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活力密孔皮灌注皮浆悬浊液植皮方法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对7例度四肢烧伤患者、6例修复瘢痕切除创面患者行创面切痴达深筋膜层,用注射器分区高压快速把自体皮浆悬浊液注入异体皮下,2周换药,观察各部位生长情况.同一病人其他部位用传统微粒植皮做对照.[结果]实验组愈合区瘢痕增生轻,较平整,无明显高出正常皮肤,有色素沉着,质地柔软有弹性;与对照组相比,两种植皮方法在愈合时间、愈合区色素改变、皮肤弹性及关节功能、愈合质量等方面有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皮浆悬浊液注射技术决定了皮粒的生长方式是沿空隙爬行生长,使植皮区具有表皮/真皮结构,自体/异体复合移植形成的抗原屏蔽作用能使抗原性较低的异体真皮长期保留下来,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异体、异种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与自体复合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5例大面积Ⅲ度烧伤创面早期切痂,2例3个部位采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3例3个部位采用同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将基质缝合固定。微粒皮均匀涂布在异体皮的真皮面上,覆盖于创面上,缝合包扎固定。未移植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创面作对照观察,微粒皮与创面比例为1:5。结果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部位表皮覆盖率75%。采用同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部位表面覆盖率94%。随访时间最长2年复合移植皮肤弹性好、无水胞和溃疡,愈合质量优于对照部位创面。结论 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与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是可行性的,同种细胞真皮基质的复合移植成活率明显优于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复合移植。  相似文献   

3.
异体皮覆盖自体微粒皮治疗Ⅲ度烧伤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断层的异体皮作为生物敷料与自体微粒皮移植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中异体皮的表皮层与真皮层的作用,以期为合理利用和加工异体皮提供参考。方法取复温后及移植后5~30d的异体皮标本,少数病例同时获取异体皮下面的组织,石蜡切片、HE、Mason、PAS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异体皮移植后5d其表皮层细胞出现泡状变性,逐渐与真皮层分离,形成水泡,然后剥脱。来源于创面的毛细血管长入异体真皮,并有炎症反应。手术后1~2w,存活的自体微粒皮的表皮细胞在异体皮下方开始扩展,伴有新生的小血管。最后,异体真皮形成痂皮脱落,其下面新生的表皮覆盖创面。结论异体皮覆盖烧伤创面后其表皮层很快出现泡状变性,形成水泡,溶解剥脱,因此在烧伤创面覆盖中不会起主要作用。起更大作用的是异体真皮,它不仅覆盖创面,而且当毛细血管长入异体真皮时可以为其下方的自体微粒皮的增殖和扩展提供营养环境。所以,在异体皮的制备过程中,不应该把断层后的真皮深层丢掉,而应该将其收集保存予以利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自体微粒皮与异体脱细胞真皮复合移植后创面愈合情况。方法 SD大鼠 34只 ,取 4只用于制作脱细胞真皮。另外 30只分别在背部制作两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共 6 0个创面 ,创面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30个创面 ,实验组行自体微粒皮 异体脱细胞真皮 (二者比例为 1:4 ) 异体中厚皮移植 ,对照组行自体微粒皮 异体中厚皮移植。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微粒皮成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两组移植术后组织学观察有明显差异 ,术后 8周透射电镜见 :实验组可分辨出不连续的基底膜及其上的半桥粒结构 ,真皮中胶原排列致密成束状 ,胶原纤维明暗相间条带清晰可见。对照组无基底膜及半桥粒 ,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结论 自体微粒皮与异体脱细胞真皮复合移植微粒皮成活率较高 ,避免了单纯微粒皮移植缺乏真皮结构的缺点 ,是一种较好的全层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与自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后创面修复情况。方法18例烧伤总面积50%以上,Ⅲ°烧伤20%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例患者Ⅲ°烧伤创面早期切痂,15个关节功能部位采用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固定;面积200~600cm2,在异体皮的真皮面上均匀涂布备好的微粒皮,覆盖于脱细胞真皮基质上,同一肢体其余创面常规用自体微粒皮加异体皮移植缝合包扎固定。对照组:9例12个肢体传统微粒皮移植对照观察16个关节,面积200~600cm2,微粒皮与创面比例为1∶8~13。结果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与微粒皮混合移植皮肤成活率92%,对照组成活率94%,随访3~17个月治疗组皮肤弹性及色泽好、瘢痕轻、耐磨,关节活动度等愈合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微粒皮混合移植,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微粒皮移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周宁  贾晓明 《广西医学》2003,25(1):44-46
传统对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为切痂邮票状植皮、或大张中厚或刃厚皮移植、或自体微粒加大张异体皮移植等。但这些方法常导致创面瘢痕形成 ,影响外观 ,痛痒难忍 ,在功能部位往往导致畸形和功能障碍 ,这与移植自体皮片所含真皮厚度有关 ;即使移植效果较好的全厚皮片 ,若面积稍大时 ,供皮区不能直接缝合 ,需另取自体刃厚皮片覆盖 ,为了解决供皮材料的困难 ,国内外学者都着眼于复合皮研究 ,并取得满意效果。为此我们就异体真皮加自体薄皮在深度烧伤创面的应用及免疫排异反应进行综述如下。1 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薄皮复合移植的历史背景自 1913年…  相似文献   

7.
自体微粒皮移植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峥 《四川医学》2010,31(10):1444-1445
目的探讨自体微粒皮肤移植异体皮覆盖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自体微粒皮移植异体皮覆盖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32例次微粒皮移植异体皮覆盖术一次修复手术创面者48例次,残存小创面换药愈合者37例次,形成肉芽创面需要手术补植皮者33例次,90例存活,12例死亡。结论手术时机的选择、异体皮成活与否、微粒皮的密度、手术部位、创面感染和围手术期处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无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皮复合移植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制备一种无细胞异体(或异种)真皮基南,完整保留基底膜复合物,胶原束结构和排列保护正常,将其与薄的刃厚自体皮复合移植应用于3例切削痂后的烧伤创面。结果:未发现对复合移植物的排异反应。创面愈合后,发现移植网状自体皮的网状形式已变得不明显,大张自体皮是体真皮基质复合移植区出现较厚而特殊的脱屑,而与异种真皮基质复合移植时发现自体皮脱落而创面已上皮化的现象,均反映了愈合过程的特殊性,长期观察显示,较薄的刃厚  相似文献   

9.
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制备及其与自体皮复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制作脱细胞真皮基质的方法及其与自体皮复合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高渗盐液—酶消化法制作真皮基质。以猪为模型进行自体微粒皮与异体真皮基质的复合移植。结果:移植成活率69.57%,移植后外观平滑,有弹性,组织学观察表皮—真皮间结合良好,可见钉突横跨基底膜固定于异体真皮上。结论:高渗盐液—酶消化法制作脱细胞真皮基质方法简便、效果确切。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是提高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质量较为理想的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制带密集微孔的异种无细胞真皮替代物,提高真皮替代物与自体皮片复合移植的存活率。方法 采用机械的方法在异种无细胞真皮替代物上行密集的贯穿性打孔,孔径为500~800tan,孔间距为3~5mm。将微孔无细胞真皮替代物埋入SD大鼠皮下,观察孔径大小的变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同时将徽孔无细胞真皮替代物与SD大鼠大张刃厚皮片复合移植,观察移植存活率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在无细胞真皮替代物上打孔后可明显增强对创面基底血浆等渗液的渗透性,植入全层皮肤切除创面,基底血浆等渗液可通过孔隙渗透到无细胞真皮表皮面。埋入皮下1周,孔隙仍较明显,部分孔隙可见有红细胞通过;2~3周时,新合成的胶原逐渐填充孔隙,孔腔变小。微孔无细胞真皮替代物与SD大鼠刃厚皮片复合移植的成活率为89.5%,明显高于无孔的无细胞真皮替代物(63.2%),创面愈合后外观光滑平整,具有良好的弹性及柔韧性。翁论带有密集微孔的无细胞真皮替代物可明显提高移植成活率,且不影响创面愈合后外观,是一种较理想的真皮替代物。  相似文献   

11.
姜笃银  陈璧 《医学争鸣》1997,18(5):461-463
目的:为观察异体胎儿真皮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通过19例经胰蛋白酶处理的冷冻异体胎儿真皮与自体表皮重组复合皮,并以单纯自体表皮为对照,作移植实验和动态观察.结果:复合皮移植后抗感染力强,成活率与自体表皮移植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可防止组织收缩和疤痕形成.同时提出异体胎儿真皮移植首先应满足血型的一致,否则对复合皮质量产生影响.结论:经胰蛋白酶处理的冷冻异体胎儿真皮可作自体表皮移植的载体,是理想的真皮替代物.临床应用异体胎儿真皮一次性完成复合皮移植术,提高了植皮外形效果,节省了患者的皮源,可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烧伤创面处理贯穿烧伤治疗的全过程,如何有效的进行创面处理是烧伤治疗成败的关键。大面积深度烧伤应尽早进行大面积切削痂植皮已被烧伤界学者所公认,异体皮加自体微粒皮移植被广泛认同。新鲜自体皮移植亦无争议,预存自体皮移植似乎多此一举,其实不然。因为头部第1次供皮后2周左右即可愈合良好,第2次供皮后10d左右即可愈合良好,而早期切削痂异体皮加自体微粒皮移植术后,至异体皮溶脱或残余焦痂、痂皮溶脱后行创面清创自体皮移植术(第2或第3次手术),时间间隔需1个月左右,此间有限的供区(特别是头部供区)将被闲置。利用此时间间隔,可切取头皮至少1次备用。我院自2005年10月起,对16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应用预存自体皮移植作为创面处理的辅助方法,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自体微粒皮移植治疗大面积烧伤10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自体微粒皮肤移植异体皮覆盖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1995年-2005年共102例自体微粒皮移植异体皮覆盖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临床资料。结果132例次微粒皮移植异体皮覆盖术一次修复手术创面者48例次,残存小创面换药愈合者37例次,形成肉芽创面需要手术补植皮者33例次,90例存活,12例死亡。结论影响微粒皮移植异体皮覆盖的因素除了年龄、烧伤面积和深度、排异反应、早期是否合并吸入性损伤和烧伤休克外,手术时机地选择、异体皮成活与否、微粒皮的密度、手术部位、创面感染和围手术期处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体微粒皮同种异体皮混合移植在大面积烧伤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1年至今共收治15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共计24个部位的早期切痂后创面应用自体微粒皮同种异体皮混合移植修复。结果①15例病人全部存活。②同种异体皮在创面存活2~4wk,脱落后自体微粒皮成活扩展覆盖创面90%以上的共18个部位,60%~80%的6个部位。残余创面经换药或1~3次自体邮票状植皮愈合,愈合时间28~52d。③随访2年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轻,皮肤弹性可。结论自体微粒皮加同种异体皮混合移植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薄皮片(复合皮)移植修复深度烧伤创面,尤其是修复功能部位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Ⅱ度和Ⅲ度烧伤创面,且创面集中在四肢关节功能部位的成年住院患者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治疗组创面切削痂后,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自体薄层皮(刃厚皮片)进行移植修复,对照组创面则单纯采用自体薄皮片移植修复。结果:两组皮片均成活良好,近期植皮区效果较接近;经随访观察6~12个月,治疗组脱细胞异体真皮无排异反应,植皮处光滑平整,色泽及弹性良好,瘢痕增生轻,关节运动角度基本正常;对照组表皮反复起水泡,瘢痕增生重,关节运动角度较正常小。结论:复合皮移植一次性完成对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是一种理想的方法,皮片成活率高,远期瘢痕增生轻,关节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分析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大张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颈部及腘窝、肘部等大关节部位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大张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4例4处颈部瘢痕切除后创面、6例10处腘窝深度烧伤切/削痂创面、2例4处肘部深度烧伤切痂创面.结果 除1例因自体皮出现散在斑点状坏死而延迟愈合外,其余病例移植的复合皮全部成活.术后随访半年,复合皮移植区皮肤外观较平整,弹性较好,耐磨,虽有轻度瘢痕形成,但颈部、膝关节、肘关节等植皮区无明显挛缩,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大张刃厚皮复合移植是修复皮源紧缺烧伤患者的颈部及腘窝、肘部等大关节部位皮肤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微粒皮肤移植术64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64例次严重烧伤病人进行微粒皮肤移植术的总结,提出了该方法对大面积烧伤治疗的优越性,特别是对面积超过50%的病人。本组病例中70.07%的部位异体皮排斥后微粒自体皮已将创面修复,不需再次植皮。本文指出对深度烧伤不论是早期还是后期溶痂后形成的肉芽创面,均可进行微粒皮移植,在肉芽创面上进行微粒皮肤移植也可取得较好效果,另外还提出了该方法的病例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8.
保留变性真皮大张自体皮移植的病理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变性真皮的病理特性,自体皮移植后的病理过程及转归.方法:将SD大鼠背部制成直径2.5 cm的深Ⅱ度烧伤创面,简单清创,异体皮覆盖创面48 h后,浅削痂保留变性真皮,局部移植大张自体断层皮片,植皮后不同时间切取植皮区全层皮肤,HE,Masson's染色观察变性真皮与移植皮片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浅削痴后可见变性真皮上层存在较多坏死细胞,仅有少量活性细胞,胶原变性,并伴随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植皮后早期仍然可见变性真皮内坏死组织,炎性细胞,植皮后3 d可见断层皮片内存在炎性细胞浸润;10 d可见变性真皮内坏死组织明显减少,其表层可见红细胞;21 d所植皮片近似正常皮肤.结论:保留变性真皮不影响所植皮片成活,自体皮移植后坏死成分可逐渐吸收,并为新生有活力组织所取代.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寻找理想的真皮替代物,以解决自体中厚皮源不足的难题。方法:对23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功能部位行手术切、削痂后分为二组植皮:试验组创面移植脱细胞异体真皮加自体微粒皮(简称复合皮),对照组创面单行自体微粒皮移植。术后观察两组移植皮肤的临床疗效,并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术后6周试验组移植的复合皮成活率达87%(20/23),对照组为91.3%(21/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复诊见复合皮的外观、质地、耐磨性及关节功能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组织学检查:术后6周见试验组的复合皮融合为一体,角质层连续而成熟,对照组自体表皮轻微增生;术后3~12个月试验组脱细胞异体真皮中胶原纤维粗细基本一致、排列规则,对照组自体真皮中胶原纤维粗细不一、排列不规则。结论: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功能部位进行复合皮移植,可减轻瘢痕增生、改善创面外观及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面积Ⅲ度烧伤切痂创面的3种修复方法,探求真皮替代物在提高创面愈合质量的意义和价值。方法:总结笔者单位近15年来收治的大面积烧伤一次切痂面积15%TBSA以上,分别采用大张异体(异种)皮肤打洞小块自体皮嵌植法(简称“嵌皮法”),自体皮肤微粒播散移植外层覆盖异体(异种)皮肤法(简称“微皮法”)和自体皮肤细胞耕耘播种于异体真皮内移植法(简称“皮肤细胞法”),治愈出院,随访2月以上的210例患者病例资料,以术后30d和45d上皮化愈合面积占手术面积百分率及是否需补充植皮作为疗效判定标准,30d达80%以上或45d达95%以上且无需补充植皮者为优;30d在50~80%,或45d在81~94%,且此后可能需补充植皮者为良;30d在50%以下,或45d不足80%且此后需补充植皮者为差。结果:①自体皮扩大比例“嵌皮法”<“微皮法”<“皮肤细胞法”。②3种修复方法总优良率91.4%,3种方法间优良率无差异。③“皮肤细胞法”发现大部分异体真皮长时间无干枯坏死现象,异体真皮表面形成新生上皮,活检切片显示上皮细胞于异体真皮内呈团状增殖分化,14个月切片表明,除不含皮肤附属器外,既有致密的全层表皮结构,又有真皮组织结构,术后随访5年,愈合区皮肤似移植大块自体中厚皮,柔软,光滑和平坦。结论:“嵌皮法”、“微皮法”和“皮肤细胞法”均可作为大面积Ⅲ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方法,以“微皮法”较常使用。“皮肤细胞法”因发现大部分真皮长时间未被排异,值得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