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硬膜下脓肿形成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临床资料 病例1:患者男性,81岁。主因“头痛、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无力7d”入院。无明确外伤史。入院后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在我院行颅骨钻孔血肿引流术。术程顺利,术后恢复好,语言、肢体功能完全恢复,切口甲级愈合出院。一月后因切口哆开,再次住院。查体:体温不高,手术切口处约2cm长哆开,少许脓性分泌物。头颅CT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灶,侧脑室受压。于局麻下原颅骨钻孔处置引流管一根于硬膜下,抽吸出淡黄粘稠脓汁约50ml。留取标本送检(细菌培养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生长),庆大霉素盐水反复冲洗至清亮。保留引流管,每日冲洗,结合全身应用抗生素,连续7d,至冲洗液清亮,细菌培养阴性,拔除引流管,伤口正常愈合出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硬脑膜下脓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0年收治的6例硬脑膜下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因误诊为硬膜下积液而死亡,其余4例均痊愈出院。结论硬脑膜下脓肿临床少见,仔细分析病史及影像学资料,及时诊断,正确处理,方能减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正1病例资料男性,67岁。因发现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3 d入院。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差,言语不清,思维力、理解力、定向力、记忆力明显减退;颈抵抗,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侧肢体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侧巴氏征阳性。头颅CT示左侧额颞顶部硬膜下慢性血肿。初步诊断为左侧额颞顶部慢性硬膜下血肿,给予脱水、营养神经等治疗。入院2 h突发四肢抽搐,持续3~4 min,考虑癫痫发作,给予地西泮注  相似文献   

4.
正1病例资料男,45岁,因头晕2 d、突发意识不清5 h急诊入院。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6℃,脉搏9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2/97 mmHg;全身皮肤无创伤、感染和破溃,双侧外耳道及鼓膜无异常;神志嗜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女性,55岁。因左侧肢体瘫痪,意识不清14d于2011-03-17入院。14d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剧烈头痛加重伴恶心、呕吐及左侧肢体无力,渐至昏迷。查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血肿。于某省级医院就诊,诊断为:脑出血,保守治疗。住院期间患者出现高热,曾行腰穿检查(具体结果不详),8d前复查头颅CT,血肿较前部分吸收,但脑水肿明显,1d前查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体温降至正常,意识状态稍有好转,置放口腔呼吸通道,保留胃管、尿管转来  相似文献   

6.
1病例资料患者,男,15岁,因发热、头痛6d,左侧肢体抽搐2d,以"脑炎"收入我院神经内科。查体:体温38℃,神志朦胧,左侧肢体肌力2级,颈抵抗4横指。既往有鼻窦炎病史1月余。入院行CT平扫+增强示右侧颞顶枕部硬膜下弧形液性低密度影,右侧侧脑室受压变窄,增强扫描示病灶周边均匀厚度的细强化带。MR检查示:右侧颅骨硬膜下见长T1、长T2弧形异常信号影,增强后扫描见右侧大脑半球软脑膜显著强化;另右额叶见一小结节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DWI呈高亮信号。鼻腔分泌物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混合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硬膜下脓肿的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及预后。 方法选取自2008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例硬膜下脓肿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患者入科室时已出现脑疝,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术+硬膜下脓肿清除术,1例行硬膜下脓肿钻孔引流。 结果4例患者经积极救治后均恢复良好,治疗后按目前常用的日常生活能力分级(GOS评分):Ⅰ级(能独立活动,无需帮助或指导)3例;Ⅱ级(能活动,但须指导)1例。 结论硬膜下脓肿在神经外科疾病中很少见,但由于硬膜下腔缺乏任何间隔的解剖特点,一旦发生硬膜下脓肿,脓肿的扩展范围广泛,后果严重。治疗除全身使用抗生素外,钻孔引流效果最好,引流管的通畅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1病例资料患者,男,74岁,因发热2d、突发右侧肢体乏力、意识丧失4h入院。既往3月前因小肠穿孔行手术治疗,1月余前因阑尾炎行手术治疗,1月前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入院查体:神志模糊;双侧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颈项强直;右侧肢体屈曲,肌张力升高,左侧肢体刺痛能定位。外院头颅CT示左侧颞枕硬脑膜下血肿。入院行头部MRI检查示左侧额、颞、顶部颅骨内侧可见弧形长T1、稍长T2信号,其内可见少许混杂信号影,考虑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胸部CT检查示两肺下叶炎症。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2.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8.2%。初步诊断:左侧额颞顶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局麻下行钻颅血肿引流术,术中引出大量淡红色稀薄脓液,考虑为硬脑膜下脓肿,术后行脓液培养检出大肠埃希菌,予留置引流管继续引流并用庆大霉素盐水冲洗,静脉滴注亚胺培南抗感染治疗,术后3d复查头部CT示颅内脓肿清除较彻底。患者经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 1991年以来共收治了 5例急慢性硬膜下脓肿 ,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 3例 ,女 2例 ,年龄 5~ 68岁 ,平均 2 9岁。病因及感染来源 ,开放性颅脑损伤 3例 ,来源不明者 2例。广泛分布于左或右额颞顶部 ,2例在枕顶部。临床表现为高热和颈项强直 ,意识障碍 2例 ,偏瘫 3例 ,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院利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对硬脑膜下脓肿进行微创钻孔对口冲洗引流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硬脑膜下脓肿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0~48岁。有副鼻窦炎或中耳炎病史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颅引流术后1例,头部开放性外伤史1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硬膜下脓肿极为罕见,治疗方式多为再次置管引流,而选择开颅治疗极少,本文将对其开颅治疗进行讨论。方法回顾报道开颅手术治疗的两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硬膜下脓肿的病例。结果两例病人预后均较好,未残留明显的神经系统受损体征。结论硬膜下脓肿术前的影像学评估十分重要,手术方式是选择再次钻孔引流还是开颅手术需依据术前影像学特征来合理选择,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一定要足量、全程。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患者,男,41岁。因头痛、恶心、呕吐、发热3月入院。起初患者右侧外耳道流脓,来我院时已经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发热、大汗、眼睛憋胀和烦躁不安,卧床不起。查体:体温38.5℃,神清语利,右侧听力丧失,头皮凹陷性水肿,脑膜刺激征(+),巴氏征(+)。血常规化验,白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13.
正1病例资料男,68岁。因突发意识不清伴右侧肢体抽搐6 h入院。发病前无明确外伤史。既往6个月前曾行左侧第2磨牙拔除术,术后继发牙周感染;3个月前行左侧下颌皮肤脓肿切开引流术,伤口愈合不良,长期使用抗生素。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7.2℃,血压140/90 mm Hg;左下颌见一约2 cm×2 cm大小肿物,皮肤红肿,皮温高,按压无脓性分泌物;构音障碍,定向力减退,双侧瞳孔等大等园,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无眼  相似文献   

14.
婴儿头皮血肿穿刺后致硬膜下巨大脓肿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病例资料患者,女,5月龄,于15d前右侧额,颞部外伤致额,颞部头皮血肿.在当地做穿刺抽血加压包扎,血肿消退5d后出现不规则发热,随后其家长发现前囟门隆起,在卫生院治疗不,佳遂入我院儿科,查体37.5℃,面色苍白,前囟饱满2.5cm×3.0cm,张力高,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敏感,双目向内凝视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7.8×109/L,中性72%,淋巴8%。在儿科治疗期间出现四肢抽搐以左侧为主急查头颅,。CT,示右额颞顶硬膜下有新月样低密度影,CT值7.0Hu,共9个层面,中线左移即转脑外科急诊在局麻基础麻醉下予以钻孔探。 查见硬脑膜无着色,,“ ”字形切开硬脑膜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硬脑膜下脓肿的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5例硬脑膜下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中,继发于颅脑损伤4例,其中3例患者继发于清创不彻底;1例继发于化脓性中耳炎。5例均行手术治疗,行开颅脓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4例发热等症状于术后3~7d消失,肢体肌力术后在术后3~4周内恢复,复查头颅CT示脓液消失,脑水肿消失;术后随访1年,均无复发;本组死亡1例。结论患者创伤后若出现发热、头痛,颅内压增高及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当考虑继发硬脑膜下脓肿;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硬膜下脓肿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脊髓内脓肿     
脊髓内脓肿较少见。自1830年Hart首次报导后,Blacklock收集1982年以前的文献仅为60例。1980年以来国内文献有报导的共6例。我科自63年以来共收治3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例1 男18岁,1966年8月18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个月,原因不明出现右膝部肿胀,继之右下肢麻木,运动不灵。约一周后左下肢也出现麻木,且伴有大、小便潴留。至来院时双下肢瘫痪。病人既往无外伤、发热及感染病史。检查:神志清,颅神经无异常改变,双下肢肌力为0级,踝震挛,Babinski氏征(+)。两髂前上嵴连线以下触觉、痛觉消失。腰穿完全梗阻,脑脊液检查:蛋白:0.79g/L;,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2岁。因头痛,呕吐、发热伴多饮多尿1月入院。查体:神清,双眼外展不充分,双眼视力轻度减退,视野呈向心性缩小,颅神经正常。四肢肌张力稍增高,肌力V级弱,双侧巴氏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脑CT显示鞍上池可见-2.5cm×2.5cm×2cm大小因圆形囊性占位,呈厚度不均的环状强化,周围无明显水肿,正常垂体显示。CSF检测:白细胞数:180×10~6/L,葡萄糖1.44mmol/L。于1998-09-15手术,行额下入路,依次打开嗅池、视交叉池及终板池,放出脑脊液,见鞍隔形态正常,视交叉上后方有一暗红色肿  相似文献   

18.
脊髓内脓肿     
脊髓内脓肿是少见的腔隙性、化脓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成因与脑脓肿相似,感染性渗出导致产酶的多核细胞为主的炎症,引起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被纤维母细胞产生的囊所包围 [1].脊髓内脓肿罕见,自1830年Hart[2]首次报道以来,Byrne等总结国外文献共报道75例[1],Candon等总结共73例[3],国内1965年有首例报道 [4].脊髓内脓肿早期诊断困难,治疗不当致残率高,为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 选择正确治疗方法,作者总结国内外文献,对其发病率、病因及机制、诊断、治疗、预后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垂体脓肿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体脓肿临床少见,自1914年Simmonds首次报告以来,国外至今仅报告120多例犤1犦,国内也只有少量报告犤2犦。我院最近收治1例,术后病理与术前诊断一致,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予以分析。1病例报告病人男性,20岁,头痛、复视49d入院。起病时无明显诱因头痛,呈  相似文献   

20.
小脓肿型脑囊虫与脑内小脓肿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脓肿型脑囊虫的临床、计算机体层摄影(CT)特点及与脑内小脓肿的鉴别。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手段,对10年间手术证实的14例小脓肿型脑囊虫和16例脑内小脓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小脓肿型脑囊虫病人无高颅压和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而小脓肿病人有3例出现了高颅压或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小脓肿型脑囊虫的CT表现为规则的环形强化灶,小于或等于15mm,灶周水肿较轻,脑室形态正常,中线结构无移位。而小脓肿多为不规则的环形强化灶,多数大于或等于10mm,灶周水肿明显,少数病人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结论:小脓肿型脑囊虫和脑内小脓肿的临床表现和CT特征有所不同,认识其特点有利于正确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