更有效。  相似文献   

3.
雷公藤多甙滴眼液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TⅡ)滴眼液局部应用对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分组A,B,C组为SD大鼠-Wistar大鼠组间同种异体角膜移植,SD大鼠为受体,Wistar大鼠为供体,其中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0.02%TⅡ滴眼液组、C组为0.03%TⅡ滴眼液组,另设D组为SD大鼠同种间对照组、E组为SD大鼠自体对照组.用裂隙灯显微镜记录及比较各组移植排斥指数(RI),包括角膜植片透明度、水肿度、新生血管程度,并比较角膜排斥发生时间.结果术后各组移植排斥指数及发生角膜移植排斥时间,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D组和E组两对照组之间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Ⅱ滴眼液可有效地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0.03%比0.02%TⅡ滴眼液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纤溶酶原K5突变体(mK5)滴眼液预防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效果.方法 实验研究.以F344大鼠30只作为供体,Lewis大鼠60只作为受体,建立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模型.另取15只Lewis大鼠行自体原位角膜移植,即A组为15只F344大鼠自体原位角膜移植.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方案,将60只Lewis大鼠(60只右眼)分为B、C、D及E组.术后术眼4次/d滴眼液,每次1滴,A组和B组滴生理盐水,C组和D组滴mK5滴眼液,浓度分别为5 mg/L和10 mg/L,E组给予0.1%地塞米松滴眼液,连续用药14 d.根据Holland排斥反应评分标准,判断术后植片排斥情况.比较各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并观察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计算其面积.术后第14天,对各组大鼠角膜植片做组织学检查.采用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对以上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C、D、E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9.3±2.1)、(21.1±7.3)、(23.5±10.8)及(28.2±19.1)d;C、D组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0.24,13.47:P<0.05);E组植片存活情况较C、D组好,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54,1.49;P>0.05).术后A、B、C、D及E组角膜新生血管开始出现的时间分别为(3.1±0.8)、(2.6±0.5)、(6.4±0.5)、(7.8±0.7)及(5.3±1.0)d;C、D、E组与A组比较(q=31.58,51.21,19.98;P<0.05);C、D、E组也较B组明显延长(q=43.87,67.14,24.53;P<0.05);C、D及E组两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1.41,20.37,9.67;P<0.05).术后C、D组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面积明显较B组少(q=30.76,62.14;P<0.05),且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5.20,25.64;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B组角膜植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而C组与D组植片炎性反应较轻,无明显新生血管形成.结论 mK5滴眼液可抑制同种异体大鼠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的生成,延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核因子-κB(NF-κB)在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在异体大鼠间建立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后不同时间段NF-κB在角膜不同组织层次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移植后NF-κB蛋白在角膜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显示:正常大鼠仅角膜上皮及内皮层表达NF-κB:异体移植组术后3d角膜上皮及基质层NF-κB表达增高,5~7d呈强阳性,后逐渐减弱。免疫印迹提示:正常大鼠角膜未见明显NF-κB蛋白表达;异体移植组术后1d即可检测出NF-κB表达,随时间推移其蛋白量逐渐增加,5~7d达高峰,10d后下降,14d接近正常水平。自体移植组7d所检测到NF-κB的表达较异体移植组明显减弱。结论NF-κB在角膜移植中的表达,可能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角膜移植急性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角膜移植模型90只,同基因移植组Wistar鼠供体10只,受体20只;同种异体移植组及同种异体移植 环孢霉素A(ciclosporin A,CsA)治疗组,均为Wistar大鼠10只为供体,SD大鼠20只为受体.各组术后不同时间点(3 d、7 d、12 d、18 d)测定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指数评分,并于各时间点观察角膜植片病理学变化,检测NF-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结果 角膜移植大鼠模型中,在观察期18 d 内,同基因组无1例出现排斥反应,同种异体组在各时间点的排斥反应指数显著高于同基因组(P<0.05),而同种异体移植 CsA治疗组排斥反应较同种异体移植组明显受到抑制(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NF-κB与ICAM-1、VEGF分布角膜上皮层、基质层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在各时间点,同种异体移植组角膜中NF-κB与ICAM-1、VEGF的表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5),而低于同种异体移植 CsA治疗组(P<0.05).对比观察发现NF-κB表达强度与排斥反应指数成正相关(r=0.901,P=0.000),且与下游基因ICAM-1(r=0.833,P=0.000)、VEGF(r=0.935,P=0.000)的表达强度成正相关.结论 NF-κB的激活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CsA通过减弱NF-κB核转位和发挥活性,抑制受其调控的多种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等移植排斥相关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Tet)滴眼液治疗实验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效果及植片变化。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模型,随机分4组:A、B、C、D组为SD-Wistar大鼠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SD鼠为受体,Wistar鼠为供体,其中A组为空白对照组,B~D组分别为3,5,10g/L汉防己甲素滴眼液治疗组。术后不同时间裂隙灯显微镜记录及比较各组角膜植片新生血管情况,并观察植片病理学改变。结果:植片内主要为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B、C、D组术后7,14,21,28d时角膜植片水肿、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明显少于A组(P<0.05)。不同Tet浓度组间比较C组排斥指数最低(P<0.05)。结论:高浓度(10g/L)Tet治疗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时可出现角膜基质水肿及角膜大泡,但5g/L浓度Tet滴眼液可有效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晓唯  李霞  任兵  赵勇  李慧 《国际眼科杂志》2007,7(6):1581-1583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血液和房水中的含量变化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缝线法诱发兔角膜新生血管化(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后,制作穿透性角膜移植(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模型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自体穿透性角膜移植组;C组: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组;D组:新生血管化穿透性角膜移植组。术后记录植片存活时间和移植排斥指数(rejection index,RI);ELISA法检测房水及外周血中可溶性ICAM-1(sICAM-1)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ICAM-1的表达。结果:B、C组在观察期内未见排斥反应发生。D组发生排斥反应,角膜植片平均存活12.4±1.3d,术后房水及外周血中sICAM-1含量即升高,至排斥反应前达最高水平分别为53.9±19.3ng/L,378.8±30.6ng/L,在排斥反应发生时,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角膜组织中ICAM-1呈强阳性表达。结论:血液和房水中的ICAM-1含量可以是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指标,术后监测ICAM-1浓度变化对排斥反应的发生有一定预测和早期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与Fas系统诱导的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A正常对照组;B自体移植组;C异种移植组;D异种移植CsA治疗组)。以豚鼠角膜为供体建立Wistar大鼠异种正位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术后观察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和排斥反应指数(RI);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植片组织Fas及其配体的表达;TUNEL法染色评定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B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30d,C组平均为(9·125±2·357)d,与B组相比存活时间明显缩短(P<0·01);D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13·778±2·539)d,较C组显著延长(P<0·01)。术后3d,各组角膜植片RI、Fas、FasL及AI均开始升高,B组约持续7d左右即下降至对照组水平,而C、D2组则继续升高,约于术后14d达高峰,持续1周左右才开始逐渐下降。在相应时间点,D组各指标的变化水平均较C组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组织存在Fas及其配体分子的异常表达,由此引起的异常细胞凋亡可能是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背景 理想的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是研究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机制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 比较各种建立兔高危角膜移植排斥模型方法的临床特点,探索合适的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45只新西兰白兔作为角膜移植受体,并按照造模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缝线组、碱烧伤组和异种移植组,每组15只.分别用在角膜4个象限各间断缝1根5-0丝线法和1 mol/LNaOH碱烧伤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NV),再建立兔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另一组以猫角膜为供体,建立猫-兔异种角膜移植模型.于第2周和第4周观察植片的组织学情况,对3个组角膜植片裂隙灯下观察植片排斥反应、炎症和新生血管,对植片水肿程度及炎症指数(IF)进行评分,根据角膜混浊、水肿及新生血管合计值计算排斥指数(RI).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4+T细胞和CD8+T细胞在植片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缝线组、碱烧伤组和异种移植组分别有14、15、15只兔完成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2周,3个组IF中位数分别为0.556、0.778、0.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5.736,P=0.000),异种移植组IF值低于缝线组和碱烧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41、3.993,P=0.000),缝线组IF值低于碱烧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68,P=0.000).术后2周,3个组RI中位数分别为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2.432,P=0.000),异种移植组RI高于缝线组而低于碱烧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73,P=0.018;Z=3.936,P=0.000),缝线组RI低于碱烧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29,P=0.000).3个组植片存活时间分别为(17.9±2.0)、(13.4±2.4)、(15.5±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74,P=0.001).异种移植组的新生血管面积均低于缝线组和碱烧伤组(P<0.05).术后2周和4周,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异种移植组植片中的炎性细胞少于缝线组和碱烧伤组,3个组植片中均出现以CD4+T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 结论 猫-兔异种角膜移植模型较缝线和碱烧伤法制作的角膜移植模型炎症反应轻、新生血管少,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稳定、适度,是理想的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3在大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同种异体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分为4组,取Wistar鼠4只(8眼)为正常对照组(A组),另取24只Wistar鼠作为自体角膜移植组(B组),最后取24只SD鼠和48只Wistar鼠行SD-Wistar鼠之间同种异体角膜移植(C组、D组),术后D组每日滴典必殊眼液(每日2次),共2周.参照Larkin法对各组角膜植片进行临床评估;分别于术后第5天、第14天取材,行实时荧光定量PCR、组织病理学观察,检测各组角膜组织内IL-3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C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为(10.13±0.44)d,D组为(18.00±0.66)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IL-33 mRNA在A组和B组角膜组织中均有表达,C组角膜组织中IL-3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在D组中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IL-33可能参与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2.
TLRs在大鼠穿透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检测大鼠角膜组织TLR2、TLR3、TLR4mRNA的表达,研究TLR2、TLR3、TLR4在穿透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PF级雌性SD大鼠108只为受体,SPF级Wistar大鼠36只为供体,另取SPF级雌性SD大鼠6只12只眼为正常对照组。受体大鼠分为3组:自体角膜移植组(A)、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B)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后糖皮质激素应用组(C),A、B、C组各36只大鼠接受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裂隙灯下观察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情况并采用排斥反应指数(RI)进行评分。分别于术后第5、7、9天获取角膜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timePCR)检测,动态观察角膜组织中TLR2、TLR3、TLR4mRNA的表达。结果术后随时间变化,A、B、C组大鼠角膜植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混浊、新生血管生长。B组大鼠角膜RI平均在术后7d符合排斥反应的诊断标准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A组和C组大鼠角膜的RI计分未达到排斥反应诊断标准。正常大鼠角膜可见TLR2、TLR3、TLR4mRNA表达;术后9dB组大鼠角膜TLR2mRNA的表达较A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3mRNA和TLR4mRNA在B组各时间点间表达的差异倍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30;P=0.32),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R2可能作为天然免疫识别受体识别移植抗原,参与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浅淋巴结在角膜移植免疫中的作用,为抑制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24只SD鼠为受体,12只Wistar鼠为供体,所有大鼠均为雌性。受体鼠再分为A、B、C、D4组,A组为正常角膜移植组,B组为正常角膜移植合并颈浅淋巴结切除组,C组为高危角膜移植组,D组为高危角膜移植合并颈浅淋巴结切除组。每组均为6只,其中1只于术后14d行植片病理学检查及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对各组角膜存活情况进行评分比较,评价疗效。结果各组植片存活时间分别是(10.40±1.14)d、(46.30±9.46)d、(7.00±1.58)d和(15.00±3.39)d。植片存活时间B组较A组、C组,D组较C组均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浅淋巴结在大鼠角膜移植免疫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颈浅淋巴结切除术能有效抑制正常及高危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碱烧伤角膜移植术后房水及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建立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以鸡为供体,以兔为受体建立异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鸡→兔),将健康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A组:正常对照组6只;B组:碱烧伤组8只;C组:碱烧伤异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组10只。分别于碱烧伤术后(B组)或角膜移植术后(C组)第3、7、142、8 d抽取兔耳缘动脉血和房水,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房水及外周血中TNF-α的含量变化。结果角膜移植片平均存活(15.67±3.35)d。正常兔房水及外周血中均可检测到少量的TNF-α,含量分别为(30.77±5.96)ng/L(、67.81±12.17)ng/L。术后各组早期房水及外周血中TNF-α含量即升高(P<0.01),其中B组7 d后达最高水平并保持稳定;C组则持续升高,在观察期(28 d)内维持高水平,但B、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房水TNF-α含量变化呈正相关(r=0.741,P<0.01)。结论碱烧伤角膜移植术后外周血TNF-α含量变化可反应局部免疫学状态,但监测外周血TNF-α含量变化不能作为预测排斥反应发生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角膜穿孔属眼科急症,角膜外伤、感染和化学伤都可引起角膜穿孔,用角膜移植治疗穿孔效果较好,但角膜供体资源在我国目前仍较为缺乏。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是造成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探索异种角膜移植材料,本实验研究鸵鸟对兔板层角膜移植的植片存活时间及排斥反应特点,以便评价鸵鸟角膜的应用前景。方法:将24只≤8周龄的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两组:A组12只兔为兔一兔同种异体板层移植组;B组12只兔为鸵鸟一兔异种角膜板层移植组,治疗及观察时间均为6wk。两组术后均予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术后每日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植片存活情况和排斥反应指数;术后每周测量新生血管面积;术后1,3,5wk各组取1只兔的术眼角膜行病理检查。结果:鸵鸟板层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为23d。驼鸟一兔异种板层和同种板层角膜在1,2wk排斥反应指数及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无显著差异,第3wk起差异显著。结论:鸵鸟角膜植片在移植早期能保持透明,且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鸵鸟角膜植片后期因新生血管生长和排斥反应加重而混浊,说明单独应用地塞米松不能完全控制异种植片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徐锦堂  李辰 《眼科研究》1994,12(4):217-220,289
用鸡给兔穿透性角膜移植为动物模型,研究异种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特点及治疗。结果:(1)该移植与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性质相同,但发生率高、出现较早、反应严重;(2)该移植术后房水中PGE2含量的增加、角膜新生血管的出现与排斥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3)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组术后20天房水中PGE2含量、血清中特异性角膜抗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程度均高于自体移植组,已潜在有排斥反应因素;(4)异种穿透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及其死亡受体4(death receptor4,DR4)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实验对象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采用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术后每日观察排斥反应指数的变化,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点(7d、10d、14d)取角膜植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法)检测TRAIL及DR4蛋白表达情况,并与对照组正常大鼠角膜组织TRAIL及DR4蛋白表达情况相比较。结果TRAIL及DR4主要表达于正常角膜上皮层,在基质层及内皮层有极少量表达;而移植组急性排斥期角膜植片各层TRAIL及DR4表达均增高,阳性表达主要集中在植片伤口附近的上皮层及浅层基质。结论与正常角膜相比,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急性排斥期植片各层TRAIL及DR4蛋白表达均增高,由此推测TRAIL及其受体DR4与角膜移植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8.
雷帕霉素抑制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Dong Y  Huang YF  Wang LQ  Chen B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0):930-935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效果。方法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方案,将68只Wistar鼠(68只眼)随机分为4组,A组为Wistar鼠自体原位角膜移植,B、C、D组为SDWistar鼠之间进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灌胃给药,A组和B组给予空白液,C组和D组分别给予RAPA(3mg·kg-1·d-1)和环孢霉素A(CsA)(10mg·kg-1·d-1),连续用药12d。根据Holland排斥反应评分系统,判断术后植片排斥情况。比较各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和植片存活率。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对角膜的新生血管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14d,对各组角膜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RAPA组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明显延迟,同种异体移植对照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MST)为(11.0±1.5)d,RAPA组MST为(36.1±14.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PA组角膜植片存活情况较CsA组好,但两组植片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PA组术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明显低于异体移植对照组(P<0.05)和CsA组(P<0.05)。组织学检查证实,术后14d,RAPA组角膜植片未见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口服RAPA能够延缓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并能够抑制术后新生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汉防己甲素滴眼液防治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悦  张适  陈小平  胡世兴 《眼科学报》2006,22(3):202-206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滴眼液防治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效果及最佳用药浓度。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模型,随机分5组:A、B、C、D、E组为SD-Wistar大鼠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SD鼠为受体,Wistar鼠为供体,其中A组为空白对照组,B~D组分别为0.3%、0.5%、1.0%汉防己甲素滴眼液治疗组,E组为0.1%地塞米松治疗组。术后不同时间裂隙灯显微镜记录及比较各组角膜植片新生血管情况,并观察植片病理学改变。结果:植片内主要为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B、C、D组术后7d、14d、21d、28d时角膜植片水肿、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明显少于A组(P<0.05)。术后2周不同Tet浓度组间比较C组排斥指数最低,与E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0.5%浓度汉防己甲素滴眼液可有效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miR-155-5p/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物1(SOCS1)在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典必殊能否抑制miR-155-5p/SOCS1 通路延缓排斥反应.方法 建立大鼠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自体移植组、同种异体移植组、同种异体移植+典必殊组(典必殊组).术后每天按Larkin 法行角膜植片排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