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9篇
眼科学   50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圆锥角膜患者对侧无明显临床改变眼的共焦显微镜的影像特点 ,探索共焦显微镜在早期圆锥角膜的临床检查中的意义和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的应用共焦显微镜研究评价37例圆锥角膜患者对侧眼无明显临床改变者、 6 2例中高度近视和 4 3例中高度近视角膜接触镜佩戴者作对照 ,比较各组之间的图像、角膜基质、内皮细胞的密度等。结果 圆锥角膜对侧眼无明显临床改变者组和中高度近视组、中高度近视接触镜组比较 ,其年龄、近视度数、散光度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 >0 .0 5)。共焦显微镜检查中发现圆锥角膜患者对侧眼无明显临床改变者组中有 8例出现前或后基质暗纹 ,对照组角膜没有发现类似的改变。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前、中、后基质细胞密度在早期圆锥角膜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均P >0 .0 5)。各组间上皮下神经的形态结构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共焦显微镜可活体检查圆锥角膜组织结构和细胞的改变 ,是一种新的临床检测手段 ,它为早期圆锥角膜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角膜后弹力层撕除联合酶消化法分离角膜内皮细胞的效率,分析细胞体外生长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将兔角膜带有内皮细胞的后弹力层完整撕下,用胰蛋白酶-EDTA联合酶消化,纯化的角膜内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用神经元烯醇化酶抗体进行细胞表型鉴定.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及茜素红-台盼蓝联合染色分析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体外生长过程中Anne xiv-PE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进行细胞超微结构形态的观察.结果 带角膜内皮细胞的后弹力层撕除联合酶消化法可快速获得大量纯化的角膜内皮细胞,快速贴壁生长并增生,体外培养3~4d即融合成单层细胞,且表达神经元烯醇化酶抗体阳性,苏木精-伊红染色及活性染色提示细胞功能良好,Annexiv-PE抗体表达水平微弱.结论 角膜后弹力层撕除联合酶消化法可提高角膜内皮细胞的获取和培养效率,为工程化角膜内皮移植膜的构建提供稳定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球结膜松弛矫正术治疗Ⅲ~Ⅳ级球结膜松弛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11例(16眼)经球结膜松弛矫正术手术治疗的Ⅲ~Ⅳ级球结膜松弛症患者,从肿胀或沉重感,疼痛,溢泪,眼红,视疲劳,瘙痒,视力模糊/下降,烧灼感,异物感,瘢痕形成等方面评价其疗效.结果:11例球结膜松弛症患者手术治疗后,除了结膜瘢痕外,由重度结膜松弛症引起的各种症状均得到改善,有效率达85%以上.无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月~ 3年,未见复发.结论:球结膜松弛矫正术能很好地切除多余结膜组织,解除泪道的阻塞环节,固定结膜,加深穹窿,恢复正常的眼表泪液存储与排泄功能,明显改善不适症状,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个体化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依据蚕蚀性角膜溃疡病变形态施行不同形状的个体化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中山眼科中心确诊的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26例(31眼),根据溃疡累及周边部角膜范围和形态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分为新月形板层角膜移植组(14眼)、D形板层角膜移植组(7眼)、指环型板层角膜移植组(3眼)和全板层角膜移植组(7眼)。术后随访6~36个月,评价患者术后视力、植片透明性、角膜散光变化规律以及并发症发生种类。结果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为0.3~0.5的患者中,新月形板层角膜移植组3例,D形板层角膜移植组4例.全板层角膜组5例:最佳矫正视力为0.6~1.0患者新月形板层角膜移植组11例.D形板层角膜移植组3例,指环形板层角膜移植组3例,全板层角膜移植组2例。术后视力提高患者比例为54%,视力不变比例为40%,视力下降比例为6%。术后6个月指环形板层角膜移植组角膜散光最低,为(2.30+0.40)D:D形板层角膜移植组散光最高,为(3.70+1.03)D。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植片上皮愈合不良4例(13%),蚕蚀性角膜溃疡复发2例(6%),缝线脓肿1例(3%),植片排斥4例(13%)。结论依据蚕蚀性角膜溃疡累及周边部角膜的部位和形态施行不同形状的板层角膜移植,可以在切除病灶的同时避免正常角膜组织的损失,减轻角膜散光程度,恢复患者的有效视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眼表生物膜固定装置(BMFD)与羊膜(AM)制成接触镜,输送人表皮干细胞至角膜缘干细胞缺损(LSCD)的兔眼表,并评价其重建角膜上皮的效果.方法 制作去角膜上皮及角膜缘干细胞的雌性LSCD兔模型,分为3组:羊膜加人表皮干细胞移植组(n=20),将男性人表皮干细胞悬液注射到BMFD-AM接触镜(简称羊膜接触镜)与眼表之间;羊膜遮盖组(n=20),戴羊膜接触镜;对照组(n=20),单纯药物治疗.裂隙灯显微镜结合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观察并评价角膜修复情况.随访至角膜完全上皮化后,取角膜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PCR检测人Y-STR基因鉴定细胞来源.结果 羊膜加人表皮干细胞移植组角膜上皮修复快,平均(5.60±0.46)d达到完全上皮化,另外两组角膜上皮修复迟缓.羊膜遮盖组(9.25±0.51)d、对照组(12.45±0.65)d才完成角膜上皮化(P均<0.05).组织病理学示羊膜加人表皮干细胞移植组角膜上皮细胞形态接近正常,K3/K12(+)、Mucin 5AC(-)、K4(-).并可检测到人Y-STR基因.组织病理学示另外两组角膜上皮结膜化,K4(+)、Mucin 5AC(+)、K3/K12(-).结论 羊膜接触镜联合人表皮干细胞悬液注射能够重建LSCD兔角膜上皮.  相似文献   
6.
高频泪道浚通术治疗先天性泪囊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采用高频泪道探通法治疗先天性泪囊炎。方法 用WZC -Ⅱ型泪道治疗仪行高频泪道探通法治疗先天性泪囊炎 69例 (73眼 ) ,所有患儿均为泪道探通失败 2次以上者。随访观察 8~2 0个月 ,平均 1 2个月。结果 治愈 97 62 %。结论 高频泪道探通法治疗先天性泪囊炎操作简便 ,手术安全可靠 ,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显微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的组织学改变及对角膜透明度的影响。方法 利用光镜、电镜和分光光度计观察了显微板层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期角膜基质的组织学变化、透光度和吸光度,对比观察了显微角膜切刀和准分子激光切削的角膜剖面形态。结果 准分子激光切削的角膜表面有许多变性胶原碎屑。显微角膜切开刀切削的角膜表面光滑,术后1个月,光镜下无明显的瘢痕,透射电镜仅见2~3个角膜板层厚度的界面瘢痕,其下3~4个板层内的角膜细胞有较多伪足,但无炎性细胞浸润。术后1,3个月角膜的透光率和吸光度与未手术角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显微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界面瘢痕轻微,不影响角膜透明度。  相似文献   
8.
干眼颌下腺移植术后泪液蛋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治疗严重干眼术后分泌的泪液蛋白成分及其与正常泪液的异同。方法收集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成功后的8例患者的泪液,测定其总蛋白含量及淀粉酶、表皮生长因子(EGF)、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等主要蛋白成分的含量,同时通过不连续的SDS-PAGE蛋白电泳观察其形成的蛋白电泳条带,并与正常人的泪液对比。结果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后分泌的泪液总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泪液(P<0.05),SIgA含量接近正常泪液(P>0.05),EGF含量高于正常泪液(P<0.05),而其所含的淀粉酶浓度则远高于正常泪液(P<0.05)。SDS-PAGE蛋白电泳显示颌下腺移植术后分泌的泪液与正常泪液具有相似的电泳条带及相近的蛋白成分。结论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术后分泌的泪液具有与正常泪液相近的蛋白成分,但其总蛋白含量较低,淀粉酶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分离表皮干细胞,为组织工程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5-07/12在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国家眼科学重点实验室完成。健康3个月龄恒河猴2只,分离与培养猴表皮细胞,获取第2~4代的细胞,消化后,将细胞重新放回原瓶中,培养箱中静置20min,获得的贴壁细胞即为快吸附的表皮细胞。①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分选前细胞和快吸附细胞。②对20min快吸附的表皮细胞进行整合素α6和CD71流式细胞仪检测,以未经吸附分选的细胞作为对照。③20min快吸附的表皮细胞和分选后未黏附细胞分别制作3组细胞爬片,进行整合素β1、K15、和K10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④20min快吸附的表皮细胞和分选后未黏附细胞进行K15、整合素β1和K1(K10对应角蛋白)的mRN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检测。结果:①分选后的细胞体积较小,核浆比例较大。②流式细胞仪的结果显示快吸附细胞以干细胞为主(α6briCD71dim为82.5±1.641),也含有少量的短暂扩增细胞(α6briCD71bri为4.9±2.125),有丝分裂后细胞及终末细胞则检测不到(α6dim)。③免疫组化可见快吸附细胞呈K15和整合素β1阳性,K10阴性;分选后未黏附细胞K10为阳性,而K15和整合素β1均为阴性。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示吸附分选后的快吸附细胞高表达K15和β1整合素,K10没有表达;而分选后剩余的细胞只表达K10。结论:原瓶黏附分选方法是一种简单可行的分选表皮干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18例原发性开角青光眼、44例原发性闭角青光眼病人和90例同种族正常人进行了调查、比较,结果显示青光眼病人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两组病人间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原发性青光眼病人皮纹学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该病的普查、筛选,甚或提供诊断该病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