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黄斑疾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诊断黄斑部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OCT检测了111例126只有黄斑部病变的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0眼,黄斑裂孔20眼,老年黄斑变性20眼,黄斑水肿26眼,视网膜前膜20眼,裂孔性视钢膜脱离累及黄斑部经手术复位后20眼。结果 黄斑部疾病的OCT示黄斑区视钢膜多种形态学改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挛 OCT见神经上皮层脱离和(或)色素上皮层脱离;黄斑裂孔的OCT见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层全层或部分缺损,可伴神经上皮层脱离或增厚;湿性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OCT见神经上皮层下呈不规则的高反射层(脉络膜新生血管膜),部分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或)色素上皮层脱离;黄斑水肿及囊性水肿的OCT见黄斑区的神经上皮层厚度增厚和(或)层间液性囊腔;视网膜前膜的OCT见视网膜内层前有一高反射的光带;视网膜脱离术后的OCT见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相贴良好或有液性腔隙存在。结论 OCT对黄斑部疾病诊断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罗陈川  王朱颖 《眼科研究》2003,21(6):619-621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形态检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zeissHumphrey OCT检查仪对48例(48眼),经玻璃体视网膜术后临床检查为复位成功的患者黄斑区进行经中心凹水平和垂直扫描,观察黄斑形态,并测量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结果 48眼接受检查,黄斑结构正常10眼;黄斑水肿12眼;黄斑变薄6眼;神经上皮下积液8眼;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3眼;黄斑前膜7眼;黄斑裂孔2眼。术后黄斑的形态及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与术后视力存在一定关系。结论 OCT能精确探查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结构变化,并且在病变的定量随访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29,自引:14,他引:15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 nal membranes, IMEM)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图像 特征,探讨IMEM患眼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7例73只经直接或间接检眼镜、三面镜、眼底彩色照相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phy, FFA)检查诊断为IMEM的患眼进行经黄斑中心凹的OCT线性扫描, 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并与视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32只眼表现为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nmbrabces, ERMs)伴黄斑水肿;20只眼表现为增生性ERMs,14只眼表现为ERMs伴假性黄斑裂孔;7只眼表现为ERMs伴板层黄斑裂孔。73只眼中27只眼可见ERMs与视网膜内层分离,占38.36%。增生性ERMs者黄斑中心凹厚度 最厚,ERMs伴板层黄斑裂孔者黄斑中心凹厚度最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r=-0.454,P=0.000)。结论IMEM 的 OCT图像主要有ERMs伴黄斑水肿、增生性ERMs、ERMs伴假性裂孔与板层裂孔改变;ERMs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越厚视力越差。(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115-118)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糠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lnerence tomographly,OCT)图像特征,分析其黄斑视网膜厚度与视力的关系。方法:对50例80眼经检眼镜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水肿的患者进行经黄斑中心凹水平和垂直线性扫描的OCT检查。结果:10眼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局限性水肿改变,21眼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囊样改变伴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49眼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弥漫性增厚。DME患者黄斑视网膜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关系(r=-0.60,P=0.000)。结论:DME的主要OCT图像特征为黄斑视网膜弥漫性水肿、黄斑囊样水肿伴神经上皮层脱离和黄斑局限性水肿改变;DME患者黄斑水肿越严重,视力越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的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特征以及与患者视力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门诊确诊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2例(212只眼),年龄35~88岁,平均(66.08±9.25)岁,所有患者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和OCT检查。根据OCT检查所见对黄斑前膜进行分类,分析中心凹形态及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体积与视力的关系,采用SPSS13.0软件对患者的各项OCT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特发性黄斑前膜的OCT图像特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表面厚薄不一的高反光带,部分与视网膜内表面完全紧密粘连或分离。黄斑前膜的中心凹形态改变有5种表现,中心凹正常型33只眼(15.7%),伴有板层裂孔17只眼(8.0%),伴有假性黄斑裂孔16只眼(7.5%),伴有弥漫水肿121只眼(57.0%),伴有囊样水肿25只眼(11.8%)。(2)中心凹正常组与其它中心凹形态组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体积与视力呈负相关(r=0.029,P〈0.01)。结论黄斑前膜患者视力与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体积具有负相关性,0CT作为黄斑前膜可靠的诊断方法,在临床上可以减少漏诊,并可以为手术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糠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分析其黄斑视网膜厚度与视力的关系.方法:对50例80眼经检眼镜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水肿的患者进行经黄斑中心凹水平和垂直线性扫描的OCT检查.结果:10眼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局限性水肿改变,21眼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囊样改变伴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49眼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弥漫性增厚.DME患者黄斑视网膜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关系(r=-0.60,P=0.000).结论:DME的主要OCT图像特征为黄斑视网膜弥漫性水肿、黄斑囊样水肿伴神经上皮层脱离和黄斑局限性水肿改变;DME患者黄斑水肿越严重,视力越差.  相似文献   

7.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在特发性黄斑前膜 (IMEM)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 6只患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剥膜、气液交换手术。手术前后行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照相及OCT检查。术后随访平均 8 5 ( 3~ 14 )个月。结果 术前 15眼 ( 4 2 % )OCT图像表现为与视网膜内层局灶黏附的条带状强反光 ,其大部与视网膜内层分离 ;另 2 1眼 ( 5 8% )表现为与视网膜内表面完全紧密粘连的增强增宽的反光带或局部反光团。IMEM可伴黄斑全层裂孔、板层裂孔、假性裂孔、黄斑囊样水肿或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浅脱离。术者根据OCT所示指导剥膜过程。术后视网膜表面异常反光条带或反光团均消失 ,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由术前 419μm± 10 5 μm( 2 65 5~ 689μm)降低为 3 0 0 μm± 65 μm( 185~ 5 11μm)。 12眼 ( 3 2 % )黄斑中心凹曲线术后达到或接近正常形态 ,2 4眼 ( 67% )黄斑中心凹曲线仍不存在 ,呈浅平或略前凸。结论 OCT在IMEM术前定量评估手术指征、监测病情变化以及术后评价手术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3D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形态特征及其对视力的影响。方法应用3D—OCT观察42例(46只眼)IMEM患者的OCT图像,分析黄斑中心凹形态、中心凹厚度与视力的关系。结果在42例(46只眼)IMEM患者的3D-OCT图像中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厚薄不一的高反光带,绝大多数伴不同程度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黄斑中心凹越厚,视力越差。34只眼(73.9%)OCT图像表现为与视网膜内层局灶性粘附的条带状强反光,大部分与视网膜内层分离,另12只眼(26.1%)表现为与视网膜内层完全紧密粘连的增强增宽的反光带。结论3D-OCT可以精确测量黄斑视网膜厚度,客观而全面地提供视网膜各层之间以及厚度变化的信息,从而初步评价IMEM与视力的关系,为IMEM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手术指征并指导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9.
蒲一民  卢薇  杨君  何燕  杨田  李斌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1):2091-2093
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特发性和继发性黄斑前膜(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ERM)的形态特征、黄斑中心凹厚度及其与视力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应用频域OCT观察用裂隙灯显微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OCT确诊为特发性ERM(92例112眼)、继发性ERM(78例96眼)的患者,观察前膜的形态特征、定量测量前膜及其下视网膜厚度、分析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的关系。结果:ERM的OCT图像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表面厚薄不一的高反射光带,主要表现为前膜与视网膜内表面出现局灶及大部分粘连,其次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变浅或消失、神经上皮层增厚、黄斑水肿。特发性ERM患者视网膜平均厚度为398.32±112.07μm,前膜的平均厚度为52.28±9.65μm;继发性ERM患者视网膜平均厚度为416.87±104.17μm,前膜的平均厚度为57.05±10.33μm。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视力区间,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别在两组及同组不同视力区间之间,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T可以客观地显示ERM及黄斑部组织结构的改变,并能定量检测ERM、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是ERM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发病期与恢复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的形态学特征,并探讨其与视力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诊断为单眼首次发病的CSC患者34例,发病期与恢复期分别行OCT检查,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对病变图像进行测量和分析。比较其形态学改变与视力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病期CSC患者OCT表现为累及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水肿。恢复期OCT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下液体完全吸收,部分患者黄斑区可观察到外界膜及内外节连接,部分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变薄,外界膜及内外节连接消失。CSC患者预后视力与发病期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黄斑中心凹厚度呈负相关(r=-0.402、-0.485、-0.360,P<0.05)。恢复期CSC患者双眼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均有明显差异(P<0.05);患眼的预后视力与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Spearmanr=0.48,P<0.05)。外界膜及内外节连接存在的患眼视力好于内外节连接消失的患眼视力(P<0.05)。结论:CSC患者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黄斑中心凹厚度、外界膜及内外节连接均可能影响视力的预后;高分辨率的OCT能在CSC患眼上获得类似于眼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O)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病理形态学改变特征。 方法 对2002年12月至2005年6月在本中心确诊的BRAO患者26例(26只眼)进行OCT检查,所有患者发病2周内。OCT检查采用水平或垂直线性扫描,扫描部位为黄斑区、后极部视网膜,测量黄斑中心小凹视网膜厚度,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阻塞部位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视网膜厚度与视力的关系。 结果 26只BRAO眼中,9只眼为颞上支动脉阻塞,8只眼为颞下支动脉阻塞,7只眼为小动脉阻塞,2只眼为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OCT活体病理改变的图像特征表现为受阻塞动脉供应的视网膜部位全层视网膜厚度增加、反射增强,光感受器暗区增宽(水肿);黄斑中心凹水肿不明显;其余部位视网膜OCT图像正常;视网膜颞上支动脉阻塞、视网膜颞下支动脉阻塞和视网膜小动脉阻塞黄斑中心小凹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是(161.11±17.66)、(148.38±18.48)、(136.29±14.94) μm(F=4.137,P=0.031)。24只眼黄斑中心小凹视网膜厚度与视力进行相关分析,r=0.285,P=0.176。 结论 OCT可以无创伤地在活体上观察BRAO的视网膜组织病理改变,BRAO黄斑中心小凹视网膜厚度增加不明显且与视力无相关关系。OCT适用于不允许进行FFA检查的高龄或合并全身病的BRAO患者,其独特的活体病理形态改变可以为临床即时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173-176)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