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ACKGROUND: It remains controversial about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bone filling mesh containers (BFMCs) and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 in pain relief, kyphosis correction, vertebral height restoration and reduction of cement leakage.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BFMCs and PKP for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ve fracture.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ve fracture were equivalently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followed by treated with BFMCs or PKP, respectively. During a more than 3-month follow-up, pain relief, kyphotic angle, the vertebral height and cement leakage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to asses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RESULTS AND CONCLUSION:Pain in all patients was relieved at 24 hours after opera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in relief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PKP was more effective to restore the vertebral height (P < 0.05), while BMCF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leakage rate of bone cement (P < 0.05).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BFMCs and PKP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ve fracture, but both exert analgesic effects.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35岁。因左臀部大片褐红色斑块伴局部多汗35年,于2000年5月10日至我院就诊。患者自出生时左臀部即有一核桃大褐红色斑,逐渐增大,隆起,伴局部多汗;当剧烈活动时局部出汗明显增多。皮损处有轻度触痛。既往体健。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臀部见-20 cm×19 cm褐红色斑块,境界清楚,形状不规则,表面有密集分布的粟粒大丘疹,丘疹顶部多呈细小颗粒状,并见许多黄豆至小枣大、不规  相似文献   
3.
手部健鞘巨细胞瘤临床少见,多将其归入手部良性肿瘤,现将我院收治的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并随访2年以上的19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膝关节屈曲状态下切取胭绳肌肌腱的安全区和安全角度。方法选择膝关节标本15例,分离出隐神经及分支。以髌韧带内缘在髌骨下极水平处定为点B,以髌韧带内缘在胫骨结节的止点处定为点A,以A、B点的中点定为点C。分别测量点A和点C至隐神经、髌下神经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出手术安全区范围和切口角度。结果切取胴绳肌肌腱时,在点A(胫骨结节)水平上为同时避免损伤隐神经和髌下神经切口位置必须在点A内侧3.4—5.9cm,切口安全角度为50&#176;。结论在切取半腱肌股薄肌时膝关节屈曲90&#176;、切口在胫骨结节内侧3.4—5.9cm、切口角度50&#176;可避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和经通道显微镜双侧减压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资料.行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的患者为34例,行经通道显微镜双侧减压技术治疗的患者为3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根据术前、术后1月、3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月、3月及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且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组优良率94.1%,经通道显微镜双侧减压技术组优良率90.3%,两种术式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均小于经通道显微镜双侧减压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灵活、适应症广泛、学习曲线低等优点,用于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小干扰 RNA(smal interferon RNA ,siRNA)联合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胶质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SCI组、电针(EA)组,CTGF siRNA干扰(CTGF)组、CTGF siRNA干扰联合电针(CTGF+EA)组,损伤后在3、7、14 d分别取材,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RT‐PCR技术,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波形蛋白(Vimentin)、纤连蛋白(Fibronectin)、层连蛋白(Laminin)以及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 SCI组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数目增多;GFAP、Vimentin、Fibronectin 、Laminin表达增加;EA组、CTGF组和CTGF+ EA 组 GFAP、Vimentin、Fibronectin 、Laminin表达降低,其中CTGF+ EA 组GFAP、Vimentin、Fibronectin 、Laminin表达降低更显著。RT‐PCR结果显示:与SCI组相比,EA组、CTGF组和CTGF+EA组GFAP、Vimentin、Fibronectin、Laminin基因mRNA表达均降低(P<0.05),与EA组、CTGF组相比,CTGF+EA组GFAP、Vimentin、Fibronectin 、Laminin表达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CTGF siRNA 联合电针治疗能有效抑制GFAP、Vimentin、Fibronectin 、Laminin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胶质瘢痕的形成,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腰椎侧方手术入路中减少动脉出血的方法。方法显微镜下解剖观测21具成人尸体的下腰椎节段动脉(lower lumbar segmental artery,LLSA)的起点至横突前的走行、分支、外径及其与椎间孔及横突前区的关系。结果LLSA出现率差异较大;腰3节段动脉(L3A,下同)和腰4节段动脉(L4A,下同)椎体侧方走行较恒定,腰5节段动脉(L5A,下同)走行变异较大;L3A及L4A主干及其分支多分别行于L3椎弓根外侧缘(71.43%)和L4/5椎间孔上1/3处(62.07%);在横突前区,L3A和L4A的横突前支多分别由横突间隙上1/3内侧斜向外下达中1/3外侧(60%)及由上1/3向下达下1/3处(58.33%)。结论重视处理腰椎体侧方、椎间孔附近及横突前区的动脉是减少术中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脊柱内固定术后细菌感染发生时在保留内固定物的情况下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来自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458例脊柱疾患采用脊柱内固定治疗,8例(1.75%)确诊术后感染接受治疗。结果在保留内固定物的情况下,所有确诊感染的患者接受外科彻底清创、抗感染及VSD辅助治疗,感染均得以根治,平均随访时间2.1年(1-2.5年)。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发生的细菌感染通过积极的手术清创、应用抗生素并联合VSD辅助治疗均可得到控制。结果显示术后细菌感染在不取出内固定物的情况下,可以成功治愈。  相似文献   
10.
髋臼螺钉固定安全性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髋臼在其前、后柱上的投影和螺钉放置的安全范围。方法:取10具骨盆标本:在X线片透视下,(1)前柱测量:测量髋臼上缘投影与髂前下棘间的垂直距离和髋臼投影上缘与髂外血管鞘交点的垂直距离。(2)后柱测量:测量髋臼在其后柱投影上缘与坐骨大切迹顶点的垂直距离,下缘投影与坐骨棘的垂直距离。结果:(1)前柱:髋臼投影上缘在髂前下棘以远(1.97±0.10)cm,投影下缘在髂外血管鞘与前柱交点以远(1.48±0.06)cm。2、后柱:髋臼投影上缘在坐骨大切迹顶点以远(1.49±0.07)cm,投影下缘在坐骨棘以远(1.50±0.08)cm。结论:前柱利用髂前下棘和髂外血管鞘与前柱交点为标志,后柱利用坐骨大切迹顶点、坐骨棘和坐骨大孔缘为标志,能限定出髋臼在其前、后柱的投影,即螺钉固定危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