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127例预激综合征合并旁道介导的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 根据既往有无阵发性房颤发作,分为阵发性房颤发作组(n=23)和无阵发性房颤发作组(n=104).电生理检查测定旁道的前传和逆传不应期;消融术术后24 h描记12导联心电图, 测量P波最大时限、最小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阵发性房颤发作组与无阵发性房颤发作组比较,射频消融术中旁道存在逆传者的数量无显著差别(87.0% vs 91.3%)(P>0.05);前者消融术前旁道前传和逆传不应期显著短于后者(P<0.01),消融术后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和离散度显著长于后者(P<0.01).结论在预激综合征患者房颤发生中,旁道有效不应期缩短和窦性激动在心房内的非均质传导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旁道和心房的电生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127例预激综合征合并旁道介导的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根据既往有无阵发性房颤发作,分为阵发性房颤发作组(n=23)和无阵发性房颤发作组(n=104)。电生理检查测定旁道的前传和逆传不应期;消融术术后24h描记12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最大时限、最小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阵发性房颤发作组与无阵发性房颤发作组比较,射频消融术中旁道存在逆传者的数量无显著差别(87.0%船91.3%)(P〉0.05);前者消融术前旁道前传和逆传不应期显著短于后者(P〈0.01),消融术后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和离散度显著长于后者(P〈0.01)。结论在预激综合征患者房颤发生中,旁道有效不应期缩短和窦性激动在心房内的非均质传导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无逆传旁路的预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征.方法 159例预激综合征患者均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提示为旁路逆向传导阻滞共13例(无逆传旁路组),旁路前传和逆传功能共146例(双向传导旁路组),均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电生理特征以及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双向传导旁路组比较,无逆传旁路组患者年龄更大,存在房颤、晕厥病史者比例更高(P<0.05),而两组心房有效不应期、旁路前传有效不应期、房室节前传及逆传有效不应期等心内电生理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逆传旁路组患者射频消融手术时间、射频消融术放电滴定时间、射线曝光时间均长于双向传导旁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高于双向传导旁路组(P<0.05).结论 与双向传导的预激综合征患者比较,无逆传旁路患者自发性房颤及晕厥为常见,且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4.
Liu RG  Xu ZL  Zhang YJ  Sun K  Wang GP  Chen Q  Guo F  Lu Z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2):1547-1549
目的 探讨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能否缩短PJ间期及预激综合征PJ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导管射频消融根治的显性单旁路预激综合征143例,按房室结前传经路(正路)有无房室和束支阻滞分为A,B两组.A组为正常组132例(按旁路部位进一步分10个亚组),B组为并I度房室阻滞或束支阻滞组11例.各组分别对照分析有无旁路传导心电图.结果 (1)A组右后和右后间隔亚组PJ间期较消融旁路后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26±18)ms vs(236±19)ms和(221±18)ms vs(238±31)ms 均P<0.05].(2)B组11例旁路前传均不同程度缩短正路阻滞引起延长的PJ间期:I度房室阻滞(4例),PJ间期虽缩短但仍大于正常范围;束支阻滞(7例),有4例PJ间期缩短到正常范围.结论 预激综合征在正路传导正常时,旁路前传不延长PJ间期,且可能缩短PJ间期;在正路传导异常时旁路前传能缩短延长的PJ间期;预激综合征PJ间期延长提示并房室或束支阻滞,但PJ间期正常不能排除并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预激综合征(W-P-W)伴房颤射频消融显性旁道的可行性,2003年6月笔者对我院2例房颤经左侧旁道前传病人行射频消融术,手术一次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指标与阵发性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入选78例初次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电解剖标测系统加单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要求达到完全的肺静脉电学隔离,在部分患者中添加左心房和(或)右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在多通道电生理记录仪上脱机测量射频消融术前和术后即刻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中各导联的P波时限,得到最大P波时限和最小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同时测量术前V1导联S波及V5或V6导联R波振幅及QRS波时限,计算Sokolow-Lyon电压(即V1导联S波 V5或V6导联R波振幅)与QRS波时限的乘积,得到Sokolow-Lyon乘积。结果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平均随访17.9个月,有效组64例(82%),复发组14例(18%)。与有效组相比,复发组其术前的P波离散度较大[(37.4±14.2)比(46.2±11.8)ms,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高[(0.67±0.07)比(0.72±0.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以40 ms为界值,术前P波离散度预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敏感度为86%,特异度为59%,阳性预测值32%,阴度预测值95%。其他的临床及体表心电图资料如性别、年龄、体质量、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大小,术前最大P波时限、Sokolow-Lyon电压、Sokolow-Lyon乘积等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术后最小P波时限增大[(84.7±14.3)比(90.4±14.0) ms,P<0.05],P波离散度明显下降[(39.0±14.1)比(32.0±12.7) ms,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前最大P时限与术后即刻最大P波时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比较术前接受胺碘酮治疗和非胺碘酮治疗的患者,两组患者的术前最大P波时限、最小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颤效果较为肯定,复发组患者术前的P波离散度明显大于非复发组,术前P波离散度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射频消融术前和术后即刻的最大P波时限无明显变化,表明环肺静脉消融对于心房间的电传导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玲  白原  何涛  任志亮  刘晓云 《医学综述》2005,11(4):377-379
目的 采用食管起搏技术揭示心房电生理特性,探讨食管心房调搏对阵发性房颤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食管心房调搏技术对32例阵发性房颤者及2 8例健康成年人进行程序刺激并做心脏电生理测定,包括:P波时限、心房有效不应期、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及房间传导时间等。结果 阵发性房颤者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与正常人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房颤组中有8例患者程序期前收缩刺激诱发房颤发作,诱发房颤率为2 5 %。结论 ①房颤患者这些电生理异常有利于房颤时微小折返的形成,可能是房颤发作的重要电生理基础。②食管心房调搏对确定临床症状与房颤关系以及房颤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③食管电生理检查可部分替代心内电生理检查  相似文献   

8.
背景 预激综合征影响QRS波终末向量,但尚未被关注。目的 探讨预激综合征患者旁路前传对QRS波终末向量的影响、与旁路位置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愈的、术前旁路有前传功能的单旁路预激综合征患者158例。根据术前心电图表现分为两组,显性组150例,隐性组8例。显性组分析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观察旁路前传对QRS波终末向量的影响和QRS波终末向量改变与旁路位置及预激向量的关系;隐性组分析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后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心电图,观察对QRS波终末向量的影响,QRS波终末向量有改变者分析靶点图靶点V波与QRS波最早起点的关系。结果 显性组150例均有QRS波终末向量改变,QRS波终末向量改变与旁路位置有关。V1、Ⅰ、Ⅱ、Ⅲ、aVL、aVF导联不同预激方向患者QRS波终末向量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不同部位显性组预激综合征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前与术后QRS波终末向量变化与预激向量方向基本一致。相关分析显示:V1、Ⅰ、Ⅲ、aVL导联QRS波终末向量变化与预激向量呈高度正相关(rs=0.812、0.701、0.771、0.762,P<0.05),Ⅱ、aVF导联QRS波终末向量变化与预激向量呈中度正相关(rs=0.569、0.647,P<0.05)。隐性组8例中2例有QRS波终末向量改变,靶点图示靶点V波(旁路下传)与QRS波最早起点(正路下传)几乎同时出现。结论 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不仅影响初始向量同时影响QRS波终末向量;δ波是旁路下传心室快于正路的表现,QRS波终末向量改变是旁路前传心室的标志,有助δ波不明显和不完全隐性预激综合征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血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波离散度 (Pd)。方法 选择高血压阵发性房颤 (PAF)患者2 4例为 1组 ,高血压无PAF患者 30例为 2组 ;窦性心律下测量体表 12导联心电图的最大P波间期 (Pmax)、最小P波间期 (Pmin) ,并计算P波离散度 (Pd =Pmax -Pmin) ;心脏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直径 (LAD)、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1组患者的P波离散度明显大于 2组 ;1组Pmin和LVEF明显小于 2组 ;Pmax和LAD两组无明显不同。结论 窦性心律下高血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波离散度大于无房颤的高血压患者 ,反映了心房肌的电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估价预激综合征患者房颤发作时发生快速心室反应和室颤的潜在危险性.方法应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方法观察房室旁道前向传导功能与房颤发作时最小经旁道下传R-R间期的关系.结果13例患者中10例获得3种以上基础起搏周长(BCL)下的旁道前向传导有效不应期(APERPa),随BCL缩短,APERPa依次缩短,其中长、短BCL下的APERPa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0例患者经旁道11下传心室的最大心房起搏率为168±32.1(115-210)次/分,与短BCL下的APERPa呈明显负相关(r=-0.698,P<0.05).5例患者经刺激程序诱发出房颤,房颤时最短经旁道下传RR间期与经旁道最大11下传心房起搏率和短BCL下的APERPa均呈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分别r=-0.892,P<0.05;r=0.779,P<0.05).结论旁道前向传导有效不应期和经旁道11下传心室的最大心房起搏率与房颤时经旁道下传的最小RR间期有较好的相关性,可用来评价预激综合征的潜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3;21(5):286作者在静脉注射罗通定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SVT)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基础上,又观察了14例预激综合征伴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用该药(2mg/kg)后的急性电生理效应。结果该药明显延长A-H间期、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和房室结文氏周长,对窦房结功能无明显影响,延长旁路前传时间及旁路前传有效不应期,明显延长心房有效不应期,防止程序电刺激诱发SVT有效率达77.8%。作者认为其结果主要由于:①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延长较旁路正传有效不应期延长明显,两者有效不应期离散度减小,②明显抑制房室结传导,激…  相似文献   

12.
对20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乾进行临床与电生理学相关性研究。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发生心房纤颤/心房扑动8例。宽QRS型心动过速9例。心腔内程序 生理检查14例产左后外侧旁路8例、左外侧旁呼、右前中隔旁路各1例,冠状静脉窦附近2例。旁路有效不应期≤250ms7例,〉250ms5例。短不应期者心动过速时室率多数≥200次/分。宽QRS型心房纤颤为多,血流动力学影响大,需行射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P波离散度 (Pd)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量 5 3例高血压患者伴阵发性房颤 (PAF组 )及 5 8例高血压无阵发性房颤患者 (对照组 )窦性心律时的 12导联ECG ,分别测定最大P波时限 (Pmax)及最小P波时限 (Pmin)并计算其P波离散度 (Pd) ,心脏超声测量左房内径 (LAD)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PAF组的Pd及Pmax分别为 (4 7 77± 7 99)ms和 (12 3 74± 11 2 9)ms,较对照组〔分别为 (36 83± 7 2 8)ms和(116 10± 11 12 )ms〕明显延长 (P <0 0 1) :最小P波间期PAF组为 (76 34± 10 78)ms,较对照组 (79 2 8± 10 39)ms缩短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Pd及Pmax延长 ,Pd可用于预测高血压患者房颤发作。  相似文献   

14.
黄维军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19-20,59
目的评价P波离散度及左房内径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发生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 4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按是否伴有房颤分为房颤组(n=20)和无房颤组(n=22),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波最小时限并计算P波离散度,同时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对这些指标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结果房颤组较无房颤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及左房内径明显增加(P0.01);房颤组与无房颤组患者比较,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140ms、P波离散度40ms、左房直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P波最大时限140ms、P波离散度40ms和左房直径增大是预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杨新文  崔青山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1):1473-1475
目的:分析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成功病例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RLECG)和头胸导联心电图(HCECG),寻找HCECG定位旁路的规律。方法:分析60例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成功的病例,分别非同步描记RLECG和HCECG,由专业人员盲法分析其结果,寻找HCECG定位旁路的规律。结果:P波出现率HCECG>RLECG,出现率分别为95%和91%。P-R段:均值比较HCECG(0.06±0.02)相似文献   

16.
对20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临床与电生理学相关性研究。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发生心房纤颤/心房扑动8例。宽QRS型心动过速9例。心腔内程序电刺激电生理检查14例证实在后外侧旁路8例、左外侧旁路、右前中隔旁路各1例,冠状静脉窦附近2例。旁路有效不应期≤250ms7例,>250ms5例。短不应期者心动过速时室率多数≥200次/分,宽QRS型心房纤颤为多,血流动力学影响大,需行射频消融术,阻断旁路预防发作,可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W)是预激综合征旁路参与的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诱发和维持与旁路及房室结一希浦系的电生理特征密切相关。本文目的在于探讨两侧游离壁房室旁路OAVR诱发率的差异及可能的机制。方法:62例经成功射频消融治疗证实为左侧或右例游离壁单房室旁路患者,其中左游离壁旁路组41例,右游离壁旁路组21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测定旁路前传及逆传有效不应期、房室结一希浦系的前传有效不应期及OAW的诱发率。结果:本研究左侧游壁旁路组中,43.9%(18/4)的旁路无前传功能;而在右侧游离壁旁路组中,仅9.5%(2/21)的旁路无前传功能,明显低于左游离壁旁路组(P<0.01)。旁路的逆传有效不应期,右游离壁分路长于左游离壁旁路(267.89±40.36vs245.25±35.81ms,P=0.033)。房室结-希浦系的前传有效不应期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245.33±50.97vs256.85±50.42ms,P>0.05)。42例具有前传功能的旁路,其前传有效不应期,左、右侧游离壁旁路间无明显差异(299.13±50.40vs306.67±42.57ms,P>0.05)。62例中55例可诱发OAVR,右侧游离壁旁路组OAW的诱发率(76.2%,16/21)低于左游离壁旁路组(95.1%,39/41)(P=0.039)。结论:右侧游离壁旁路OAVRT的诱发率低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阻断犬Bachmann束和冠状窦肌速心房肌不应期、心房激动模式的影响。方法 对 12只犬心房间Bachmann速和冠状窦肌束行射频消融 ,并对阻断前后心房间传导时间、心房不应期 ,以及P波时限进行测量对比。结果 心房不应期和频率适应性不随心房间传导通道的阻断而发生明显改变 ,可使心房间传导时间明显延长 (P <0 0 1) ,体表心电图P波间期延长 (P <0 0 5 )。结论 心房间传导通道阻断使心房激动模式改变 ,体表心电图P波间期延长可作为成功消融阻断的一个辅助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心律失常,本文报道对其进行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RFCA)的经验。方法:16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0.1±10.7)岁,对全部患者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检查,在标测到的逆行心房最早激动部位进行射频导管消融。结果:16例患者中,11例为隐匿性左侧旁路,1例为隐匿性右后间隔旁路,4例为B型预激综合征。隐匿性左侧旁路中,左后间隔旁路3例,左前旁路5例,左后旁路3例。B型预激综合征中3例为右前游离壁旁路,1例为右后游离壁旁路。B型预激综合征右前游离壁旁路影像学有效消融靶点为:左前斜位45°,右房室环9点处。右后游离壁旁路影像学有效消融靶点为:左前斜位45°,右房室环7点处。所有患者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结论:RFCA术治疗AVRT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对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介导的心房颤动的影响和心房电重构机制?【方法】 16只家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 = 8)和去肾交感神经(RSD)组(n = 8),RSD组进行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对照组行不消融肾交感神经的假手术,通过左侧星状神经节电刺激(LSG) +快速心房起搏(RAP)3 h建立交感神经介导的房颤犬模型?【结果】 LSG刺激联合RAP使左心耳?右心房?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部位的房颤诱发率升高,有效不应期缩短(ERP),有效不应期离散度增大,均较基础值有统计学差异(P < 0.05),RSD组消融后各部位房颤诱发率降低?ERP显著延长?ERP离散度显著缩小,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 0.05)?LSG刺激联合RAP引起各检测部位的R-R间期?SDNN缩短,LF?HF和LF/HF降低,均较基础值有统计学差异(P < 0.05);RSD可逆转LSG刺激联合RAP引起的这些心率变异性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使房颤易于诱发?恶化急性心房电重构,RSD可有效降低房颤的诱发率,抑制心房电重构?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提示RSD对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介导的房颤的发生具有潜在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