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应用多巴酚丁胺、阿托品负荷超声心动图,探讨该试验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 应用多巴酚丁胺、阿托品负荷超声心动图观察22例单支轻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负荷试验前后室壁运动改变,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对轻症冠心病的敏感性为59.1%,特异性94.6%,准确性75.0%,加用阿托品后其敏感性提高至77.3%,特异性94.6%,准确性85.0%。结论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在冠心病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初步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54例,择期安排冠状动脉造影(CAG),造影前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心电图负荷试验和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二者结果与CAG结果对比。结果: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其敏感性为50.0%,特异性为88.8%,准确性为75.9%。心电图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66.6%,特异性为72.2%,准确性为68.5%。结论: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负荷试验均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二者联合应用能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更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3.
80例可疑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分别接受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Master二级梯运动心电图和超速食道心房起搏试验,比较三种心脏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显示: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高于后两种试验(86.8VS67.9%,P〈0.05;86.8US60.4%,P〈0.005)。多巴酚丁胺和心房超搏试验的特异性高于运动负荷试验的特异性高于运动负荷试验(85.2US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腺苷、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痔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安全性。方法将临床拟诊冠心病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腺苷或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同时记录室壁运动、患者症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等。左室16节段中出现室壁运动异常为阳性。64例患者于试验后1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以其为金标准,分别计算腺苷、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敏感性、特异性等。结果腺苷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与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诊断CAD的敏感性分别为67%、73%,特异性分别为85%、80%,准确性均为7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9%、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腺苷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与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比较同样是较理想诊断冠心病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采用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对30例怀疑或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的室壁情况进行了研究,多已酚丁胺初始剂量为5μg/kg·min,每3min递增5μg/kg·min,最大剂量为40μg/kg·min。超声心动图阳性标准为:出现新的室壁运动异常或有室壁运动异常加重,心电图ST—T段水平或下斜压低2mm为典型心绞病发作。结果本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为83%,特异性86%,心电图的诊断敏感性是66%,提示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病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全标准 ,采用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 ,对临床 36例怀疑为冠心病的受试者进行检测 ,研究受试室壁运动情况 ,并与平板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对比 ,评估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对冠心病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 ;多巴酚丁胺初始剂量为5 μg/kg min ,每 3min递增 5 μg/kg min ,最大剂量 30 μg/kg min ,达不到预测心率者 ,加用阿托品 1mg静脉注射 ,阳性标准 :出现新的室壁运动异常或原有的室壁运动异常加重。平板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采用Bruce方案 ,阳性标准 :运动中出现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采用标准Judkins法 ,阳性标准 :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5 0 %。结果 :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和平板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性是 90 9% ,13 6 % (P <0 0 1) ;特异性是 78 6 % ,92 9% (P >0 0 5 ) ;准确度是 :86 1% ,4 4 4 % (P <0 0 1)。试验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对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度 ,安全性也高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与超声心动图负荷实验诊断心肌缺血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虔  钟华  徐宏贵  刘斯润  王巍松  李国岱 《中国全科医学》2004,7(17):1214-1215,1218
目的将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实验方法与超高速磁共振成像结合起来,比较它和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实验(DSE)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8例拟诊冠心病的连续病例先后进行二次谐波成像的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实验、多巴酚丁胺磁共振负荷实验(stress MRI)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实验按常规方法进行.磁共振负荷实验采用标准的多巴酚丁胺-阿托品负荷实验程序,直至达到目标心率.分别在静息时和各个负荷水平采用梯度回波技术,在短时屏气期间,采集3个短轴平面、1个四腔位和1个二腔位MR图像.按16节段模式判断局部室壁运动.结果 18例病人超声心动图检查失败(图像质量差),4例没有达到目标心率.11例病人不能接受磁共振检查,3例因为呼吸伪图像不能诊断.在3种检查资料完整的172例受检者中,109例诊断为冠心病.磁共振负荷实验的敏感性(86.2%)和特异性(85.7%)与超声心动图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敏感性74.3%、特异性69.8%,χ2=4.59,P<0.05).MRI的准确性也较高(86.0% vs 72.7%,P<0.005).结论标准的多巴酚丁胺-阿托品负荷实验程序同样可以用在磁共振负荷实验中.与超声心动图相比,对于判断室壁运动异常,多巴酚丁胺磁共振成像负荷实验有更高的诊断标准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巴酚丁胺加阿托品负荷试验99mTc MIBI心肌断层显像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采用分级递增多巴酚丁胺负荷量和多巴酚丁胺加用阿托品介入的方法对 2 2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进行99mTc MIBI心肌断层显像 .[结果 ]单用多巴酚丁胺和多巴酚丁胺加阿托品负荷试验99mTc MIBI心肌断层显像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敏感性分别为 81% ( 18/2 2 )和 95 % ( 2 1/2 2 ) ,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99mTc MIBI心肌断层显像时 ,加用阿托品可进一步提高因不同原因达不到预计心率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诊断敏感性 ,并安全、有效 .  相似文献   

9.
对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诊断冠心病的理论基础、方法学及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D S E)是临床用以检测心肌收缩功能储备的方法,对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价效比优、无放射性物质污染的特点。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结合新的超声技术应用于临床,进一步提高了D S E的准确性,目前DSE已成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检测存活心肌及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LDDSE)结合心肌背向散射积分(IBS)检测存活心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2例经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前1周内行LDDSE[5、10μg/(kg.min)两级负荷]检查,于静息、LDDSE每级负荷5 min采集全心尖切面(长轴、二腔、四腔)IBS图像,术后(3个月)复查二维超声和IBS检查。根据心肌背向散射周期变化幅度(CVIB)值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过程中增加的特点,探索CVIB最大变化值K值定义存活心肌,并检测K值识别存活心肌的敏感性、准确性。与LDDSE进行比较。结果:与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相比,负荷超声结合心肌背向散射的K值检测存活心肌敏感性、准确性明显提高(91.1%vs 77.8%、90.4 vs 75.7%,均P〈0.05)。结论:LDDSE结合IBS技术较LDDSE能提高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背向散射技术(IBS) 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 (DSE) 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临床可疑为冠心病患者接受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10、20及40μg•kg-1•min-1),以冠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比较DSE状态下二维超声心动图(2D)与背向散射技术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结果:冠状动脉狭窄者在大剂量(40μg•kg-1•min-1)DSE中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异幅度(CVIB)低于静息状态,DSE负荷下的CVIB值与静息状态比较差异具有显蓍性(P<0.001)。DSE-2D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80%、72%和77%,DSE-IBS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90%、72%和83%。结论: 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与背向散射技术结合,可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心肌运动状态,提高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再狭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 (DSE)诊断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 5 0例行PTCA术冠心病患者 ,于PTCA术后 6个月行DSE ,观察试验前后室壁运动 ,并检测和计算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 (LVE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不变或降低诊断为再狭窄。 1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 ,根据CAG结果分为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 ,比较两组DSE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DSE检测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敏感性为 81.3% ,特异性为 85 .2 % ,准确性为 84 %。与静息比较 ,再狭窄组LVESVI和LVEDVI明显升高 ,LVEF明显降低 (P <0 .0 5 ) ;与非再狭窄组比较 ,DSE后LVESVI明显升高 ,LVEF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PTCA术后再狭窄患者DSE试验后心功能明显下降 ,DSE是一种较理想的简便易行诊断PTCA术后再狭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幸  朱韵  李皓 《海南医学》2011,22(23):94-96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阳性患者中ST-T改变合并U波倒置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0例TET阳性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根据心电图是否出现ST-T改变合并U波倒置,分为ST-T改变伴U波倒置组(观察组,17例)与有ST-T改变无U波倒置组(对照组,43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受累情况、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结果观察组左主干病变、前降支病变、多支病变以及冠状动脉狭窄〉85%的比率均高于对照组[29.4%(5/17)VS9.3%(4/43)、64.7%(11/17)VS34.9%(15/43)、70.6%(12/17)vs32.6%(14/43),88.2%(15/17)vs60.5%(26/43)],单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67.4%(29/43)vs29.4%(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TET阳性患者中ST-T改变伴U波倒置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高,冠状动脉左主干和前降支的病变居多,狭窄程度重,范围广,临床上提示心功能较差、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PWDTI)结合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评价左室局部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26例冠心病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及常规DSE。PWDTI在静息和负荷下左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取样,测量舒张功能参数:舒张早期速度VE,舒张晚期速度VA,E峰减速时间DTE。结果:与正常节段比较,冠心病组缺血节段静息下VE降低[正常组(6.3±2.7)cm·s-1,冠心病组(4.9±2.4)cm·s-1,P<0.05],负荷下VE显著降低[正常组(7.6±4.1)cm·s-1,冠心病组(5.2±3.5)cm·s-1,P<0.01];负荷下DTE缩短[正常组(53±25)ms,冠心病组(40±28)ms,P<0.01],VA静息和负荷下均无变化(P>0.05)。结论:局部舒张功能对缺血敏感,PWDTI定量负荷下舒张功能参数;静息下正常和缺血心肌节段左室局部舒张功能参数有差异,而负荷下差异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分型特点,旨在进一步提高对心肌桥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CTA诊断为心肌桥的1 658例患者资料,分析心肌桥在整个冠状动脉系统中的分布特点,测量不同形态心肌桥壁冠状动脉长度及收缩期狭窄程度,统计分析不同类型心肌桥形态学和收缩期狭窄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1 658例心肌桥患者中,1 606例(96.86%)为单支冠状动脉单发心肌桥,9例(0.54%)为单支冠状动脉多发心肌桥,43例(2.59%)为多支冠状动脉单发心肌桥。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1 559例(94.03%)共1 606处心肌桥,左回旋支心肌桥81例(4.89%)87处,右冠状动脉心肌桥18例(1.09%)19处。不完全型心肌桥患者1 244例(75.03%),完全型心肌桥362例(21.83%),兼有两型特点的复杂型心肌桥52例(3.14%)。复杂型心肌桥患者壁冠状动脉长度长于完全型心肌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32±4.02)mm vs(16.13±1.27)mm,P<0.05];不完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50%的发生率[31.19%(388/1 244)vs 41.16%(149/362)]、近端冠心病发生率[9.41%(117/1 244)vs 35.08%(127/362)]、临床缺血症状阳性率[32.88%(409/1 244)vs 58.29%(211/362)]和心电图缺血表现阳性率[37.78%(470/1 244)vs 65.75%(238/362)]均低于完全型心肌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冠状动脉心肌桥发生部位多为左前降支,以单支单发为主。心肌桥可分为不完全型、完全型和复杂型3种类型,以不完全型为主,不同类型心肌桥的形态学和临床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81例拟诊冠心病患者的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心电图(ECG)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对照分析,评价2-DE、ECG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示:2-DE及ECG诊断敏感性分别为70.1%和59.8%(P>0.05),特异性为94.6%和75.7%(P<0.05);冠脉狭窄<75%时敏感性分别为28.9%和36.8%(P>0.05),狭窄≥75%时则为92.8%和72.4%(P<0.05);对陈旧心肌梗塞患者的诊断敏感性二者均为100%。2-DE检出病变部位,范围较ECG所示更特异。更符合责任冠脉供血区。  相似文献   

18.
双源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64排双源螺旋CT(D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有创的冠脉造影(CAG)的结果为金标准,使用64排DSCT对50例疑似或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的200支冠脉共578个节段进行分析,评价DSCT对冠脉明显狭窄(狭窄≥50%)诊断的情况.结果DSCT检出冠心病的准确程度达到97.7%.分别以节段和各支冠脉进行分析,DSCT诊断冠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9.7%、96.9%、87.5%、94.6%、933%和85.6%、90.9%、88.5%、88.5%、88.5%.以不同部位的冠脉病变对CAG和DSCT的诊断结果进行比对分析,DSCT对于前降支(LAD)和回旋支(LCX)病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以及诊断的符合率均较高.对DSCT和CAG检出冠脉狭窄节段或发现病变冠脉的能力进行经χ^2检验,χ^2值分别为3.497和1.737,P〉0.05,DSCT和CAG在发现冠脉的狭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4排DSCT冠脉成像是一种无创的成像方法,检出冠心病的准确程度高,作为冠心病的一种无创筛查手段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2DSE)技术检测心梗大鼠左室壁的径向、周向应变及应变率,以组织学上心肌梗死面积为标准,探讨2DSE技术对评价梗死心肌的价值。方法开胸制备17只大鼠急性心梗模型,于术前24 h、术后4周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2DSE技术分析左室短轴乳头肌水平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径向、周向应变及应变率,心肌梗死后4周心脏标本行组织学染色后计算梗死心肌面积。结果(1)与术前相比,术后4周各节段径向、周向应变及应变率均显著降低,以梗死区降低最为显著(P〈0.05);(2)2DSE的径向、周向应变及应变率指标与梗死面积均呈显著负相关,以径向应变〈10%判断节段心肌梗死面积〉30%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4,0.98。结论2DSE技术可用于评价心肌梗死大鼠局部心肌功能,对判断节段心肌梗死面积〉30%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 (冠脉 )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病人的冠脉病变特点 ,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 12 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冠造 )证实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病人 (侧支循环形成组 ,A组 )及 131例冠脉病变程度相似而无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病人 (无侧支循环形成组 ,B组 )的冠脉造影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 :98 4 %的A组患者有 1支冠脉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 ;与B组相比 ,A组患者中多支冠脉闭塞率明显增高(30 0 0 %比 11 4 5 % ,P <0 0 1) ;完全闭塞率明显增高 (75 77%比 6 0 2 7% ,P <0 0 5 )。此外 ,完全闭塞冠脉的侧支循环形成率较次全闭塞冠脉明显增高 (5 8 0 9%比 4 0 2 0 % ,P <0 0 5 )。结论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患者 98 4 %存在完全或次全冠脉闭塞性病变 ,其严重程度是侧支循环能否形成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