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黄花败酱胶囊质量控制的定量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扫描法。以氯仿-甲醇-水(65:35:10下层)为展开剂,λS=530nm,λR=680nm,SX=3。结果:黄花败酱胶囊中舍有β-常春藤素的含量为69.6765mg/g。结论:采用该方法测定黄花败酱胶囊,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2.
薤白中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书彪  汪悦  张玉峰  王毅 《中草药》2013,44(9):1078-1081
目的 研究薤白Allii Macrostemonis Bulbus的皂苷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薤白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5β-螺甾-25(27)-烯-3β,12β-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25R)-5β-螺甾-3β,12β-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2)、5β-螺甾-25(27)-烯-2β,3β-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3).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化合物,命名为薤白皂苷S,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王啸洋  李慧  陆云阳  平耀东  张艳华  汤海峰 《中草药》2022,53(16):4925-4933
目的 研究太白银莲花Anemone taipaiensis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并初步评估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反相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1D-NMR、2D-NMR及MS)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评估化合物对2种人源肿瘤细胞(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 从太白银莲花地上部分7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7个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常春藤皂苷元-3β-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1→4)-β-D-吡喃葡萄糖苷(1)、3β-O-β-D-吡喃木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2)、cernusoide C(3)、medicago-saponin P1(4)、常春藤皂苷元-3β-O-β-D-吡喃木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  相似文献   

4.
李国玉  徐娜  刘晓燕  武震  吕邵娃  匡海学 《中草药》2015,46(10):1431-1436
目的对类叶牡丹Caulophyllum robustum根中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类叶牡丹根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刺囊酸-3-O-β-D-葡萄吡喃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3-O-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β-D-葡萄吡喃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2)、HN-saponin H(3)、ciwujianosides A_1(4)、glycoside L-K_1(5)、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6)、leonticin F(7)、3-O-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刺囊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8)、leonticinA(9)、莫诺苷(10)。结论化合物10是环烯醚萜类,其余化合物为皂苷类;化合物1、10首次从红毛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9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黄花败酱总皂苷胶囊中齐墩果酸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一种黄花败酱总皂苷胶囊质量控制的定量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扫描法.以石油醚-醋酸乙酯(3:1)为展开剂,=530 nm,参比波长=700 nm,SX=3.结果 此系统分离效果好,斑点前后无杂质干扰,适于定量分析.黄花败酱胶囊中含齐墩果酸1.655 mg/g.结论 该方法灵敏、简便、准确,可用于该制剂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6.
黄花败酱中一个三萜酯甙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波  赵维民 《中药材》1998,21(10):513-514
从黄花败酱根和根茎中分离出一个三萜酯甙类化合物,经化学反应和光谱分析鉴定为常春藤皂甙元28-O-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酯甙[28-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hederagenin ester],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异叶败酱(Patrinia heterophylla Bunge)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色谱技术分离异叶败酱中的化合物,结合~1H-NMR,~(13)C-NMR数据鉴定其结构。通过CCK-8法测定不同化合物对白血病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从异叶败酱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3-O-α-L-吡喃阿拉伯糖(1→4)β-D-吡喃葡萄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3-O-α-L-吡喃阿拉伯糖(1→4)β-D-吡喃葡萄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2)、鼠李柠檬素3-O-α-L-吡喃鼠李糖(1→4)-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半乳糖苷(3)、甘松香醇A(4)、熊果酸(5)、β-谷甾醇(6)、胡萝卜苷(7)。结论分离出的异叶败酱成分对白血病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玉簪抗炎活性部位及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玉簪Hosta plantaginea的抗炎活性部位及其化学成分。方法萃取法制备不同极性部位,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法、棉球致小鼠肉芽肿法筛选抗炎活性部位;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醋酸乙酯部位能明显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棉球肉芽肿;从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二十二烷醇(1)、β-谷甾醇(2)、豆甾醇(3)、(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9(11)-烯-12-酮(4)、胡萝卜苷(5)、(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9(11)-烯-12-酮3-O-{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6)、山柰酚3-O-(2″-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芸香糖苷(7)、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7-O-β-D-吡喃葡萄糖苷(8)、(25R)-2α,3β,12β-三羟基-5α-螺旋甾烷3-O-[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9)、(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3-O-[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10)。结论醋酸乙酯部位为玉簪抗炎的活性部位;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玉簪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0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9.
熊磊  付辉政  鄢庆伟 《中草药》2017,48(21):4375-4380
目的研究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枯饼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MPLC柱色谱、高效制备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油茶枯饼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15α,16α,22α,28-五羟基-22-O-当归酰基-齐墩果-12-烯-3-O-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基(1→2)-β-D-木糖基(1→3)]-β-D-葡萄糖醛酸甲酯苷(1)、gordonoside R(2)、gordonoside Q(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油茶皂苷Ab,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油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黄花败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夏明文  谭菁菁  杨琳  尚振萍  赵庆春  史国兵 《中草药》2010,41(10):1612-1615
目的对黄花败酱Patriniascabiosaefolia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ODS柱色谱进行分离,Sephadex LH-20及制备液相进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2α-羟基乌苏酸(1)、2α,3β-23-tr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2)、2α,3β,19α,23-tetra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3)、齐墩果酸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5)、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6)、咖啡酸(7)、3,4-二羟基苯甲酸(8)、东莨菪内酯(9)、β-谷甾醇(10)。结论化合物2、3、7为首次从败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西南远志中一个新的呫吨酮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凌云  周凡蕊  华燕 《中草药》2011,42(7):1261-1263
目的 对西南远志Polygala crotalarioide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硅胶、RP-18及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分离西南远志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常数和MS、1H-NMR、13C-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西南远志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为1,3,6-三羟基-7-甲氧基呫吨酮-4-β-D-呋喃芹糖-(1→2)-[β-D-呋喃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和1,3,6-三羟基-7-甲氧基呫吨酮-4-β-D-呋喃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2).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西南远志呫吨酮苷F(crotalarioides xanthone F).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油茶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高效制备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油茶茎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β-D-半乳糖基-(1→2)-[β-D-半乳糖基-(1→2)-β-D-木糖基-(1→3)]-β-D-葡萄糖醛酸基-3β,15α,16α,22α,28-五羟基-22-O-当归酰基-齐墩果-12-烯(1)、camelliasaponin B2(2)、gordonsaponin H(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油茶皂苷Aa,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油茶茎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王盈盈  梁鑫  钟惠民 《中草药》2012,43(7):1280-1284
目的对云贵腺药珍珠菜Lysimachia stenosepala var.flavescen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柱、凝胶柱、中压柱、聚酰胺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云贵腺药珍珠菜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鼠李柠檬素(3)、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4)、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2)-β-D-葡萄糖苷(6)、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6)-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D-木糖苷-(1→2)-O-β-D-葡萄糖苷(8)、山柰酚-3-O-(2-O-α-L-鼠李糖苷-6-O-β-D-木糖苷)-β-D-葡萄糖苷(9)、β-谷甾醇(10)、原报春花素A(11)、β-胡萝卜苷(12)。结论化合物1~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9为首次从珍珠菜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穆丽华  张静  刘屏 《中草药》2018,49(6):1266-1271
目的利用走马胎内生菌Sphingomonas yabuuchiae GTC 868T(AB071955)和果胶酶Ultra AFP对走马胎三萜皂苷Ag3进行生物转化,制备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三萜皂苷衍生物。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技术对转化产物进行分离;采用波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采用CCK法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制备得到5个三萜皂苷衍生物:3β-O-{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基}-西克拉敏A(1)、3β-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西克拉敏A(2)、3β-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西克拉敏A(3)、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西克拉敏A(4)和西克拉敏皂苷元A(5)。结论化合物2~5为首次从走马胎三萜皂苷生物转化产物中分离得到,所得部分产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2对肝癌细胞的抑制活性强于底物和阳性药顺铂。  相似文献   

15.
穿龙薯蓣中抗血栓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赵娜夏  韩英梅  张士俊 《中草药》2011,42(4):652-655
目的为进一步寻找穿龙薯蓣Dioseorea nipponica抗血栓活性成分,对其甾体皂苷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方法采用正相、反相等色谱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物理化学方法,根据MS、NMR谱数据,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元(1)、薯蓣皂苷元-3-O-β-D-葡萄糖苷(2)、薯蓣皂苷元-3-O-[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3)、薯蓣皂苷元-3-O-[α-L-鼠李糖基(1→4)]-β-D-葡萄糖苷(4)、薯蓣皂苷(5)、纤细皂苷(6)、伪原薯蓣皂苷(7)、26-O-β-D-葡萄糖基-3β,26-二醇-25(R)-Δ5,20(22)-二烯-呋甾-3-O-[α-L-鼠李糖基(1→2)]-O-β-D-葡萄糖苷(8)、26-O-β-D-葡萄糖基-3β,26-二醇-25(R)-Δ5,20(22)-二烯-呋甾-3-O-[α-L-鼠李糖基(1→4)]-O-β-D-葡萄糖苷(9)。结论化合物3、4及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大鼠静脉旁路血栓形成试验表明,化合物2和5显示出一定的抗血栓活性。  相似文献   

16.
唐鹏  何兵  刘盼  田吉 《中成药》2020,(3):695-701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不同采收期杜仲叶中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1→2)-β-D-葡萄糖苷、芦丁、异槲皮苷和紫云英苷的含有量。方法杜仲叶50%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Thermo BDS HYPER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60 nm。以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1→2)-β-D-葡萄糖苷为内标,计算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其他3种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再测定其含有量。结果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1→2)-β-D-葡萄糖苷、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分别在5.37~161.00(r=0.999 9)、0.43~12.84(r=0.999 9)、1.58~47.33(r=0.999 8)、0.42~12.65(r=0.999 7)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27%、96.10%、95.30%、96.72%,RSD分别为1.90%、1.12%、1.07%、1.37%。一测多评法所得结果接近于外标法。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杜仲叶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桃儿七中酚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孙彦君  周巍  陈虹  李占林  华会明 《中草药》2012,43(2):226-229
目的研究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emodi的酚类成分。方法通过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桃儿七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1)、原儿茶酸(2)、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3)、香草酸(4)、香草酸-4-O-β-D-葡萄糖苷(5)、ilexpubside A(6)、对羟基苯乙醇(7)、苯乙醇-4-O-β-D-木糖基-(1→6)-β-D-葡萄糖苷(8)、2-(4′-羟苯基)-硝基乙烷(9)、2-(4′-羟苯基)-硝基乙烷-4′-O-β-D-木糖基-(1→6)-β-D-葡萄糖苷(10)。结论化合物1~6、9、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中成药》2015,(11)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山栀茶Pittosporum glabratum Lindl.中3,4,5-三甲氧基苯-1-O-β-D-呋喃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丁香脂素-4,4'-O-双-β-D-葡萄糖苷、异落叶松树脂醇-9'-O-β-D-葡萄糖苷的含有量。方法山栀茶提取液分析采用Diamo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10 nm。结果这3种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加样回收率在98.5%~100.5%之间,RSD均小于3%。结论该方法灵敏准确、可靠稳定,可用于山栀茶药材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9.
任琦  陈冈  周志强  付辉政 《中草药》2019,50(18):4261-4265
目的研究油茶Camellia oleifer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高效制备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及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油茶根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β-D-半乳糖基-(1→2)-[β-D-木糖基-(1→2)-α-L-阿拉伯糖基-(1→3)]-β-D-葡萄糖醛酸基-3β,15α,16α,21β,22α,28-六羟基-21-O-乙酰氧基-22-O-当归酰氧基齐墩果醇-12-烯(1)、大头茶苷J(2)、山茶皂苷B1(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山茶皂苷Ac,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油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中药败酱系败酱属黄花龙牙(Patrinia scabiosaefolia)、白花败酱(P.villosa)的全植物。从白花败酱种子(包括少量果皮)中分离到一种黄酮醇甙flavovilloside(1),其结构测定为3-O-α-L-吡喃鼠李基-(1→3)-α-L-吡喃鼠李基-(1→6)-β-D-吡喃半乳糖基槲皮素。此外,还分离出5种已知化合物:山奈酚-3-O-β-鼠李三糖甙(2)、3β-羟基-12-烯-28-油酸-23-硫酸钠盐(3)、3β-羟基-12-烯-28-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