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摘要如下。1利奎唑胺男,77岁。因感染性心内膜炎给予利奎唑胺注射液600mg静脉滴注,用药前查PLT141×10^9/L,用药33d后查血常规,PLT54×10^9/L,停药8d后,复查血常规,PLT136×10^9/L。本品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与免疫介导有关,而非骨髓抑制,提示这是一种可逆的不良反应,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停药观察。  相似文献   

2.
对近年文献报道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摘要如下。 1.头孢哌酮 女,72岁。因肛周疼痛给予头孢哌酮钠1.0g肌内注射,约10min后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发冷寒颤,随后出现全身散在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血常规示:PLT25×10^9/L,给予对症治疗,6d后皮肤出血点消失,复查PLT118×10^9/L。本例既往有头孢类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病史。提示用药前应询问患者药物史,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对父女2人同患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例1:男,37岁。因乏力,低热并双下肢紫癜半个月,就诊于当地医院。化验血PLT21×10^9/L,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地塞米松10mg,1次/d静滴,出血症状减轻,3d后血小板上升为30×10^9/L,但用药1周后患者出现酱油色尿并尿量减少,双下肢水肿,再化验血常规为血红蛋白86g/L,PLT22×10^9/L,网织红细胞0.034。  相似文献   

4.
对假性血小板计数减少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72岁。因脑血栓住进神经科,做溶栓前常规检测,凝血分析(APTT、PT)结果正常,WBC5.1×10^9/L,Hb152g/L,PLT35×10^9/L,血小板减少。了解该患者无出血症状,连验3d血小板始终在(30~40)×10^9/L,临床不敢用药溶栓,转入肾内科,骨穿,骨髓象未见异常,血液涂片后发现血小板呈聚集状态,改用末梢采血,生理盐水稀释法。计数后,血小板计数正常,为200×10^9/L,反复几次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内。因此诊断该患者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此事引起患者不满,后经过解释,才未发生纠纷。患者可以正常的进行药物溶栓。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儿童患者使用rhTPO的疗效及安全性。采用回顾分析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12月-2012年11月收入院的25例予rhTPO治疗(连续14d)的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临床资料。分析rhTP0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表明:25例病例用药前血小板中位数为4×10^9/L(0×10^9/L-10×10^9/L),用药后最高值中位数为71×10^9/L(14×10^9/L-439×10^9/L),升至最高值中位时间为11d(范围3—15d)。停用TPO后,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疗效分析显示,完全反应11/25例(44%),有效8/25例(32%),无效6/25例(24%),总有效率19/25(76%)。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用药后血小板最高值中位数为112×10^9/L(43×10^9/L-439×10^9/L),升至最高值中位时间为12d(范围7—15d);达到有效疗效的平均中位时间为4d(范围1—11d)。治疗有效者停药2周时平均血小板计数仍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12例子rhTPO治疗前用足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病例,在rhTPO治疗结束后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应用rhTPO治疗期间,2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用药后及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其他相关副作用。结论:儿童重症ITP应用rhTPO治疗安全有效,可以帮助患儿更平稳度过严重出血的危险期,但rhTPO作用不持久,停用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需维持治疗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6.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CITP)一般采用激素治疗,必要时还需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了解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本研究将26例血小板数〈60.00×10^9/L的CITP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激素与免疫抑制治疗,rhIL—11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hIL—1125μg/(k·d),每日1次,皮下注射,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表明:23例CITP患者治疗后血小板减少情况均得到不同程度好转,只有3例治疗后血小板减少情况没有改善。对照组和rhIL—11组的血小板计数分别由治疗前的26.15×10^9/L和27.84×10^9/L增加为66.62×10^9/L和105.62×10^9/L,rhIL—11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出血症状减轻,在rhIL-11组中8例患者的血小板恢复正常(〉100×10^9/L),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结论:rhIL-11联合传统的激素治疗对慢性ITP患者血小板减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对近年来文献报道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摘要如下.1 万古霉素男,62岁.因尿路感染给予万古霉素500 9静脉滴注,2次d,用药前PLT 204×109/L,用药3d后患者手臂出现红色斑点,急查血常规示PLT 46×109/L,遂停药,予对症治疗,5d后PLT91×109/L,出院时查PLT 186×109/L,恢复正常[1].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9岁,主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6年,乏力1个月,于2013年12月9日入我院治疗。 1病程情况 1.1现病史 患者于6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乏力,当地查血常规WBC、RBC、Hb正常,PLT约为1200×10^9/L,在我院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予羟基脲+干扰素治疗约3年,间断。复查PLT约600×10^9/L-700×10^9/L,PLT正常后间断羟基脲治疗,未规律监测血常规。  相似文献   

9.
对近年文献报道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摘要如下。1 头孢噻肟钠 女,31岁。因妊娠合并尿路感染给予头孢噻肟钠2.0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2次/d,用药前查WBC 8.8×10^9/L,用药第3天查WBC1.7×10^9/L,N 0.656,即停药予对症治疗。1周后复查白细胞恢复正常^[1].  相似文献   

10.
1病例资料 例1,女,30岁。围反复牙龈出血2年余,于2007年11月入院。既往曾住院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标准依照文献。2年余来长期未间断服用泼尼松60mg/d,血小板可保持正常水平,低于该剂量则血小板在(20-40)×10^9/L之间波动,入院前1个月左右,泼尼松20mg/d。入院体检:库欣面容,向心性肥胖,皮肤散在出血点,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PLT22×10^9/L,Hb110g/LWBC5.6×10^9/L,血小板抗体IgA、IgM正常,IgG偏高,骨髓象示增生活跃,粒红两系增生,形态及各阶段比例正常,  相似文献   

1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81岁,临床诊断为脑梗死、伴有肺部和尿路感染。血液常规检查:仪器计数结果:白细胞(WBC):41.77×10^9/L,血小板(PLT):110×10^9/L;手工计数结果:WBC:6.2×10^9/L,PLT:74×10^9/L/L;血涂片用瑞-姬氏染液染色,可见散在、大小不等,染色深兰色小体,有的被白细胞吞噬(图1A);用革兰氏染色血涂片,可见染深紫色的革兰氏阳性、  相似文献   

12.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28岁。因发现血小板低1a,发热,水肿7d就诊。患者于1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大片状瘀斑,无其他伴随症状,就诊于我科门诊,查血常规:WBC4.7×10^9/L,PLT18×10^9/L,Hb120g/L。行骨穿术,骨髓象结果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系及红系比例正常,细胞形态未见异常,巨核细胞增多,产板巨不良,血小板少见。当时建议患者入院治疗,除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但患者拒绝,。因患者无其他不适症状,患者不同意行进一步检查,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患者在家口服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3.
脾切除后多数病人可出现血小板(PLT)-过性增多,多在1000×10^9/L以内,仅少数病人为1000×10^9/L-4000×10^9/L。因为脾切除术后PLT升高会引起血栓形成,故〉1000×10^9/L即有很大危险,应及时给予有效治疗。2006年8月15日我院收治1例门静脉高压、巨脾病人,行脾切除加门奇静脉断流术后血小板增多至4123×10^9/L,[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对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分娩期处理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31岁,孕3产0。因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 a零8个月余,本次因停经37+1周伴腹膨隆,要求住院分娩由血液科转入我科。入院时查血常规示:PLT 16×10^9/L,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3 d,复查血常规示:PLT 50×10^9/L,W BC 7.4×10^9/L,RBC 4.04×10^12/L,Hb 134 g/L。患者本次妊娠经过基本顺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巨和粒(rhIL-11)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采取自身对照,即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至50×10^9/L以下20例,定期复查血常规使之自然恢复≥80×10^9/L,作为自身对照(第一周期),在下一疗程化疗结束后24h给予巨和粒25μg/kg^-1·d^-1皮下注射,连用4~14d(平均8d),观察15d(第二周期)。同一患者前后化疗方案及剂量强度相同。结果第二周期(化疗+rhIL—11)血小板上升幅度明显高于第一周期,分别为(86.25±31.27)×10^9/L和(26.91±10.42)×10^9/L,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肌肉关节疼痛、头痛头晕等,以Ⅰ~Ⅱ度为主。结论巨和粒对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有确切的治疗作用,而且毒副作用少,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咖啡酸片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03例PLT> 10×10^9/L且无严重出血症状的ITP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将患者分为:①A组(PLT<30×10^9/L):男27例,女24例,中位年龄48(18~84)岁;②B组(PLT≥30×10^9/L):男19例,女33例,中位年龄43(18~83)岁.两组患者均给予咖啡酸片0.9 g/d(分3次口服),连用12周.治疗期间避免合用糖皮质激素、达那唑、TPO、利妥昔单抗等具有升血小板作用的药物.结果 A组51例患者总有效率为51.0%,其中完全反应(CR)2例,有效(R)24例;26例治疗有效(CR+R)患者治疗前中位PLT为20.5(15.0~28.0)×10^9/L,治疗后中位PLT峰值为63.0(38.0~112.0)×10^9/L,中位起效时间为4(2~10)周;治疗前PLT≥20×10^9/L的患者有效率(CR+R)优于PLT<20×10^9/L的患者(68.0%对34.6%,P=0.017);年龄、性别、疾病分期与疗效无相关性(P>0.05).B组52例患者中,21例(40.4%)获得CR.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4%(2/103),包括Ⅰ度肝酶升高、Ⅰ度恶心各1例,均自行好转.结论 咖啡酸片对ITP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轻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rhIL-11)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3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2组化疗均采用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或MA(米托蒽醌+阿糖胞苷)方案。化疗期间出现血小板计数〈20×10^9/L或≥20×10^8/L但有出血倾向时,对照组静脉滴注血小板;观察组血小板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并于化疗结束后注射rhIL-111.5mg/次,1次/d,至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以上停用。观察2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及恢复至100×10^9/L时间、化疗期间出血情况及血小板输注量以及2组化疗结束后第14天骨髓巨核细胞数量。结果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化疗结束后第14天骨髓巨核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时间、血小板输注量、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hIL-11用于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可缩短血小板恢复时间,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8.
益髓方预防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益髓方”预防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自身交叉随机对照试验.将58例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AB和BA两组。每例患者均化疗2个周期。AB组第1周期化疗结束当天开始服用“益髓方”汤剂(A周期),第2周期则不服用(B周期),BA组相反。按指定的化疗方案完成化疗,但A、B两周期必须使用相同的化疗方案、相同剂量的化疗药物.“益髓方”汤剂在化疗药物给药结束当天开始用药.每日1次.连续用药14d或至血小板计数(PLT)≥300×10^9/L结果:有58例可评价疗效。“益髓方”可显著升高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和化疗第21天血小板值,升高幅度分别达 58、6%和85.2%(P〈0.001);A周期出现PLT减少(〈100×10^9/L)的持续时间为(1、5±2.0)d,而B周期为(7.1± 4.9)d。观察期间未发现较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益髓方”具有明显的促血小板生成作用,可显著减少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缩短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9.
女,37岁。NSAA(严重型再生障碍贫血)入院治疗,查WBC0.31×10^9/L,NEUT#0.04×10^9/L,LY0.871,Hb83g/L,PLT12×10^9/L。入院后第2天16:00输入血小板1U,18:00滴注完毕,输血过程顺利。下午曾行ALG皮试(-),19:00 BP105/60mmHg,HR70次/min,地塞米松10mg人壶后,20:00开始生理盐水100ml+ALG(抗人T细胞猪免疫球得白)0.25g慢滴,  相似文献   

20.
张蕾  李智  李泳  汪嘉  李晶华 《检验医学》2008,23(6):563-566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低值血小板检测的准确度。方法将ABBOTF CELL—DYN3700血液分析仪检测出的102例血小板小于50×10^9/L的血常规标本同时用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和手工计数法进行比对,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ROC曲线)观察血液分析仪对其检测的准确度。结果血液分析仪对102例低值血小板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简称Area)为0.893,血小板数在30×10^9/L~50×10^9/L时,Area0.846;当血小板数在10×10^9/L-30×10^9/L时,Area0.746;当血小板数在0×10^9/L-10×10^9/L,Area0.650。102例手工计数的血小板ROC Area0.759,当血小板数在30×10^9/L-50×10^9/L时,ROC Area 0.702,当血小板数在10×10^9/L~30×10^9/L时,ROC Area 0.780;当血小板数在0×10^9/L~10×10^9/L时,Area为0.565。结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CD-3700对低值血小板(〈50×10^9/L)的检测准确度较好(Area0.893),但随着血小板数值的降低,其准确度明显下降。当血小板数值低于10×10^9/L时,分析仪已无法保证检测准确性,而传统的手工计数准确性较差,差异较大,无法起到良好的复核作用。建议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此类标本进行复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