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绍源教授乃第三批及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专业学术带头人。余教授从事中医诊治脾胃系统疾病数十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诸多脾胃病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其辨治便秘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余绍源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2010—2016年在余绍源教授门诊治疗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中药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的关联规则挖掘、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总结其处方的中药频次、核心组合中药频次,分析组方用药特色。结果:共175首处方,核心药物为白术、党参、六神曲、茯苓、煨肉豆蔻、干姜;通过聚类分析后发现7首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新方。结论:余绍源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多从脾肾论治,采用健脾益气、温肾暖脾之法,兼顾化湿、解郁、止痛、活血等。  相似文献   
3.
作者据《伤寒论》对烦躁症所论,认为烦躁一症是判断“火”证的指标。“烦”为真火,躁为假火,烦躁是阴阳偏胜的结果,烦躁的轻重程度与“火”证的轻重成正比,是“火”证的辨证纲领和关键。所以,可从烦躁的轻重及其转化来判断“火”证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纤维肝硬化定量诊断的无创、简便、有综合判断价值的量化指标,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病情判断和疗效考核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将3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每组各15只,模型组采用精制橄榄油配制成40%CCl4,1.5 ml/kg,灌胃,1次/周造模,于造模前及造模后2、4、6个月分别观察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B超等22项指标,并以病理结果为对照,采用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 建立各期的判别函数式分别为Z1(正常)、Z2(肝纤维化期)、Z3(肝硬化代偿期)、Z4(肝硬化失代偿期).应用时将新例观测值代入上述四个判别函数中,哪一个值最大就判为哪一类.结论 回代检验中实际情况与判别结果的符合率为98.3%,判别能力具有高度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肠动力及激素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医辨证分型与胃肠动力及激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动力障碍型消化不良患者30例,其中肝郁气滞型16例,脾胃虚弱型14例,并选择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胃排空、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MC)、胃电图(EGG)和胃动素的检查,分型统计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FD两型的胃排空、MMCⅢ相收缩波幅及协调收缩、空腹胃电主功率均较正常组下降,其中脾胃虚弱组各指标又低于肝郁气滞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同时,肝郁气滞组表现为Ⅱ组延长,I相、Ⅲ相不延长;脾胃虚弱组表现为I相延长,Ⅱ相、Ⅲ相缩短。结论:胃排空、MMC、EGG以及胃动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分型可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中医传统理论“脾胃”并提。“胃”有其实体,解剖、生理和病理上与现代医学所认识的胃是一致的。“脾”的实体是什么?解剖、生理和病理上与现代所认识的脾是否一致?尽管争议纷纭,但通过临床实践,可以确认中医传统理论中的“脾”指的就是十二指肠。一、中医传统理论中的“脾”指的是什么器官  相似文献   
7.
细胞信号转导理论在脾虚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多年来脾虚证与细胞信号转导相关性的研究概况加以评述 ,并就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趋向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脾虚证免疫学机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脾主运化,生气化血而为后天之本。现代研究发现,脾不仅职司消化吸收,而且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关联。借鉴现代免疫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脾虚证进行广泛探索,既能为中医学理论提供科学内涵,也可深化对脾虚证与现代免疫学相关性的具体认识。笔者现就国内近年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一回顾及评述。1 免疫器官形态结构方面 结构决定功能。免疫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是其功能异常的物质基础。陈氏等通过观察饥饱失常结合过劳法所造的脾虚动物模型发现,脾虚大鼠免疫器官萎缩,胸腺皮质淋巴  相似文献   
9.
脾虚证的临床诊断标准由最初单纯症状、体征等主观指标逐渐过渡到参与部分客观指标 ,在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化、客观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从两个方面 ,即 :临床诊断标准、模型判定标准。指出 ,证候诊断标准应包括病因 (正证 )、症状 (本证 )、相关因素与量化指标以及方药治疗 (反证 )。  相似文献   
10.
研究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胃粘膜炎症程度以及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之间的关系.将慢性胃炎117例,按中医辨证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包括脾胃湿热型 37 例和肝胃不和型 34 例,虚证包括脾胃虚弱型 26 例和胃阴不足型 20 例.均进行内镜、Hp 及病理检查,分型统计并进行显著性检验.其中 38 例用腔内测压法分别测定其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 (MMC).实证组 Hp 阳性率高于虚证组,依次为:脾胃湿热型 86.5%,肝胃不和型 79.4%,脾胃虚弱型 50.0%,胃阴不足 40.0%.各型的重度胃炎所占比率依次为脾胃湿热型 54.0%,肝胃不和型 38.2%,脾胃虚弱型 19.2%,胃阴不足型 15.0%.胃粘膜炎症程度与 Hp 感染呈平行关系,与慢性胃炎虚实证密切相关.MMC 测定实证组主要表现为胃窦十二指肠收缩增强,甚至亢进紊乱;虚证组主要表现为胃窦和十二指肠Ⅱ相运动指数、收缩频率和波幅降低,Ⅲ相不出现或时间缩短、波幅降低.显示 Hp 感染、胃粘膜炎症程度以及胃窦十二指肠 MMC 与慢性胃炎中医分型可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