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3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9篇
  1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道微生物菌群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近年有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对CNS相关疾病(帕金森病、脑卒中、Alzheimer's病、多发性硬化、抑郁症等)的发病和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与CNS疾病的相关性,以提高临床医师的对疾病新的认识,为CNS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滑动加压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1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和对照组(采用滑动加压髋螺钉治疗),每组各5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Ⅰ、Ⅱ型稳定型骨折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Ⅲ、Ⅳ、Ⅴ型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滑动加压髋螺钉对Ⅰ、Ⅱ型稳定型骨折的治疗效果相当,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对Ⅲ、Ⅳ、Ⅴ型不稳定型骨折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滑动加压髋螺钉。  相似文献   
3.
0引言Ⅰ型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tosisⅠ,NF1),也称Von Recklinghausen病或周围型神经纤维瘤病。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病,发病率约1/3 000~1/3 500[1],其中50%的病例来自基因突变,是突变率最高的遗传病之一,50%的病例因家族性起病,但家族性影像学表现在国内外报道较少,临床中发现同一家族中兄弟两人同患NF1,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肯尼迪病的临床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1个肯尼迪病家系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雄激素、肌酶水平、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及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的分子生物学特点。结果该家系患者均青年起病,缓慢进展,表现为肢体无力、不自主抖动及肌肉萎缩等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特点,其中除先证者未婚外家族中其他患者均正常生育,先证者的弟弟肌酸肌酶水平增高,先证者及其弟弟经肌电图检查均呈神经源性损害。经基因检测先证者及其弟弟的雄激素受体的CAG基因重复次数均为50次。结论肯尼迪病主要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伴有感觉障碍,基因学检测是肯尼迪病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胫前肌腱劈开转位治疗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收集采用胫前肌腱劈开转位配合跟腱延长手术治疗马蹄内翻足患者18例,均为单足手术,其中5例为先天性,13例为后天获得性,18例均有不同程度腓肠肌痉挛短缩;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足骨质均未发生明显畸形,踝关节均能被动背伸0°-5°。结果18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并均获随访,随访时间0.7~4.5年,平均3.7年,所有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按Garceau标准评价优良17例。结论胫前肌腱劈开转位能很好平衡踝关节背伸、跖屈肌肌力,远期效果良好,是治疗马蹄内翻足较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正>氯胺酮是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静脉麻醉药,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短的特点。然而,由于氯胺酮存在急性精神不良反应、消化道不良反应以及大剂量快速使用时的呼吸抑制和循环兴奋(或抑制)等不良反应,限制了氯胺酮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近年来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围术期心肌酶的变化.方法 择期手术的冠心病患者52例,分为OPCAB组和CCABG组.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3,5,8日晨测定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glutamic-oxal (o)acetic transaminase,GO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MB(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及同工酶1(LDH-1).结果 两组择期手术的冠心病患者术前心肌酶的测定结果均在正常范围;术后第1天两组的心肌酶释放达到高峰(P<0.05),术后第3天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OPCAB组的所有心肌酶释放量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ABG组的CK-MB也恢复到手术前水平(P>0.05),但CCABG组在术后第5天和第8天的LDH和LDH-1仍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两组病人术后第3天的CK-MB恢复到术前水平,但CCABG组其他心肌酶在术后第1天和第3天都明显高于OPCAB组(P<0.05),CCABG组在术后第5天和第8天的LDH和LDH-1仍明显高于OPCAB的对应值(P<0.05).结论 OPCAB组的心肌的损伤要轻于CCABG组,表现为心肌酶的释放少而且恢复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控制嗜人按蚊分布区间日疟发病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选择3个乡9个村为观察点,实施查治传染源和预防服药及药物浸泡蚊帐等综合防制措施。采用病原检查、血清抗体检测和蚊媒监测等方法观察控制效果。结果 疟疾年发病率从最高年1994年的18.98/万降至2002年的0;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阳性率从最高年1994年的1.30%降至2002年的0;小学生带虫率1996~1998年连续3年为0;IFA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嗜人按蚊占按蚊构成比从最高年份的78.57%降至2002年的0。结论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间日疟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CABG)的治疗效果,探讨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孙逸仙心血管医院自1999年6月至2009年12月行E-CABG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4~81岁。AMI发生时间〈6 h 6例,6 h~3 d 7例,3~30 d 8例,包括心源性休克8例,室间隔破裂穿孔合并心源性休克1例,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致冠状动脉破裂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频发性室性心律失常8例,发生心室颤动、心脏停搏1例,心脏外伤术后1例,10例安放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采用体外循环CABG(on-pump)12例,非体外循环CABG(off-pump)5例,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CABG(on-pump-beating)4例。结果早期死亡5例,病死率23.8%,E-CABG的病死率明显高于CABG总体病死率(23.8%vs.3.1%,χ2=21.184,P〈0.05),其中AMI发生时间〈6 h者死亡2例,6 h~3 d者死亡2例,3~30 d者死亡1例,病死率分别为33.3%、28.6%和12.5%。3 d后的病死率明显较低(P〈0.05)。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围术期心肌梗死(MI)和败血症,其中行off-pump和on-pump-beating手术患者中各死亡1例。出院16例,随访6个月~10年,晚期死亡6例,5例死于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1例死于非心脏因素;生存10例,其中5例生活质量较差。结论 AMI发生3 d以内行E-CABG病死率高,如果通过IABP等支持治疗,待AMI发生3 d后手术,合理采用off-pump和on-pump-beating手术方法,将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185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效果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85例患的手术死亡率及其中相关危险因素。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患手术死亡率4.86%,全组患心绞痛症状在出现时均缓解。结论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成功率在逐年上升。手术效果满意。与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心功能,EF值,心肌缺血时间,有无合并症及其是否处理恰当以及再血管化的完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