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古代哲学气论对中医天人相应学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发祥于古代社会,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医学接收了古代哲学气论的精髓,与其自身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论述古代哲学思想(主要是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气论”对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学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根本的哲学思想之一,中医学发展深受气一元论的影响,气一元论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环节,而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平乐正骨理论也同样深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平乐正骨理论认为,伤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无不与气血有关;其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气一元论思想。本文就气一元论哲学思想对平乐正骨理论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认为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由唯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组成。五行学说应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哲学思想阐释世界的普遍联系性。指出 ,中国传统的哲学在其自身完善成熟的过程中也不断向当时的医学领域渗透 ,最终使中医学理论成为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的文化产物  相似文献   

4.
气阴阳及五行哲学内容的形成及其对医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由唯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组成。五行学说应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哲学思想阐释世界的普遍联系性。指出,中国传统的哲学在其自身完善成熟的过程中也不断向当时的医学领域渗透,最终使中医学理论成为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的文化产物。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都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都始终渗透着自然科学的哲学思想。中医学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它不断吸取古代思想文化的知识成果,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以及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气"、"阴阳"、"五行"等交融渗透,互为影响,并逐步形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形成为中医原创思维理论构建的基础,成为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是受到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战国时代的阴阳家、道家、法家的学说以及宋儒的理学。“气”是我国古代主要哲学思想之一,所以也很自然地反映到医学领域中来。本文试从哲学上“气”的概念、含义和对中医学“气”的影响,以及笔者对祖国医学“气”的认识等,作一探索。限于个人学识,敬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形成于秦汉时期,受当时儒学气论的深刻影响中医学接收了儒学气论的合理内涵.创建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无不打上儒学气论的烙印。本文沦述了儒学气论对中医学治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广仁 《山西中医》2000,16(5):9-11
讨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指出在继承性研究中,要科学地评价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既承认精气、阴阳、五行等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重大影响,又不能把中医学说成是古代哲学的衍生物;纠正偏颇或错误认识,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继承性研究的主要目标应是明确中医学固有理论和概念的内涵,为中医学理论的深化研究奠定基础。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应以整体观察为指导,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渗透,精气学说、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都是中医学极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精气学说更是对其本源的阐释。女性月经方面的疾病大多都与精、气、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在前辈临床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中医气学说为视角,对正常的生理机制和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及治则疗效进行相关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桂枝与气     
汤小虎  邓中甲 《中药材》2008,31(9):1440-1442
桂枝乃"百药之长",经方主药,在中医学中居重要地位.这得益于医圣张仲景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气论"和中医学的"气化理论",通过桂枝尽展无遗.桂枝也是医儒交融以药证医的典型代表.桂枝能助一身之气用,中医气的"生理作用",桂枝都能兼顾.现代药理已从物质基础验证了桂枝与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内经》及相关医家关于阴阳升降的论述,探讨阴阳升降的内容及阴阳升降的不同内涵。从阐述人体生理变化和脏腑特点、阐述疾病的病机、解释治则治法和方药配伍应用等方面分析阴阳升降对临床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精气神辨识角度认识虚劳病,总结虚劳病病因病机。通过观察面容、形态、神色、五官、舌象、脉象等辨识精气神状态,确立虚劳病精气神调治原则。在精气神辨识理论指导下,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相关条文、方药进行解析,总结虚劳病相关治则治法。根据精气神调养原则,为虚劳病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血液的生成与五脏关系密切,据此确立五脏补血法:养心补血法、健脾补血法、润肺补血法、滋肝补血法、益肾补血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古本草文献中全蝎、蜂房的有关记载和现代临床对该药对的配伍应用,探讨并阐释该药对祛风攻毒增效的作用机制,认为全蝎配蜂房,药力迅捷,内走脏腑,外达肢节,透骨搜风,既可祛风通络止痛,又可攻毒散结消痈.尤其适宜于治疗风湿顽痹、痈疽恶疮、癌肿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14组,正常对照组、原方组及各组分低中高剂量组,通过测定小鼠自主活动次数,采用戊巴比妥钠延长睡眠时间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镇静催眠协同作用实验观察丹栀逍遥散原方及各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结果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均无改变小鼠自主活动的功能,表明均无中枢兴奋性作用;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液高、中剂量具有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的作用(P<0.01或P<0.05),石油醚提取液高剂量能明显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睡眠小鼠个数(P<0.01)。结论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部位可能为丹栀逍遥散的中枢抑制作用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8.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123-1124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诊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高脂血症诊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高脂血症。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