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的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及特点。  方法  纳入2020年1月11日?2020年3月20日经四川省COVID-19定点收治医院确诊的90例重型/危重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检验结果、治疗方案及临床转归等。  结果  90例COVID-19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为(53.90±16.92)岁。除经典的发热和/或呼吸系统症状外,53例患者还合并多种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包括乏力33例、肌痛21例、头晕12例、头痛8例、精神障碍3例、意识障碍1例、颈痛1例。有神经系统相关症状的患者从入院到确诊的时间较无神经系统相关症状的患者更长(P<0.05),同时接受的抗真菌治疗更多(P<0.05)。  结论  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在四川省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中较常见,诊疗困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分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COVID-19患者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资料,分析普通型与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优势分布以及出现好转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轻型12例,普通型45例,重型及危重型14例。临床表现方面,重型及危重型(6/14,42.9%;4/14,28.6%)伴乏力、胸闷及呼吸困难较轻型(0;0)及普通型(2/45,4.4%;0)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2);普通型(30/45,66.7%)、重型及危重型(9/14,64.3%)C反应蛋白升高较轻型(2/12,16.7%)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T表现,病变累及范围超过3个肺叶数:重型及危重型(13/14,92.9%)明显高于普通型(26/45,57.8%);重型及危重型(12/14,85.7%)病变分布于两肺外周及中心多于普通型(20/45,44.4%);病变表现为实变、病变内伴小叶间隔增厚,重型及危重型均多于普通型;以上表现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6、0.007、0.004、0.002)。对22例患者进行随访,CT表现达高峰及病情出现好转多发生在发病10 d后(40.9%,45.5%)。结论 普通型与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胸部CT在发病部位、病变密度、实变程度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多数COVID-19患者多在发病10 d后好转。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经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67例,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对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其中轻型3例,普通型35例,重型22例,危重型7例。分析和比较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结果: 轻型患者胸部CT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普通型患者中,单发病灶3例(8.6%),多发病灶32例(91.4%);重型患者中,单发病灶1例(4.5%),多发病灶21例(95.5%);危重型患者均为多发病灶。普通型患者胸部CT影像以实性斑片影伴晕征为主要表现(18/35,51.4%);重型患者以条索影伴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7/22,31.8%);以实变影为主要表现共7例,全部为重型或危重型患者。结论: 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患者胸部CT影像学有特征性表现,以实变影为主要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可作为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及干预此类患者提供可用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3月10日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确诊为COVID-19的出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比较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与普通型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共纳入COVID-19确诊患者94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48例,中位年龄54岁,重型及危重型患者25例,普通型患者69例,治愈56例,好转32例,死亡6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为COVID-19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咳嗽、发热、乏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磨玻璃影为胸部影像学特征。与普通型患者相比,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年龄更大;高热、干咳及呼吸困难比例更高;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比值、白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0.80±0.11)×109个/L vs. (1.34±0.10)×109个/L,P<0.001;(15.510±1.913)% vs. (25.590±1.503)%,P<0.001;33.85(28.28~38.33) g/L vs. 38.70(36.03~41.43) g/L,P=0.003],但中性粒细胞比值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明显增高[74.70(64.65~88.40)% vs. 62.25(53.53~72.60)%,P=0.002;65.15(11.23~123.49) mg/L vs. 4.51(1.54~15.39) mg/L,P<0.001]。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胸部CT以双肺磨玻璃病变为主。治疗方面,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使用3种及以上抗病毒药物比例和抗炎药物使用较普通型更高,但治愈率较普通型患者更低且死亡率更高。此外,治愈患者使用中药的比例高于死亡患者[23(41.07) vs. 1(16.67),P=0.082]。结论: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死亡率高,年龄更大,以老年患者居多,发热、干咳、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比值、白蛋白均明显降低,CRP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增加,影像学以双肺磨玻璃病变为主,预后较差,死亡率高。目前针对COVID-19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中药及中成药的临床疗效需要更大样本、设计严格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的临床分型与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MSCT)容积扫描图像特点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18日~2月26日期间收治的102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胸部MSCT容积扫描资料,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第5版诊疗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比较临床分型与CT图像中病灶侧别、累及肺段、分布、数目和密度等表现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有普通型77例、重型18例和危重型7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症状为主。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更常见于老年患者,更容易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和胸闷症状。有2例患者CT首诊未见明显异常,余100例中,89.0%为双肺病灶,16.0%为弥漫性病变,累及肺段(6.56±4.22)个;与普通型相比较,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病变累及的肺段数目更多(P<0.05),更容易表现为弥漫性病变(P<0.05)。各型患者的病变侧别、病变数目和病变密度并未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SCT不仅能够早期诊断COVID-19,并能够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从而指导临床进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创建了一个联合预测模型并探讨其预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破裂风险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某三甲医院就诊的ATAAD患者的相关资料以及入院后首次肌钙蛋白I(troponin-I,cTn-I)值,根据患者入院后是否发生主动脉破裂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 = 44)和存活组(n = 109)。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cTn-I值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探索ATAAD患者破裂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2组患者在晕厥、WBC > 15×109/L、心包积血、主动脉周围血肿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其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的cTn-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晕厥、WBC > 15×109/L、心包积血、主动脉周围血肿及cTn-I被纳入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表明心包积血、主动脉周围血肿、cTn-I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上述因素创建的联合模型预测ATAAD破裂死亡的AUC为0.859(P < 0.05)。  结论  联合预测模型对预测ATAAD破裂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确诊病例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1月21日至2月25日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确诊重症COVID-19患者5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51例COVID-19患者中,重型35例(68.6%),危重型16例(31.4%)。51例患者首发症状主要以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乏力为主。危重型组呼吸频率快于重型组(P=0.027);危重型组中性粒细胞比率高于重型组(P=0.012);危重型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高于重型组(P=0.028);危重型组D-二聚体高于重型组(P=0.013);危重型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高于重型组(P=0.013);危重型组白蛋白低于重型组(P=0.004);危重型组氧合指数(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PaO2/FiO2)低于重型组(P=0.040)。危重型组与重型组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急性呼吸衰竭、脓毒血症、休克、急性心力衰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0、0.004、0.012、0.027)。危重型组接受利巴韦林比例、血液滤过治疗比例、无创机械通气比例、有创机械通气比例、俯卧位通气比例均高于重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12、0.001、0.000、0.027)。51例患者中,治愈出院24例(47.1%),继续住院17例(33.3%),因病情好转转入轻症肺炎病区6例(11.8%),死亡4例(7.8%)。结论:老年人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发生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的风险可能较高。危重型COVID-19可能较重型部分实验室指标异常更明显、更易并发ARDS、死亡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现阶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各种CT肺部表现,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方法  搜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为COVID-19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对其主要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各阶段COVID-19患者CT征象特点。  结果  在23例患者中,病变同时累及双肺的患者占56.5%(13/23),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患者占69.6%(16/23),分布于双肺外带的患者占65.2%(15/23),累及左/右肺下叶基底部的患者占82.6%(19/23),CT表现为纯磨玻璃密度影者占82.6%(19/23),磨玻璃密度伴实性密度影者占30.4%(7/23),呈现网格状改变的占26.1%(6/23);病变进展期病灶数量增多的患者占54.6%(6/11),病灶范围扩大的患者占63.6%(7/11),病变密度增高的患者占63.6%(7/11);缓解期病灶数量减少的患者占25.0%(4/16),病灶范围缩小的患者占81.3%(13/16),病灶密度减低的患者占62.5%(10/16),出现纤维灶的患者占37.5%(6/16)。对CT进展组(n=11)和缓解组(n=5)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CT检查作为COVID-19的重要诊断检查方法,在患者有流行病学史并且在CT上伴有肺炎征象的情况下,相较于病毒核酸检测,有利于疾病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寻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预警信号。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四病区及一病区收治的6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诊断标准分为普通型组(32例)和重型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糖尿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清淀粉样蛋白A (SSA)、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与重型COVID-19的相关性,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NLR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在COVID-19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在糖尿病、NLR、SSA、CRP、ALB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糖尿病、NLR、SSA、CRP与重型COVID-19存在正性相关(P<0.05);ALB与重型COVID-19存在负性相关(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为重型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64,95%CI:1.046~1.526,P=0.015);应用ROC曲线计算AUC为0.831(95%CI:0.730~0.932),相对应的NLR最佳界值为4.795,敏感度为0.839,特异性为0.750。结论 NLR可以作为重型COVID-19的预警信号,能为早期识别重型COVID-19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部CT评分和白介素-6(IL-6)指数联合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首诊病情分类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确诊COVID-19患者(COVID-19普通型患者29例,重型患者30例)病历资料,对胸部CT影像特征进行半定量评分并测定IL-6数值,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比较COVID-19普通型及重型组患者IL-6指数和CT评分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模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计算COVID-19重型患者的IL-6指数、CT评分最佳截断值(cut-off值)、敏感性及特异性,评估单项及联合IL-6指数、CT评分的诊断效能。结果 COVID-19普通型患者中9例IL-6指数正常;20例IL-6指数异常,数值范围为7.6~37.1 pg/ml,均值为(20.07±9.79)pg/ml,CT评分为5~12分,均值为(8.85±1.71)分。30例COVID-19重型患者IL-6指数异常,数值为58.53(38.33~100.30)pg/ml,CT评分为8~16分,均值为(13.00±2.61)分。COVID-19重型患者的IL-6指数及CT评分均高于普通型IL-6指数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VID-19重型患者组和普通型IL-6指数异常患者组的IL-6指数与CT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658,0.397,P均<0.05)。ROC曲线显示,联合采用IL-6指数及CT评分诊断COVID-19重型患者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3.9 pg/ml、11分,敏感性为96.70%,特异性为89.70%,其诊断效能高于单独采用CT评分或IL-6指数。结论 COVID-19普通型及重型患者首诊胸部CT表现具有特征的影像改变,CT联合IL-6指数能有效提高COVID-19患者首诊病情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增强CT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后短期疗效(6个月内)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9例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的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前CT图像,根据改良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RECIST)对介入术后 6 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进行评估。提取动脉期和门脉期的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根据术前一般临床危险因素、基本影像特征,建立术前临床模型。将影像组学模型加入术前临床模型,组成联合模型。分别绘制3个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分别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从1 708个影像组学特征中共筛选出11个影像组学特征值建立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及验证组模型AUC分为0.945、0.918。临床因素除了肿瘤最大径线和肿瘤数目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二者构建的临床模型训练组及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811、0.857。联合模型训练组及验证组AUC分别为0.958、0.95。  结论  影像组学模型是预测TACE联合索拉菲尼短期疗效的一个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素,能明显提高术前临床模型的预测能力,可在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前筛选出进展危险性较高的患者,帮助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及随访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外周血血细胞及其衍生参数和凝血功能的改变,研究其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云南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16例子宫腺肌病的患者(子宫腺肌病组)和106例良性卵巢囊肿的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外周血血细胞、系统性免疫性炎症指数(SII)、全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凝血功能及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CA199的改变,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其在子宫腺肌病中的临床意义。   结果   (1)子宫腺肌病组患者的子宫体积为(331.86±237.20)cm3大于对照组(50.30±23.74) cm3(P < 0.05);(2)子宫腺肌病组患者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血小板(PLT)、SII及SIRI水平[(6.65±2.41)×109/L;(4.31±2.10)×109/L;(298.33±80.09)×109/L;(802.45±622.22);(1.34±1.70)]明显高于对照组[(5.93±1.30)×109/L;(3.60±0.89)×109/L;(222.42±41.59)×109/L;(456.36±138.98);(456.36±138.98)],P < 0.05;(3)子宫腺肌病组患者外周血CA125(139.96±119.42) KU/L)、CA199(73.93±123.66) KU/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0.98±8.72);(14.30±7.98),P < 0.05;(4)子宫腺肌病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11.11±0.67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4.78±3.52 s)较对照组缩短[(11.34±0.65) s;(27.4±2.79) s],P < 0.05;(5)WBC、NEU、PLT、SII、SIRI、CA125、CA199、PT、APTT的AUC分别为0.5658、0.5629、0.7901、0.7307、0.5836、0.9569、0.7971、0.6082、0.7596。   结论   子宫腺肌病患者外周血炎细胞增多,同时存在着凝血功能的异常;CA125对子宫腺肌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PLT、SII、CA199、APTT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咽拭子、粪便新冠病毒核酸均阳性者的临床表现,探索其临床特征及排毒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2月至12月收治的59例新冠病毒感染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咽拭子及粪便新冠病毒排毒规律.结果 粪便阳性组:潜伏感染7例,首次咽拭子核酸阳性至有症状3~8d(中位数4 d)...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癌灶的双能量CT能谱曲线,预测颈部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的概率,为临床手术方式的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收集术前行双能量CT扫描,且术后病理证实为PTC的患者。由放射医师分析CT图像,未检出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共140例。其中病理证实有中央组淋巴结隐匿性转移者(OLM+)88例、无转移者(OLM?)52例。测量PTC癌灶各单能量图像上的CT值并计算能谱曲线斜率k,分析2组间各参数的差异。   结果  (1)动静脉期OLM+组与OLM?组之间PTC癌灶的karterial、40 keVarterial、40 keVvenous、160 keVvenous、180 keVveno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0);(2)比较40 keVarterial、karterial、40 keVvenous、160 keVvenous、180 keVvenous的诊断效能,AUC分别为0.590、0.622、0.590、0.429、0.424,当karterial = 2.563时,诊断PTC肿瘤伴中央组OLM的敏感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3.2%、69.3%;当40 keVvenous = 370.25时,诊断PTC肿瘤伴中央组OLM的特异度为86.5%。  结论   PTC癌灶的能谱曲线预测颈部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karterial诊断的敏感度最高、40 keVvenous诊断的特异度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周血粒淋比(NLR)和衍生粒淋比(dNLR)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出血转化(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artery atherosclerotic,AIS-LAA)患者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LAA患者151例,根据HT发生的情况分为HT组19例和non-HT组132例,收集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绘制ROC曲线评价NLR、dNLR对AIS-LAA患者HT的预测价值。  结果  (1)HT组患者入院时NHIS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高于non-HT组,HT组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多于non-HT组,HT组淋巴细胞计数、NLR及dNLR高于non-HT组(P < 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NLR[Adjusted OR(aOR)=1,441,95% CI (1.154~1.798),P = 0.001]、dNLR[aOR=1.505,95% CI ((1.163~2.165),P < 0.001]是AIS-LAA患者HT的独立影响因素;(3)ROC曲线提示,NLR预测AIS-LAA患者HT的AUC为0.71 [95% CI (0.63~0.78),P = 0.004],NLR的cut-off值为4.61,灵敏度63.16%,特异度80.3%;dNLR预测AIS-LAA患者HT的AUC为0.75 [95% CI (0.67~0.82),P < 0.001],dNLR的cut-off值为2.78,灵敏度63.16%,特异度83.3%。  结论  NLR和dNLR可能是AIS-LAA患者HT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dNLR对AIS-LAA患者HT的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下急诊分诊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优化COVID-19疫情形式下急诊科的诊疗服务、应对措施及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至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44 739例急诊患者预检分诊记录,并建立数据库,分析就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就诊季节、病情分级、来院方式等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44 739例急诊患者中,男性20 923例(47%),女性23 816(53%),年龄分布在0.2~110岁,以45~59岁年龄组为主,为25 828例(58%)。夏季最多12 449例(28%),秋季次之,11 558例(26%);每日就诊高峰时间主要为上午9:00~12:00和下午15:00~21:00;77%的患者打车和步行前来,12%的患者乘坐救护车;患者的病情分级比例为Ⅰ级(12%)、Ⅱ级(10%)、Ⅲ级(58%)、Ⅳ级(21%)。  结论  昆明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主要集中在45~59岁,夏季是就诊高峰季节,每日就诊高峰主要集中在上午9:00~12:00和下午15:00~21:00。急诊科应结合当前COVID-19疫情的防控要求,合理地配置急诊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寻找简便且可靠的临床定量指标对SAE进行早期诊断是防治SAE的关键。  方法  收集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入住ICU脓毒症患者72例,脓毒症脑病(SAE)组31例,无脓毒症脑病(Ne-SAE)组41例。记录患者APACHEⅡ、SOFA、一般资料和临床指标计算CLI、HCT-ALB。采集血浆用ELISA检测NT-proCNP、S100A 8、Tau 蛋白、C5a。  结果  SAE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较Ne-SAE组明显升高(P < 0.0001),血浆中NT-proCNP和S100A 8较Ne-SAE组明显升高(P < 0.05)。SAE组与Ne-SAE组患者CL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23),而2组间HCT-ALB有统计学意义(P = 0.03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LI界值11.04,(AUC = 0.478,95%可信区间0.340~0.616,P = 0.746)敏感度46.34%,特异度80.65%,HCT-ALB界值14.85,(AUC = 0.627,95%可信区间0.491~0.762,P = 0.017)敏感度68.27%,特异度67.74%。  结论  HCT-ALB对脓毒症患者发生SAE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儿童中心气道狭窄疾病的病因构成、形态分类,探讨其诊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08月至2020年08月收治住院的中心气道狭窄患儿84例的临床资料,男54例,女30例,年龄20 d~14岁,其中婴幼儿为64例(76%,64/84)。通过CT及电子支气管镜等检查明确患儿中心气道狭窄的病因及形态特点并制定以经电子 气管镜介入为主的治疗方法。  结果  从病因构成分析:(1)绝大多数为结构性狭窄(88.1% ,74/84),少数为动力性狭窄(11.9%,10/84);(2)单纯左、右主支气管狭窄最多见(54.8%,46/84),其次是声门下狭窄(23.8%,20/84),最少见的是隆突狭窄(2.4%,2/84);(3)狭窄程度为76%~90%的病例最常见(54.8%,46/84);(4)狭窄长度1~3 cm的病例最常见(57.1%,48/84)。84例中16例未干预治疗接受随访观察,随访观察中病情稳定;50例接受了经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治疗均有效。  结论  中心气道狭窄可分布于全年龄段儿童,其病因构成、形态学分类通过CT及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基本可以明确。儿童中心气道狭窄以结构性、良性为主。经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是儿童中心气道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