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乳为肝窍     
通过分析整理古今关于乳与肝的文献资料,探讨乳为肝窍的中医学理论依据,发现乳房的发育、乳汁的形成、分泌以及乳痈、乳癖、乳岩、乳痰、乳衄、乳汁异常分泌等常见乳腺疾病的发生均与肝相关。肝失疏泄、肝不藏血是乳病发生的基本病机,前人治疗乳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多注重从肝调理。故通过对乳为肝窍理论的探讨,阐明乳的生理病理特性,完善中医藏窍理论,为临床治疗乳腺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正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属红菇科乳菇属,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矿物质,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又名美味松乳菇、松树蘑、松菌。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松乳菇具有抗肿瘤、抗菌的药理作用[1]。松乳菇每年5-6月和10-11月集中上市[2],因其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很高,野生松乳菇的产量很低,价格较为昂贵。将松乳菇进行人工培  相似文献   

3.
不同溶解性质的药物在O/W微乳中的溶解度和体外释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溶解性质的药物在O/W微乳中的溶解机制及体外释放特征。方法制备喷昔洛韦、布洛芬,阿克拉霉素O/W型微乳,并对微乳形态及大小进行表征;测定药物在微乳及在微乳组分中的溶解度,进行比较分析。用平衡透析法考察载药微乳的体外释放。结果电镜及光子分光光度法均显示空白微乳与载药微乳粒径均为20 nm左右。药物在微乳中的溶解度与药物在外相、内相及总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的总和相当。喷昔洛韦在微乳外相的溶解度较大,体外释放速率较快;布洛芬、阿克拉霉素在微乳内相及总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较大,体外释放速率较慢。结论微乳对药物的增溶作用与药物在油相,水相及总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相关;微乳对药物的释放,特别是对脂溶性药物的释放有明显的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刺通乳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乳是产后及哺乳期妇女常见症状 ,笔者在临床用针刺方法治疗产后缺乳和哺乳期结乳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笔者共治疗产后缺乳和哺乳期结乳产妇 39例 ,其中初产妇 2 0例 ,经产妇 19例 ;结乳 18例 ,缺乳 2 1例 ;患病时间最短 2d ,最长 30d;年龄最小 2 3岁 ,最大 4 1岁。临床辨证 :两乳胀满无肿块 ,乳头乳窍通畅 ,乳头出乳孔 6个以上属正常 ;乳房柔软 ,乳窍通畅而无乳或乳汁特少者 ,为气血不足型 ;乳房胀满 ,或有肿块、压痛、乳窍闭塞、挤之不出乳 ,或出乳孔不足 4个者 ,为乳窍闭塞 ;有乳但不能排出 ,属气血壅滞型。后有可先按摩…  相似文献   

5.
中药挥发油微乳与伪三元相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中药挥发油形成O/W微乳的最佳处方。方法:以微乳区域面积为指标,采用伪三元相图筛选空白微乳的处方;以微乳区域面积为指标,在获得的空白微乳处方基础上采用伪三元相图考察温度、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质量之比即Km值对含挥发油微乳形成的影响;综合以上实验结果,以载药量、粒径大小及分布确定含挥发油微乳的最佳处方。结果:空白微乳处方中肉豆蔻酸异丙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无水乙醇与水形成的微乳区域面积最大,含挥发油微乳形成的微乳区域面积大小顺序为:Km=4∶1>Km=2∶1>Km=1∶1,温度对含挥发油微乳区域面积的影响不大。含挥发油微乳的最佳处方是:挥发油2.852%、肉豆蔻酸异丙酯6.65%、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30.42%、无水乙醇7.605%、水52.47%。结论:采用伪三元相图研究中药复方挥发油形成微乳的处方,方法科学、便捷、可靠,通过制成O/W微乳增加了难溶性挥发油类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该制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正乳房病指发生在乳房部位的疾病,主要包括乳痈、粉刺性乳痈、乳痨、乳漏、乳核、乳癖、乳岩等,患者以女性为主。朱松毅,男,上海市名中医,海派杜氏外科的第3代传人。18岁师承江南名医杜少谷,具有60余年临床经验,除擅治一般外科常见病外,在治疗乳房病及颈淋巴结炎结核、骨结核、痛风等疑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痤疮、秃发等亦有  相似文献   

7.
产后缺乳是产后常见的一种病证,从中医辨证施治的角度具体可分为虚、实两种。乳泉颗粒主治产后肝郁气滞型缺乳症,隶属于中成药类妇科用药。通过对乳泉颗粒处方解析,考证了乳泉颗粒的处方来源;从质量控制、药理药效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探究乳泉颗粒的研究进展,为乳泉颗粒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针刺、拔罐结合治疗缺乳62例,全部有效。针刺以补益气血,理气通络;拔罐可疏通乳络之壅滞,使两乳之乳络互通。  相似文献   

9.
一、乳痈乳痈有外吹乳痈与内吹乳痈二种.外吹乳痈患者为产妇,与哺乳有直接关系;内吹乳痈患者为孕妇,由胎气过旺而成.(一)外吹乳痈:病因:产妇乳头破损,外结黄盖,阻止乳汁外流;或产妇乳多、乳浓,乳络不通;或断乳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董氏指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婴儿吐乳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给予"董氏指压法",对照组口服冠迪糖浆。两组疗程均为15天,治疗前后观察每天吐乳次数和吐乳量情况,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25%、61.25%,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吐乳次数、吐乳量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吐乳次数、吐乳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董氏指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免怀散出自《济阴纲目》卷十四,全方由当归尾、赤芍药、红花、牛膝四位药物组成,主治产后乳汁暴涌不止,食少,欲回其乳者。临证还须明辨阴阳,分清气血,随症加减,笔者治疗乳癖、闭经、跌打损伤均有较好的疗效。附验案4则,以资说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甲状腺弥漫硬化型乳头状癌(DSV)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006-2010年共搜集DSV13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分析声像图特征。结果:13例DSV甲状腺内部呈弥漫性不均匀改变和沙粒状钙化,无肿块及结节表现11例,2例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颈部淋巴结转移9例。结论::DSV多发生在年轻女性,高频超声声像图表现为甲状腺内部回声弥漫性不均匀且伴有广泛沙粒状钙化,甲状腺内无明显肿块及结节,应与桥本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方鳖甲软肝方对LPS诱导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由UUO大鼠制备含药血清作为药源加入离体反应系统,MTF比色法检测各组血清对LPS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于24h、48h及60h,阳性药物组及复方鳖甲软肝方各组OD值均低于模型组,而阳性药物组OD值与复方鳖甲软肝方各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复方鳖甲软肝方可抑制LPS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从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临床各科室的带教内容与考核对本科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心血管内科规范的实习内容和考核办法的具体实施进行了介绍,并有推广到临床各科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常孕妇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平衡改变情况。方法对300例正常孕妇(按妊娠周期分成3组)和100例正常未孕妇女进行Holter检查,监测24 h心率、心律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24 h心率变异,对其时域、频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怀孕各组各类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怀孕各组心率变异各常用时域、频域分析指标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健康在孕期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心率变异值降低,可能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衡有关。对不同阶段孕期妇女行Holter监测对评价孕期可能存在潜在心脏疾病危险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方鳖甲软肝方对LPS诱导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由 UUO大鼠制备含药血清作为药源加入离体反应系统,MTT比色法检测各组血清对LPS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于24h、48h及60h,阳性药物组及复方鳖甲软肝方各组OD值均低于模型组,而阳性药物组OD值与复方鳖甲软肝方各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复方鳖甲软肝方可抑制 LPS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从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和评价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干预对控制药占比的效果。方法:调查干预前后药占比、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抗菌药物占全部药品金额的变化情况。结果: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医院药占比下降5.79%,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13.99%,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12.89%,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20.15DDD,抗菌药物占全部药品金额比下降11.05%。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药占比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尿毒症患者72例,分为腹膜透析组38例,血液透析组34例。透析前及透析1 a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EF)及舒张早期和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E/A),舒张早期和晚期血流速度积分比(EI/AI)。结果透析前腹膜透析组与血液透析组之间LVEDD、LVESD、IVST、LVPWT、EF、E/A、EI/AI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透析前LVESD、IVST、LVPWT、E/A、EI/AI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LVESD、LVPWT、E/A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均<0.01。透析1 a后2组比较LVEDD、LVESD、IVST、LVPWT、EF、E/A、EI/AI均有显著性差异;血液透析组透析前与透析后比较,LVEDD、LVESD、IVST、LVP-WT、EF、E/A、EI/AI均有显著性差异;腹膜透析组透析前与透析后比较,LVEDD、LVESD、IVST、LVPWT、EF均有显著性差异,E/A、EI/AI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尿毒症患者均存在左心室功能障碍,血液透析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甘草是临床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甘草剂应用分布广泛,遍及各个方剂类别,但所占比例并不均匀。甘草在方剂中用量跨度很大,但总体用量偏小,与其应用分布有一定内在联系,并且与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和方剂的主治病证、药物配伍等诸多因素均相关。甘草的应用与否及用量大小,从根本上讲源于其本身的作用功效和甘缓之性,应结合具体方证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系统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存在、联系、发展的普遍形式,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系统论包括整体性、联系性、动态性、有序性等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钱学森认为"人脑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中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医医者对疾病的的认知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在中医医者动态、连续、复杂的认知过程中,无不贯穿着系统论的思想。本文将从系统论的角度,利用系统论的几个原理初步剖析中医医者的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