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纯L5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连续测量脊柱-骨盆矢状位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分析变化参数对术前评估的价值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22年5月在本院行单纯L5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56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连续完成两次全脊柱X射线检查,相关参数包括:矢状面垂直轴(SVA)、颈椎前凸(CL)、胸椎后凸(TK)、胸腰椎角(TL)、腰椎前凸(LL)、骶骨斜率(SS)、骨盆倾斜(PT)、骨盆入射角(PI)、T1斜率、C2-C4角度(C2-4A)和C4-T1角度(C4-T1),并根据两次全脊柱X射线检查之间的时间间隔、患者年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所纳入56例患者的112张脊柱-骨盆矢状位图像,术前两次全脊柱X射线检查之间平均间隔(112±116)天。脊柱-骨盆矢状位相关参数,PI、PT和SS分别为(51.6±12.3)°、(26.7±12.8)°...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陈旧性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术前站立位至俯卧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2月-2021年6月收治的36例手术治疗陈旧性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29例;年龄50~79岁,平均63.9岁。病变节段:T11 2例,T12 12例,T11、12 2例,T12、L1 4例,L1 12例,L2 2例,L2、31例,L31例。病程4~120个月,平均19.6个月。手术采用Smith-Petersen截骨4例,Ponte截骨6例,经椎弓根椎体截骨2例,改良的四级截骨18例。骨密度-3.0~0.5 T,平均-1.62 T。测量术前站立位与俯卧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过伸位CT定位像预测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可行性以及相关预测指标。方法 以2017年3月-2020年3月符合选择标准的31例成人脊柱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26例;年龄30~77岁,平均62.5岁。均接受后路截骨长节段融合固定矫形术治疗;最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e,UIV)位置:T5 1例,T6 1例,T9 13例,T1012例,T11 4例;最下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e,LIV)位置:L1 3例,L2 3例,L310例,L4 7例,L55例,S13例。基于手术前后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术前过伸位CT定位像,获得脊柱矢状面序列,分别测算以下指标。(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析三维CT重建在胸腰椎(T11~L5)青中年骨折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椎弓根宽度(POW)测量中的比较研究。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108例胸腰椎(T11~L5)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62例老年OVCF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收治的46例青中年骨折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胸腰椎(T11~L5)各对应脊椎左右两侧的POW测量值;两组胸腰椎(T11~L5)脊椎POW测量值;两组不同性别胸腰椎(T11~L5)脊椎POW测量值;测量并计算两组低于椎弓根穿刺临界值(5 mm)和椎弓根置钉临界值(7 mm)患者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胸腰椎(T11~L5)各对应脊椎左右两侧的POW测量值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男、女性患者在胸腰椎(T1...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年龄因素下中老年人脊柱-骨盆参数与腰椎旁肌退变的相关性。方法 将194例中老年体检者按照年龄段不同分为A组(40~49岁,59例)、B组(50~59岁,77例)及C组(60~69岁,58例)。比较3组脊柱-骨盆参数及腰椎旁肌退变程度指标,分析3组脊柱-骨盆参数与L3~4、L4~5、L5~S1节段腰椎旁肌横截面积(CSA)/椎体CSA的相关性。结果 (1)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PI与LL的差值(PI-LL) 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腰椎节段腰椎旁肌CSA/椎体CSA:随A、B、C组均呈逐步下降趋势(P<0.05);3组组内不同腰椎节段腰椎旁肌CSA/椎体CSA:随L3~4、L4~5、L5~S1均呈逐步下降趋势(P<0.05)。(3) 3组PT、SS、LL、PI与各腰椎节段腰椎旁肌CSA/椎体CSA的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长节段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合并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20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40例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男27例,女13例;年龄(43.78±6.87)岁;T9 3例,T10 4例,T11 6例,T12 9例,L1 11例,L2 5例,L3 2例;所有患者采用经皮长节段固定,记录手术完成情况,统计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评估疼痛VAS评分,测量Cobb角度、伤椎前缘高度比(anterior vertebra height, AVH)。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用时(127.78±27.40)min,出血量(116.25±25.08)mL,首次下床时间(38.71±5.61)h,住院天数(7.98±2.41)d,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Cobb角、VAS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节段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前路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djacent segmental degenerative diseases, ASD)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下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于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因颈前路术后ASD再次行单节段ACDF手术的CSM患者56例,依据首次前路手术方案,分为ACDF组(首次行ACDF手术)和ACCF组(首次行ACCF手术)。对两组患者翻修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时的颈痛和上肢痛VAS评分、颈椎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进行评价,同时测量C2-7Cobb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 C2-7SVA)和T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odic改变(modic changes,MCs)与下腰椎三关节复合体退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20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进行分析,观察MCs的发生率、椎间盘的Pfirmann分级和小关节退变分级(Weishaupt分级)的关系。结果MCs总发生率为45.31%(296/693),L3-4、L4-5、L5-S1节段MCs发生率分别为25.11%(58/231)、54.11%(125/231)和48.92%(113/231),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3-4、L4-5和L5-S1节段MCsⅠ型、Ⅱ型和Ⅲ型病变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均高于无MCs病变节段(P<0.05)。L3-4节段MCsⅢ型与无MCs患者的小关节退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4-5和L5-S1节段MCsⅡ型患者与无MCs患者的小关节退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s与三关节复合体退变存在相关性,主要表现在MCs不同类型均与腰椎间盘退变分级相关,MCsⅡ型与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技术治疗单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TOLF)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12月应用UBE技术治疗11例单节段TOLF患者。男6例,女5例;年龄49~72岁,平均58.2岁。责任节段:T6、7 1例,T7、8 1例,T8、9 2例,T9、10 2例,T10、11 2例,T11、12 3例。影像学检查示骨化部位位于左侧4例、右侧3例、双侧4例。主要临床症状为胸背痛或下肢痛,伴下肢麻木、乏力。病程2~28个月,中位病程17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3 d、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胸背痛及下肢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手术前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山羊椎体强化后对椎体刚度、应变及相邻椎体上下终板应力的影响,探讨椎体强化是否为相邻椎体骨折的潜在高危因素。方法 将12只骨质疏松山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行L1椎体强化术、术中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强化椎体,对照组不进行手术。术后1周取2组山羊T12~L3标本行生物力学测试。使用Aramis三维运动和变形测量系统获取轴向加压400 N时T13、L1、L2椎体的应变,同时获得T13、L1、L2椎体的相对位移,通过载荷-位移曲线获得T13、L1、L2椎体的刚度。设定实验载荷为轴向400 N,分别检测T13下终板及L2上终板所受的应力。结果 实验组L1应变比对照组降低、刚度比对照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1.
穆彦志  陈旭  赵斌 《中国骨伤》2023,36(5):428-431
目的:探究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对腰椎融合固定术后邻近节段疾病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接受L5S1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13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L4,5关节突关节是否有退变(采用Weishaupt分级标准)分为退变组68例,无退变组70例。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随访时间、术前L4,5椎间盘退变情况(采用Pfirrmann分级)等数据,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术后1、3个月的临床疗效,分析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发生情况以及发生ASD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随访时间、术前L4,5椎间盘退变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痛患者椎间盘高度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于本院脊柱外科就诊的151例腰痛患者的腰椎MRI资料,测量椎间盘高度,采用Pfirrmann标准对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使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椎间隙高度与Pfirrmann的相关性。[结果]151例患者影像椎间隙高度由低至高依次为L1~2、L5~S1、L2~3、L4~5、L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0.6)mm,(10.4±1.5)mm,(10.6±0.8)mm,(11.8±0.8)mm,(11.8±0.8)mm,P<0.05];椎间隙Pfirrmann退变分级由轻至重依次为L1~2、L2~3、L3~4,L5~S1、L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1~2至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伤椎斜向长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治疗合并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22年6月,采用后路减压、伤椎斜向长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治疗28例合并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其中,男22例,女6例;年龄22~58岁,平均41.4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8例,交通事故伤5例,重物砸伤5例。骨折节段:T11 1例,T12 7例,L1 9例,L2 11例。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4例,B级2例,C级11例,D级11例。术前椎管内占位率为17.7%~75.3%,平均44.0%;胸腰椎损伤分类和严重程度评分(TLICS)为9~10分,平均9.9分。17例存在合并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1~4 d,平均2.3 d。记录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影像学评价指标[伤椎前缘高度比(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 r...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椎间孔入路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9-05诊治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病变节段与临床表现不一致的4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先进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明确责任节段,然后精准实施椎间孔入路经皮脊柱内镜手术。结果 42例进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后明确了单一责任节段,责任节段:L2、32例,L3、42例,L4、530例,L5S1 8例。椎间孔入路经皮脊柱内镜手术中均未出现神经根及硬膜囊损伤,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4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1(13~29)个月。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优38例,良1例,可3例。术后第3天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与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持续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结果不相符的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可以先进行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减压(pos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surgery, PCDS)术后矢状面失衡(postoperative cervical sagittal imbalance, PCSI)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三家二级以上单位的251例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和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吸烟史、饮酒史、手术方法、减压节段数量、颈椎不稳、C2~C7减压、估算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mJOA)评分、站立位X线参数及颈椎矢状面失衡发生率,站立位X线片参数包括T1倾斜角(T1 s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降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84例寰枢椎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随访2年,根据术前、术后的下颈椎前凸角变化设为降低组以及不变或增加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枕颈角、下颈椎前凸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 C2-7SVA)、T1倾斜角(T1 slope, T1S)、术后C1-2角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调查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降低者26例,不变或增加者58例。两组患者年龄、术前枕颈角、下颈椎前凸角、C2-7SVA、术后C1-2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术前T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椎管减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1年12月采用UBE椎管减压术治疗的98例双节段LSS患者临床资料。男53例,女45例;年龄32~79岁,平均59.9岁。其中混合型椎管狭窄56例,中央椎管型23例,神经根管型19例。病程1.5~10年,平均5.4年。手术节段:L2、3、L3、42例,L3、4、L4、5 29例,L4、5和L5、S1 6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痛,单侧下肢症状76例、双侧下肢症状22例。双节段均行双侧减压者29例,均行单侧减压者63例,分别行单、双侧减压者6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及相关并发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高髂嵴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PETD手术中,尝试采用L5横突-S1上关节突成形技术建立工作通道,探讨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3例高髂嵴L5-S1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将L5横突与S1上关节突的部分磨除,使椎间孔得以显露,顺利建立工作通道,内镜下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术后随访1年以上,评估其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67~92 min、平均(87.2±16.9)min;术中X线透视17~62次、平均(27.3±10.2)次。术中未发生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出现1例下肢麻木,5 d后自行消失。随访12~30个月、平均(19.2±5.3)个月。与术前比较,术后1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术后疗效指标较为平稳。末次随访时,总体优良率为91.3%。结论 对于髂嵴较高、横突肥大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L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全内镜下精准有限椎板间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27例LDH临床资料,均利用可视化环锯进行精准有限椎板间开窗、经椎板间隙入路脊柱内镜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tomy, PEID),其中L4-5节段8例,L5-S1节段19例。结果 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EID手术,手术时间39~61 min,平均(48.2±7.5)min;术后住院时间2~4 d,平均(2.9±1.5)d; 3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水肿反应,对症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脊液漏或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术后1 d、3个月和1年的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ODI指数均呈持续下降趋势(P<0.05)。术后1年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6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2.6%。结论 精准有限椎板间开窗PEID手术治疗LDH,有效地扩大了脊柱内镜在后路椎管内的操作空间,可取得满意的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青年应力性L5椎体峡部裂与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 比较56例青年应力性L5椎体峡部裂患者(峡部裂组)与同期56名青年健康志愿者(对照组)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差异性。并将峡部裂组患者按照病程<1年、1~3年、>3年分为A组(26例)、B组(17例)、C组(13例),比较3组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差异性。结果 根据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评估椎间盘退变情况的评分,峡部裂组高于对照组(P<0.05)。A、B、C 3组的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资料进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3组之间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仍存在差异,A组与B组、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于C组(P<0.05)。结论 青年应力性L5峡部裂与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相关,随着病程的延长,达到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