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孙宇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4):504+511
目的: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MRI表现及其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7例,术前均经MR平扫、动脉期(30s)和门静脉期(70~80s)、平衡期(120~130s)扫描,复习MRI扫描表现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7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中,右侧6例,左侧1例。直径3.9~7.6cm,平均4.8cm。与肝实质比较,T1WI稍低信号,T2WI中~高信号,所有肿瘤边界清楚,2例信号欠均匀;增强后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进行性强化,平衡期持续强化。肿瘤可包绕血管、但不侵犯血管。结论:MR有助于提高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诊断的准确性,并可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及器官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影像(CT、MR)特点,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对25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探讨CT和MRI诊断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的价值。结果 8例位于腹主动脉旁占(8/25),14例位于头颈部占14/25(其中9例颈动脉体瘤,位于颈、内动脉分叉处;5例颈静脉球瘤),2例位于内脏(1例位于膀胱;1例位于十二指肠降段粘膜下),2例位于椎管内。肿瘤以囊实性为主,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MR及CT平扫肿瘤信号及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可明显强化。小于20mm肿瘤信号及密度较均匀,无液化、坏死,无钙化,大于20mm肿瘤均出现不同程度囊变、坏死,肿瘤越大,囊变坏死越明显,大于100mm的肿瘤内部还会出现钙化。结论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血供特点、浸润程度及鉴别诊断方面可互相补充,对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患者临床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肾上腺GN均单侧发病,其中5例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边缘均清楚;CT平扫5例均匀低密度,1例病灶见小囊变区,1例伴有钙化;增强扫描后6例病灶均呈轻度强化,其中3例出现延迟性强化;肿瘤沿周围器官间隙呈嵌入性生长,邻近大血管被包绕穿行于肿物之中或受压移位,呈现特征性表现。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本病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副神经节瘤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副神经节瘤54例,其中47例为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瘤。7例为发生在肾上腺外的副神经节瘤,2例位于颈动脉体部,3例位于腹主动脉旁,1例位于膀胱,1例位于心脏。48例行CT检查,24例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CT或MRI征象。结果: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直径常为3~5.5cm,肿瘤CT表现为中等密度,密度不均,强化明显。MRI表现为T1WI呈类似肝组织的信号强度,T2W1高于肝组织的信号强度。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结论:副神经节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可确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CT及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和增强。结果 CT平扫表现为肝内多发或单发的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单发肿块病灶2例含斑片状钙化影;增强扫描早期多发病灶呈结节状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可见肿瘤由周边向中心递进强化。单发巨大病灶边缘强化为著,中心坏死区始终未见强化,CT随访6例病灶均不同程度缩小;6例MR平扫表现为肝内的长T1长T2占位信号,边界清晰,2例病灶周围可见增粗血管。结论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表现为多发或单发,CT特征性表现为增强后呈结节状强化,巨大单发病灶中心坏死区强化不显著,MR病灶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提示肝动脉供血;多发结节型激素治疗效果好,6个月随访提示病灶明显缩小或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对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9月至2016年6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6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及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的大小、密度、形态、强化程度等CT特点.结果 16例肿瘤均为单发病灶,长径大于2.0 cm,边界清晰,呈均匀低密度影,CT值20~38 Hu,肿瘤呈塑形生长,对邻近血管包绕、推移,但无侵润,3例伴有点状、针尖状、线形钙化(3/16),增强扫描15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15/16),14例静脉期渐进性轻度强化(14/16),强化幅度小于20 Hu.结论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GN)的CT、MR表现,旨在提高影像认识。资料与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GN,CT平扫加增强7例、仅CT平扫2例、MR平扫加增强1例。分析总结病灶部位、形态、密度、边界、强化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等影像特点。结果 10例GN病灶均单发,位于颈部(n=2)、后纵隔(n=1)、腹膜后间隙肾上腺外(n=3)、肾上腺(n=3)及跨椎管内外(n=1)。形态呈类椭圆形或不规则,在解剖间隙间呈"嵌入式"生长。CT平扫密度低于肌肉而高于水,内见斑点状钙化(n=5)及云絮状中等密度灶(n=5);MR平扫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多期增强扫描病灶内云絮状实性灶轻度渐进性强化(n=5);肿块边界均清楚,推压周围结构、但未见浸润破坏征象(n=10);1例病灶与周围结构粘连严重手术未能完整切除。结论 GN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点,掌握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MR在显示病灶与周围结构关系方面优于C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1例进行上腹部CT及MRI扫描;5例行MRI扫描,并回顾性分析6例经组织学证实的血管外皮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 4例血管外皮瘤位于颅内,1例发生于颈椎椎管,1例发生于肝脏。CT及MRI表现:1例肝脏血管外皮瘤CT平扫为类圆形稍低密度,其MR平扫表现为边界模糊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均显示均匀显著强化;4例颅内脑外血管外皮瘤及1例颈椎椎间孔血管外皮瘤MRI表现:与脑灰质比较,病灶均呈类圆形等T1、等T2信号;增强后均显著均匀强化。结论 1例肝脏血管外皮瘤CT和MRI增强后显著强化,强化时间持续7分钟以上是肝血管外皮瘤较典型的影像表现,颈部及颅内血管外皮瘤MRI平扫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持续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9.
高敏 《中国病案》2011,12(2):27-28,26
目的探讨神经节瘤的CT影像特征及其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神经节瘤的CT影像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讨论其影像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肿瘤位于后纵隔1例,位于肾上腺区2例,位于腹膜后4例,均表现为椭圆形或分叶状较均匀等密度实性肿块,增强后轻度或未见明显强化,边界清晰,有完整包膜,部分病灶内可见点状钙化,对周围血管呈包绕,压迫改变,并未见浸润。结论神经节瘤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表现,可在术前作出正确的定位及较准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节细胞神经瘤的CT影像学征象,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节细胞神经瘤行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的I临床资料. 结果 CT平扫为均匀低密度(5/5例),伴有钙化(1/5例),增强扫描后强化不明显(4/5例)或仅见少量条线形强化(1/5例),注射对比剂后呈延迟强化(1例);肿瘤大多边界清晰,沿周围器官间隙呈嵌入性生长,邻近大血管被包绕穿行于肿物之中或受压移位为其特征性表现之一.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有一定的CT影像特点,CT可正确定位和做出较准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3.
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动态观察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用2--3kg新西兰大白兔64只,分为2大组,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每组32只,每大组再分为4组,为扩张完成后即时、1周、12周、24周组。每组8只,其中4只为实验组,另4只植入扩张器不扩张作为对照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皮扩张后经历--由扩张刺激引起的创伤至完全修复的过程。扩张后即时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功能由静止转向活跃,胶原纤维碎裂成片,弹力纤维部分断裂,炎症细胞浸润;扩张后1周常规扩张组基底膜连续性基本恢复。显示成纤维细胞合成功能活跃。扩张后12周、24周,成纤维细胞趋于稳定、形态狭长,部分胶原排列紊乱,部分有似癜痕样改变。结论:扩张刺激可致兔皮肤创伤。扩张后真皮不可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芹黄素对大鼠缺血视网膜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30只Long-Evans大鼠用动脉结扎法造成视网膜缺血模型,其中治疗组20只腹腔注射芹黄素,对照组10只注射溶媒二甲基亚酚。用视觉电生理仪检查视网膜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芹黄素治疗组视网膜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芹黄素能促进大鼠缺血视网膜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变化率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47例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25例,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降钙素酶原变化及影响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7天的降钙素酶原显著低于无效组的患者(P<0.05);年龄>65岁、心功能≥3级、COPD、糖尿病、肺部双侧受累(X线示)、菌血症、感染性休克和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肺部双侧受累、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及心功能≥3级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测定降钙素原变化率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人体寄生虫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指出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显著,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赞同和欢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和评价头孢他啶(泰得欣)应用于普通胸外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对比试验,观察2005年8-10月96例普胸手术预防和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泰得欣在预防和治疗术后感染中总有效率95.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结论 泰得欣临床效果满意,使用安全,值得在普胸手术中选用。  相似文献   

18.
罗岩 《当代医学》2010,16(11):247-248
患者女,19岁,体检发现全身多处固执破坏4个月。影像学检查:平片及CT平扫检查:双侧髂骨、耻骨、股骨颈及股骨上段均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影,略呈膨胀性,边界清楚,部分可见硬化边。双侧肱骨上段、肩胛骨近关节盂处骨质及股骨下段、右胫骨近端、左腓骨中上段可见多个囊性骨及右侧锁骨亦可见多发局限性低密度减低区、略呈膨胀性(图1、5)。MRI平扫:脊柱可见多个囊状长T1长T2信号,部分略呈膨胀性。(图2~4)  相似文献   

19.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20.
1986年1月至1991年6月经内窥镜检查发现胃癌107例,其中100例经内窥镜活检病理证实,阳性率93.5%,7例阴性者均经手术证实。本文分析了胃癌的内镜特征(中、晚期胃癌、一点癌)和病理特点,并就临床意义进行分析、讨论。认为在胃角、胃窦部的溃疡、糜烂、结节状及粘膜粗糙不平应仔细观察并进行活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