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传统推拿疗效及其与侧凸方向、Cobb角、顶椎位置等的关系。方法中老年DLS患者按侧凸方向、Cobb角、顶椎位置分组,采用相同推拿治疗。分析性别、年龄、腰痛时间及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化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等差异,及其与Cobb 角、侧凸方向和顶椎位置的关系。结果共纳入76例患者,Cobb 角(18.30±4.11)°,10°~20°组56例,>20°组20例;左侧凸44例,右侧凸32例;顶椎位置中,上腰椎31例,下腰椎45例。治疗前后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8,P=0.06),VAS、ODI治疗后均减小(t=24.64、19.37,P<0.01)。 Cobb角与腰痛时间具有相关性(r=0.52,P<0.01),Cobb角、侧凸方向、顶椎位置与VAS、ODI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推拿治疗DLS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但不能改善Cobb角,侧凸方向、Cobb角、顶椎位置与疗效无关,疼痛时间越长则相应侧凸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2.
有症状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有症状的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本院2005年10月至2008年7月间31例行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手术方法、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0.9-3.5年,平均2.5年。术后平均侧弯矫正率为58.0%,硬脊膜囊撕裂2例,深部组织感染1例。随访期间矫正度数、椎间隙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内固定物融合良好,植骨融合率100%。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弯是腰椎退变的严重病理变化,其主要临床症状是下腰痛;如合并有腰椎管狭窄症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治疗有症状退变性腰椎侧弯的主要目的是稳定腰椎,重建腰椎序列,彻底神经减压;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根据腰椎退变程度、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个体化差异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lumbarscoliosis,DIS)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0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DIS患者58例及对照组(非腰椎侧凸的腰痛患者)58例,对DIS组Cobb’s角进行测量,并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两组患者腰椎(k~L4)、股骨颈、股骨粗隆和Ward’s三角区骨密度T值,分析患者年龄、Cobb’s角与骨密度T值的相关性。结果DIS组平均骨密度T值为-2.7±1.8,合并OP45例,发病率为77.59%;对照组平均骨密度T值为-1.3±1.0,合并OP8例,发病率为13.7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DIS患者T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318,P〈0.01),与侧凸Cobb’s角无关。结论OP是DLS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年龄越大OP程度越重,但与DLS进展程度无关。临床DLS治疗时要考虑到OP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患者均行后路腰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加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并测量术前和术后患者X线上腰椎冠状面Cobb's角和矢状面的前凸角.结果 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30个月.优10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术后冠状面Cobb's角为5°~20°,平均12.5°;腰椎前凸角为-45°~-20°,平均-31.5°.结论 采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加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患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并能重建腰椎序列及稳定脊柱,对巩固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后外侧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后路手术治疗7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7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年,下腰痛、神经根病症状、间歇性跛行、直腰困难等明显缓解,腰椎前凸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无螺钉松动、断钉、断棒,植骨生长满意.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已逐渐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后路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周大凯 《中外医疗》2016,(19):48-49
目的:分析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于2010年3月—2013年7月收治的DLS患者54例,均采取经后路责任阶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结果显示JOA评分、VSA评分、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冠状面Cobb角、矢状位失衡及冠状位失衡水平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效果较好,并发症较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后路手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弯合并椎管狭窄患者100例,均经后路实施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腰背痛症状变化、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缓解、足下垂、并发症、死亡及腰椎前凸角、冠状面平均Cobb角变化、VAS评分情况.结果 术后有88例患者腰背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患者比例减至1.0%、足下垂患者比例减至0.0%,明显小于术前;腰椎前凸角矫正为-45~-16B,明显小于术前;冠状面平均Cobb角矫正为0~21B,明显小于术前;VAS评分为(0.78±0.22)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后路手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实现彻底神经减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叶氏正骨十步手法联合射频热凝靶点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DLSS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叶氏正骨十步手法联合射频热凝靶点治疗,对照组采用叶氏正骨十步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临床疗效、脊髓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3个月随访。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症状体征综合评分、脊髓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00%,两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氏正骨十步手法联合射频热凝靶点治疗DLSS优于单纯正骨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观察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在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2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有限减压术组)31例和观察组(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组)31例,比较两组治疗后腰椎JOA评分优良率及治疗前后的滑脱率、Prolo评分、VAS评分。结果:B组中不同滑脱度者的JOA评分优良率均高于A组,治疗后的滑脱度、Prolo评分、VAS评分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神经电生理评价分析固定术和选择性减压对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就诊治疗的腰椎退行性滑脱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回忆性分为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固定术和选择性减压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腰椎融合情况。并采用神经电生理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进行检测。结果:选择性减压组患者术中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固定术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固定术组,坚固融合比例也高于固定术组,选择性减压组治疗后腓总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均高于固定术组。结论:选择性减压对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固定术,并且神经电生理可以良好的评价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情况。  相似文献   

11.
郑杰 《医学综述》2011,17(20):3106-3108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退变性脊柱侧弯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对于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分型仍无统一的、固定的标准,现存的分型方法各有利弊。为达到脊柱畸形分型的目的 ,对该疾病系统化、预测疾病的自然进程及治疗结果、与健康状态或畸形程度相关联并能理想地指导治疗,探究一种更加可靠、有效的分型方法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TLIF(TLIF 组,n=24)与 PLIF(PLIF 组,n=24)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椎间融合成功率、视觉疼痛评分(VAS)、Oswestry 功能不良指数(ODI)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TLIF 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 PLIF 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 PLIF 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短于 PLIF 组;术后半年 TLIF 组融合率为87.5%,PLIF 组为95.8%;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两组滑脱椎体术前滑脱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半年均显著降低,且术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 VAS、ODI 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半年均显著降低,但术后半年两组 VAS、ODI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LIF 与PLIF 在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中,临床效果相当,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加合理的个性化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3.
背景 椎间盘退变是一系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始动因素,既往研究多集中于腰椎间盘退变的流行病学及影像学研究方面,而关于严重腰腿痛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需手术干预的研究少见,其椎间盘退变分布规律并不明确,而责任间隙(手术节段)退变分布情况鲜有报道。目的 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椎间盘退变及责任间隙分布规律。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60医院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和腰椎矢状位MRI检查并确诊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03例,分析腰椎间盘退变及责任间隙分布特点〔包括腰椎失稳、Modic改变、高信号区域(HIZ)、许莫结节(SN)〕;椎间盘退变分级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Ⅰ、Ⅱ级为正常椎间盘,Ⅲ、Ⅳ、Ⅴ级为退变椎间盘(其中Ⅳ级、Ⅴ级为严重退变);多间隙椎间盘退变采用自定义W分级标准,即两个及以上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结果 503例患者共2 515个腰椎间盘,退变率为74.08%(1 863/2 515),严重退变率36.46%(917/2 515)。上腰椎椎间盘(L1~2、L2~3)退变率为56.96%(573/1 006),严重退变率为34.55%(198/573);下腰椎椎间盘(L3~4、L4~5、L5~S1)退变率为85.49%(1 290/1 509),严重退变率为55.74%(719/1 290)。下腰椎椎间盘退变率、严重退变率均高于上腰椎(P<0.05)。≥40岁女性腰椎间盘退变率高于男性(P<0.05)。<40岁男性腰椎失稳发生率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odic改变、HIZ、SN发生率两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女性腰椎失稳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而Modic改变、HIZ、SN发生率两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0岁男性Modic改变、HIZ与女性腰椎失稳、HIZ、SN与<40岁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失稳、Modic改变、SN和HIZ腰椎退变节段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节段单间隙381例,两间隙102例,三间隙14例,四间隙4例,五间隙2例;责任间隙椎间盘退变率为99.01%(498/503),严重退变率为62.82%(316/503)。结论 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率较高,且女性较高,下腰椎椎间盘高于上腰椎椎间盘,女性腰椎失稳、Modic改变发生率均高于男性,SN发生率低于男性,40岁是男性Modic改变及HIZ发生的转折点,也是女性腰椎失稳、HIZ、SN发生的转折点。责任间隙椎间盘大部分发生退变,且严重退变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31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患者采用经后路椎管减压,自体髂骨后外侧植骨融合,STB后路钢板复位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6个月~38个月,平均27个月,27例症状消失,优良率87.10%.1例发生脑脊液漏.4例术后偶有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能正常工作.结论:STB椎弓钢板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法对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0月~2019年12月在某院脊柱外科住院且行PELD治疗的60名LD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受康复护理方式的不同,将PELD术后进行核心稳定训练法护理的30名患者作为观察组,将PELD术后进行常规护理的3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结果 术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心稳定性训练法能够减轻LDD患者术后疼痛,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一个月)的日常生活功能恢复及康复行为现状.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术前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术后一个月进行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症状评定"、"日常生活功能"、"康复行为评价"三方面.结果 共计191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入组,术后一个月100%获得随访.(1)日常生活功能恢复情况:研究对象术后一个月时腰腿痛、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自理能力、睡眠情况及日常功能总体得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洗澡、弯腰、举或拿物得分低于术前(P<0.05);(2)康复行为情况:术后一个月内,82.7%的患者每日坚持进行踝泵练习;90.1%每日坚持进行直腿抬高练习;74.3%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其中有72.8%进行五点支撑的练习,17.8%进行飞燕式练习,飞燕式练习的动作规范程度最差(非常规范者仅占38.2%).结论 术后一个月时,研究对象的临床症状有较大改善,日常生活功能尚存在不足,需要在伤口辨别、洗澡等方面加强院内及社区健康教育;研究对象的康复行为总体依从性较好,腰背肌锻炼的康复行为相对薄弱,各项动作的规范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寇献斌 《医学综述》2009,15(20):3123-3125
目前退行性腰椎不稳症已经成为常见病,然而其诊断以及治疗仍有很多争论,特别是治疗方法。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椎弓根系统的坚强固定与非融合技术的弹性固定。本文对腰椎不稳的诊断、治疗以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预测其将来的发展前景,对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是腰椎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退行性变,导致骨性或纤维结构形态和容积异常,单一平面或多平面的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狭窄,引起神经根、马尾及血管受压出现的临床症状。一般多发生在50~70岁之间的老年人,发病率为1.7%~10%。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腰椎退行性变所导致的腰椎管狭窄症日益增多,这为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负担。目前DLSS的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现就其治疗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CT影像学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内固定配合椎间植骨融合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到2018年7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50例。记录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6个月、1年腰椎正侧位CT检查结果,观察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有效上终板面积、腰椎术后融合率的CT影像学变化。结果术后不同时间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植骨量体积为5、6mL患者较植骨量体积4mL患者椎间隙高度升高明显(P<0.05);术后6个月、1年随访发现,椎间植骨量体积5、6mL患者植骨融合率显著高于椎间植骨量体积4mL患者(P<0.05)。结论内固定配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手术方案,以5mL及以上植骨量体积进行自体骨植骨融合术,显著提高术后椎间融合成功率,CT影像学检查对评估内固定配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效果具有可靠价值。  相似文献   

20.
LDDD属于临床常见脊柱疾病,相关学者将其定义为,因腰椎间盘与关节突的关节软骨及周围韧带退行性变化所致腰腿疼痛等临床表现一系列疾病总称,多造成退变性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病变。 LDDD病因较为复杂,且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因而临床未能取得理想疗效。近年来,诸多新技术如基因技术生物学,极大促进了LDDD的研究进展,该研究对其具体进展进行综合论述,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