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正>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同侧面神经(第七脑神经)支配的面部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抽搐,在情绪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1-2]。本病多于中老年人群中发病,且女性略多于男性[3-4]。  相似文献   

2.
<正>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受病毒感染或炎症影响而引起面神经水肿、脱髓鞘病变及轴突变性所致[1],常以单侧面部口角歪斜、闭眼不全、额纹消失为主要症状,可伴有耳后疼痛,听力异常,味觉减退或消失[2]。其发病原因常与季节变化、受凉、劳累及情绪因素有关[3]。  相似文献   

3.
邓越  李宝珍  王桂玲 《北京中医药》2023,(12):1393-1395
<正>舌咽神经为第九对颅神经,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GPN)是临床少见的顽固性疼痛综合征[1],也称迷走-舌咽神经痛[2],表现为舌咽神经或迷走神经耳、咽支支配区的阵发性剧烈疼痛[3-4],位置较深,程度强于三叉神经痛[5]。GPN发病率为(0.7~0.8)/10万[6-8]。存在泛化痛现象(或为“溢流痛”),扳机点位于咽喉部,  相似文献   

4.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由心房中异常的电活动模式取代正常窦性心律导致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1]。AF的易感性与年龄[2]、高血压病[3]、糖尿病、肥胖[4]、睡眠呼吸暂停[5]以及遗传变异[6]具有高度密切性。AF发作次数的增加可以明显改变血流动力学,降低心功能[7]。2021年,Lancet的一项研究发现,AF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显著增加,近30%中风患者患有AF[8]。此外,AF还与全身血栓、心肌梗死(心梗)和心力衰竭(心衰)的风险增加相关[9]。  相似文献   

5.
<正>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平均发病年龄5岁,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临床以不自主、无节律的突发、快速、重复的一个或多个部位抽动和(或)发声为特征[1,2]。TD的发病原因多样,近年的研究认为,部分TD的发生与寰枢关节半脱位、上颈段关节错位等关系密切[3],这类TD被称为颈源性抽动障碍。针对这类TD,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整脊、推拿以及针刺等进行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疗效[3,4]。  相似文献   

6.
<正>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rUTI)是指尿路感染6个月内发作≥2次,或1年内发作≥3次[1],属中医学“劳淋”范畴,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绝经女性尤为严重[2]。目前,抗菌药物在急性发作期治疗作用显著,而在发作间期的预防功效存在长期使用耐药菌增加且复发率高等问题[3]。中医药对rUTI病因及发病机制多有论述[4,5],部分医家提出分期论治,主张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予以益气养阴、补肾扶正等[6,7]。本文立足rUTI临证以女性为主且以老年为主体的现状[8],结合老年女性生理特点,总结长期临床实践《医学衷中参西录》和《张氏医通·淋》的心得体会,探讨从脾肾论治老年女性rUTI,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病开拓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是一种肉芽肿性全葡萄膜炎,病程可由急性转为慢性,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伴有听觉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皮肤等方面的表现症状[1]。由Vogt在1906年首次报道,后来KoyanagiHarada对本病进一步研究,本病被命名为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2]。据报道,VKH很少发病于青少年儿童,然而儿童的发病情况比成人更危险[3]。笔者在临床中遇见1例7岁女童VKH的病例,将诊治过程同眼科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1背景、目的及意义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IDA)是营养性贫血的常见类型,是因体内贮存铁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一组疾病,发病率高,危害大[1,2],不仅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而且会增加医疗成本。IDA属中医学“萎黄”,其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谷精微缺乏,与现代医学的IDA发病特点基本一致[3],经专家讨论,将IDA的中医病名最后确定为“萎黄病”[4]。  相似文献   

9.
<正>产后焦虑是以持续性紧张、担心、恐惧或发作性惊恐为特征的一种情绪障碍,常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行为特征,其患病率为13%~40%[1-2]。产后焦虑可能会使得产妇难以较好地适应其母亲角色,并且可能引发产后抑郁症、产妇反应能力降低及婴儿行为问题等诸多不良后果[3]。有研究证实,产后焦虑与母亲依恋的降低[4]、婴儿喂养障碍[5]、婴儿情绪以及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和发展[6]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10.
<正>全球痛经发病率大约有70%[1],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前列腺素、子宫位置、血管加压素、精神及基因因素等有关,治疗以缓解疼痛症状为主[2],使用NSAIDs(如芬必得)、口服避孕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或手术子宫神经阻滞及切除等,副作用较多[3],随月经周期反复用药,对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临床使用受限。中医治疗痛经有其独特优势,强调审症求因,审因论治[4],治疗因人而异,标本同治,有效调治痛经患者症状且副作用小[5],远期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正>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kidney diseases, DKD) 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在糖尿病中的发病率高达 30%~40%[1],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 (ESRD) 及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DKD 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和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早期发病隐匿,表现为微量蛋白尿,随着病程发展逐渐出现显著蛋白尿和肾功能严重减退[3-4]。  相似文献   

12.
<正>尿毒症是各种慢性肾病的终末阶段即终末期肾病(ESRD),尿毒症患者的肾功能已经严重受损[1],导致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严重不足[2],或因肾脏难以将机体内毒素排至体外,在毒素的干扰下红细胞生成和铁代谢异常,患者缺乏红细胞生成所需营养物质等原因[3],影响机体造血机能易诱发肾性贫血(RA)。RA是尿毒症的常见并发症,临床常见眼结膜苍白、面色萎黄、唇甲苍白无光泽、疲乏、心悸、气短、胃口差等症状[4]。  相似文献   

13.
孙悦  马进 《湖南中医杂志》2023,(10):199-203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占所有病例的60%~80%[1]。据统计,全世界约有5000万AD患者,由于人口老龄化,预计到 2050年总患病人数将增加至目前患病人数的3倍[2]。AD的发病机制复杂,其神经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神经炎斑块以及细胞外淀粉样斑块的积聚和沉积[3],随后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如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突触功能不良、  相似文献   

14.
<正>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retinalvein occlusion,CRVO)是一种眼科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致盲率较高[1-3]。2021年《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视网膜静脉阻塞》[4]指出,CRVO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视网膜中央静脉发生急性血流梗阻,导致静脉扩张、迂曲,血流瘀滞,视网膜出血和水肿为特征的病变。CRVO病因复杂,视网膜静脉血栓、继发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高血压病以及高脂血症等是其常见风险因素[5-7],多由血栓形成引起[8]。有研究[9]发现,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的病理进展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正>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paracentra acute middle maculopathy,PAMM)是一种以视野中心或旁中心暗影为主要特征,眼底见浅灰白色病灶的临床罕见疾病,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双眼或单眼患病,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可见典型的黄斑区视网膜内核层的带状强反射[1]。PAMM由SARRAF[1]于2013年首次提出报道并命名,目前关于PAMM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研究[2-5]显示PAMM发病与深层视网膜循环缺血相关,而非独立的视网膜疾病,  相似文献   

16.
<正>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是指妇女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组织、盆腔及腹膜的慢性炎症[1],为妇科常见病。多由急性盆腔炎失治误治所致;以腰骶部疼痛酸困、下腹部疼痛及坠胀感、不孕、月经异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疲乏、低热、失眠等临床表现为主[2],好发于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目前临床普遍认为慢性盆腔炎发病机制与炎症反应、细菌感染及免疫功能失衡等多种因素有关[3],  相似文献   

17.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特征主要为畏寒、麻木、间歇性跛行、下肢冷痛等[1]。ASO发病呈升高趋势,对其防治干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ASO患者早期及时有效治疗,可降低截肢风险。近年来中医药在延缓病情发展和改善ASO临床症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8.
<正>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发于面部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等肌群的一种多动障碍,常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无痛且不规则的抽搐,多为单侧发病。大部分HFS患者是由神经血管压迫所诱发[1],另有学者认为其亦属于心因性运动障碍的一种[2],  相似文献   

19.
<正>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以软骨退变为病理基础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为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以局部疼痛、变形以及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1,2],晚期常出现关节畸形,进一步影响关节功能[3]。国内调查发现,55岁以上人群KOA患病率达到88%[4],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针刺治疗KOA的有效性已被众多临床试验所证实[5],并被临床指南所推荐[6]。本研究传承东垣针法学术思想,在针刺组方思路上进行创新,观察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KOA的效果,以期为KOA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r, OLP)是常见的口腔黏膜慢性非感染性疾病之一,表现为口腔疼痛、黏膜出血糜烂,病情常反复发作,且有恶变的倾向,治疗较为棘手[1-2]。其发病与精神、免疫、感染、内分泌、微循环、微量元素缺乏等因素有关[3],现多认为细胞介导的局部免疫应答紊乱是口腔扁平苔藓的主要发病机制[4]。目前临床上西医治疗OLP尚无特效疗法,多以糖皮质激素或免疫调节剂治疗为主,虽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