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AQP3)、AQP4表达的关系及中药清热化湿方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8例,其中脾胃湿热证53例(湿重于热19例,热重于湿14例,湿热并重20例),脾虚证15例;另选正常健康体检者10例为正常对照组.脾胃湿热证患者予中药清热化湿方,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入选者胃黏膜AQP3、AQP4表达情况.结果:AQP3、AQP4在脾胃湿热证组的表达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P<0.05);脾虚证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亚型之间呈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脾胃湿热证组AQP3、AQP4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正常对照组及脾虚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QP3、AQP4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中药清热化湿方可能通过影响AQP3、AQP4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水液代谢来研究脾胃湿热证与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关系.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32例,其中脾胃湿热证20例,脾气虚证12 例;另10例正常人为对照.胃镜下取胃体上部粘膜,观察粘膜炎症情况,用免疫组化法、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AQP4的蛋白表达量.结果: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的炎症明显要重于脾虚证和正常人组(P<0.05,P<0.01);脾胃湿热证AQP4蛋白表达量强于脾虚证组(P<0.01)和正常人组(P<0.05);脾虚证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人组,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QP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线粒体内腺苷酸含量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脾失健运,聚湿生热的现代生物学基础,补充脾主运化的研究内容。方法:纳入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40例,脾虚证组及脾胃湿热证组各20例;健康受试者1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3组进行胃镜检查,检测胃黏膜组织中AQP3、AQP4的表达,以及线粒体内腺苷酸含量。结果: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虚证组胃黏膜炎症病理分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与脾虚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虚证组AQP3、AQP4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脾胃湿热证组AQP4表达与脾虚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虚证组的腺苷酸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QP3、AQP4以及线粒体内腺苷酸的含量异常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形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李合国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8):2054-2055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细胞凋亡、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证结合”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脾虚证与正常对照组,取胃窦粘膜组织,分别采用W-S染色与RUT检测HP、常规HE染色、TUNE法检细胞凋亡、SABC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结果 脾胃湿热证与脾虚证在显微镜下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均强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它们之间亦有明显差异(P<0.05).凋亡细胞见于上皮细胞、壁细胞、主细胞;Bcl-2蛋白表达于壁细胞、主细胞、上皮细胞的胞浆中.脾虚证组、脾胃湿热证组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脾虚证组的细胞凋亡指数高于脾胃湿热证组(P<0.05).Bcl-2蛋白表达在脾虚证组、脾胃湿热证组强于正常组(P<0.05);脾虚证组Bcl-2蛋白表达低于脾胃湿热证组(P<0.05).脾胃湿热证组、脾虚组HP阳性感染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脾胃湿热证组的HP阳性感染率显著高于脾胃气虚组(P<0.05).炎症程度与HP感染呈正相关(P<0.05).结论 细胞凋亡、Bcl-2可能是形成脾胃湿热证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慢性胃炎细胞凋亡基因表达与中医证型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部分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黏膜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相关性,从基因分子水平揭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的实质,初步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子水平的辨证指标体系.方法 电子胃镜下取胃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证型胃窦黏膜组织Hp感染及凋亡基因Fas、bcl-2的表达情况,并设10名正常成人为对照组,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脾胃湿热组、肝胃不和组的Hp阳性率分别为52%、22%,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0.05).脾胃湿热组、肝胃不和组的bel-2表达率分别为76%和24.2%,前者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胃湿热组Fas表达率46%,与肝胃不和组(70.7%)、对照组(70%)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5).肝胃不和组、脾胃湿热组的凋亡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肝胃不和型相比,脾胃湿热型Hp、bel-2呈较高的表达率,Fas呈较低表达率.Hp、bcl-2表达率越高,诊断脾胃湿热型的可能性越大、诊断为肝胃不和型的可能性越小;Fas表达率越高,诊断脾胃湿热型的可能性越小、诊断肝胃不和型的可能性越大.Hp、bel-2和Fas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分型可能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AQP)3、4基因表达的关系及中药清热化湿方对其影响。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8例,属脾胃湿热证者53例(其中湿重于热19例,热重于湿14例,湿热并重20例),脾虚证者15例。脾胃湿热证患者予中药清热化湿方治疗。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胃黏膜AQP3、4的基因表达。结果脾胃湿热证组患者AQP3基因表达的水平高于健康人组(10名)和脾虚证组,但3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QP4基因表达的水平则显著高于健康人组和脾虚证组(P<0.05或P<0.01);脾虚证组与健康人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脾胃湿热证各亚型之间比较呈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的趋势;治疗后脾胃湿热证患者及湿重于热亚型AQP3、4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接近健康人组及脾虚证组水平。结论AQP3、4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中药可能通过影响AQP3、4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黏膜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4(IL-4)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间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放免法检测93例中医不同证型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TNF-α、IL-8及IL-4水平.结果 伴有出血、糜烂、反流等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TNF-α、IL-8和IL-4均高于单纯型浅表性胃炎患者,其中TNF-α、IL-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IL-4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不同证型TNF-α、IL-8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脾胃湿热型患者胃黏膜中TNF-α、IL-8含量最高,而虚证(胃阴不足型或脾胃虚弱型)以及肝郁脾虚型TNF-α、IL-8含量较低;IL-4含量在肝胃不和型及肝郁脾虚型较高.结论 不同证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IL-8、IL-4、TNF-α的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是了解患者机体免疫状况、掌握病情和观察预后的十分重要的检测指标,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不同程度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3、4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24例CSG患者,按脾胃湿热证不同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组,另选择8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胃镜下取胃体上部黏膜,液氮保存,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胃黏膜AQP3和AQP4的基因表达。结果:中、重度脾胃湿热证组AQP3和AQP4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轻度脾胃湿热证组(P0.05,P0.01)。重度脾胃湿热证组AQP3高于中度脾胃湿热证组(P0.05)。结论:脾胃湿热程度不同,胃黏膜AQP3和AQP4基因表达亦不同,脾胃湿热程度与胃黏膜AQP3和AQP4基因表达相关,其表达会随着湿热程度的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50例,其中脾胃湿热证93例,脾胃气虚证57例,正常对照组10例.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检测Hp;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脾胃湿热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脾胃气虚组和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Bcl-2在脾胃气虚组的表达率略高于脾胃湿热组,二者无显著性差异,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中,Hp感染和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存在差异,二者与证候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中医常见辨证分型中胃黏膜组织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中医各证型之间在细胞生物学水平上有无差异,探索其是否可以作为CAG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方法:将CAG患者90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分型,选择其中病例数较多的3个证型共71例分为3组,胃镜下采集3组患者病变胃黏膜组织,并记录Hp感染情况,同时检测胃黏膜组织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AG 3个中医证型组Hp阳性与Hp阴性组比较p53阳性表达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阳性表达率3个证型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阳性表达率在脾胃湿热型、脾虚气滞型、胃阴不足型3个证型中逐渐递增。结论:检测p 53的表达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并能协助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不同程度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3、4(AQP3、AQP4)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胃镜下取胃体上部黏膜,液氮罐保存,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黏膜AQP3、AQP4的基因表达。结果脾胃湿热中度组、重度组AQP3、AQP4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脾胃湿热轻度组(P〈0.05,P〈0.01);脾胃湿热重度组AQP3高于脾胃湿热中度组(P〈0.05)。结论脾胃湿热程度不同,胃黏膜AQP3、AQP4基因表达不同,脾胃湿热程度与胃黏膜AQP3、AQP4基因表达相关,它随着湿热程度的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清热化湿方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机理.方法 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8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口服清热化湿方煎剂,对照组服用清胃止痛微丸,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胃镜、组织病理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清热化湿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像相关性,从微观角度证实中医宏观辨证论治科学性,完善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为慢性胃炎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38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胃镜像表现,观察常见中医证型(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和胃镜像表现萎缩、糜烂、胆汁反流、黏膜颜色、黏膜池颜色、黏膜充血水肿、黏膜血管显露、黏膜隆起、黏膜粗糙、黏膜颗粒增生等相关性,比较不同证型在胃镜像表现比率情况。结果: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最常见,分别为40.52%、30.91%、12.21%,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病变部位以胃窦最常见,占49.92%,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脾胃虚寒证以40~65岁多见,表现为萎缩性胃炎,黏膜以白为主,黏膜池颜色清澈为主;脾胃湿热证以18~40岁男性居多,以非萎缩性胃炎为主,黏膜糜烂多见;肝胃郁热证男性居多,胃镜像无显著变化,和脾胃湿热证有相似处。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和胃镜像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是脾胃虚寒证和脾胃湿热证,胃镜像可作为中医证型客观依据,可指导临床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不同证候与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相关性,探讨证候形成机制。方法:对158例慢性胃炎患者辨证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胃黏膜AQP4的表达。结果:AQP4表达总光密度(即阳性表达总量)从低到高的证型依次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胃络瘀阻→胃阴不足;平均光密度(即表达部位的阳性强度)最低的是胃络瘀阻型,最高的是脾胃湿热型。结论:慢性胃炎从实证→因虚致瘀、虚实夹杂→虚证,AQP4表达逐渐增强,提示AQP4可能与中医虚实证候的形成有关,可将其作为判断病情演变的一项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5.
范明  廖艳烨  赖洁珊  严萍  戈焰 《新中医》2014,46(5):63-65
目的:观察清胃祛湿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清胃祛湿颗粒联合西药(雷贝拉唑胶囊+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胶囊)口服;对照1组予清胃祛湿颗粒口服;对照2组予相同方案西药口服;疗程均为1周。结果: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内镜疗效明显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组3月后Hp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结论:清胃祛湿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的关系,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物质基础,寻求不同中医证型指标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6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3个证型组:脾胃湿热组、脾胃虚弱组、肝胃不和组,每组20例;另设一个健康对照组20例。记录3个证型组的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各组GAS、MTL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及其他证型组比较,慢性胃炎脾胃虚弱组的血清GAS、MTL水平显著降低(P均<0.01),脾胃湿热组的血清GAS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胃不和组的血清MTL水平显著升高(P<0.01)。慢性胃炎H.pylori阳性患者血清GAS水平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患者(P<0.01)。结论慢性胃炎不同证型的GAS、MTL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能较客观地反映慢性胃炎不同型的病理变化,有可能成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艳威  季杰  巩子汉  孙学东 《陕西中医》2020,(4):500-501,537
目的:评价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0例脾胃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研究前后主要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指标变化(IL-2、IL-6、G-17、ET、EGF)、证候临床疗效、HP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12周后主要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治疗后胃泌素G-17较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IL-2及IL-6、EGF、ET均较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证候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观察组证候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89.1%患者HP转阴,对照组为77.3%,观察组HP清除率较对照组高;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6.0%; 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夏泻心汤可提高脾胃湿热证CAG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并改善患者的临床证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