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8 毫秒
1.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应用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及其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相比的优势。方法对53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入院而CT疑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时进行2D-DSA和3D-DSA检查,分别阅片并记录动脉瘤的检出情况、瘤颈显示情况、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及对比剂用量和X线照射剂量,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2D-DSA诊断46例共49枚动脉瘤,占84.5%(49/58),诊断的阳性率为86.8%(46/53),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81.8%;3D DSA诊断50例共58枚动脉瘤,占100%(58/58),诊断的阳性率为94.3%(50/53),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2D-DSA检出的动脉瘤中,清楚显示瘤颈者23枚,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22枚;3D-DSA组清楚显示瘤颈者58枚,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56枚(P<0.05)。53例患者行2D DSA检查平均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分别为(178.32±17.39) mGy和(74.57±11.95)mL,行3D-DSA检查则为(99.81±9.48)mGy和(54.15±7.05)mL(P<0.05)。结论3D-DSA能更清晰地显示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提供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并能明显减少造影剂的用量和X线辐射剂量,提高了放射防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平板探测器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上疑似颅内动脉瘤和其它脑血管病在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中发现或疑似脑动脉瘤的58例患者,均常规位造影(2D-DSA)后即行旋转采集,将旋转数据传送到3D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分析动脉瘤检出情况、瘤体及瘤颈显示情况、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比较3D-DSA技术与2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有无差异。结果2D-DSA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8.89%、75.00%;3D-DSA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0%,2D-DSA与3D-DSA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DSA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率高于2D-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DSA显示的信息量优于2D-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DSA可提高颅内动脉瘤检查的灵敏度、诊断率和信息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平板旋转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治效果。方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怀疑颅内动脉瘤的52例患者行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造影,先行正侧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再加做3D-DSA,比较两者在动脉瘤检出率、瘤体大小测量、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以及栓塞治疗的评价效果。结果 52例患者41例确诊为动脉瘤患者,共发现44枚动脉瘤。44枚动脉瘤经2D-DSA检出36例(38枚动脉瘤),3D-DSA检出41例(44枚动脉瘤);3D-DSA较2D-DSA更清楚显示瘤颈,3D-DSA对脑动脉瘤子瘤显示较2D-DSA显示佳。在治疗中,3D-DSA较2D-DSA更准确判断动脉瘤填塞程度及残留腔隙。结论 3D-DSA能任意角度观察,有效排除血管成角、重叠等因素的干扰,提高了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在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以及瘤体形态显示更清楚,对栓塞治疗效果的评估更准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A、TOF-MRA、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6例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CTA、TOF-MRI、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以及在显示动脉瘤细节上的优劣性。结果利用CTA方法检出颅内动脉瘤34个,TOF-MRA方法检出颅内动脉瘤30个,3D-DSA方法检出颅内动脉瘤36个。3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检查准确率分别为94.44%、83.33%、100%。 TOF-MRA方法对动脉瘤检出的准确率明显低于CTA方法与3D-DSA方法(P〈0.05)。在动脉瘤细节及瘤颈显示方面3D-DSA方法明显优于3D-CTA、TOF-MRA方法(P〈0.05)。结论3D-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以及显示动脉瘤的几何形态、瘤颈情况和周围血管上具有优势。 TOF法MRA安全、无创、无辐射、无需造影剂,可作为动脉瘤筛查手段的首先方法,CTA扫描成像时间快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排除动脉瘤首先方法及可作动脉瘤夹闭后随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徐丽萍  陈绍强  陈波 《浙江实用医学》2011,16(2):139-140,143
目的探讨3D-DSA表面遮盖显示(SSD)诊断及评价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的24例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2D-DSA及3D-DSA检查。3D重建方法均采用表面遮盖显示,通过SSD确定动脉瘤的数目、位置、大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评价SSD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SSD共发现22例患者的24个动脉瘤,根据检查结果,发现2D-DSA漏诊2例动脉瘤。结论 3D-DSA与2D-DSA比较能更充分地显示动脉瘤瘤颈形态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3D-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患者行3D-CTA与DSA检查,两者对照研究并以术中发现为准评估图像质量。[结果]本组动脉瘤44个,3D-CTA准确检出40个,DSA准确检出43个,两者检出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术中发现,3D-CTA在瘤壁钙化、载瘤动脉的显示、瘤周解剖标志等方面,明显优于DSA(P<0.05)。结论 随着CT机及软件的更新,3D-CTA可能取代DSA成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64排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筛选31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完整的3D-CTA、2D-DSA、3D-DSA及手术资料。比较3D-CTA、2D-DSA、3D-DSA对颅内动脉瘤检查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及其对颅内动脉瘤形态及瘤颈的显示情况。结果 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3D-DSA共检出35枚颅内动脉瘤,3D-CTA及2D-DSA均检出34枚颅内动脉瘤。3D-CTA检查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7.06%,特异度为88.89%。三种检查手段的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显示3D-CTA与3D-DSA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高于2D-DSA。3D-DSA及3D-CTA均能良好显示检出动脉瘤的几何形态及动脉瘤瘤颈情况,效果明显优于2D-DSA(P〈0.05)。结论利用3D-CTA可安全、有效地检查颅内动脉瘤,其检查效果优于2D-DSA,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检查及随访的首选影像学手段。对于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且3D-CTA阴性的患者,可推荐进一步行3D-DSA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DSA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杂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7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先行2D-DSA检查,再行3D-DSA检查,并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2D-DSA和3D-DSA对颅内复杂动脉瘤检出情况、各项成像技术评估情况,同时统计成功实施介入栓塞例数。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3D-DSA外形显示、空间关系显示、瘤颈显示情况优于2D-DS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7例均成功实施介入栓塞治疗。结论 DSA可协助术中动脉瘤腔致密填塞,且3D-DSA成像效果优于2D-DSA,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CTA与3D-DS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图像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测颅内动脉瘤(AN)的图像质量。方法:对CTA最大密度投影(MIP)、CTA容积再现(VR)和3D-DSA VR检测的AN图像,按瘤体形态显示、瘤体三维关系、瘤体光滑度和血管显示级别评估标准进行质量评估,均按显示程度进行评分。结果:①瘤体形态显示,CTA-VR及3D-DSA VR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CTA-MIP(P<0.05),CTA-VR与3D-DSA VR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瘤体三维关系,CTA-MIP、CTA-VR及3D-DSA V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③瘤体光滑度,CTA-VR及3D-DSA VR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CTA-MIP(P<0.05),CTA-VR与3D-DSA V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血管显示级别,3D-DSA VR图像质量评分高于CTA-MIP及CTA-VR(P<0.05),CTA-MIP与CTA-V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⑤总体,CTA-VR及3D-DSA VR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CTA-MIP(P<0.05),CTA-VR与3D-DSA VR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TA-MIP、CTA-VR和3D-DSA VR图像均可达到AN诊断要求,CTA-MIP结合CTA-VR图像观察有利于AN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2例患者的颅脑3D-DSA及CTA检查资料,观察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瘤体颈比、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邻近神经、颅骨等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等。结果经3DDSA检出动脉瘤54例(60个),检出率约87.1%(54/62);经CTA检出动脉瘤50例(50个),检出率约80.7%(50/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D-DSA能较清晰显示动脉瘤瘤颈的大小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率达100%(60/60),并能较好显示动脉瘤穿支血管。而CTA对动脉瘤的显示除颈内动脉有统计学差异外,颅内其余部位血管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对动脉瘤穿支血管显示能力较差。结论个性化检查和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充分发挥优势,对于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不同程度及不同侧别的颈内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期间,某医院神经内科接受CTA或DSA检查脑血管的患者,根据根据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狭窄组和对照组。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记忆测评量表+改良版WCST检查,记录测评得分,统计分析各组别患者的得分差异。总纳入65例,根据狭窄与否分为狭窄组(共34例)和对照组(共31例),根据狭窄程度将狭窄组分为轻度狭窄组(共15例)和中重度狭窄组(共19例),根据侧别将狭窄组分为左侧狭窄组(24例)和右侧狭窄组(10例)。结果 狭窄组与对照组记忆及执行能力均显著受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狭窄程度及狭窄侧别与记忆及执行能力无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显著影响患者以记忆、执行能力为代表的认知功能,但狭窄严重程度及狭窄侧别与认知功能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至2021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通过DSA诊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或慢性闭塞的患者65例,无明显颈动脉狭窄的对照组45例.所有患者完成一般情况评估.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或慢性闭塞的65例患者DSA ASIT...  相似文献   

13.
田雪  黄柳  姚菁青  李云涛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1):1848-1851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颈动脉超声及Lp-PLA2检测的住院患者1 018例,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1)无斑块(31例)、稳定(376例)和不稳定斑块组(611例);(2)无斑块(31例)、单侧(324例)和双侧颈动脉斑块组(663例);(3)无狭窄(31例)、轻度(932例)、中度(26例)和重度颈动脉狭窄组(29例)。计算所有患者的斑块总面积、稳定斑块面积和不稳定斑块面积。分析Lp-PLA2水平在各组间的差异性及与斑块面积的相关性。  结果  与无斑块组[139.00(96.00,193.00)ng/mL]比较,不稳定斑块组[179.00(123.00,281.00)ng/mL]和双侧斑块组[181.00(120.00,279.00)ng/mL]Lp-PLA2水平明显升高(均P < 0.05)。颈动脉无狭窄及轻度狭窄患者的Lp-PLA2水平与中、重度狭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Lp-PLA2与斑块总面积、不稳定斑块面积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均P < 0.05)。Lp-PLA2对中重度颈动脉狭窄存在较高的诊断价值(AUC=0.710,灵敏度为43.6%,特异度为89.7%,P < 0.001,95% CI: 0.631~0.789)。  结论  Lp-PLA2与颈动脉斑块稳定度、血管狭窄程度、双侧斑块形成及斑块面积,尤其是不稳定斑块面积显著相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有促进作用。Lp-PLA2对中重度颈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能是大规模临床筛查较好的提示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介入杂交手术平台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并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手术治疗前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7例(共23个动脉瘤),同时比较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2D-DSA)、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3D-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17例病理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中2D-DSA共检出16例,1例微小血泡样宽颈动脉瘤因病灶太小漏诊,准确率为94.12%,3D-DSA全部检出,准确率达100.0%,但两种检测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0,P=0.310)。15例宽颈动脉瘤术中达到致密栓塞;2例未破裂颈内动脉巨大宽颈动脉瘤予以较疏松填塞。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因术前出血量大,栓塞治疗后行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30个月,16例恢复工作,1例呈迁延性昏迷状态(治疗3个月)。复查DSA16例动脉瘤消失,1例疏松填塞的巨大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瘤腔仍有血流灌注,但动脉瘤未增大。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能够有效提髙颅内复杂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成功率,同时可有效防止再出血,提髙复杂动脉瘤的治愈率,期间应用DSA技术可确保治疗安全性,并对预后做出可靠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组HIV/AIDS患者心脏彩超和颈动脉超声的特点。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行心脏彩超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HIV/AIDS患者,根据WHO公布的年龄分组标准,分为青年组(≤44岁)98例(28.0%)、中年组(45~59岁)166例(47.4%)和老年组(≥60岁)86例(24.6%),采用 Excel和SPSS26.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结果  不同年龄组在民族、吸烟、传播途径、有高血压、有糖尿病及有肝炎及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心脏彩超和颈动脉超声的异常情况在不同年龄组中存在着差异(P < 0.05),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超声检查的异常情况呈逐渐增加的趋势(χ2趋势分别为107.148、77.666,P趋势值均 < 0.05)。在心脏彩超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异常结果中,不同年龄组在左室舒张功能障碍、主动脉钙化、肺动脉收缩压升高、主动脉瓣反流、室间隔增厚、左右房内径增大、右室内径增大、二尖瓣钙化、颈部有无斑块、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右侧颈内动脉峰值流速及双侧颈内动脉阻力指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发生最常见。  结论  不同年龄组HIV/AIDS患者心脏彩超和颈动脉超声的异常情况及异常的表现存在着差异,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超声的检查结果,对不同年龄组HIV/AIDS患者相关心血管疾病做出及时地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开放手术辅助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Ⅰ型合并Ⅱ型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  90例已建立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并出现Ⅰ型合并Ⅱ型狭窄接受血透治疗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超声引导下PTA,B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引导下PTA,C组:开放手术辅助PTA。比较3组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血管内径、肱动脉血流量、AVF通畅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C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分别高于A、B组,并发症分别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3组患者的血管内径、肱动脉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即刻和术后1周C组分别大于A、B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术后6、12月时的AVF通畅率及稳定性分别高于A、B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开放手术辅助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Ⅰ型合并Ⅱ型狭窄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恢复内瘘功能,保证患者有效透析,且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作为部分病例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phospholipase A2, 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4月安徽省立医院收住行Lp-PLA2检测和颈动脉评估的227例患者,按照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3组,无明显颈动脉狭窄为对照组(58例),颈动脉狭窄<50%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119例),颈动脉狭窄≥50%为颈动脉狭窄组(50例);按照有无新发心血管事件分为无新发事件组(154例)和新发事件组(73例)。检测Lp-PLA2及其他常规入院检验,分析各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因素。  结果  与对照组Lp-PLA2[(89.29±41.15)ng/mL]相比,颈动脉粥样硬化组[(103.92±37.90)ng/mL]与颈动脉狭窄组[(121.96±41.27)ng/mL]Lp-PLA2明显升高(均P<0.05);新发事件组Lp-PLA2[(114.93±36.50)ng/mL]显著高于无新发事件组[(98.76±42.47)ng/mL,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Lp-PLA2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且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深,血清Lp-PLA2浓度同步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联合应用二维灰阶超声、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PW(频谱多普勒)及CEUS(超声造影)对脑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术后实现灰阶、血流、微灌注等检查,探讨多模态超声在肝移植术后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脑死亡器官捐献(donors after brain death,DBD)移植肝患者57例,所有患者肝移植术后均进行常规超声实时、动态连续监测,对移植肝血管显示困难、血流充盈差、可疑狭窄或血栓、移植肝内或肝周出现不能确定的异常病变进一步行CEUS检查,分析超声检查对移植肝术后各种并发症的诊断,检查结果与其他影像学检查、临床、病理、实验室检查进行对照。  结果   多模态超声提示有血管并发症者7例,其中肝动脉狭窄2例(3.5%),门静脉血栓2例(3.5%),下腔静脉血栓1例(1.2%),下腔静脉狭窄2例(3.5%);胆道并发症4例(7.0 %):其中胆道狭窄3例(5.2%),胆汁瘤1例(1.2%),均经临床证实;一般常见并发症:胸腹腔积液57例(100%),肝内及肝周血肿31例(54.3%)。多模态超声漏诊肝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1.2%)。  结论  多模态超声检查作为肝移植术后的首选检查方法,能较准确的诊断肝移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浆miR-30a与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冠状动脉病变评估中的作用。   方法  随机入选88例ACS患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组(SA组,42例)和ACS组(46例)。用IVUS检测斑块负荷和重构指数(RI),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血浆miR-30a的含量。研究ACS组斑块负荷、RI和血浆miR-30a的变化。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斑块负荷、血浆miR-30a和RI的关系。  结果  与SA组比较,ACS组患者斑块负荷增加[(62.82±4.40)%比(68.32±4.59)%];RI增加(0.90±0.03)比(1.15±0.05);血浆miR-30a升高[(8.10±1.09)2-ΔΔct*104比(11.66±1.19)2-ΔΔct*104](P < 0.05)。RI和斑块负荷(r = 0.482,P = 0.000)、血浆miR-30a水平(r = 0.817,P = 0.000)呈正相关。  结论  ACS患者早期已发生冠状动脉正性重构,血浆miR-30a可以作为ACS早期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超声心动图不同切面诊断胎儿先天性血管环(CVR)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产前诊断的60例CVR超声心动图资料和随访结果,重点观察三血管气管切面(3VT)、弓降部冠状切面、三血管肺动脉分支切面,总结CVR在3VT、弓降部冠状切面、三血管肺动脉分支切面的声像图特点。 对比CVR在3VT、3VT +弓降部冠状切面、3VT +弓降部冠状切面+三血管肺动脉分支切面诊断情况。  结果   60例超声心动图诊断的CVR中,经过引产后病理解剖、产后超声心动图、CT或MRI随访结果证实:共59例确诊为CVR(准确率98.3%),1例误诊(误诊率1.7%)。 3VT +弓降部冠状切面+三血管肺动脉分支切面诊断率高于3VT及3VT +弓降部冠状切面(P < 0.05),3VT +弓降部冠状切面诊断率高于3VT(P < 0.05)。  结论  3VT +弓降部冠状切面+三血管肺动脉分支切面是诊断胎儿CVR的重要切面,诊断符合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