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建立符合中药方剂自身特点的整体药效评价体系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科学任务之一,近年来,随着代谢组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药方剂整体药效评价与多靶点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和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本论文围绕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在中医证动物模型评价、“方证对应”研究、中药整体药效作用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扼要评析,提出和讨论了代谢组学研究结果的定量表征,多组分多靶点中药与单成分、单靶点化学药物药效作用的代谢组学比较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与代谢组学整合研究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整体药效作用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中重要作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目的:介绍近年来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近年来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的文献32篇,对该领域进行总结归纳。结果:代谢组学能够揭示中医药治疗疾病过程中生物体系内所发生的代谢物的变化和代谢通路及途径的改变,强调从整体角度研究生物体的功能水平,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相一致,符合中医药多组分、多靶点、整体综合效应的特点。广泛应用中医证候、经络与针刺、中药药效、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中药安全性评价等领域。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应进一步提高分析测定的水平、将适用的分析技术进行整合,实现多种化合物的同时检测;完善代谢组学数据库的建设;加强代谢组学研究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整合,满足其高通量、大规模的数据处理要求。结论:代谢组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徐杨  何芷绮  刘晓凤  苏杰  马锦雯  向宇阳  刘涛 《中草药》2024,55(4):1354-1364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临床应用中多以复方的形式给药。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呈现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在中药“整体调控”的认知模式下,中药复方制剂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代谢组学通过研究生物体体内的代谢变化来表征药物进入机体后的作用机制,其分析生物体代谢情况动态变化的整体性、系统性与中医“整体观”特点相吻合,与中医药的多靶点、多途径的特色相契合,近年来在中药研究中应用较广泛。通过对近年来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及其在中药复方制剂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分析目前面临的挑战,为进一步完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并阐明中药复方制剂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代谢组学是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兴起的一门组学分支,以生命活动链条下游的代谢物集合"代谢物组"作为研究对象。代谢组学是生物体代谢网络、代谢产物整体变化及其变化规律的重要研究手段,与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思维相似,为中药现代化的研究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本文综述了代谢组学在中药注射剂的作用机制、证候研究、安全性评价及疗效一致性评价等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方兴未艾的中药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中医药和天然严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优势资源,在禾来我国创新趵物研发甲将占据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中药和天然产物药效物质基础的复杂性、多组分协同、有机整合发挥整体药效作用的特殊性,给中药现代化研究带来了诸多困难,长期以来,因缺乏符合中医药整体观思想的研究方法学体系而难以形成突破性的研究进展。代谢组学的诞生为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期诚邀我国中药代谢组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刘昌孝院士及长期致力于代谢组学研究的王广基教授、盛龙生教授分别从代谢组学与天然产物及中药研究、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中的应用前景分析、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平台等方面的思路与方法进行了阐述。“方兴未艾的中药代谢组学研究”,刘昌孝院士一语道出了我国中药代谢组学蓬勃发展的态势,期待本期“中药代谢组学研究”专栏能对我国中药代谢组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丹  孟永海  杨炳友  孙延平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草药》2020,51(21):5405-5413
脂质组学是对生物体中脂质的种类、功能和代谢途径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比较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脂质代谢网络的变化,发现疾病或药物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机制。脂质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药的整体观及系统理论相契合,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有力工具。主要对脂质组学技术进行简述,总结近年来脂质组学技术在中药药效、作用机制和毒性研究中的应用概况,并结合其他学科在中药药性理论和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的应用成果,为拓展脂质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思路,推动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复杂性,以往科技手段无法将其一一揭示并量化。代谢组学是近年来生物信息学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组学,具有非破坏性、整体性、动态性、非靶向等特点。它通过检测生物体液的"代谢指纹图谱"和分析引起代谢谱变化的原因,可以整体评价中药对机体的生物效应和毒理作用。由于代谢组学自身的复杂性及局限性,还不能完整阐释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但随着各种"组"学数据的成功对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代谢组学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联合应用于中药新药研究中,它们之间相互补充,整合在一起可以比它们各自本身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自1999年代谢组学的概念提出以来,它在药物毒理研究、疾病诊断、系统生物学研究等诸多领域里的应用日益深入。代谢组学由于其从代谢网络终端表象的整体角度反映生物体的功能水平,恰与中医的整体思想吻合。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阐明中医的证候本质及药物的作用机制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代谢物组学研究现状,并对该领域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2006年代谢组学的香山科学会议以来,代谢组学的中药研究和国内外合作交流活跃。中国工程院与天津市等在2007年召开的“环渤海生物医药发展前沿论坛”以中药代谢组学为主题研讨会展示了代谢组学在中药研究的成就和问题,也看到代谢组学研究中医药的前景和艰巨性。《中国天然药物》杂志编辑部第二次组织了“中药代谢组学研究”的专栏,这3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应用代谢组学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方剂的近况、问题和前景。  相似文献   

10.
薛骞 《中医药学刊》2008,(1):176-177
分析了代谢组学技术对解决中医“证”的研究困境和中药质控及安全性评价的意义。指出了运用代谢组数据模型描述“证”的契合性和重要价值。分析了应用代谢组学构建中药指纹图谱标记研究、有效开展中药安全性整体评价研究的巨大优势。认为代谢组学将成为中医药研发的一个重大契机,必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将会对中医药现代研究带来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晚期(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和分布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式,对纳入121例ⅢB/Ⅳ期NSCLC的病例进行资料采集,数据输入数据库,中医辨证分型参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由3人以上经验丰富的住院及主治医师进行辨证分型,最后由科室主任审核并确定。结果:121例ⅢB/Ⅳ期NSCLC中医证型以脾虚痰湿型最多见,占52.1%(63/121),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分层分析:ⅢB期、IV期(M1a)期NSCLC中脾虚痰湿型分别占50.0%(14/28)、57.1%(20/35),均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IV期(M1b)期NSCLC中以脾虚痰湿、气阴两虚型为主,分别占50.0%(29/58)、29.3%(17/58),脾虚痰湿型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晚期(ⅢB/Ⅳ期)NSCLC的中医证型以脾虚湿瘀为主。  相似文献   

12.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的发展及系统生物学对其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综述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研究的进展,回顾了我国中药质量标准的历史和现状,并描述了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向“整体”、“综合”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具有“整体”特征的指纹图谱在中药的真实性鉴别、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评价和控制及与药效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描述了系统生物学的各种“组学”在中药材的种质资源和质量控制、中药整体药效物质研究及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和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系统生物学的引入将促进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证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给西方医学带来了迅猛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中医领域。近几十年来国内关于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教学实践的讨论层出不穷,他们各自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但是考虑到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与古代社会的差异,中医学循证已成大趋势。回顾这些年来中医循证之路,群策群力,却收效甚微。中医学本身就存在着“循证基因”,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基因的作用发挥出来。中医循证的教学应该侧重于循证理念,而临床实践则应该侧重于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健脾温肾解毒方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探讨中医药治疗老年肺癌的作用。方法:以健脾温肾解毒方为基础,将57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中药治疗组,对照组为单纯化疗组。治疗组根据辨证,服用健脾温肾解毒方加减,每日1剂,连续服用2月。对照组化学治疗采用NP或TP或单药泰素方案,疗程为2个周期。对老年NSCLC患者以WHO生存质量老年模块量表(WHOQOL-OLD)、ECOG行为状态(PS)评分及体重变化等生存质量测量工具进行观察研究,同时观察瘤体及中医症状等变化。结果:①生存质量:以WHO生存质量老年模块量表为工具,包括6个模块对57例中晚期老年肺癌患者的调查分析,中药组在感觉能力、自主及过去现在将来3个模块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较化疗对照组在感觉能力及社会参与模块出现下降,存在着一定的优势,P〈0.05。同时,治疗后中药组的患者,其ECOG行为状态(PS)评分的有效稳定率及体重的增加稳定率均高于化疗组,P〈0.05。②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在瘤体控制有效率及稳定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健脾温肾解毒方能够稳定病灶,提高老年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②中医对老年肺癌的治疗,健脾温肾法可作为有效的治则之一,也为中医药治疗老年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提供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髋部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中医"治未病"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对于DVT的防治具有良好效果。本文概述了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病机,并对近几年有关中医药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希望为今后中医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指明一定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COI序列作为分子标记鉴定赛加羚羊角与其代用品山羊Capra hircus、绵羊Ovis aries、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蒙原羚P. gutturosa、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和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的角,为监管羚羊角市场贸易和控制赛加羚羊角走私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从3种不同类型的赛加羚羊角以及藏原羚、蒙原羚、鹅喉羚样品中提取基因组DNA,设计巢式PCR体系,扩增349 bp COI片段,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序列构建赛加羚羊及其代用品的系统发育树。结果:保存期1~2年的新鲜赛加羚羊角中提取出的基因组DNA浓度比陈旧羚羊角、羚羊角片的高,而陈旧羚羊角不同位置提取出的基因组DNA浓度差别较小。NJ树上,7个物种分别单独聚群,形成独立的分枝,支持率都达到了99%以上。结论:DNA分子鉴定技术结合针对低浓度基因组DNA模板的巢式PCR反应体系客观准确地区分了赛加羚羊角和其易混代用品。本研究不仅为赛加羚羊角的分子鉴定技术建立了操作方法,而且提供了参考序列,简化了实际应用中的鉴定流程,对赛加羚羊贸易监管以及走私监控具有实践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证候研究是中医基础研究的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中医的"证"是辨证论治的起点和核心。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系统生物学逐渐受到关注。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将系统生物学应用于中医证候研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了中医证候与系统生物学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总结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同时分析了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设想,为从多学科、多视角进一步认识中医证候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基础和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证候调查及专家问卷咨询探讨原发性青光眼抗青光眼术后中医证候特点,以建立青光眼术后证候诊断标准。方法将青光眼术后证候调查结果汇总为调查问卷进行专家咨询,根据回馈建议修正证候分型并通过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对比分析总结其证候特点,确定证候诊断。结果 (1)根据专家咨询建议将证候类型修正为气郁证、气虚证、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4种,且绝大多数患者可纳入此4种证候分型。(2)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在术后1个月气郁证46例,气虚证18例,气血两虚证19例,肝肾阴虚证23例;术后6个月上述4种证型分别为37、15、33、29例;术后1年分别为32、9、36、31例。(3)青光眼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证候转化率为28.9%,1年时证候转化率为10.2%。(4)血瘀证兼证在青光眼术后1个月、6个月、1年的比例分别是73.6%、64.1%、75.9%。结论 (1)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后均可分为气郁证、气虚证、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4种证型。(2)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在术后早期均以气郁证多见;证型稳定后以气郁证、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多见;随着病程延长,存在着证候由气郁证向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转化,即由实转虚的趋势。(3)原发性青光眼在术后6个月以后证型相对稳定,说明术后青光眼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病例基础。(4)血瘀证是青光眼术后重要的病理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起源、形态和功能三方面,就中医脏腑和西医内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展开比较分析,认为中医脏腑代表的是一个功能体系,而西医内脏代表的是一个具体的器官,两者“名”同, “形”近, “气”不同,只有正确区分,才能学好中医知识,准确认识和治疗中医疾病.  相似文献   

20.
对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临床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中医呼吸疾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可归属中医“肺痿”病范畴,在该病慢性进展期及早诊断并进行中医药干预,初步观察显示有一定的疗效。借鉴国外先进的临床研究方法,开展多中心中医临床试验将是未来中医治疗该病临床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