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9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49篇
耳鼻咽喉   83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66篇
口腔科学   42篇
临床医学   291篇
内科学   108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6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68篇
综合类   470篇
预防医学   150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287篇
  3篇
中国医学   219篇
肿瘤学   6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plus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LSD)对门静脉系统和肝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门静脉高压症病人270例,所有病人均接受了LSD治疗,观察和比较手术前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肝动脉在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LSD手术后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门静脉血流量均明显小于术前(P0.001);②肠系膜上静脉直径明显小于术前(P0.001),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速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5),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小于术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③术后肝动脉直径明显大于术前(P=0.001),最大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大于术前(均P0.01),肝动脉血流量也明显大于术前(P=0.02)。结论从血流动力学变化来看,LSD能明显改善门静脉系统的高动力循环状态,而不会影响消化道的静脉回流,同时能够明显改善肝脏动脉灌注,对于门静脉高压症预后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雪  李智  周宗贞  杨勇 《药学进展》2020,(3):215-221
脓毒血症是由危及生命的感染所引起的宿主炎症反应,伴随着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和障碍。近年来,尽管医学和医疗技术都取得了巨大进步,脓毒血症的病死率仍高达30%~70%。脓毒血症本质上是机体对感染性因素的反应,初始免疫反应是一种过度炎症状态,随后迅速发展为免疫抑制状态。了解参与脓毒血症期间器官损伤发展中的宿主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是至关重要的。总结了各类免疫细胞在人和小鼠脓毒血症期间的作用变化及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索雷公藤红素对MGC - 823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0、1、2、4、6、8、12 μM雷公藤红素作用于MGC - 823细胞,采用MTT法检测增殖比率。0、1、2和4 μM雷公藤红素作用于MGC - 823细胞0、24、48和72 h,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cl - 2、Bax、Akt、p - Akt等的表达水平。结果 经雷公藤红素作用后,MGC - 823细胞的增殖率均下降(P<0.05);细胞数量减少,体积缩小,皱缩变圆,部分不再贴壁,细胞核缩小;细胞迁移率减小(P<0.05);早期凋亡率增加(P<0.05);MGC - 823细胞中Bax表达升高,Bcl - 2和p - Akt表达降低(P<0.05)。结论 雷公藤红素对MGC - 823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有抑制作用,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蛋白质组学角度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及辨证规律,构建出血瘀证血清诊断模型,初步探讨其发病及辩证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按照年龄及性别等匹配的原则募集180例研究对象,包括壮族LIDP血瘀证患者、汉族LIDP血瘀证患者、壮族LIDP非血瘀证患者、汉族LIDP非血瘀证患者、壮族健康者及汉族健康者各30例。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及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各组血清样本并绘制蛋白质质谱图,通过Biomarker Wizard软件、蛋白数据库及文献检索识别差异蛋白,进而建立并验证血清诊断模型,并最终对部分差异蛋白进行液质联用串联质谱分析。[结果]在分子量为1 000~50 000 Da范围内组间共检出13个表达显著差异的蛋白峰(P<0.05)。对其中的6个进行串联质谱分析,壮族LIDP血瘀证患者中有2个为高表达,4个为低表达。所建立的壮族LIDP血瘀证血清学诊断模型敏感性为100.00%,特异性为93.33%,阳性预测值为93.75%。经113例独立血清样本盲法验证,该模型敏感性为94.44%,特异性为95.79%,阳性预测值为94.44%。[结论]由13个差异表达蛋白构成的诊断模型可区分壮族LIDP血瘀证与LIDP其他中医证型及健康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可吸收钉板在上颌骨与全面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8年7月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创伤与颞下颌关节外科接受治疗的涉及上颌骨骨折的患者244例。全面部骨折的纳入标准是同时包含上颌骨骨折、颧骨颧弓眶骨骨折和下颌骨骨折。所有患者均主动要求使用可吸收钉板系统进行内固定。对其人口统计学信息、治疗情况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4例患者的上颌骨骨折部位全部使用可吸收钉板进行内固定,其中男145例,女99例;年龄6~73岁,平均35岁;上颌骨Le FortⅠ型骨折36例,Le Fort Ⅱ型骨折111例,Le Fort Ⅲ骨折型97例。涉及额骨骨折3例,鼻骨-眶-筛骨(NOE)复合体骨折42例,上颌骨矢状骨折37例,全面部骨折36例。全面部骨折患者中,颧骨颧弓眶骨、上颌骨、下颌骨同时使用可吸收钉板固定的有14例;仅颧骨颧弓眶骨、上颌骨同时使用可吸收钉板固定的有6例;仅颧骨颧弓眶骨使用可吸收钉板固定的有14例;另外2例患者的情况与上述三种分类均不符合。所有患者术前均有面部畸形,且出现咬合紊乱。复位和修复全面部骨折的方法按照“由简单到复杂”进行序列复位固定的原则。术后并发症情况:3例轻度错牙合畸形,1例颧骨部分缺损,1例眼球内陷,4例创伤瘢痕,2例眼睑下睑萎缩,2例颞肌萎缩。结论 灵活应用可吸收钉板进行上颌骨及全面部骨折复位固定具有可行性。软组织问题引起的手术后并发症,包括撕裂和不对称,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冻干下颌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并讨论其抗原性、生物力学特性、骨愈合机制及优缺点。方法:对进行同种异体冻干下颌骨移植修复下颌骨大节段肿瘤切除后缺损和颞下颌关节移植置换的7例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根据临床检查及X线片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排斥反应及骨折现象,移植骨愈合良好,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同种异体冻干下颌骨移植是修复下颌骨大节段肿瘤性缺损和颞下颌关节移植置换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对全髓关节置换术前后无创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福州总医院九五临床部骨科住院部就诊的符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操作,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基础上施予丹参多酚酸注射液。在颈内静脉穿刺放置动脉漂浮导管,连接多功能监护仪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对患者血气参数、血压和血流动力学进行记录和监测,同时监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1)2组术中血气血压参数具有可比性(P0.05)。2)术后2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3)2组术后无创血流动力学最大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血管搏动指数、血管阻力指数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可以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血液黏滞度,改善其血流动力学参数,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0.
B7同源性1(B7 Homolog 1,B7-H1)分子,亦称为"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是T细胞共刺激分子B-7家族成员,肿瘤细胞高表达B7-H1可在多个方面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避过程[1],研究表明胰腺癌中B7-H1的表达水平与预后呈显著负相关[2]。因此,B7-H1有望成为胰腺癌治疗的新靶点,我们设计了靶向B7-H1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