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及正常人股骨颈骨密度 (BMD)的测量及对照分析 ,了解髋部骨折发生率与骨密度变化之间的规律 ,得出老年髋部骨折阈值。方法 :应用双能量 X线骨密度仪 (DEXA)对 1 1 6例 5 0岁以上的非暴力髋部骨折患者及 1 42例相应年龄的健康自愿者进行双侧股骨颈 BMD测量 ,并做统计学处理 ,利用截断法得出骨折阈值。结果 :同性别骨折组 BMD明显低于正常组 BMD(P<0 .0 1 ) ,骨折发生率与骨密度的变化呈负相关性。男女正常组和男女骨折组的 BMD值均呈正态分布 ,髋部骨折阈值 (即骨折发生率在 80 %以上的 BMD值组段区间中点 BMD值 )男性为 0 .5 2 5 g.cm- 2 ,女性为 0 .475 g.cm- 2 。结论 :DEXA对骨密度的变化及老年髋部骨折的检测直接、准确 ,对髋部骨质疏松骨折的预防、预报及临床治疗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特点。②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腰1—4椎体、Wards三角区、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区的骨密度(BMD),与同年龄与性别的健康者的骨密度相比较,观察其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特点。③结果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BMD测定值65—75岁组与同年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BMD测定值除了60~65岁年龄组差异有显著性外,65岁以上年龄组差异无显著性;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BMD测定值明显高于同年龄的女性。各年龄组Ward's三角区BMD测定值明显低于腰椎和股骨颈及股骨大转子区。④结论2型糖尿病使部分老年患者易患骨质疏松症;雌激素水平的下降是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在Wardps三角区出现骨密度改变。  相似文献   

3.
老年2型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婷容  韩梅清 《广东医学》2006,27(1):107-109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对骨代谢的影响,探讨该类患者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101例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L1~4、Ward’s三角区、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区的骨密度(BMD),并以同年龄、同性别的健康者的骨密度比较,研究其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和临床特点。结果①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BMD测定值65~70岁组与同年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②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BMD测定值除了60~65岁年龄组差异有显著性外,65岁以上年龄组差异无显著性。③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BMD测定值明显高于同年龄的女性。各年龄组Ward’s三角区BMD测定值明显低于腰椎和股骨颈及股骨大转子区,结论①雌激素水平下降是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②2型糖尿病能使部分老年患者易患有骨质疏松症。③骨质疏松患者最早出现骨密度改变在Ward’s三角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骨密度与几何结构参数在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65例髋部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的60例老年志愿者为对照组.在骨盆片上测量股骨近端几何参数,在股骨颈、Ward's三角和转子处测量BMD值(髋部骨折组对其健侧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BMD值低于对照组(P<0.05);股骨颈骨皮质厚度与股骨颈BMD值有相关性(r=0.54,P<0.05);股骨距内侧皮质厚度、转子处BMD值、颈干角和Ward's三角BMD值相结合在预测髋部骨折中价值较大(r=0.78,r2=0.57,P<0.05).结论 股骨近端骨密度结合其几何结构参数在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诊治中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部位的骨折阈值测定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Qiu GX  Chen B  Weng XS  Wang ZY  Sun TS  Zhang BZ  Xu L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6):1113-1116
目的 统计北京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骨密度(BMD)值,探讨国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阈值。方法 研究组选择50岁以上髋部、肩部、腕部骨折的男女病人共300名,对照组选择50岁以上腰部疾患男女患者共150名,以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BMD,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研究组和对照组BMD值进行t检验;以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对BMD进行分析得出骨折危险阈值。结果 BMD与年龄呈负相关。研究组L2 4的r值为-0 .267,股骨颈的r值为-0 .284,Ward三角的r值为-0. 368,大粗隆的r值为-0 .314(均P<0 .01);对照组股骨颈的r值为-0 .383,Ward三角的r值为-0 .476,大粗隆的r值为-0 .305(均P<0. 01);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男性Ward三角的BMD诊断界定值为0 .732g/cm2,此时敏感度为91 0%,特异度为56 1%,漏诊率为9%,误诊率为43. 9%;女性Ward三角的BMD诊断界定值为0. 577g/cm2,此时敏感度为72. 6%,特异度为64 5%,漏诊率为27 .4%,误诊率为35 .5%。结论 以Ward三角处BMD测定作为男、女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阈值更科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女性2型糖尿病(DM)患者骨密度(BMD)的变化,了解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蚌埠地区169例女性2型DM患者(年龄40~89岁)和151例女性对照人员(年龄40~84岁)L2~4及股骨近端部位BMD,并进行比较。结果①随着年龄增长,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50~59岁、60—69岁、70~79岁股骨近端部位BMD均低于正常人,L2~4的BMD在60~69岁年龄段低于正常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不论腰椎还是股骨近端部位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检出率在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者中有36例发生41例次骨折,骨折发生例数与BMD的T值降低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百分比在I区间与Ⅲ区间、Ⅱ区间与Ⅲ区间有显著差异,当BMD≤-3.0SD时骨折发生例数显著增加。结论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骨密度下降,应引起重视以预防病理性骨折;当BMD≤-3.OSD时骨折发生率明显上升,临床上可将当BMD≤-3.0SD时作为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情况。 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法(DEXA)检测61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并与54例年轻组和29例同龄组进行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44.26%,发生部位男性主要是在腰椎,而女性在腰椎和股骨颈均易出现;与同龄对照组相比,男性患者股骨颈、大转子及各位腰椎BMD、女性患者大转子及华氏三角BMD均明显减低。结论 骨质疏松症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部位男性主要为髋部和腰椎,而女性主要为髋部。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法(DEXA)检测61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并与54例年轻组和29例同龄组进行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44.26%,发生部位男性主要是在腰椎,而女性在腰椎和股骨颈均易出现;与同龄对照组相比,男性患者股骨颈、大转子及各位腰椎BMD、女性患者大转子及华氏三角BMD均明显减低。结论 骨质疏松症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部位男性主要为髋部和腰椎,而女性主要为髋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研究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和健康受试者髋关节的几何结构强度,探讨各强度参数与骨折发生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在进行了100例健康者DXA双侧股骨颈骨密度(FN BMD)、骨结构参数[截面转动惯量(CSMI)、截面面积(CSA)、截面模量(SM)、皮质骨内径(ED)、皮质骨外径(OD)、皮质骨厚度(CT)、髋轴长度(HAL)、股骨颈干角(NSA)、髋关节强度指数(SI)]配对t检验比较的基础上,对5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与年龄匹配的健康组DXA髋部几何结构强度参数进行比较,并作为骨折危险因素变量带入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计算各参数与骨折发生的相对危险性.结果 双侧髋部的DXA参数均呈高度正相关(r=0.847~0.998,P<0.05),部分参数存在较小但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骨折组女性的FN BMD、CSMI、CSA、SM、CT和SI显著低于对照组女性.骨折组男性的FN BMD、CSMI、CSA、SM和SI显著低于对照组男性.经身高、体重和FN BMD 校正后,骨折组女性的CSMI、SM仍然显著低于对照组女性,骨折组男性的SM显著低于对照组男性.HAL为男、女性组入选股骨颈骨折模型的唯一因素,其OR值分别为1.385和1.269.结论 髋部几何结构参数差异可以解释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骨强度的降低,DXA测量的HAL参数对于男、女性髋部骨折风险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预测绝经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价值.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100例椎体骨折绝经后女性患者及10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者进行腰椎各部位骨密度(BMD)检测.结果 椎体骨折与第2腰椎、第3腰椎、第4腰椎、第2~4腰椎(L2~4)BMD值均呈负相关,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设骨折发生率为80%的L2~4BMD值为骨折上限值,绝经女性椎体骨折的L2~4BMD上限值为0.641 g/cm2.结论 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骨密度值,对绝经女性椎体骨折的预报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 1 4 88名 1 5~ 95岁的中国湖南长沙地区健康女性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股骨BMD并与Hologic提供的白人女性BMD参考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所有年龄段和测量部位的BMD均略低于白人女性参考值曲线 (P <0 .0 5) ;中国女性股骨颈和Ward’s三角区BMD较对照组晚 5~ 1 0年达到峰值 ;在其后的大约 35年中 ,BMD下降较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之间的联系。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和在此期间进行健康体检人员100名(对照组),分别对2组人员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情况进行测定,并根据性别和年龄情况对所有患者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BMD:40~60岁以上年龄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和股骨Ward区的骨密度与对照组数值接近,但50岁组和70岁以上年龄组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骨代谢:观察组的BGP与DPD水平分别为(6.73±3.54)μg/L与(7.59±4.81)nmol/mmo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其骨密度丢失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骨质疏松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肥胖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但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含量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关系尚不十分明确。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与骨密度及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7—12月在益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02例。同期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益阳市南县麻河口镇、南洲镇、乌嘴乡、茅草街镇非糖尿病者202例为对照,均于益阳市中心医院进行检查。使用双能X线检测腰椎、股骨颈、总髋骨密度;使用欧姆龙内脏脂肪检测仪测量皮下、内脏脂肪面积。采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问卷)评估未来10年主要部位及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若为糖尿病人群,不纳入糖尿病作为骨质疏松风险因素所得结果用FRAX1表示;纳入糖尿病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因素则将所得结果用FRAX2表示。结果2型糖尿病男性体质量、体质指数(BMI)高于非糖尿病男性,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大于非糖尿病男性,FRAX1(主要部位)低于非糖尿病男性(P<0.05)。2型糖尿病女性年龄、内脏脂肪面积大于非糖尿病女性,股骨颈骨密度、总髋骨密度低于非糖尿病女性,FRAX1(髋部)、FRAX2(主要部位)、FRAX2(髋部)高于非糖尿病女性(P<0.05)。校正年龄、体质量后,2型糖尿病女性总髋骨密度低于非糖尿病女性(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非糖尿病人群中,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总髋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0.05),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总髋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腰椎骨密度、总髋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0.05),女性、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总髋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体质量后,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股骨颈骨密度、总髋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与FRAX1(髋部)、FRAX2(髋部)呈正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人群有较高的体质量、BMI及内脏脂肪面积。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股骨颈骨密度及髋部骨密度较低,其未来10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较高。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内脏脂肪面积与股骨颈骨密度及总髋骨密度呈负相关,且随着内脏脂肪面积增加绝经后女性未来10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Bone mineral density(BMD) was measured in normal Chinese women with single X-ray sbsorptiometry (SXA) and dtm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 These two methods were compared to evaluate the sensitivity in reflecting bone loss. Methods.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in 300 women aged 20~79(5 for each age). The 8mm distal,1/4 distal, ultra distal site ot the nondominant torearrn were measured with SXA; the AP spine(L2-4), right femoral neck(Neck), Ward‘s triangle(Ward)and trochantor (Troch) were measured with DEXA. Ten wcanen had 5 repeated measurements to evaluate the reproducibility ot the equipments. Rgsults. The BMD peak for Neck and Ward was found between age 20~29, for ultra distal and L2-4 at age 30~39, for 8mm distal, 1/4 distal and Troth at age 40~49. After reaching the peak values, BMD at all sit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ge. The highest rate of yearly loss of BMD was at 8ram distal. Resuits of measurement showed siguifie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XA and DEXA. Comparing with premenopausal women, the bone loss rate in postnaenopausal women was faster and highest up to 11~15 years and the highest rate was at the Ward. Conclusion. The present study gives the normal values of BMD at seven sites for nccmal Chinese wonaen. The ages of BMD peak were different at seven sites. The yearly loss of BMD was highest at 8ram distal, it seemed to be the sensitive region for bone loss with age. The postmenopansal women had highly signiflcantly loss bone mass than the premenopausal women, Comparing with premenopause, postmenopsuse BMD for Ward‘s triangle with DEXA seemed to be most sensitive to the effect of menopause.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64例RA 患者的股骨颈、Ward’s三角区、大转子、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并予60例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RA 组在腰椎(L2~ L4)、股骨上端(股骨颈、Ward’ s 三角区、大转子)的BMD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 患者普遍发生BMD下降,骨量减少和O P发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发病机制可能与 RA 本身及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应用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1型糖尿病病人骨密度(BMD)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定108例1型糖尿病病人及106例非糖尿病人腰1(L1)~L4及左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ward三角、股骨干及左髂骨总体)BMD,同时测定受试者年龄、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结果两组各部位BM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7.105~-3.022,P〈0.01)。1型糖尿病病人L1~L4总体BMD和左髂骨总体BMD与年龄、HbA1c呈负相关(β=-0.410~-0.148,P〈0.05),与BMI正相关(β=0.673、0.054,P〈0.05);左髂骨总体BMD与性别有关(β=-0.208,P〈0.05)。结论 1型糖尿病病人BMD低于对照人群,1型糖尿病病人的性别、年龄、BMI、HbA1c水平与BMD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水平对骨形成、骨吸收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对糖尿病组(DM)148例,葡萄糖耐量低减组(IGT)30例,空腹血糖受损组(IFG)30例,健康对照组(Contr01)50例,分别测定血浆葡萄糖(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骨钙素(BGP)、尿脱氧吡啶啉(DPD)/肌酐(Cr)、腰椎(L2、L3、L4)和髋部(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骨密度(BMD),并对上述指标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四组间方差分析显示BMD在Ward三角、L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GP水平在四组呈递增趋势,尿DPD/Cr水平在四组呈递减趋势,方差分析显示尿DPD/Cr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尿DPD/Cr水平随HbA1c水平递增逐渐增高。结论糖尿病的前期阶段(IGT),骨吸收已呈现高于同龄正常人水平,糖尿病患者骨形成低于同龄正常人而骨吸收高于同龄正常人,骨平衡呈现负平衡,骨量逐渐丢失;IGT开始骨密度已较正常人低,良好的血糖控制对减少骨吸收和延缓骨量下降具有保护作用。应在糖调节受损的早期阶段对骨质疏松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胡继红  凌琰 《吉林医学》2012,33(31):6815-6817
目的:初步了解常州地区社区自然人群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规律。方法:以344例常州地区社区自然人群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一般情况,测定受试者的血压、体质指数、腰臀比和血糖、血脂等指标。使用美国Hologic公司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受试者腰椎正位1-4椎体(L1-4)、左侧髋部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转子内区(Inter),髋部总体(Htot)和华氏三角(Ward's)的骨密度。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性各部位BMD逐渐下降。血糖正常组和2型糖尿病组在各骨密度测量部位的骨密度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社区自然人群骨密度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水平与健康对照人群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罗格列酮对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109例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用药情况分为2组,分别为口服罗格列酮4mg/d的罗格列酮组,以及不服用罗格列酮的对照组,分析入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1年后的骨密度值及骨代谢指标变化,前后两次结果对照并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罗格列酮组以及对照组用药后骨密度值均下降,其中,股骨颈骨密度下降值罗格列酮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其余部位骨密度下降值罗格列酮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罗格列酮治疗组I型胶原表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骨钙素和PTH在TZDs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所有入组病例在本研究观察病程中均无骨折事件报告。结论罗格列酮可能有潜在的致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